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原创作品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
宜兴紫砂工艺师作品欣赏(一)30吴东元悠然壶类别:青铜器具| 断代:| 成交价:RMB 72800.00 | 规格:/印鉴:东元赏析:清晰的脉络、扁圆的壶身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
命名“悠然壶”,使人想到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彰显了一种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文人情怀。
作者简介:吴东元,生于蜀山,字半丁,助理工艺美术师。
容量:450ml点击查看原图黄云芸美人肩类别:| 断代:| 成交价:RMB 61600.00 | 规格:/印鉴:东元印鉴:云芸、手作赏析:美人肩,因其壶肩形似美人圆润的肩膀而得名。
窈窕秀美的壶身,饱满匀称的壶肩,骨肉亭匀。
风姿绰约的流、把与壶身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舒展,流畅优雅,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作者简介:黄云芸,生于江苏宜兴,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同年进入紫砂一厂随其母葛明仙(吴云根之徒,高级工艺美术师)学艺,9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陶瓷设计。
容量:500ml点击查看原图黄云芸平盖莲子壶类别:| 断代:| 成交价:RMB 67200.00 | 规格:/印鉴:云芸赏析:平盖莲子,饱满挺立的壶身,三弯长流从壶身胥出,搭配秀气的壶把与朴素的壶盖,展现出优雅从容的气度。
作者简介:黄云芸,生于江苏宜兴,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同年进入紫砂一厂随其母高级工艺美术师葛明仙(吴云根之徒)学艺,9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陶瓷设计。
容量:420ml点击查看原图邵惠雄大供春提梁壶类别:| 断代:| 成交价:RMB 56000.00 | 规格:/印鉴:惠作者简介:邵全章(邵大亨后人,近代著名紫砂艺人)之孙,祖籍宜兴,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师从徐维明。
容量:1200ml点击查看原图贾李君鼓泉壶类别:| 断代:| 成交价:RMB 24640.00 | 规格:/印鉴:贾、李君、天地方圆赏析:精致中透着老味,刻绘助兴,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贾李君,当代实力派陶手。
现受聘于天地方圆工作室。
王平《宜兴壶》赏析摘要:1.介绍王平的《宜兴壶》2.分析《宜兴壶》的艺术特点3.探讨《宜兴壶》的文化内涵4.总结《宜兴壶》的价值和影响正文:王平是一位著名的紫砂壶艺术家,他的作品《宜兴壶》堪称紫砂壶艺术中的瑰宝。
宜兴壶作为中国紫砂壶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王平的《宜兴壶》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并探讨其在紫砂壶艺术中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平的《宜兴壶》。
这把壶以宜兴紫砂泥为原料,经过精心的制作和雕琢,成为了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紫砂壶。
王平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紫砂泥的特性,使其在色泽、纹理和造型上都达到了极致。
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线条、弧度和比例,使这把壶在视觉上具有极强的美感。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宜兴壶》的艺术特点。
首先,这把壶的造型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传统的壶型,但在细节上做了很多创新。
例如,壶嘴和壶把的线条流畅自然,与壶身的弧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其次,王平在雕刻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他运用了浅雕、镂空和浮雕等多种技法,使壶身上的图案和纹饰栩栩如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壶》在色泽上的表现。
紫砂泥在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了一种古朴典雅的色泽,使这把壶在视觉上更具魅力。
在探讨《宜兴壶》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紫砂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王平的《宜兴壶》以宜兴紫砂泥为原料,展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其次,这把壶在造型和纹饰上,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元素,如龙、凤、祥云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因此,《宜兴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一下,《宜兴壶》作为王平的代表作,无论从艺术特点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为中国紫砂壶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掉粗糙,留下精细的部分,并通过工艺的加工和精炼,成为一种深入的生活艺术素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注重艺术,生活等的协调的变化以及统一,在动力,实用性和美感上有效。
