保险条款实在让人难懂 保险条款的“晦涩陷阱”
- 格式:doc
- 大小:3.02 KB
- 文档页数:2
面对保险公司良莠不齐的保险代理人,面对如同天书的各式保险条款,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普通消费者与专业化的保险公司信息严重不对称,面对强势的保险业我们还是一群明显弱势的消费群体,稍不留神就会掉入消费陷阱。
陷阱一自卖自夸表现:比如对于投资类保险来说,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现实的投资渠道及市场大势、该保险公司过去的投资收益业绩。
可是,一些保险公司由于过去的资产收益率并不理想,在卖保险时常常顾左右而言它;有的公司收益公告甚至屡屡出现“失误”。
其次,按规定代理人不能在推销中承诺预期收益,但是一些代理人却根据保险公司的某一时段的收益率夸大和误导,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案例:记者采访到某公司老总刘女士,她反映在购买一种投资类保险前,保险代理人拿出了相关的“回报一览表”,并向其承诺肯定会盈利,回报率可达到百分之多少。
一年后,收益与当初的预期出入很大,刘女士找到保险公司,却因保险条款中并没有这些内容,保险公司说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专家支招:从营销学角度讲,自夸本身无可非议。
然而,保险与其它商品最大的不同,它其实是一纸期货合同,你的保险买得好不好是若干年后才能检验的,因此,保险的原则是最大诚信原则,特别是投资类保险,最忌误导。
建议购买时首先考虑保险公司的诚信品质;其次要对比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既往的投资业绩;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话,那么,你要请教专业人士货比三家。
同时,对代理人口头承诺而保险合同条款中没有的内容,你不能相信。
陷阱二蒙你没商量表现:保险合同中一些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如除外责任、中途退保等等,代理人在宣传中或含糊带过或干脆不说,常常让消费者蒙在鼓里。
另外在赔付率较高的意外险条款中,时常会出现可能引起歧义的或保险公司有专门解释的专业医疗术语;在“责任免除”一栏中,一些条款由于字体刻意设计得较小,加上代理人“瞒天过海”,消费者往往不太在意。
案例:川大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她正打算购买某公司的养老保险,但签约前多问了一句:“中途退保怎么办?”代理人搪塞了一句:“按照现金价值退。
保险业揭秘保险公司的三大隐形陷阱保你不再上当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保障个人和企业在意外、疾病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风险。
然而,许多人不了解保险公司的内部操作,导致他们在购买保险时掉入一些隐形陷阱。
本文将揭秘保险业中保险公司常见的三大隐形陷阱,以帮助读者更加理智地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
第一大陷阱是虚假宣传和误导。
许多保险公司在宣传中夸大了保险产品的作用和保障范围,给人一种错觉,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保险就能绝对安全。
实际上,保险只能提供有限的保障,每份保险合同中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和免除责任的情况。
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用等重要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
第二大陷阱是复杂的理赔流程。
许多保险公司在理赔时设置了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和条件,以降低理赔的成功率。
例如,一些公司要求投保人提供大量的证明文件和资料,理赔过程需要经过多轮审核,拖延时间甚至拒绝支付。
为了避免陷入这个陷阱,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该选择那些理赔流程简单、效率高的保险公司。
此外,购买保险时应当诚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习惯,避免因为隐瞒信息而导致理赔失败。
第三大陷阱是保费上涨和套路扣费。
一些保险公司会在投保者购买保险后不断上涨保费,甚至会以各种名义收取额外费用。
例如,某些公司会在合同中隐藏一些费用条款,例如管理费、手续费等,以此来获取额外利润。
此外,一些保险公司也会在保险期满后以各种理由推涨保费,让投保人不得不继续购买更贵的保险,形成所谓的“续保陷阱”。
为了避免这些损失,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该选择那些信誉良好、费用透明的保险公司,并在购买前仔细阅读合同,了解相关保费和费用信息。
综上所述,保险业中存在着一些保险公司的隐形陷阱,如虚假宣传和误导、复杂的理赔流程以及保费上涨和套路扣费。
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应该保持理性,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和可信赖的保险公司。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险的目的,保障个人和企业在风险面前的安全。
读懂保险合同的陷阱
读懂保险合同的陷阱
一、双方的基本信息:
甲方:保险人
乙方:被保险人
保险合同编号:
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
