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3
- 格式:doc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二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进行推导,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并能阐述沃克环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学生通过视频、文字、图表等材料分析,推导出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认识拉尼娜现象,并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4、正确认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并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让学
知识——热力环流,逐步
近,大洋东西岸是否存在温度差异,
存在热力环流,
的进行知识的构建。
通过两个思考题,让学
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由干旱变得湿润;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候由湿润变得干
【思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减低和预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人类可以做些什么?。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
其中1997年发生的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
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
一、沃克环流
1.含义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
2.成因
3.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思考讨论 1.沃克环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沃克环流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
3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定义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
3
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思考讨论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区别在哪里?
提示: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较轻。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1、运用“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和“沃克环流示意图”,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秘鲁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3、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沃克环流的形成和厄尔尼诺的形成【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投影展示若干灾害图片,由此导入。
(板书)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举例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承转)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都与沃克环流有关。
(投影)据图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板书)一、沃克环流据图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温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
根据气温差异推断两岸的气流运动情况,并由此推断沃克环流的成因。
(板书)1、定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2、形成(思考)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的?为什么?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干旱,因为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西岸气候湿润,因受到上升气流影响。
(思考)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印度洋呢?会的,但是由于大西洋东西岸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显著。
(承转)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板书)二、厄尔尼诺现象(提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板书)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叫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读图4.7,分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水温变化情况,分析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板书)2、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投影)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课前回顾热力环流原理: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基础知识梳理:一、沃克环流1、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1、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三、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厄尔尼诺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课堂探究: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2017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7/18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澳大利亚气候发生什么异常变化?对南美秘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
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厄尔尼诺发生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选修]讲学稿《海洋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学习目标】
1.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结合景观图说出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新知预习】
一、沃克环流
2.成因: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具体表现为大洋东岸海水温度,气流
,大洋西岸海水温度,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现象和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降水,甚至引发,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水温更,降水,加剧危害
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灾害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
【新课推进】
探究一:自己在下列三个方框中分别画出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示意图
探究二:比较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并完成下列表格
【习题训练】。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有()①某些海洋工程建设不尽科学、合理②潮汐现象③人类对海洋生物过度捕捞④波浪运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2。
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①岛屿沉降②海水膨胀③暴雨泛滥成灾④两极冰盖融化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3。
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 海洋运输B. 石油开采 C. 工业生产 D. 农业生产4.世界各国对海平面上升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 修筑水利工程B。
控制大城市规模 C.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 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5.自1996年6月1日起,我国每年在南海海域实施为期60天的伏季休渔制度,休渔期间在南海海域不得有任何渔船作业。
选择在6、7月两个月休渔的原因是()A。
这一时段多发台风,确保渔民安全B. 这一时段海水温度高,蒸发强,海水盐度大,鱼类少C. 这一时段南海幼鱼比例最大,为了保护渔业资源D. 这一时段多有赤潮发生,影响渔业生产6。
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大气环流B。
水循环 C. 大洋环流 D. 生物循环7.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2010年第5号的强热带风暴“蒲公英"造成了越南数万人死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气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环流,并了解沃克环流异常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2.结合景观图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可能影响及减轻危害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读图、地理图表分析,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2.讨论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3.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合作探究,提出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系统的观点、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等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对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忧患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沃克环流的成因和变化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二、教学过程【预习篇】1.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驱使着赤道暖流自向流。
在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同时,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
在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这样,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称为。
2.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岸海水现象消失,(洋流)增强,东部气候由原来的变为,引发;本部气候由原来的变为,引发。
3.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发生时它增强,现象发生时它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引发的水旱灾害比拉尼娜现象发生相对。
【导入新课】我们已学习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知道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和“大气的水源地”,这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并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海洋表层水温出现异常有很强的相关性的原因。
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种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是“沃克环流”。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思维激活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是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
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美名,但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亿元的损失,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做出明确的判断。
你从这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缘地区,由于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经常干旱少雨,并引发森林大火。
图为1998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大火烧毁了澳大利亚相当于两个英格兰面积的丛林.厄尔尼诺期间非洲西部稀树草原一般干旱少雨,牛群因缺乏草料饿得瘦骨嶙峋,被迫离开家园,迁往有水的区域。
提示:关注厄尔尼诺事件,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厄尔尼诺事件是科学界公认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将给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异常变化,导致天灾连连,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因此,对厄尔尼诺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防避为主.抗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
自主整理一、沃克环流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____________流。
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____________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____________,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____________。
在西岸,____________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____________.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差异.通过海-气的____________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____________环流。
2.影响: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课前回顾热力环流原理:
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基础知识梳理:
一、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
现象。
2、绘示意图:
西岸东岸
温度()()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厄尔尼诺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
现象。
2、绘示意图:
西岸东岸
温度()()
课堂探究:
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2017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7/18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澳大利亚气候发生什么异常变化?对南美秘鲁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
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厄尔尼诺发生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秘鲁地区由于中东太平洋暖湿气流上升,降水异常增多,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沙漠地区因降水异常增多而使得植被出现短时间茂盛。
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此时赤道附近海水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并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2)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①森林火灾②泥石流③地震灾害④洪涝灾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绘图略(垂直环流呈顺时针方向,画出一处箭头即可)。
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吃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C
课堂反馈:
1.下列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期时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6年2月全球气温再创新高,成为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热2月,全球气温已连续第10个月破同期单月全球气温纪录。
与此同时2016年5月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陷入干旱之时,美国东北部会迎来多轮暴风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能洪涝成灾,非洲大陆却是一片干旱。
据此,完成下列2-3题。
2.结合地理知识,以上极端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日食
B.厄尔尼诺现象
C.拉尼娜现象
D.全球变暖
3.除了材料所说的极端现象,此次极端天气还伴随()
①鱼和海鸟会大量死亡②东南信风减弱,向西流动的洋流减少
③津巴布韦烟草产量减产④夏季东海海域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