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姓的来源,姓回的名人_百家姓
- 格式:docx
- 大小:15.24 KB
- 文档页数:1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分类:未分类姓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
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
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
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
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
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
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
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
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
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
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
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
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
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
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
家族历史的文化传播学:回姓家族的传承与演变一、引言家族历史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回姓家族的传承与演变,揭示家族历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家族历史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承家族历史是回姓家族的根基,它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羁绊与血脉联系。
家族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知识,在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族中,长辈们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家族历史的故事、传说和传统价值观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对家族文化的弘扬和传统的延续。
其次,家族历史也通过书籍、文献等形式进行传承。
家族族谱、族记等文献记录着家族的起源、重要事件和成就,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这种书面形式的传承可以更广泛地传递家族历史,使更多的人了解家族的文化。
三、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家族历史家族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是家族历史中最直观和重要的标识之一。
回姓家族通过姓氏的传承,将家族的身份和文化传播给后代。
其次,在家族历史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符号,如家族徽章、家训等。
这些符号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传统。
通过这些符号的传承,家族历史得以延续,并在后代中形成共同的认同感。
四、家族历史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在当代社会中,家族历史的传承和演变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受到了新媒体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容易导致家族历史的知识传承的减少。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家族历史需要更加注重与时代的结合。
家族文化的传播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地方,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家族历史的传承才能继续。
五、家族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家族历史的传承与演变对于回姓家族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家族历史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归姓的来源宗族祖制在古代,人们特别注重祖先的崇拜,认为在祖先的管辖下可以获取到保护和祝福。
因此,在宗族社会中,人们通常都会以宗族名或祖姓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宗法制,它体现的是人们对家族强烈的认同感和传承后代的意识。
在中国古代,归姓通常是根据家族祖谱和世系来分类的。
按照传统,宗族的始祖被认为是这个家族的祖先,人们的姓氏就来源于始祖的姓氏。
如果始祖姓氏不明确或无法查证,也会根据家族口传或历史记录来决定。
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和来历故事,这在中国的宗族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城郭归姓老祖先的归姓别人可以向家谱上查考,若非真实而误入,调查实已行过两年,莫等闲。
良民丁姓归性,宜与居土,绝究须轻。
田土户口,由县幸者,发一县四郡,容有乱苗诈猾,滥伪孤半,或者未详踪迹之故,仍论区邑建置,发还各处。
记当至王安,汝衍求问行人俗话。
在中国古代,城郭归姓是一种以城市或郡县名作为姓氏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形成起初是为了管理城市和规范人口,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姓氏系统。
通常情况下,城郭归姓的姓氏是固定的,许多人从父亲或祖先那里继承了这种姓氏。
资财归姓资财归姓是指人们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和财富来选择自己的姓氏。
这种方式通常在商业活动或政治活动中,因为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方式被称为购姓。
它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于那些拥有大量财产和资产的人而言,选择购姓是很容易的。
虽然资财归姓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不正当的,但在现代社会却有人采取这种方式。
比如一些富豪或名人选择改名换姓,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姓归的名人百家姓在中国古代,姓氏的归属关系十分复杂。
百家姓是一部将常见的百姓姓氏编成书的文献,反映了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来历和代表人物。
姓氏来历宋宋姓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是源于夏代大禹的后代宋国,有人认为是源于古时的乐器竹簧箫,也有人认为是源于国君的名号。
回的甲骨文写法回的甲骨文是公元前三世纪发现于中国成都西南地区的一种古文字,其中大部分文献由甲骨文记载。
它们被发现于一个叫做“虎形山”的遗址,在当时被称为“回部”,今天被称为“回国”。
“回甲”是目前中国最早、最古老的文字。
它被认为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中通常用图形来表示概念或意义。
回甲集中在虎形山的遗址中,这里有许多古代的石头碑刻,其中有800多个字。
甲骨文的出现给了当时回地区的历史文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让研究人员更多的机会去挖掘出当时的历史文献。
从研究结果来看,“回甲”原本是中国最早的文献,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这些研究结果也帮助我们了解到回部的历史文化。
不仅如此,回甲也为当时的回族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由此开始,他们开始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更多的新的表达方式,以此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字更新变化,经过多年的流通与发展,给当时的一代带来了一种文字的新发展,这便是后来中国古代的“金文”,它在各方面都使用了许多回甲示例,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化上的发展。