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但除非甲方被法院判决为承担该项赔偿责任,否则甲方不对赔偿数额负责。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供其所需的保险资料,并在乙方未果断提供的情况下,有权拒绝支付保险金。
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缴纳保险费,并准确、详细地填写保险合同。
乙方享有申请赔偿的权利,但须提供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文件。
如乙方未在规定期限内交纳保险费,则本合同自动终止,甲方无需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3、履行期限
本保险合同的履行期限为自保险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约定终止之日止。
4、违约责任
如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使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应负相应的违约责任。
如对方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赔偿责任。
三、需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本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如本合同与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条款相悖,则该条款无效。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本合同中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已在上述条款中得到明确阐述。
甲方和乙方应本着诚信、平等和谐的原则履行本合同。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本合同是甲、乙双方自愿签订的,双方完全自由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并按照约定履行。
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六、其他
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处理。
龙源期刊网 揭秘保险销售7大陷阱作者:张轶骁来源:《百姓生活》2014年第07期长期以来,保险条款,特别是人身保险条款,一直因其专业程度高、晦涩难懂而难以让普通消费者接受。
在保险营销中,片面夸大投资型保险收益等常见的销售误导手段,屡见不鲜。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过程中,一不留神,便有可能让以后数十年的投保之路蒙上难以消除的阴影。
据保监会统计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保险监管系统共接到保险消费者投诉21361件,同比增长30.2%,其中涉及销售误导、未明确提示风险的投诉共7501件,占投诉总量的35.1%。
金融监管部门为此多次发文,要求银行、保险公司遵守规则,规范销售行为,不得误导消费者购买保险。
仅2012年以来,保监会就已经针对人身保险销售行为下发10项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保单审核,严防销售误导。
为了帮助百姓消费者了解在购买保险时可能遇到的营销误导,记者通过整理往年具有代表性的纠纷事件,揭秘保险销售中的7大陷阱。
陷阱1:片面夸大投资型保险收益案例:2013年7月,新华人寿保险重庆分公司工作人员廖某,在向投保人李某介绍公司旗下的“好利年年”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时,将不确定的利益宣传为承诺约定利益。
廖某夸大这项保险产品的利益,称“持有保单10年后,就有50万至60万元收益,20年起码有80万元收益,38年满期有160万元左右收益。
”(据重庆保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渝保监罚【2013】140号)陷阱揭秘:投资型保险收益预测一般分高中低3档,部分营销员为了增加销售量,在介绍产品时故意隐瞒中低档收益,只向消费者介绍高档收益,甚至介绍的收益比预定的高档收益还要高。
也有部分营销员向消费者口头承诺收益。
根据监管规定,目前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凡是收益超过2.5%的部分都是不确定的,营销员和保险公司不允许对不确定的利益部分作出任何形式的口头或书面承诺。
陷阱2:把保险直接和存款画等号案例:2011年8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广东雷州支行客户经理陈小军在销售某寿险公司分红保险产品过程中,将银行存款收益与保险产品收益进行不当比较,“介绍了银行存款收益比这个保险产品的收益要低很多”。
保险中的常见陷阱及如何避免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个人和企业的生活和经营中。
然而,虽然买保险是为了获得保障和安全感,但在购买保险时也存在一些陷阱,可能导致保险金融产品的价值被削弱甚至失去意义。
本文将介绍保险中的一些常见陷阱,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读者避免这些陷阱,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一、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保险陷阱中最常见的一种。