在造型设计上,应突破个性。
刚柔雅拙,高矮粗细等壶形是否具有完整的装饰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壶形实现形式和精神的一种统一,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茶壶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工艺性和美学性完美结合的传统艺术陶瓷,因此有必要在创作过程中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风吹过山谷,不言说一一浅析紫砂作品"山吹的美学意境张春燕【摘要】山吹,只一眼,便觉得空灵清幽,意味悠长,似 风吹过山谷,触动犹如地下之水,美得不需言说,这就构成了极具意味的美学意境。
这种意境的营造,是丰富而多层次的,是多重美学的叠加与美学活动的渲染。
技法工艺、造型布 局、文化故事等等,一层解析有一层的美,试问山吹美几许,玄妙山境,风吹山谷,棣棠簌簌。
【关键词】绞泥;山谷;山吹;棣棠山吹,美在其形,更妙在其境,这样的美是丰富而多层次的,它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创作者对其赋予多重美学叠加的过程,是艺术欣赏者对其进行审美活动生成意识感触的过程。
在山吹这件作品里,作者构筑了情景交融的视觉空间与四维空间,以具象景为表象,以抽象情为意象,这个景,一层比一层深邃廖阔,这个情,一层比一层浓郁丰富,这也是美学到意境的过程。
下面将从以下四方面的层次,一层一层解析“山吹”的美学构筑,走进其情景交融、亦梦亦幻的艺术境界。
一、绞泥工艺之美绞泥,是一种独特而玄妙的艺术本体活动,一种失而复兴的紫砂装饰艺法之一,工艺成像到表达需要之间具有极大的难度。
绞泥工艺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紫砂泥的五色土这种天然的优越性,根据表达需要,通过揉合法、按压法等绞制技法进行艺术创作,其成像具有不可确定性与不可衡量的价值意义,“没有两件相同的作品”是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艺术本体的探索与艺术活动的建设。
“山吹”这件作品正是用到了绞泥工艺,幻化出了玄妙的景象,是空灵的山谷、如缥渺的山风、似虚幻的云彩,亦或是山、风、云的交融。
不多的勾勒却带来丰富的想象,在虚实相生之象中,如入亦真亦幻之境,感受自然天成之妙。
二、造型布局之美立体艺术的造型、平面艺术的布局是美学创作的直接呈现,也是审美活动的第一视角,第一印象的感受直接影响审美活动的递进。
山吹这件作品的直接观感涉及两个方面,即壶的造型和装饰的布局。
其一,壶的造型:圆润、饱满、柔美,泥料的选择是造型表现的辅助与补充,山吹选用的清水泥,烧成之后的红润之色,形与色的呼应与交融,契合人们心理上对美的最原始的认知与理解,潜意识地触发原始深处的对美的接受与共情。
钟鸣有德,紫砂有情——论紫砂壶作品《德钟》的艺术创作发布时间:2021-08-13T15:44:36.09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作者:潘毅[导读] 紫砂壶艺术充分融合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多元,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构成紫砂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潘毅江苏宜兴摘要:紫砂壶艺术充分融合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多元,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构成紫砂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徳钟》紫砂壶以经典的“德钟壶”为造型,结合了丰富的装饰,集历史感、文化感与朴素感于一体,彰显了紫砂壶艺术的丰富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紫砂壶;德钟;陶刻;文化底蕴;紫砂壶,壶如其名,一抹幽雅端庄的紫红色凝聚着茶香,细密的砂质纹理闪烁着朴素之美,散发出体贴与柔情,使茶味更加香甜,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紫砂壶独特的魅力其一来源于泥料;其二源于紫砂壶创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充分融合;其三是源于那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形成的精湛工艺。
三方面缺一不可,使紫砂壶由内而外展现中国美感、中国自信与中国精神。
此件《德钟》紫砂壶将紫砂壶经典款式“德钟壶”作为主体框架,表现了这一经典款式的主要特征与内在精神。
在此件作品中,创作运用了多种装饰,使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文化韵味亦有所增强。
装饰也是加强作品艺术个性与工艺水准一个重要部分,展示了紫砂壶艺术融合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方式,以及紫砂壶艺术对内在美的重视。
1.钟鸣有德:“德钟”的造型特征“德钟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之一,诞生于清代,出自于制壶名家邵大亨之手。
此壶型是紫砂壶光器中的上品,造型简练稳重,成熟而不老迈,健朗挺拔,比例协调,一扫清代宫廷那繁缛奢靡之气,是非常耐看和实用的一款壶型。
此壶的泥料有“返璞”之美,是为了烘托德钟壶型的端庄朴素之气。
壶表面是木棕色的,饱和度始终,不会太压抑,也不会太张扬,流露出温和从容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紫砂雕塑作品《高瞻远瞩》的艺术美感蒋菊芳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摘要】《高瞻远瞩〉也是以成语"高瞻远瞩”为创作题材,以象生手法创作了苍鹰和树桩的实物形象,传达了立意高远的文化寓意,同时引申出生活中的哲理,进而解读艺术内涵,实现人与艺术的共鸣。