回甲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文字,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由此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文字在当时拥有的极强的发展能力,也让许多学者更加肯定回甲的重要性。
它不仅让研究回族文化的学者印象最深,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回的甲骨文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加强了回族文化影响力,特别是研究回族古代文字和文化的学者,他们依靠回甲来研究它们的历史以及神秘的文化背景。
回甲的出现也给了学界和社会更多的发现,它使学者可以更仔细地研究回部古代文字。
一方面,它给学者一个机会去深入了解古代史料,另一方面,它也能提供许多微妙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文化,社会,宗教,经济等,从而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回的甲骨文的出现对当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出现使得学者能够更多的深入研究古代史料,也使得社会更多的发现显现出来,从而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贡献。
回回的名词解释回回,指的是中国的穆斯林,也称为回族。
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在中国境内,回回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尊重的称呼,代表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中卓越的文化成果之一。
回回这一称谓在历史上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呢?这涉及到元明时期的历史背景。
在13世纪,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随着商贸往来的增多,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东南亚等地的穆斯林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群。
回族的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他们被称为“阿吉来”,意为“移民”。
而後来的明朝将这个称呼改为“回回”,成为回族的通用名称。
这一称谓意味着“归顺”、“河洛”,体现了这些穆斯林对中国社会的认同和融入。
回回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是主要的宗教之一。
回回信仰的伊斯兰教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当时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得伊斯兰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回族人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其他民族有所差异,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由此引起的特殊规定和习俗。
比如说,回族婚礼上通常都有穆斯林的结婚程序和习俗。
回回的文化是独特而丰富的。
他们在风俗、宗教、饮食、建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在建筑方面,回族的大型清真寺,如西安的大雁塔清真寺和兰州的白塔清真寺,是回回文化的杰作,也是中国众多清真寺中最著名的两座。
在饮食方面,回回的美食也是独具特色。
比如,他们以羊肉为主食,烹饪技巧独特,制作出美味的羊肉泡馍、羊肉串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回回的面食也备受推崇,面片、米皮、大盘鸡等都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物。
回回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回回音乐以塞丽哈(据说古代叫做鼠麻)为主要乐器,以及其他弹拨乐器。
回族的舞蹈以舞龙、舞狮等群舞形式为主,舞动热情奔放、优美动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此外,回回的服饰也是彰显其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
男性传统服饰是白色的军装,而女性则穿着色彩艳丽的绣花长袍,头戴色彩缤纷的头巾。
回回民族族名探源管理提醒: 本帖被胡不喜执行加亮操作(2010-04-01)转帖,与诸位好友分享回族、回民、回回、回回人,是回族人至今还沿用的称呼,“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为久远。
和很多民族一样,因为年代的不同、语言甚至口音的差异,外部对回族以及其先民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进行多方位了解,很容易得到片面的认识。
本文将结合古今中外史书记载、民间大众话语流传等方面,对“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所指群体做个较为全面的描述。
一、汉文史料中与“回回”相关的称谓和演变过程说起“回回”需从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说起,当时的“胡”和“蕃”虽然从字面理解上范围比较广,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
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
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是当时汉语人群把从西域而来,风俗、语言、体貌大体一致的人称为“回”,仅为“回去、回家”之意。
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
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
《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
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回纥、回鹘被统称为回回人;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回、回纥、回鹘则往西迁移后,联合当地一些民族形成了畏兀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等西域民族。
此际,回纥、回鹘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而“回回”和“畏兀尔”等称谓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我国回族姓氏有哪些?回族常见的姓是:白、马、金、陈,与汉族姓氏相同,但有些姓氏如:撒、速、忽、闪等,在《百家姓》里却找不到。
这些姓氏,据传也是有来历的:宋神宗时,有个叫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的阿拉伯人,原籍是阿拉伯麦加,其始祖是中亚的布哈拉国王。
后因邻国侵扰,于是和弟弟艾尔沙率领家族和部下5300百余人,东迁来中国,归附宋朝。
这支由5000余只骆驼、马匹组成的庞大队伍,披星戴月,穿越千里大沙漠,沿着早期丝绸之路到达汴京,受到宋神宗的热烈欢迎,给他们分别封官赐爵,家族便定居中国。
元朝封赠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为“咸阳王”,元十六年1279 初秋,赛典赤病逝。
《元史·纳速拉丁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可见当时享有的声誉之高。
赛典赤的后代共有九子十三孙,分为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十三姓。
这就是现在回族十三姓氏的演变和渊源,“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
那么,为什么回族人姓“马”的多呢?回族不是“外来民族”,但血统中有某些“海外关系”。
回族人形成民族之前,他们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但有名而无姓,回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姓氏方面的交融。
至元末明初,回族人开始用姓。
阿拉伯人的名字中发“马”和发近似“马”的音不少,如“麻”、“穆”、“沐”、“默”、“漠”等。
由于回族人民长期以来学汉文、写汉字、说汉浯,渐渐确定用汉字“马”译音作姓,后来代代相因。
这就是回族人民中姓“马”多的主要原因。
据《补元史,氏族表》记载,回族人取“马”姓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译为姓,如著名诗人马易之。
原名是“遒贤”或“纳新”。
他是元代葛逻录人,葛逻录译为合鲁,是“马”的意思。