保险公司可能会在广告中夸大保险产品的益处或者隐藏某些重要条款和限制。
在购买保险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特别注意保险责任、免赔额、保险期限、保费支付方式等核心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咨询保险专业人士或寻求第三方评估服务,以确保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符合自身需求,并避免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
二、强制捆绑销售一些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可能会采取强制捆绑销售的方式,即只能购买一项保险产品,而不能单独购买所需的保险。
这种销售方式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了不需要的保险,增加了保费的负担。
在遇到强制捆绑销售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寻找其他保险公司提供的更加灵活的产品。
通过比较不同公司的保险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并避免陷入强制捆绑销售的陷阱。
三、隐藏费用和附加条件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保险公司可能会隐瞒一些收费项目或者在合同中添加一些复杂的附加条件。
因此,消费者在签署保险合同之前,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费用和附加条件的部分。
此外,与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和沟通也是重要的,以确保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所有费用和条款,避免在后期承担意外和额外的费用。
四、不合理的理赔要求保险公司可能会对理赔要求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条件,或者故意拖延理赔时间。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陷阱,消费者应该了解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和要求,并确保在购买保险之前充分了解和考虑这些因素。
此外,在出险时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的理赔材料,将有助于加快理赔的速度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保险公司的条文晦涩难懂————————————————————————————————作者: ————————————————————————————————日期:ﻩ保险公司的条文晦涩难懂,这篇文章深入浅出的教你如何与保险公司周旋ﻫ(一)车损,第三者(二)丢车ﻫ(三)撞车ﻫ(四)索赔ﻫ保险条款精解(一)- 车损,第三者ﻫ咱们先说说最主要的车损险和三责险。
ﻫ车损险和三责险是车辆保险的基本险,主要赔偿被保险车辆的损失以及由被保险车辆在使用中给第三者带来的损失!您大概觉得即使是自然灾害造成的车辆损失,保险公司也照赔不误!ﻫ这话对了一半,大部分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都赔,惟独一样除外——–地震!!!!ﻫﻫ案例1:如果您的车有幸在地震中被建筑物砸到的话,哈哈ﻫ应对方法:等地震过后几天再申请赔偿ﻫ出险陈述:大概由于地震造成墙体松动,终于在某一天倒下了(不要提及地震时出险)★★ﻫ案例2:如果您的爱车在一次急刹车中,车里的东东飞到了风挡上造成玻璃破裂。
您该怎么说呢?你老老实实的对保险公司说:“我的纸巾盒飞起来打中了玻璃,“哗。
”(内功够高,呵呵)”ﻫ你惨了。
那个理赔员会指着自己的嘴:“请看我的口型———no!!!!!!”ﻫ正确的应对方法:小小的改变一下事实ﻫ出险陈述:我的一个练过铁头功的朋友在刹车时撞碎了风挡,ok!记住,受车内物品的撞击所受损失,保险公司不赔的!!!!!!★★★★★ﻫ案例3:您如果在拖车时与别的车发生了碰撞时应对方法:忽略一些事实存在的东西出险陈述:别提你在拖带车辆或者被别人拖带,否则不管你有没有事故责任,保险公司一律不赔★案例4:如果你在事故时,打破了自己的玻璃又没有上玻璃险时,你会向保险公司索赔吗?没上玻璃险找人家索赔能行吗???????行,绝对行ﻫ玻璃险的全称是:玻璃单独破碎险,是指停车和使用时造成的玻璃损坏,而事故造成的玻璃损坏应由车损险来负责赔付如果您没上玻璃险,当您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汽车玻璃不知道被哪个混蛋打破了,怎么办呢??ﻫ呵呵,老招法———开车时急刹车造成的,又是脑袋惹的祸!(记得找一个身高差不多的朋友来当挡箭牌啊),如果是侧面的玻璃破了,就说侧滑时脑袋撞的好了,呵呵!★★★★★ﻫﻫ案例5:如果您的车在撞车时,打破了一个小灯,您该怎么办呢?找保险公司,他绝对不敢不赔您,那您赚了??没,您大概要赔了没听明白??告诉您,每辆车的全险大概在2500-5000之间(太好的车,您就自己算吧,我数学不好),如果您在一年的保险期内没有索赔,您将在下一年投保时获得10%的无赔款优待,这笔帐您自己算算,如果索赔数量太小,哎,就这样算了吧。
保险合同常见的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订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保险合同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陷阱,投保人需要谨慎对待。
以下是关于保险合同常见的坑,投保人应当注意避免的内容。
