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浮力 漯河十五中 赵耀华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9
新课讲授一、【认识浮力】1.感知浮力:(播放幻灯片)冰山、辽宁舰、气球、潜水艇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但却没有因此而沉入水底。
教师手中拿一个氦气球,松手,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运动轨迹。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微课播放:教师设疑: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还是斜向上的呢微课播放:(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演示,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引出生活中存在浮力的例子,由直观感知到准确定义描述。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浮力的方向新课讲授思考:漂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那沉在水底或悬在水中的物体受浮力吗?二、【学生实验】称重法求浮力:圆柱体放入水中下沉至底,那它受浮力吗?提出问题:怎么才能知道它受不受浮力呢?我们需要什么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活动、思考、受力分析得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公式。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浮力的测量)新课讲授(浮力的产生)量工具来测量力呢?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使其浸没在水中,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答:示数减小了。
问:说明了什么?答:沉在水底的石块受到了浮力。
称重法:F浮=G物-F拉三、【教师演示】一样的乒乓球,不一样的现象……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带着疑问观看浮力产生原因的视频。
【视频播放】通过视频播放,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F浮= F向上-F向下回顾一下,刚刚神奇的现象,组内讨论一分钟,找同学试着解释一下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自主讨论,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讲授(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新课讲授(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四、【休闲一刻】听故事动脑思考,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讲解故事]小胖子的海滩之旅【学生实验】猜想-设计-验证猜想一: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
“浮力”说课稿阿瓦提县第二中学王亚勃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阿瓦提县第二中学初中物理教师王亚勃,今天我带来的课题是“浮力”,它是2022人教版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实验教学目标、重难点、实验创新点、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确定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
2用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3通过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实验得出称重法测浮力。
4小组合作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方向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以及准确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组合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三、实验创新点1初中生大多处于感性思维状态,理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对于他们来说,用实验得到的结论比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这部分内容课本是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学生理解不深,以至在后面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很难运用"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这个知识点进行解题。
因此我用液体压强计和魔方自制了一套教具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效果明显,对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这套器材还可用来探究浮力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无关也可以验证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
2浮力的方向纯粹的讲解学生听的可能不是很明白,加上实验学生更易于掌握且本实验容易验证浮力方向与容器形状、底部形态无关。
3对于称重法测浮力的原因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不太好理解,在实验之前加一个小小的动作和说明对学生来说那就容易理解了。
《浮力的应用》说课稿开县河堰初中向桃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为物理课程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的,同时又综合前面所学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可以说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升华和总结,又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①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体的四种浮沉情况:上浮 漂浮、悬浮、下沉。
(2)了解物体的浮沉情况与重力、浮力有关,用受力分析得到具体关系。
(3)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4)了解利用“空心法”增大V排。
(5)认识浮力的实际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掌握物体浮沉的三种状态以及物体浮沉条件(2)通过轮船,潜水艇,飞艇,密度计等的模拟实验,掌握浮力的应用知识。
(3)通过探究过程,体验从物理的角度研究物体,使学生善于交流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浮力的好奇与疑问,辅以趣味实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动手动脑中解决“应用”的问题,体验“应用”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基于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难点:探究浮沉条件重点:浮沉条件的应用浮沉条件的理解是解释浮力应用实例的关键,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条件作为本节的难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出错,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浮沉的应用实例“轮船”“潜水艇”“飞艇”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本节的重点。
2022年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如图所示,一个菱形的导体线框沿着自己的对角邻匀速运动,穿过具有一定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城,已知对角线AC的长度为磁场宽度的两位且与磁场边界垂直.下面对于线框中感应电流随时间交化的图象(电流以ABCD顺序流向为正方向,从C点进人磁场开始计时)正确的是()A.B.C.D.参考答案:B【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先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结合切割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公式判断感应电动势的变化,从而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变化.【解答】解:线圈在进磁场的过程中,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BCD方向,即为正值,在出磁场的过程中,根据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DCBA,即为负值.在线圈进入磁场的前一半的过程中,切割的有效长度均匀增大,感应电动势均匀增大,则感应电流均匀增大,在线圈进入磁场的后一半过程中,切割的有效长度均匀减小,感应电动势均匀减小,则感应电流均匀减小;在线圈出磁场的前一半的过程中,切割的有效长度均匀增大,感应电流均匀增大,在线圈出磁场的后一半的过程中,切割的有效长度均匀减小,感应电流均匀减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 如图所示,圆形线圈P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正上方悬挂另一个线圈Q,P与Q共轴,Q 中通有变化电流,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b所示,P所受的重力为G,桌面对P的支持力为N,则()A. t1时刻N>GB. t2时刻N>GC. t3时刻N<GD. t4时刻N=G参考答案:AD3. 在下面的图中,小磁针指向标画正确的是:()参考答案:A4. (多选题)在闭合线圈上方有一条形磁铁自由下落,直至穿过线圈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铁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磁铁的机械能增加C.磁铁的机械能减少D.线圈增加的内能是由磁铁减少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参考答案:CD5. 用油膜法测出分子直径后,要测阿伏加德罗常数,只要知道油滴的()A.摩尔质量 B.摩尔体积C.体积 D.密度参考答案:B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在空间某一区域,有一匀强电场,一质量为m的液滴,带正电荷,电量为q,在此电场中恰能沿竖直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此区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______,方向_________。
