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革命史观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史学理论和常识一、常见的历史观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
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的动力论: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激烈手段,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其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决定的。
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中国近代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近代资产阶级改革都有其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过于强调后者,就是错误的英雄史观、圣贤史观。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①毛泽东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人民战争路线。
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邓小平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文明史观1.何为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观点,它们对我们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颇为深远。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在认识和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过程中,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和思想是由物质世界产生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
换句话说,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经济规律,思想和政治是在生产关系体系下产生的。
二、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指在历史和社会现象中,认为英雄和杰出人物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英雄的作用是推动历史的发展,并且英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时期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比和辩证关系1.对比:唯物史观注重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物质基础,而英雄史观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则从不断积累的科技、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杰出人物能够通过自己的思想、力量和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重新崛起。
虽然思想和力量是由社会底层的生产力决定的,但是当这些思想和力量被杰出人物引领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相互影响的关系。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客观规律性,而英雄史观则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意识形态厘清的更为详实的思路。
历史的发展没有谁能改变,但杰出人物可以改变人类社会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
因此,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基本特点: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革命史观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练习题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D.文明史观2.“‘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
‘共产主义的幽灵’继续在地球上游荡,出没于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住所,无论其住所在哪里。
”下列结论足以印证这段论述的是()。
①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条崭新的解放道路②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国家有了一条中心城市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路③世界被压迫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有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3.“《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基本内容: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辉格史观和唯物史观
辉格史观和唯物史观是两种历史观的代表性学说。
辉格史观是指
以德国哲学家辉格为代表的历史观,辉格认为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
实现过程。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人类通过不断实现自
由和道德的目标,逐步进步和完善。
辉格强调了理性和理想的作用,
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低级的阶段向高级的阶段发展的,最终达到个体
和社会的自由完善。
唯物史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
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物质性和社会性,认为
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矛盾和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历史的变革是通过阶
级斗争和生产力的革命进步来实现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理想。
辉格史观和唯物史观在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差异。
辉格史观
注重个体的自由和道德的追求,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唯物史
观则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基础和阶级的斗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经济
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决定。
两者都是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下,试图解释和
预测人类历史发展的学说。
无论是辉格史观还是唯物史观,都对理解
历史和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
身的理想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几种新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基本特点: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革命史观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练习题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D.文明史观2.“‘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
‘共产主义的幽灵’继续在地球上游荡,出没于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住所,无论其住所在哪里。
”下列结论足以印证这段论述的是()。
①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条崭新的解放道路②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国家有了一条中心城市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路③世界被压迫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有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3.“《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4.武昌阅马场的“红楼”中珍藏着一部1911年10月16日由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B.它的颁布意味着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它的颁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D.它的颁布极大提升了武昌起义的民主革命色彩和革命意义5.下面几幅图反映了新中国农民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中从根本上讲应遵循()。
A.农民的感情B.环境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D.政治环境6.“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7.(佛山模拟)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8.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9.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C.人民公社D.“一五计划”10.《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11.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12.(原创)1920年,有人形象地说苏俄农民还处在乌云密布之中。
一年后,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除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史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西方国家提出了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复习时注意联系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等相关内容。
1.研究: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2.体现: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
3.本质: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综合应用: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这一考查趋向值得广大师生关注。
练习题1下列称谓应划归第二类的是()。
A.华夏、神州B.唐、中国C.九州、中华民国D.赛里斯、支那2.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群体的角度D.社会思潮的角度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4.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5.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6.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8.下列各项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并废止缠足③民国临时政府大力推行剪辫与不缠足④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改编)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