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往往含糊不清,使得投保人无法准确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有些保险公司会在合同中使用复杂的法律术语和术语,使投保人难以理解。
有些保险合同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和排除条款,如隐藏在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拒绝承担责任。
投保人在签署保险合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了解合同内容,避免因为对合同内容不清楚而产生纠纷。
保险合同中的赔偿限额往往不够充分,使得投保人无法获得足够的赔偿。
有些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设置了较低的赔偿限额,导致投保人遭受损失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赔偿。
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保险合同中的赔偿限额,确保足够覆盖可能发生的风险。
有些保险合同存在着不合理的保险费用和费用计算方式,使得投保人支付了过高的保险费用。
一些保险公司会在合同中设置复杂的保险费率和费用计算方式,使得投保人无法准确计算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
有些保险公司还存在着隐性的收费,如超额保险费、中介费等,使得投保人支付了额外的费用。
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保险费用和费用计算方式,确保自己支付的费用合理。
保险合同中的理赔流程往往繁琐复杂,使得投保人无法顺利申请赔偿。
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支付赔偿,设置了繁琐的理赔流程,如要求投保人提供大量的证明文件、填写多个申请表格等,导致投保人无法顺利申请赔偿。
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确保自己可以顺利获得赔偿。
保险合同是保险交易的基础,投保人一定要谨慎对待。
在签署保险合投保人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注意保险费用及赔偿限额,了解理赔流程,以避免陷入保险合同的陷阱中。
只有这样,投保人才能获得满意的保险保障,保障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了解保险理赔的常见陷阱和解决方法保险是一种经济风险转移的工具,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经济保障。
在遭受意外损失或风险时,保险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财务损失,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然而,保险理赔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陷阱,让人们感到无助和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保险理赔陷阱,并提供解决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保险理赔。
一、索赔文件准备不充分在保险理赔过程中,索赔文件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
索赔文件包括保险合同、报案证明、赔偿申请书、相关证据材料等。
许多人在索赔时往往忽视了文件的准备工作,导致理赔进程被拖延或者被拒绝赔付。
解决方法:1.在投保时,详细了解保险合同中的索赔要求和流程,合理规划索赔文件的准备。
2.在事故发生后,及时且详细地报案,并保留好相关证据,如照片、报告等。
3.仔细填写赔偿申请书,确保内容准确、完整,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保险公司过度解释保险条款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对于理赔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保险公司可能会过度解释保险条款,以便拒绝或减少赔偿金额。
这种情况下,受保险人常常无法得到应有的赔付。
解决方法:1.在购买保险时,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并咨询专业人士对条款进行解释和建议。
2.如果保险公司对索赔结果的解释不符合合同约定,可以通过对话、书面投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如有需要,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三、保险公司迟延理赔有些保险公司存在故意拖延理赔的情况,以期望受保险人放弃索赔或接受低额赔偿。
这种行为给受保险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便。
解决方法:1.在合理期限内催促保险公司加快理赔进程,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2.保存好与保险公司的通信记录,包括时间、内容等,作为后续维权的证据。
3.如果保险公司迟迟不予理赔,可以向保险监管机构或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保险公司拒绝理赔有时,保险公司会以一些无理由或错误的解释拒绝理赔,造成受保险人的损失和困扰。
解决方法:1.及时了解保险合同中的免赔额、责任免除事项等内容,为索赔做好准备。