【关键词】紫砂雕塑;高瞻远瞩;艺术美感众所周知,紫砂壶是一门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造型、装饰、内涵都改进和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其中紫砂雕塑就是主要依靠紫砂泥的可塑性,通过选取具有一定寓意、特点的观赏物和象征物,适用紫砂泥的色泽和泥性进行雕、刻、塑的制作方式,使其成型。
紫砂雕塑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是它所塑造的紫砂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可视性和可触性,可以反映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感受,因此,紫砂雕塑自形成开始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并通过紫砂艺人的努力和创造,融入了多种素材,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紫砂雕塑,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同时,也将紫砂艺术的创作之路拓宽了。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出名,并受到外界一致的好评,不仅是因为其艺术性,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独特的泥料。
紫砂泥是一种很神奇的陶泥,严格地说,它实际是砂,性能介于陶土和陶泥之间,所以紫砂泥可以制作成壶,也可以塑造成其他的艺术形态,例如紫砂花瓶、文房器皿、茶宠小摆件等,当然这些都是简单的塑形,但是紫砂艺人已经在摸索和塑造过程中察觉到了紫砂泥强大的可塑性了。
最初的紫砂雕塑创作人是清初的陈鸣远,他很擅长陶塑,紫砂瓜果、孳弄等都栩栩如生,至今都让人们为之津津乐道。
可以说陈鸣远大师正是幵启了紫砂雕塑的高峰,之后紫砂艺人就开始利用紫砂泥不同的色泽,以象生手法、参考实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鬼斧神工的紫砂雕塑。
现代,紫砂雕塑更是成为一门高深的技法和艺术,它不再是紫砂艺术的附属装饰手段,而是以鬼斧神工的技法和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段幵创了有着自己特色的艺术新领域。
浅论紫砂作品 三宝壶 的创作及评析*陈正初(陈正初紫砂艺术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00)摘要紫砂壶的装饰技法有很多,伴随着紫砂艺术本身的发展,这种装饰工艺同样在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变化,本文就主要通过作品 三宝壶 的制作,来谈一谈紫砂壶面纹样装饰㊂关键词紫砂文化艺术堆花蓝印中体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1)05-0051-02宜兴古称阳羡,有着上千年的烧陶史,所以有着陶都的美称,宜兴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诞生了紫砂这一朵奇葩㊂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宜兴当地的制陶传统,亦离不开浓郁丰富的文化氛围㊂自己魏晋时期衣冠南渡开始,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步南移,而随着几十年改革开放,南方的经济同样逐渐超越北方,文化和物质双重的利好,让紫砂艺术在当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传承经典,开拓创新,成为了当下整个紫砂艺术领域的共识㊂紫砂文化艺术中,紫砂壶无疑是绝对的明星,对于壶艺创作中的装饰技法就不下数十种,常见的陶刻㊁泥绘㊁描金㊁贴饰甚至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工艺表现形式,一把壶上倘若不刻点什么,加点什么就仿佛了少了一些东西㊂当然,这种想法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中肯定是不可取的,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紫砂装饰技法的蓬勃活力,对美的追求,让紫砂壶诞生出更加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㊂1紫砂作品 三宝壶 的创意来源作品 三宝壶 的创意就来自于其本身的装饰,密集如印纹一样的壶面装饰是这把壶最大的特点,这样的装饰在过去的紫砂壶上是从未有过的㊂这样的创意来源于印染行业所常见的印花纹样,我们日常所穿戴的衣物,上面的装饰㊁图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印染的功劳,在这方面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种叫做蓝印布,又名靛青花布,是中国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繁盛于明清,跟紫砂艺术发展的高峰相重叠,它的工艺相当复杂在本文就不做展开了,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蓝印布上的装饰花纹带有十分独特的中国文化印记,作品 三宝壶 正是以紫砂独有的堆花工艺在茶壶的表面复现了这种图案,因紫砂㊁堆花㊁蓝印同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所以命名 三宝 ㊂2紫砂作品 三宝壶 