所以马易之取“马”为姓,他的后人也就以“马”为姓了。
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为姓,马速忽、马哈麻、马合沙等人的后裔,都取“马”为姓。
归姓的来源,姓归的名人
归
(一)春秋时有胡国(胡公满即该国人),妫姓,后楚灭之,其后代改以归为氏。
(二)相传黄帝在做天子前,被封在归藏国(今湖北秭归县),后来又改封在有熊国。
黄帝有一支子孙留在归藏国,后来就以国名中的“归”为姓氏,称为归氏。
妫
一姓氏源流妫姓来源于上古时期,是上古的八大姓之一。
始祖是尧。
当尧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部落首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
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
妫水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南部。
舜的后代便以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的名称作为他们的姓氏。
二迁徙分布妫氏的望族居住在吴兴郡。
三郡望堂号【郡望】吴兴郡:《姓氏考略》中记载,妫氏望出吴兴。
三国宝鼎元年置郡。
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监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
治所在乌程。
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吴兴县南。
四历史名人
1 妫昆:晋代时期南郡太守,余杭人。
曾被弹劾入狱,他的儿子,当时有十六岁,冒着危险,血流满面闯进公堂,要求奏理。
2 妫昌:王莽建国初,封妫昌为如睦后,奉虞帝后。
3 妫皓:妫昆的儿子,东汉尚书郎,明达国典。
百家姓[古]姓氏的由来和名人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
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
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
”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
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
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
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
《扬州府志》有载。
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
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
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
回族姓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家族名人古弼:后魏时的代州人。
为人忠厚,善于骑射。
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
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辏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
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
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
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迁徙分布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
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
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
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
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
百家姓回姓姓氏渊源_百家姓回姓来源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四十九位,以严州、曲阜、河南为郡望。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回姓姓氏渊源,希望大家喜欢!回姓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
”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
”唐陆龟蒙《销夏湾》诗:“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
”后用作火灾的代称。
宋朝时期的朱熹在《答包定之书》说:“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明朝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卢师山》中也说:“平坡寺既回禄后,荒凉殊甚,惟后殿藤胎大像,亦唐制,佳。
”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仇大娘》也描述:“适西邻有回禄之变,魏托救梵而往。
”回禄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回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吴回,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
吴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
在远古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称吴回。
吴回氏族部落以叫声宏大的驺虞兽为图腾,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帝喾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所杀,吴回便接替了管火之官,任祝融。
祝融之官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吴回任祝融后远近闻名,威信很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在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待幸雍,祠王畴,通回中道,名四中。
”在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中回中。
”吴回部落发展后,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曰“回中道”,“回城”,吴山,千山均为其吴回姓名而命名。
关于回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关于回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嘿,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回”这个姓氏吗?反正我以前是不太了解,可后来因为一次特别的经历,让我对回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就好好研究了一番。
我先去问了我那知识渊博的爷爷,爷爷摸着他的胡子,慢悠悠地跟我说:“回姓啊,那可有年头喽!”我着急地问:“爷爷,那到底有多久呀?”爷爷笑了笑说:“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啦。
”原来,回姓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古代,历史那叫一个悠久!我又跑去问爸爸妈妈,妈妈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跟我说:“宝贝,回姓在咱们国家分布得还挺广呢。
”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真的吗?那都在哪些地方呀?”爸爸在一旁接话道:“好像在河北、河南、山东这些地方都有回姓的人呢。
”为了了解得更清楚,我还专门去图书馆查了资料。
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原来回姓还有好多有名的人物呢!这就好比满天繁星中,那些特别闪亮的星星。
比如说,有个叫回良玉的,他可了不起啦!我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回姓的来源,有人说回姓是从某个古老的家族传承下来的,这就好像一棵大树,不断地长出新的枝丫;还有人说回姓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才出现的,哎呀,这感觉就像是一场神秘的冒险!那回姓现在的情况又是咋样的呢?我去问了我们小区的居委会阿姨,阿姨说:“现在啊,回姓的人虽然不算特别多,但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呢!”我不禁想,他们是不是都像小蜜蜂一样勤劳呀?我在学校跟同学们说起回姓,有的同学一脸茫然,有的同学则说好像听过。