保险理赔当心“问题条款”陷阱如今,购买保险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花钱买保险本来是为了给自己添一份保障,殊不知,在保险合同中那些专业性极强的权责条款中潜藏着不少问题条款,当你索赔时就会显露它的“陷阱”本性,或者让你索赔被拒,或者只能拿到一小部分保费。
这并非危言耸听,浙江省工商局日前在该省577份保险合同中查出问题条款2100多条,这些条款的后果是,使保险合同免除了保险公司的责任、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
买保险,我们可要把合同条款看仔细了!浙江调查577份合同2100条问题条款无论是否已购买保险,来自浙江的这条消息都足以让消费者震惊!本报日前报道称:浙江省工商局对该省20家省级保险公司正在使用的577份保险合同进行审查,查出问题条款2100多条,几乎涉及了现正使用的所有保险合同。
问题条款会“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
日前,浙江省工商局负责媒体采访的叶先生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浙江省工商局已把审查报告挂上官方网站并发给了保险公司,请其在15日内作出修改意见并备案。
对于浙江省工商局的举动,浙江的保险公司大都不作表态。
10月12日,记者与当地10家保险公司进行了联系,仅有一家公司接受了采访。
该公司称:“浙江出现的情况,在我司还没有类似情况。
”据浙江省工商局介绍,目前涉及问题条款的保险公司正在积极配合该局的工作。
连线四川省保监局将展开相关调查记者查阅了川内部分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找到了一些类似于浙江省工商局界定的问题条款。
随后,记者与四川保监局进行了联系,该局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得知这一情况,“不排除四川也有这类条款”。
在看过浙江省工商局的审查报告后,该局有关人士表示,省保监局会在川展开相关调查,如有异常,会向保监会提交报告。
而四川省消委会一位负责人称,浙江出现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6年十大不合理条款中就有两条保险合同条款。
据介绍,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格式合同,由各保险公司总部制订并发给各地分支机构。
写完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被拒保了》,引发一场口水战。
局势大致分为三类:一,老死不相往来派我们的保险公司是提起空口袋装你钱的,记住是保它不保你。
有国家的保险就够了,商业保险我一概不买。
(底气很足)……二,以身相“劝”派(反向、正向)我家人都买了保险,我孩子住院和我妈住院都报销了,没你们说的那么坑!前几年我爸朋友非让买保险,二十年交了好几万,到期了别说多给了,连xx 本金都给不够。
找朋友?人家早不干了。
(典型的以偏概全)……三、端坐轻喷派买的时候容易,理赔的时候繁琐。
又想骗我买保险(为什么听出来委屈的语气?当然,可以选择不买的)……以前看到类似评论,说实话,内心是惶恐的。
不过,现在平静了很多。
(感谢互联网对我强大心理的鞭策)保险,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条款杠精至极,再加上销售人员忽悠,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难怪会买到一些供需不对等的产品。
今天竹子不想强调买保险有多么多么必要,反而是想和大家一起看一下,保险条款中那些普通人注意不到的坑。
一、意外保险,可能并不保险意外险,竹子强调过,是一定要买的一类产品。
每天我们出入各种场合,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各种意外其实在所难免。
很多产品的宣传页面,都会营造得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意外险里面的小坑。
比如这款意外险,除了免责条款,在保单中还加入了如下特别约定条款:∙不承担高空坠物所导致的意外;∙溺水导致死亡,意外伤害责任减半,本应该赔100万,只给50万;这就没什么意思了,花钱买了一个打折的意外险?说好的都能赔,却悄摸摸地增加了一条特别约定,对此,竹子实在是无法理解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
另外,返还型长期意外险最好别买,非常容易被收智商税。
很多人觉得满期返还保费很划算,看着100万交通意外保额就买了,实际上这类保险一般意外保额只有10万,而且由于意外导致的缺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也是不赔的。
再就是其储蓄作用其实很低。
以平安百万任我行为例,经过测算30年后110%保费返还,每年年化收益不足1%。
保险合同的坑保险合同的坑甲方(保险公司):____________(工商注册号: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乙方(受保人):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 手机号:_____________ 邮箱:_____________丙方(受益人):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 手机号:_____________ 邮箱:_____________一、保障内容1. 本保险合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为乙方提供的保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1)意外伤害;(2)财产损失;(3)疾病医疗;(4)其他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保险范围。