2.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掌握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教学难点探究得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体会浮力的存在,浮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浮力.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探求新知:1.浮力的概念演示:将一正方体泡沫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泡沫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将一小木块放入水中,松手后木块也浮上来静止在水面.提问: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的泡沫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受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还要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是水.因而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学生猜想浮力的方向.利用乒乓球演示浮力的方向.学生形象的理解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全体学生:完成下沉物块静止在水中时的受力示意图.教师:浮力的作用点习惯画在重心上.(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图).2.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提问:水对浸没其中的物体的压力有何特点?学生:压力随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继续提问:浸没体的上下表面压力方向与大小有何特点?学生:上表面压力向下,较小;下表面压力向上,较大.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变大且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因此物体下底受到液体的向上的压力较大,上底受到液体的向下的压力较小,物体上、下底面的压力差即表现为竖直向上的浮力.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进一步提问:在水底的铝块是否也受浮力?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来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铝块浸在液体中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说明小石块在水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引导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浮力的大小,总结出一种利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学生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推导出F浮=G—F拉.提问:你还想知道与浮力有关的哪些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介绍本节将完成的的任务.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的力.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表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及疑惑.四、拓展思考如何用浴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物体体积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是什么关系?(为本节与下节课的衔接做准备)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认识浮力一、浮力的概念:1.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3.作用点:重心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教学反思: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知识专题复习专题一 质量与密度的综合计算 探究引路【例1】测出一个质量为 6 g 的金戒指的体积是0.32 cm 3,它是否是纯金的呢?(ρ金=19.3 g/cm 3)解析 鉴别物质与判断物体空心、实心问题,可以从比较密度、比较质量、比较体积3个方面分析,根据题意灵活计算。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期末检测卷(9)(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手影游戏B. 看见不发光的物体C. 池水变“浅”了D. 激光引导掘进方向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C.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D. 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3.如图所示,小明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
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 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C. 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 拨动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4.航天员将地球上质量为50kg 的物体带到月球上,此时物体的质量将()A. 增大B. 不变C. 减小D. 无法确定5.下列物态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 春暖花开,河里的冰消失了,这是熔化现象C. 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 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汽化现象6.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 “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C. 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倒影”会变大D. 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7.右图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
教案浮力的应用(人教版9年级)_执教人:赵耀华单位:漯河十五中时间:二○一○年五月浮力的应用漯河市第十五中学赵耀华一:教学目标(一)德育目标1 通过实验渗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二)知识目标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2 会用沉浮条件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难点:运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具演示用:水槽水烧杯透明饮料瓶彩色玻璃球几个多种颜色的塑料制品几种小花小石块沉浮条件演示仪器食盐学生用:水烧杯带盖的空水瓶四:学法指导实验探究自学指导综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五: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 物体的沉浮条件2学会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解释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二)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得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物体的受力角度去分析。
(三)引入新课将彩色玻璃球、小石块、美丽的小花、几种植物的种子、彩色塑料制品放入一个广口的,透明的玻璃瓶中,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植物在水中所处的位置。
提出问题:如果将饮料瓶倒置过来,静止时,原来在上层的还会在上层吗?原来在下面的还会在下面吗?让学生猜想,讨论,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将饮料瓶倒置过来,让学生细心观察:各种物体状态的变化,验证猜想。
总结:每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能够上浮,而有的却要下沉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们的沉浮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四)进行新课1、物体的沉浮条件1)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小瓶子,烧杯,适量的水2)实验步骤:a先把盖住口的空瓶没入水中,观察小瓶子的沉浮情况 b向小瓶里灌满水,观察小瓶的沉浮情况c逐渐把小瓶里的水倒出,使小瓶能够悬浮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现有下列物质: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HCOOCH3)、③淀粉、④乙酸,其中符合C n(H2O)m的组成且不属于糖类的是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参考答案:B略2. 有关高温结构陶瓷和光导纤维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温结构陶瓷弥补了金属材料的弱点,但是硬度却远远低于金属材料B.氮化硅陶瓷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具有超硬性,它不与任何无机酸反应C.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玻璃D.光导纤维的抗干扰性能好,不发生电辐射,通信质量高,能防窃听参考答案:D解析:A项高温结构陶瓷的硬度大于金属材料,B项氮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C项光导纤维主要原料为SiO2。