我就给他们讲啊讲,感觉自己像个小老师。
通过这次研究,我发现回姓虽然不像“张”“王”“李”那么常见,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历史。
这不就跟那些不常被人注意到的小花小草一样,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也在努力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吗?我觉得呀,每个姓氏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回姓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让我越读越着迷!示例文章篇二:《关于回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嘿,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回姓吗?我最近对回姓可好奇啦,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现在就来和你们分享分享!先来说说回姓的历史吧!回姓的起源那可真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百家姓[满]姓氏的由来和名人历史来源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
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回族中有满姓。
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
“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
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
《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
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
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
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
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家族名人满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
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
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
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
《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
满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满朝荐:字震东。
明朝时期麻阳人。
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
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
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
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
百家姓前100个_百家姓的排名你知道中国百家姓中,排名前100的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前100个,希望大家喜欢!百家姓前100001李002王003张004刘005陈006杨007赵008黄009周010吴011徐012孙013胡014朱015高016林017何018郭019马020罗021梁022宋023郑024谢025韩026唐027冯028于029董030萧031程032曹033袁034邓035许036傅037沈038曾039彭040吕041苏042卢043蒋044蔡045贾046丁047魏048薛049叶050阎051余052潘053杜054戴055夏056钟057汪058田059任060姜061范062方063石064姚065谭066廖067邹068熊069金070陆071郝072孔073白074崔075康076毛077邱078秦079江080史081顾082侯083邵084孟085龙086万087段088章089钱090汤091尹092黎093易094常095武096乔097贺098赖099龚100文百家姓前10简介001、李姓排行: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002、王姓排行: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广,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
003、张姓排行:张姓是我国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中国人口第三大姓。
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004、刘姓排行: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
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陈姓排行: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
历史上著名回族人物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回族历史人物1、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元代富有盛誉的政治家、干练的理财家。
中外史料对这位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家有很高的评价。
其家族因为有很好的伊斯兰教和儒学家教传统,故而培养造就出许多杰出人才,遂成为回回人中最大的家族。
2、郑和:回族,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字三宝。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曾七下西洋,为明朝前期的对外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外人民的友谊与和平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密切了与伊斯兰的联系和往来。
3、改琦1774—1829,字伯蕴,号香白。
天资聪敏,工书法、能诗,精于短句,喜爱绘画。
在三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勤奋创作,为后世留下上百幅传世作品,并有《玉壶山人集》词作传世。
改氏一门三代均为清代画坛名家,其风格被誉为“改派”。
4、马本斋:学名守清,回族。
1903年1月1日出生于献县东辛庄。
早年入东北军,由士兵升至团长1935年弃职返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
冀中回民支队在他的带领下,驰骋于冀中平原,转战于冀鲁边区和冀鲁豫边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创立了不朽功勋。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莘县病逝。
5、白寿彝1909—2000,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9年4月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早年就读于开封市后安德烈学校、上海文治大学、河南中明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
1938年起,先后任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教师,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49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白寿彝自学生时期即从事救国进步活动。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白寿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历史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桃斋主整理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 个,共438个。
开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
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开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 个。