2. 保障内容和保单金额等详见保单。
二、保险期间1. 保险期间自合同生效时间起至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间届满之日止。
2. 如乙方未按时支付保险费用或违反合同约定,保险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保险合同。
三、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用1. 保险金额是甲方根据乙方的需求和风险情况确定的,详见保单。
2. 乙方应当按时支付保险费用并在合同期限内全部支付。
3. 如乙方未按时支付保险费用,保险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保险合同。
四、保险事故处理1. 乙方发生保险事故时,应立即通知甲方,提供必要的事故证明材料,甲方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处理。
2. 如乙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故意导致事故发生,甲方有权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五、法律效力及争议解决1. 本合同自双方签署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2. 本合同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法规。
3. 如因保险事故引发的纠纷,双方应当友好协商解决。
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违约责任1. 如乙方未按时支付保险费用,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保险合同。
买保险时可能遇到的的大陷阱1.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保险在购买保险之前,许多营销员会告诉你,他向你推销的保险是市面上“最好的”。
如果这个时候选择了相信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不好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保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保险。
比如人寿保险,一般都是长期的,十年几十年都有,如果不去了解清楚,只听业务员的吹嘘,用预算以上的数额购买了“最好的人寿保险”,除非您经济情况允许,否则一旦缴费上出现困难,退保费的时候能拿回的金额跟付出的相比,实在是太少。
投保的力度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条件来,不要盲从,记住这一点,不然你买了之后,等着哭吧。
2.保险的等待期,业务员不一定告诉你营销员会跟你说,买了保险之后看病就可以拿赔偿了。
如果你相信这种话,恭喜你获得头衔“图样图森破”。
因为,许许多多的保险都设置了一定的等待期。
有的保险是90天,有的是180天,都是不一样的,要仔细检查条款才知道具体的日期噢。
意思就是说,你买了保险之后的等待期内生病了,保险公司是不会赔偿只会退保费的。
3.兼职营销员的保险最好不要买,更不要把钱给营销员保险行业很多营销员,有的上门推销有的电话推销。
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正式营销员!你们知道营销员有兼职的吗?兼职的营销员卷了投保人的钱跑路的故事,在保险圈每天都在发生。
朋友们,他们真的是说跑就跑啊!大不了换个城市啊!报警?证据也不充分啊!警察跨区域抓捕很麻烦啊!而且他们是上门取钱帮你跑腿,结果卷款跑了啊!如果你给了营销员钱,就只能祈祷他有良心了啊!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把钱直接交给保险公司啊!不要不信邪啊!4.折扣越大的保险,越要慎重考虑保险圈里的人,是有业务指标的。
有的时候,有的保险会拿出便宜的价格来促销。
这个时候,是刷业绩最好的时候。
于是营销员营销员会告诉你:“这个保险很划算,以前xxx块,现在只需要xx块,划算啊!而且,吧啦吧啦,你买了就是赚你不买就是亏啊。
”最主要的是,这种情况还往往出现在你熟悉的业务员嘴里。
保险合同常见的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等待期:在保险合同生效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重疾险的90天、医疗险的30天),如果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会赔付。
等待期内出险,保险公司通常会退还保费并终止合同。
除外责任:保险合同中明确指出的不赔付情况,例如某些疾病、治疗手段或器械可能不在赔付范围内。
购买保险时需要仔细阅读这些条款。
保险代理人误导:一些保险代理人可能会夸大保险责任或隐瞒重要信息,以诱使消费者购买保险。
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仔细阅读保险合同,并在需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虚假保额:有些保险产品的保额看似很高,但实际上可能包含了许多附加条件或限制,导致真正能获得的赔付远低于预期。
骗保行为: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保险诈骗,如制造假赔案、利用他人信息进行骗保等。
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
为避免以上陷阱,建议在购买保险前仔细比较不同产品、阅读合同条款并咨询专业人士。