的造型这把壶在造型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壶面呈梯面,壶底部似扁碗,底部塑圈足,壶身整体的重心偏下,所以壶体显得非常稳定,在壶身之上取截盖式,盖面的线条为壶面线条的延伸,半圆形的壶盖上溯镂空的壶钮,壶钮的造型颇为别致,如同一枚卷曲的镂空如意,其线条长度控制的十分到位,不会显得壶钮额外多出一截,柔韧的曲线带有一股弹性,显得非常有活力㊂同时壶钮的造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壶把也采用了相似的造型风格,在传统飞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显得更为保守一点,一弯流的流口不大,流腹却显肥,这就更突显出壶嘴的秀气,上下暗接,跟壶把一样,流身的曲线完全的融入到壶面当中,从整体的造型来看,这把壶纯粹而凝练,流畅而写意,在造型的表达上尽可能的浓缩精简㊂3紫砂作品 三宝壶 的装饰三宝壶 采用传统的堆花技法来进行装饰,与过去堆花装饰所表现出的不同在于,其表面的纹样来自㊃15㊃(紫砂艺术)2021年05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陈正初(1958-),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制壶工艺㊂于蓝印布上的印染装饰纹㊂跟一般的堆花装饰相比,作品 三宝壶 上的装饰纹路显得稠密而复杂,精彩且别致,突破了传统堆花装饰的界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装饰感㊂在这样的装饰图案中,大量的采用了 贴 跟点 的装饰结构,借鉴了蓝印花布图案中两色搭配的方式,以一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形式将图案描绘出来㊂简单㊁原始的金黄色泥料如同印染一般遍布整个壶面,上下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界限,将这样的装饰图案限制与壶面的中间部分,通过壶口的分隔,又出现在壶盖之上,两层平行的图案装饰,给人一种既淳朴自然,又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㊂图1三宝壶这样的装饰图案带有独特的随机性,其并非是如同过去均陶堆花那样具有规律性的装饰纹样,这与传统蓝印布中的绞缬工艺有些相像,绞缬又称扎燃,顾名思义是用线将布料扎起来进行印染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最后得到的图案具有随机性,这种随机并非是指装饰纹样胡乱的堆砌,而是将装饰纹本身原子化,再将其分布于限定的范围之中随机排列,这就会给人一种既变化无穷又显得有韵律的装饰感,在作品 三宝壶 上,用堆花的方式将一些基础的图案排列在一起,并在图案与图案之间用 点 的方式来进行填充,这在工艺上较为复杂,需要极具耐心才能够完成,且如此大面积的壶面装饰,越是临近收官,其处理的难度越大,其中的诀窍就在于擅用大小 点 的技巧,将装饰界限的上下两边填满,在局部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这种局部的规律又会被整体的随机性所掩盖,这也是这件作品装饰图案的魅力所在㊂在传统的紫砂壶装饰上,堆花装饰通常会采用带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构成一种整齐的美,这样的装饰倘若搭配较为规整的壶形结构,就能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提升的效果㊂而当茶壶的造型并不那么规整,且在局部还需要作出一些变化的时候,这种过于整齐的装饰就会拖累整体的艺术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在作品 三宝壶 上,壶钮和壶把都作出了变化,在形体上带有缺口,这时候采用不那么规律的壶体装饰就能够进一步的凸显出作品的与众不同,形体和装饰之间形成了一道和谐的桥梁㊂4紫砂壶整体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不开生命的本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喜欢那些冰冷僵硬的死物,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整天和这些事物待在一起,必然是沉闷和压抑的㊂实际上中国的古人早已经总结出这一规律,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围绕的核心就在于 道 ,自然是道的化身,贴近自然就贴近于道㊂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只需要将这个 道 转变成 生活 就可以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越贴近自然的艺术就越受欢迎,而自然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 随机性 ㊂人类虽然不断的总结经验,改造自然,努力的在整个世界上寻找各种各样的规律,但自然的博大使得人类尚且有着无穷广大的领域尚未涉足,其具体的表现就在于各个方面的随机性,作品 三宝壶 的装饰理念,就是借用了这种文化上追求不确定性的需求,用一个限定的框架,将其囊括其中,从而用规律包含不规律,用整齐包括不整齐㊂在设计和思考这件作品的创作主题的时候,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融合,紫砂工艺㊁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的进步,创新并不是唯一的推动力,在创新之外,融合其他工艺的优点,将其纳入到自身的工艺体系当中,才是紫砂文化艺术长盛不衰的奥秘㊂紫砂㊁堆花㊁蓝印纹样,三者同属于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者的发展轨迹都有着相似之处,其底层的艺术表达逻辑是相通的,将三者结合起来,是一次尝试,亦是一次以创新为目的的基础构建,因为当各种工艺条件都满足的时候,紫砂艺术作品的创新自然而然的就会到来㊂综上所述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各种文化的源头殊途同归,在这漫长的文化衍变中,总是伴随着兴盛与失落,当辽远的钟声于今日回响时,过往的很多事物都仿如亘古传来的喃喃低吟,沧海变为桑田,白云化作苍狗,中国文化的血脉就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光,使各种薪柴化作燃料,让隔阂化为温暖,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光明且灿烂㊂㊃25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紫砂艺术)2021年05月。