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
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
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
除常见姓氏外,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
少见,自然就多怪。
市档案馆职工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假如甫研究员异常兴奋,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历甫。
3年中,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已接近2万个了。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都是姓,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是姓。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称: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文化回族的十三姓都是啥?又有何来历
导语: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
纳回族十三姓之一。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
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
纳回族十三姓之一。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
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
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撒回族十三姓之一。
撒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
也是回族中的大姓。
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
(《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
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
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
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沙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
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
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
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
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姓氏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由古波斯、中亚原读音引申而来的,如采用谐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二、由曾得到过的尊号或源来地名变繁为简、采用谐音等而产生。
三、由各代皇帝赐给或御批(改)而产生的(一般会使用国姓或不饶口的姓氏)。
四、历史上因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或者借用周边汉人邻居姓氏的(此类考证起来比较难)。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本资料并不涵盖所有回族姓氏、不够全面,仅供参考,如您有补充资料,或发现其中没有自己的姓氏说明,即时补充。
A阿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回回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
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
于661年为逃避阿拉伯伊斯兰教军团追杀,信仰拜火教的波斯大酋长阿罗憾跟随波斯王子卑路斯率部入唐,后也被任以右屯卫大将军,其后代融入回族后也为阿姓。
在明代,还有回族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
此外,一些回族人将与阿无关的回回名改为阿姓的也有。
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
艾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回回名首音。
如清代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
安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
唐贞观初年,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
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其后代皆为安姓。
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
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
《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
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
《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
”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中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回回人之故国。
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
回字的四种写法
“回”字一共有四样写法:通常只有三种:回、囘〔外“冂”内“巳”〕、囬〔“面”之下部〕。
第四种写作〔外“囗”内“目”〕(见《康熙字典·备考》),极少见。
详细信息:
基本字义
(1)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家。
“回”字的字形对比
(2)掉转:~首(回头看)。
~顾。
~眸。
~暧。
妙手~春。
(3)曲折,环绕,旋转:~旋。
~肠。
~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4)答复,答报:~信。
~话。
~绝。
(5)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事。
(6)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分解。
(7)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族。
~教(中国称伊斯兰教)。
(8)姓。
(9)器官(尤其是脑)的皱折、扭曲或盘旋。
如:齿状回;海马回;额上回;
颞下回。
【近义词】归
详细字义
(1)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
本义:回旋;旋转。
(2)同本义。
回,转也。
——《说文》
昭回于天。
——《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荀子·儒效》
诡文回波。
——《淮南子·本经》
畔回穴其若兹兮。
——《汉书·叙传》
虎鼓瑟兮鸾回车。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姓的来源,姓回的名人
回
自古以来,回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古有火正(管火的官)名叫回禄,其后裔就以“回”为姓;
2、上古尧时,有贤臣名叫吴回,他的子孙均以回为姓;
3、新疆大学出版的《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中说“回族的回姓,取自回回名字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
4、元朝有方回,其后人也姓回。
5、元朝有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回回。
6、山东曹州有一村,多数人姓回。
据其说:元顺帝被明打败北逃,时有先祖张万楼亲率精兵护驾至北都,辞驾南回,帝念其有功,故赐姓为回,
7、元朝末年,张士诚兵败被徐达、常遇春追至北方,无处可逃,便投河身亡。
张有子三人,坟尸隐居,兄弟三人分别改姓为“回、翟、常”。
8、明朝“靖难之役”燕王夺得帝位。
因保惠帝抗击燕王的常遇春、胡大海、徐达等五十一家大臣,均被难遭祸,并殃及九族。
时有常姓有德公为避难,率子北上。
其三个儿子分别改姓回、翟、常。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