同时,保持警惕,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揭秘你可能不知的四个保险骗局?许多人想通过买保险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安心,不料却掉进保险陷阱。
有些保险条例晦涩如“天书”,作为消费者的你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下面四大招保险骗术要留心!1、保险当理财卖据报道,生命人寿上海分工司的营销员在产说会上将该公司产品“富贵花年金保险”宣传为“富贵理财协议金账户”。
甚至,保险公司代理人告知投保人接受公司电话回访时只要回答“知道了、对的”,“不要问他问题”,“不要问他五年以后可不可以退,公司肯定让你长存”,“这份合同就是你的存折,放在家里不要给任何人看”等。
【支招】将保险说成理财产品,或是将保险说成是类银行定期存款,这是近年来保险销售误导常见之话术。
某些业务员移花接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迎合客户“重投资收益轻风险保障”的消费心理,来达到圈保费的目的。
有已经离开保险行业的保险代理人称,加入公司之后,主管逼业务员要亲戚朋友买保险,要不就是自己掏钱请准客户参加产说会。
产说会上成功销售的产品代理人还可以额外获得奖金。
2、承兑收益还送礼据报道,有营销员在向客户介绍保险产品的过程中承兑收益,并且销售完成后向客户手书“每年分红大约5%左右存期十年,利息领到80岁,80岁另加满期生存。
”营销员甚至还自行出资赠送客户彩电等礼品。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福州某保险公司女客户经理为了讨好客户提高业绩,购买了高档礼品赠送给客户。
然而,礼品送出去后客户却不买账,该女客户经理透支两张信用卡,刷了近40万元,被警方抓获并刑拘。
【支招】送礼品、抽奖等活动在保险行业内十分普遍。
不过,这些看似平常的促销行为却涉嫌违反了行业监管规定。
2009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16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
保监会年初拟对互联网保险返券送礼现象放行,如赠送与保险直接相关的物品等,累计不得超过对应保险产品总保费的5%。
保险中的陷阱篇一:保险陷阱透视保险陷阱之系列一一、保单陷阱:1 真假保单消费者梁某与妻子到三亚度蜜月,他通过携程网订了两张返回昆明的机票和两份“平安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每份20元。
收到保单后,他发现保险期限只有一天,没有覆盖整个行程。
梁玉祥致电携程客服热线及平安保险。
平安回复称,系统中没有两人保单号,后携程承认这个保单属于伪造保单。
后梁玉祥将携程告上法庭,要求携程网赔偿10万元,并在其网站公开道歉一周,但携程拒绝了这一赔偿请求。
双方围绕“究竟谁应是假保单责任的赔偿主体”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保险代理人指出一些短期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率低,再加上很少有人会致电保险公司辨别真伪,代理机构将假保单交给消费者后通常不会出事,从而滋生了不少售卖假保单的中介代理,其中以航意险最为典型。
假保单事件较多发生在中介渠道销售的短意险,包括保险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意外伤害、旅游意外险等。
辨别真假保单有一些小技巧:购买保险时注意辨别承保机构的合法性。
消费者可以登录中国保监会网站,查询该机构是否为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合法保险机构。
消费者在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的航空售票网点、旅行社等中介机构购买短期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时也要注意。
一般来说合法保险代理机构营业场所会悬挂北京保监局核发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可以留意。
此外,也可查验短期意外伤害保险保单真伪。
购买保单后,应及时拨打保单上印制的保险机构客服电话或登录公司网站,通过电话咨询或输入保单信息等方式,查验保单真伪。
2 存款变保单去银行办理存款却莫名其妙购买了保险产品。
市民朱女士曾到银行想将账上的70万元存成5年定期存款,而营业员给她推荐了一种“保险产品”,说收益会比存款高。
她当时还在考虑,但营业员告诉她,一次性存款70万元存不进去,分期存才能存完。
当时想着只要能存进去,也就没有多想,随后营业员办理了相关手续,并让她签了字。
10月份女儿岳某偶然看到了母亲办理的“存单”后,告诉朱女士,这只是一份保单。
保险合同语言陷阱初探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了保险责任和赔偿范围。
然而,保险合同中常常存在一些语言陷阱,可能会给被保险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本文将初探保险合同语言陷阱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建议。
保险合同中的语言选择往往是关键。
有些保险合同使用了高度专业化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导致被保险人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可能会误解保险条款,从而在保险理赔时遇到困难。
因此,保险合同语言应该尽量简单明了,避免使用过多的行业术语,以确保被保险人能够准确理解其权利和义务。
此外,保险合同中的条款选择也值得关注。
有些保险合同中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条款,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解释条款的空间,使其有可能以合同的字面含义为由拒绝理赔。