紫砂壶作品赏析(明代紫砂壶)供春:供春,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人,原是宜城进士、官四川参政吴仕的书僮。
吴仕年少时在湖滏山中金沙寺读书。
寺内有位老僧,不知其姓名,人称"金沙寺僧",是制陶名手,特别擅长制作紫砂壶。
供春在空暇时,总是喜欢蹲在一边偷看老僧制壶,暗地学做,终于掌握了制壶技艺。
据传说他仿照寺内天井中的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树瘿壶"。
其壶刻划生动,形象逼真,后称"供春壶"。
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据传即为供春所制。
供春树瘿壶∙此壶以外形似银杏树瘿状而得名。
壶盖止口外缘刻有45字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为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高:102毫米∙宽:195毫米∙中国北京历史博物馆藏品。
∙来源:《中国紫砂鉴赏》,熊建新编著,蓝天出版社,2006年2月,26页时大彬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为紫砂名工时鹏之子。
茗壶制作技艺传至时大彬已较为成熟,大彬对茗壶造型、配泥、技法、镌铭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传世品有圆壶、六方、三足、提梁、书扁、僧帽、印包、葵花、开光方等式,蔚为大观,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他的门下弟子多为当时名手。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
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
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传世作品较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
三足圆壶∙明崇祯二年(1629)∙高:113毫米∙口径:84毫米∙把梢下刻款:大彬∙此壶于1984年出土于无锡明代墓中,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墓葬。
浅论紫砂方器造型的文化表现作品 雍正四方壶 的创作分析*刘蓉萍(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宜兴214221)摘要紫砂壶带给世人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气质,其与茶文化紧密结合,广受人们的喜爱㊂紫砂壶中的造型可以分为方形器和圆形器,在方圆的变化中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笔者主要就作品 雍正四方壶 的创作深入解读紫砂方器造型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㊂关键词紫砂造型方器文化表现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1-0153-02在工艺创作中,情感与情感会相互靠近,对于相近的文化表现,工艺品天生就会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这种力量基于文化内生的动力,每个人心中都带有这种力量㊂中国文化传承久远,浩瀚博大,用文化来作为工艺创作的基础可以使创作事半功倍,紫砂壶便是极好的例子,世人印象中的紫砂壶简洁㊁古朴㊁雅致,这种印象几乎贯穿了紫砂壶诞生以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件简单的茶壶却可以表现种种复杂的文化情感,这便是紫砂文化的魅力㊂当代紫砂壶创作表面上是形体的创作,许许多多的创作者力求跳脱出传统造型的范畴,创造出独属于自己全新的紫砂壶造型,这些造型种类繁多㊁多彩丰富,但能够真正为世人所铭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发现真正能够经历时光的考验,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的紫砂壶造型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基础便是其背后的文化,所以当代紫砂壶创作也是属于中国文化的创作㊂1紫砂壶创作的选题每一把紫砂壶都带有一个主题,很多人会以为传统的紫砂器有些并没有一个主题,但实际上即便是最为简单的紫砂壶造型都拥有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㊂例如经典器型 掇只壶 ,这件作品的主题便是 堆积的圆 ,是单纯以几何 圆 作为主题创作而来的,其将一把茶壶的结构与圆深度融合起来,让造型看起来就像是数个不同的圆堆叠融合,几乎达到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的美即为它的主题,大多数几何类造型的紫砂壶都带有这种形体所创造的主题,这其实也与中国的审美文化有关㊂在中国古代,既有审美也有审丑,古人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发展到极致,那便是新奇有趣的,极丑即为极美,这一点中西方文化其实有类似之处,在十八世纪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可谓将审丑上升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很多西方美学家都认为美丑之间的对比是灵魂之刺 ,正是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所以才有了人类严重丰富多彩的世界㊂紫砂壶中的供春壶其实亦是这种创作思想的产物,原本银杏树瘤的表面粗略不平,单独来看必然是不符合 美的逻辑 ,尤其是这种模拟创作出现在以光润㊁流畅为主流的紫砂壶的世界,但它就是这么诞生了,并且成为了紫砂历史上永不磨灭的经典㊂所以紫砂壶的美,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选题,即便是本来不美的事物,通过合理的创造,将之巧妙地融入到紫砂壶的结构当中,同样也能起到美的小国,选题可谓是紫砂创作的第一步㊂2作品 雍正四方壶 的创作作品 雍正四方壶 (见图1)的创作围绕的便是一个 雍 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平常无法企及,但却实实存在的空间㊂‘礼记“有云:㊃351㊃(紫砂艺术)2023年11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刘蓉萍(1963-),本科,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紫砂制壶工作㊂鸾和之美,肃肃雍雍㊂ 这句话往往被人们引申为鸾翔凤翥,是和谐美满的极致㊂让一把壶靠近这样的美,便是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这把壶又是一件方器,这时就必须思考应当如何将方器之美推升到和谐的极致㊂图1 雍正四方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圆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形态,其不单是几何意义上的形体对立,还是中国文化中的两极㊂中国历史上有着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且广为流传㊂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认为,世界是有清浊两种气组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阳,古代中国将很多不可知不可论的自然现象解释为阴阳,以至于这种理论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㊂例如紫砂陶刻就有 阴刻 和 阳刻 的说法,而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世人最多的用来方圆来形容人的性格,方即刚强㊁正直;圆即圆滑㊁活络;人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崇尚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㊂而作品 雍正四方壶 也是从这种对于性格的解读来进行的创作,只是这把壶的主题并不是单纯的表现方正,而是用方壶的造型来展现调和的 雍 ,这是一种华贵雍容的形态,也是中国人历来推崇的外圆内方的性格㊂人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于情感的好恶来决定的,作品 雍正四方壶 便是通过契合这种特性,在方器的基础上进行圆器所拥有的润滑之美㊂这把壶的大体上是四方形,但从各个部位的形态塑造来看,它却方的不彻底,首先在茶壶身筒的制作上,这把壶带有传统紫砂壶经典的 腹鼓 造型,这是紫砂圆形器中常见的特性,但极少出现在方器之上,比较典型的就属紫砂传炉壶 的制作,传炉的造型源自于更古早的炉鼎造型,逐渐衍变成较为流畅的轮廓,其造型的要点就在于壶肩部分的转折,没有直接的过渡,而是采用浑角的转折,让块面之间形成一道弧度,作品 雍正四方壶 也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壶肩如此,壶身的四面如此,包含壶口的边缘处理也是如此,这从一定程度上拉伸了壶面的长度,所以为了不使整体变得 虚扁 ,这把壶还塑造了加高的壶底以及拉伸的壶颈㊂这两者是这把壶造型中最典型的带有方器轮廓部位,壶底采用了向外倾斜的角度,内倒角流畅过渡,壶颈则采用了经典的升颈造型,拔高了整体的高度,重叠上壶盖,制作了一枚如同 鸟居 一样的壶钮,这枚壶钮的造型参考了中国地方文化中的 牌坊 和日本神社标志性的立柱制作而成,很好地平衡了方圆变化之间的阻隔,很好地融合了方和圆两种气质,再结合流把与之呼应的造型,起到创造调和之美的作用㊂壶底㊁壶身㊁壶颈㊁壶盖㊁壶钮一层一层的向上攀升,在攀升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方和圆的变化,纵向的雍正四方壶 就如同由方圆两种形态重叠在一起一样,而一旦横过来看,原本沉重的方圆叠加,又因为壶钮的 鸟居 造型而变得展翅欲飞,壶流和壶把的造型很好的将整体的造型舒展了开来,中和了中央部分的沉重,同样起到了调和之美㊂3 结语综上所述,紫砂壶的创作基于情感的主题,在中国文化的认知中,人的性格既有方也有圆,那么也必然带有方圆融合的中间态㊂用紫砂方圆器来展现形体的个性,情感的正反变化,那么也就拥有一种展现调和之美的方法,作品 雍正四方壶 便是挖掘这样的情感,用审慎的思维视角来展现沉静的雍容感受㊂从结果来说,当代的紫砂壶艺创作,对于情感的挖掘才刚开始刚起步,而情感是人类艺术创作永恒不灭的主题㊂参考文献[1] 刘艳梅.品类中国工艺美术[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2] 夏燕靖.中国设计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尚永顺.紫砂陶刻的技巧性与文化性 以 四方山水瓶 为例[J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2(10):108-109+126.[4] 王杏军.一门竹器紫韵悠悠 论紫砂组合 弄清影 的和谐设计和文化内涵[J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2(10):99-100+107.[5] 刘锡芬.星韵提梁,素雅端庄 谈紫砂壶 素雅端庄 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J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2(9):90-92.㊃451㊃ 陶瓷 Ce r a m i c s (紫砂艺术)2023年11月。