3. 下列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脂肪 B.棉花 C.蔗糖 D.甘油参考答案:B4. 常温时,下列溶液的pH等于8或大于8的是() A.0.1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稀盐酸,用酚酞做指示剂滴定到终点B.pH=6的醋酸用水稀释100倍C.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0倍D.0.1 mol·L-1的硫酸100 mL跟0.2 mol·L-1 NaOH溶液150 mL完全反应参考答案:略5. 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的主要反应是A.氧化反应B.取代反应C.加成反应D.聚合反应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氧化反应生成CO2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供给人体利用,选A。
6. 导电薄膜属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片断为…CH=CH―CH=CH―CH=CH―CH=CH…由此判断合成导电薄膜的单体为()A.乙炔 B.乙烷 C.乙烯 D. 1,3-丁二烯参考答案:A略7. 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互为同系物C.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水解反应的产物相同 Ks5u参考答案:CD略8. 下列所述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排放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9. 下列过程中△H<0的是A.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氨气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D.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参考答案:D略10. 能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实验是()A.加入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后,溶液由澄清变浑浊C.苯酚的浑浊液加热后变澄清D.苯酚的水溶液中加 NaOH溶液,生成苯酚钠参考答案:B略11.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强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策略的应用作者:赵耀华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5期河南漯河十五中学赵耀华【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各种考试试题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察力度也随之提升。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多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将物理课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积极引导学生们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而让学生们在主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际应用性;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物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物理知识反过来又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因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实践中,选取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物理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强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策略的意义(一)增强物理课堂实用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是中考的重要考察科目之一。
在中考的指挥棒下,为了提高课堂知识容纳量、追赶教学进度,很多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手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也使得很多学生陷入了在遇到新颖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解决型题目时,变得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作答的尴尬境界。
而强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策略,不仅能强化物理知识和技术在学生头脑中的牢固度,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生活必须的基础物理知识和基本物理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日常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生水平,为学生们选取密切联系实际的物理素材,从而促进学生们在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思考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科学实验教学《浮力》说课作者:赵仕疆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第08期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浮力》。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合作与创新。
学生小组实验,创新实验方法,针对实验数据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达到创新实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
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理解、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反思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内容理解(一)地位与作用《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是具有一定能力的。
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2022年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物理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为监测某化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如图所示的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b、c,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底面方向加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在前后两个内侧面分别固定有金属板作为电极.污水充满管口从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U.若用Q表示污水流量(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污水体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污水中负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电势高B.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电势高C.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将越大D.污水流量Q与U成正比,与a、b无关参考答案:ABD2. 一质量为M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 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A. B. C. D. 0参考答案:A 3. 关于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C.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参考答案:4. 磁性黑板擦吸附在竖直的黑板平面上静止不动时,黑板擦受到的磁力A.小于它受到的弹力B.大于它受到的弹力C.与它受到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与它受到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参考答案:D5. 原子核与氘核反应生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质子。
由此可知A.A=2,Z=1 B. A=2,Z=2 C. A=3,Z=3 D. A=3,Z=2参考答案:D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电阻为,导线B对折后胶合起来,电阻为,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为,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为。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高三物理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在大线圈Ⅰ中放置一个小线圈Ⅱ,大线圈Ⅰ与多功能电源连接。
多功能电源输入到大线圈Ⅰ的电流i1的周期为T,且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电流i1将在大线圈Ⅰ的内部产生变化的磁场,该磁场磁感应强度B与线圈中电流i的关系为B=ki1(其中k为常数)。