例如,某些合同中关于赔偿范围的条款可能模糊不清,容易产生争议。
因此,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前应当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己对条款的理解与保险公司的解释保持一致。
另一个容易陷入的保险合同语言陷阱是排除责任的条款。
保险公司往往会在合同中列举出一系列可以排除赔偿责任的情况,被保险人如果不仔细阅读合同,可能会错失某些重要内容。
例如,一些合同中排除对被保险人故意诱发事故的赔偿责任,而被保险人可能会忽略这一条款而无法获得赔偿。
因此,被保险人在签署保险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并了解合同中的排除责任条款,以避免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
除了语言陷阱外,保险合同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隐藏条款。
有些保险公司会在合同中隐藏一些不利于被保险人的条款,例如提高保险费用、限制保险赔付或者缩小保险范围。
被保险人如果不仔细阅读合同,可能会因为忽略了这些隐藏条款而受到损失。
因此,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被保险人应当耐心地阅读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并在有疑问时向保险公司索要解释。
为了应对保险合同语言陷阱,被保险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前应当仔细阅读合同,并与保险公司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无误。
今年2月,乔小姐在一家保险公司给自己的爱车投了车辆损失、第三者、不计免赔特约条款等几个险种。
她说,投保是为了买个安全保障,但想不到却因没读透保险条款,有违初衷。
2月底,乔小姐在车库停车时,不小心碰到柱子。
报案后,定损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给她定了损。
对这样的工作效率,乔小姐很满意。
第二天车修好后,乔小姐开车回家,不慎又撞到大门栏杆,乔小姐又向保险公司报了案。
这次,工作人员要求乔小姐将车开到修理厂。
乔小姐的先生将车开到修理厂不久,定损员也赶到。
不过,这次定损员没什么好脸色。
他怀疑地问,这辆车刚报的案,怎么又出事了?乔小姐的先生解释了原因,但定损员还是将信将疑,这样的态度令乔小姐的先生很窝火,他觉得有一种不被人信任的感觉。
查看完车的损失情况后,定损员开出了修理价格,但与修理厂开出的价格有差距,双方僵持了一会。
最后,定损员和修理厂告诉乔小姐的先生说,修理费用的事不用他管了,到时只需来取车就行。
乔小姐的先生只盼车修好了事,至于赔付多少钱,他并不关心。
但定损员一句话引起他的注意,说乔小姐的车出第四次事故后,保险公司将不再全额赔偿。
乔小姐心里挺纳闷,自己投了不计免赔险的,怎么第四次出事故后就不给全额赔偿了?翻出保险单,在密密麻麻一行行小字中,乔小姐找到了不计免赔特约条款,一看,确有这样的规定。
乔小姐直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认真细读条款,但买保险时保险人员也没个提醒,如今也只能认了。
其实,乔小姐吃过保险条款的亏已不止一次了。
去年她的车轮胎被扎破,投了车辆损失险却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保险公司的理由是车轮胎被扎破不属于车损险理赔范围。
还有一次是她的车被碰撞到,留下细小的长条纹,保险公司硬称这是他人恶意所为,不给赔偿。
经历了1年与保险公司的交道,乔小姐觉得自己就像是在上一堂堂课,而篇幅冗长、字体细小的保险条款成了难懂的课本。
如果她不下功夫做很多预复习功课,就得付出代价。
乔小姐说,繁琐、生硬、咬文嚼字、拐弯抹角、专业术语太多的保险条款又有几个消费者能读得懂呢?一旦出了事故,似乎理总在保险公司那方,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
再看看保险公司开出的保险单,有关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总是寥寥几条,而责任免除却列了一大串。
保险公司将可能出现又常出现的责任大多列为免除,真正给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内容已所剩无几,这样的保险条款,对被保险人是否公平?(记者程娇)
消费提醒
保险合同条款的晦涩难懂、模糊化表述一直是消费者与保险公司引发争议的元凶。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多个心眼,该问的要问详细,不懂的一定要弄懂,同时要提防保险条款的种种陷阱。
瞒天过海术
由于消费者对保险条款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如一些免除责任、半途退保等。
保险公司为招揽客户,在条款中采取了低调处理或干脆不明写,甚至避而不谈,经常会让消费者蒙在鼓里,一旦出了问题,消费者是有理也说不清。
故弄玄虚术
对于可以简单明了说清的问题故意复杂化表述,使保险合同条款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有时甚至让人产生种种错觉。
而到出事故需要理赔时,保险公司会找各种理由拒绝赔付。
王婆卖瓜术
通常,一些保险代理人为推销投资类保险,往往会拿出“回报一览表”,承诺肯定会赢利,并且回报率可达到百分之多少。
但这些数字只是预期收益,条款中并未写入,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保险公司也不会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