江苏陶瓷•综合评述
2017年04月第50卷第2期
双果相类。
”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叹:“烟翠三秋色,波 涛万古痕。
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 纹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清代程庭鹭在 《练水画征录》中谈到徽派盆景时说:“以画意裁剪小 树,供盆盎之用玩。
”而当代艺术家李向伟称道:“咫 尺千里之势,万古一瞬之情”,从文人们给盆景的评 价和命名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盆景的一往情深。
(2)为有源头活水来
“枯山水”是日本对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 上贯穿着日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于秋叶之静美” 以及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意识,充满了 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 观,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
在当代学者朱良志看来:“日本的枯山水妙在(2)易象
《易•系辞》中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易传》说:“形而上者谓 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从对天地万物感悟来看,象 外之趣与形的考究已是历代文人不可回避的一个话 题。
我们不难看出枯山水、盆景都是代表元素,一个 是日本庭院的代表,另外一个是中国文人情怀的代
表,二者都有个焦点,可以上升到禅宗理学。
盆景是 宋代艺术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日本僧人 荣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禅法的高僧,1192年回国后弘 扬禅宗教义。
世界万物为第一自然,以“幻”中理想与 境界作为最高追求,而人类内心渴望的第二自然,即 为追求之“境”。
寂,中国的假山妙在活。
枯山水和假山都离不开真山 水,枯山水是枯的,假山也是枯的。
但中国人是要在 枯中见活,日本要在枯中见寂”。
如唐代诗人韦应物 所说“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在我们看来,枯与寂是禅宗美学的极致表达,经 历生死轮回。
浩瀚宇宙生命三生万物归一。
而《庄子• 知北游》中有:“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 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 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可知,不同的两个象 形表现同一个生命形式下的不同状态。
3盆景之本
4小结
《老子》三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即本源论,故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 动成体,相互贯通。
水在流动,气在氤氲,山林葱茏之态跃然眼前, 而紫砂枯盆景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化出草木蒙笼其 上,其精神的核心是“以自然为宗”,这种精神也是中 国人所特有的。
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自 然价值观念,西方人与自然是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 关系,他们的愿望是征服自然。
中国人与自然是相亲 相近、共融共生的关系,我们的追求是天人合一”。
在(1)盆景演变
盆景是由盆栽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代是盆栽的 过渡时期,汉代主要以木本盆栽和缶景为主;魏晋时 期将山水的影子投入其中,以盆景发展为主;隋唐时 期,山水理论加入其中,盆景工艺进入兴盛期;至宋 代,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理念被提出,盆景工艺进一 步丰富完善;元代时期,变为浓缩景观;明清时期盆 景技艺日趋成熟,理论升华与完善;盆景工艺至今仍 在不断发展中。
人与泥土对话的过程中,陶艺家试图通过自己特有 的方式和角度去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
而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工”与“天趣”的 统一,也是紫砂枯盆景的艺术精神所在。
正如当代艺 术家许正龙所言:“自然、人、艺术能相生相融”。
参考文献
[1]张正中.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研究[M ].东吴学术.2014
P ]朱良志.顽石的风流[M ].中华书局.2016
[3]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4] 许正龙.和合之道[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紫砂原创作品赏析》
I 《紫砂原创作品赏析》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对5现当代有代表性的紫砂原创作品作了一个归纳和赏析,风格多样,涵盖了 \ 各种器型流派,全书凝结了当今紫砂行业数百位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更
5
好地弘扬宜兴优秀的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