小线圈Ⅱ与电流传感器连接,并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后绘制出小线圈Ⅱ中感应电流i2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若仅将多功能电源输出电流变化的频率适当增大,则图丙所示各图象中可能正确反映i2-t图象变化的是(图丙中分别以实线和虚线表示调整前、后的i2-t图象) ( )参考答案:D2. 我国国家大剧院外部呈椭球型,将国家大剧院的屋顶近似为半球形,一警卫人员为执行特殊任务,必须冒险在半球形屋顶上向上缓慢爬行(如图所示),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A.屋顶对他的支持力变大B.屋顶对他的支持力变小C.屋顶对他的摩擦力变大D.屋顶对他的摩擦力变小参考答案:AD3. 如图所示为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启动过程中的速度图象,Oa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b段表示以额定功率行驶时的加速阶段,bc段是与ab段相切的水平直线,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汽车做匀加速运动且功率恒定B.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v2)C.t1~t2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功大于mv22-mv12D.在全过程中t1时刻的牵引力及其功率都是最大值,t2~t3时间内牵引力最小参考答案:CD4. (单选)如图,竖直放置的四分之一粗糙圆弧轨道ABC和光滑半圆弧轨道CDP,相切于最低点C,圆心O1和O2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圆弧ABC的半径为4R,半圆弧CDP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恰能沿轨到达P点.小球从A到P的过程中()参考答案:解答:解:A、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恰能沿轨到达P点,在P点,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故:ng=m解得:v=故A错误;B、在P点,重力提供向心力,故向心力不为零,故B错误;C、小球从A到P的过程中,高度下降2R,故重力势能减小量为mg(2R),故C错误;D、从A到P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2R)﹣W f=;解得:=;故克服阻力做功mgR;故D正确;故选:D.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A.向右行驶、突然刹车B.向左行驶、突然刹车C.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D.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答案:A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5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时,可能发出个能量不同的光子,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 eV,若用此光照射到逸出功为3.06 eV的光电管上,则加在该光电管上的反向遏止电压为 V。
物理优质课
教案
课题:浮力
单位:漯河十五中
姓名:赵耀华
日期:二0一四年五月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教师: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浓盐水、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水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展示教学图片观察图片并思考从有趣的实际问题
设情境
引入课题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
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
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
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思考生活、生产中的
浮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
考
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
的研究兴趣
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
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
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
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
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
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
引出概念演示实验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
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
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
h深处
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
观察液体压力显示
装置在液体中受到
液体压力而引起的
形变
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
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
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
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
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向上>p向下
∴F向上>F向下
F浮= F向上-F向下
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
乒乓球实验
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板书
二、浮力的产生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运用已有知识,推导
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分析实
验
分析结论:
在状态1中乒乓球
只受到液体对它向
下的压力;在状态2
中乒乓球受到液体
对它向上和向下的
压力,且向上的压力
大于向下的压力,产
生向上的浮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
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
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
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
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
因。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及
体验分析并由此提出
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并提问
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你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
组织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巡视指导
1.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2.如何设计表格
3.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
4.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深度h/格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
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做实验
体验饮料罐进入水
中越深,手受到的压
力越大。
根据实验体验,讨论
交流,得出结论:饮
料罐进入水中越深,
浮力越大。
由此提出新问题:浮
力大小和什么因素
有关?
实验演示
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表格
实验测量、记录数
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
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
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
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
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验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板书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V 排/格 重力G /N 测力计 示数F /N
浮力F 浮/N
ρ液/kg·m 3
重力G /N 弹簧测力计示数F /N
浮力F 浮/N
据。
各组自评互评。
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表格设计、规范操作的能力。
深化概念拓展思维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浮力的知识,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浮力的概念:包括浮力的定义、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测量方
法、浮力的方向、以及在液体和气体
中都有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浮力是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
下的压力只差。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得出浮力的大小
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
积有关。
与物体浸没后液体的深度无
关。
除了这些,浮力的大小是否还和其他
因素有关呢?如果你想到,不妨自己
做实验探究一下。
学生讨论小结
学生讨论,互相补
充。
提出新问题和可行
的探究方案。
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
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
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