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内河船舶纳入《海商法》调整范围的立法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含国务院法制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1992.06.23•【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含国务院法制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草案)》的说明--1992年6月2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国务院法制局局长杨景宇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草案)》作如下说明。
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当事人、船舶当事人之间横向财产、经济关系的一部重要的特别民事法律。
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出口货物的85-90%是依靠海上运输完成的。
制定海商法,对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建国之初,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就着手研究并推动有关部门组织起草海商法。
自1952年起,交通部为起草海商法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完成了海商法草案第九稿。
此后,起草工作中断了近20年。
1982年,交通部牵头,有关部门、院校参加,组成了海商法起草委员会,恢复起草工作,于1985年1月将草案上报国务院。
鉴于这部法律牵涉范围很广,除交通部门外,还直接涉及经贸、保险、仲裁和法院等方面,于是1989年初由国务院法制局组织海商法审查研究小组,邀请有关部门分别以不同形式参加研究,对原草案进行修改。
由于海商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内容相当复杂,海商法审查研究小组三年多来,对国内外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邀请专家座谈、论证和咨询,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目前通行的国际公约为基础,吸收体现国际惯例的民间规则,借鉴有广泛影响的标准合同,并考虑了国际海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对原草案反复研究、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草案)》,共十五章,二百八十八条。
现就草案的主要内容和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海商法的法律属性按照草案规定,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的。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的通知(1996年修订)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的通知(银发〔1996〕253号)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天安保险公司、大众保险公司、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有关规定,我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国内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进行了修订,改为《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
同时,制定了拖轮拖带责任保险条款、船主对旅客责任保险条款。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拖轮拖带保险责任保险条款、船主对旅客责任保险条款自1996年11月1日起执行,原《国内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银发〔1996〕95号文)同时废止。
二、在1996年10月31日前签订的国内船舶保险合同,仍按《国内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执行,直至合同期满时止。
三、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要切实加强对沿海、内河船舶保险业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本文下发的条款和费率的顺利实施。
四、各保险公司要严格按照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拖轮拖带保险责任保险条款、船主对旅客责任保险条款开展业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不得对上述条款和费率进行修改。
五、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各保险公司对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附件:一、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二、内河船舶保险年费率(略)三、沿海船舶保险年费率(略)四、沿海、内河船舶保险费规章(略)五、拖轮拖带责任保险条款六、船主对旅客责任保险条款中国人民银行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五日附件一: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本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登记注册从事沿海、内河航行的船舶,包括船体、机器、设备、仪器和索具。
《鹿特丹规则》下承运人的责任豁免的研究《鹿特丹规则》下承运人的责任豁免的研究摘要海上运输承运人责任豁免制度,是指在承运人责任期间内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造成损失,承运人原本应该对此承担赔偿责任,但是由于出现法定原因,而免除其赔偿责任的一种制度。
它反映了船货双方的力量对比,直接关乎船货双方的利益。
本文通过对比《海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和《鹿特丹规则》对承运人责任豁免的规定,评价《鹿特丹规则》承运人责任豁免规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我国应该借鉴《鹿特丹规则》修改《海商法》下承运人责任豁免制度。
关键词鹿特丹规则承运人责任豁免海商法作者简介:吴振华,福建尚品律师事务所,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赖庆华,华侨大学 2013级法硕,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吴庆瑞,福建尚品律师事务所,研究方向:民商法、刑法。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66-02一、旧公约下承运人的责任豁免(一)海牙规则下的承运人责任豁免《海牙―维斯比规则》第四条第二款列举了17项免责事由,可以分为过失免责和无过失免责两大类。
第一类过失免责,包括(a)项的航海过失免责和(b)项的火灾过失免责。
航海过失免责源自美国的《哈特法》,其立法的本意在于保护航运业的发展。
航海过失免责是指船长、船员、引水员或承运人的雇佣人员,在驾驶船舶方面或者在管理船舶方面存在过失,但是承运人却不需要为此承担赔偿责任。
火灾过失免责条款的影响力虽然没有航海过失免责条款大,但也饱受争议。
引起火灾的原因有下以几个:(1)由于承运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2)由于船长、高级船员、船员、引航员或其他承运人雇佣的人员故意或过失引起;(3)因船舶不适航引起;(4)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引起;5)因货物固有的瑕疵或缺陷引起;(6)其他原因引起。
(1)项(2)项和(3)项由于承运人存在过失,按照过失责任原则承运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海牙―维斯比规则》实际上默认了承运人可以对船长及其他受雇人员的过失或私谋而引起的火灾免责。
《海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2018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船舶物权 (5)
第三章船员 (13)
第四章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16)
第五章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新增) (38)
第六章海上旅客运输合同 (43)
第七章船舶租用合同 (52)
第八章拖航合同 (58)
第九章船舶碰撞 (61)
第十章海难救助 (63)
第十一章共同海损 (70)
第十二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75)
第十三章船舶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新增) (81)
第十四章海上保险合同 (88)
第十五章诉讼时效 (101)
第十六章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 (104)
第十七章附则 (106)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船舶物权
第二节船舶所有权
第三节船舶抵押权
第四节船舶优先权
第五节船舶留置权
第六节建造中船舶物权
第三章船员
第四章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第二节承运人的责任
第三节托运人的责任
第四节运输单证
第五节货物的交付
第六节合同的解除和变更
第八节多式联运合同的特别规定
第五章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新增)
第六章海上旅客运输合同。
内河港口货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随着我国内贸与外贸的不断发展,内河港口作为我国水路货运的主要节点,承担着货物运输与管理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内河港口货物管理的安全和有效性,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本文将对内河港口货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是我国内河港口货物管理的基本法律,为确保内河港口的安全、高效运营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该法律从港口管理单位、港口运营者的责任、港口安全管理、港口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港口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港口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开展港口安全教育与培训,确保港口安全运营。
同时,港口运营者应当落实货物管理责任,保证货物的安全性和流通性,防止货物丢失或损坏。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并强调了港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作为我国贯彻执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法律,对内河港口的货物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该法律规定了货物进出境的海关手续、海关监管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内河港口货物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我国明确了货物进出境的海关手续要求,包括提供进出口申报单证、办理报关手续、缴纳相关税费等。
同时,海关还对货物进行监管,包括对货物的查验、封闭和监控,以确保货物安全。
三、《内河船舶安全管理条例》《内河船舶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的重要法规,对内河港口货物管理具有直接的影响。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内河船舶的建造、装修、维修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旨在保障内河货物的安全运输。
《内河船舶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内河港口货物管理方建立健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并对内河船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以确保船舶的航行安全。
此外,该条例还要求内河港口货物管理方加强对内河船员的培训,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谈谈内河沉船事故中的常见法律问题内河沉船事故是指发生在内陆水道或内陆河流上的船只沉没或遭受严重损害的事件。
这类事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包括船舶责任、救助义务、赔偿责任等,下面将对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船舶责任船舶责任是指船舶在发生事故时承担的法律责任。
内河沉船事故中,船舶责任适用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行条例》等。
根据这些法律,船舶在以下情况下需要承担责任:1. 船舶在航行中未能保持安全距离,导致撞击或碰撞其他船只或桥梁、码头、船坞等设施;2. 船舶在航行中违反规定,如不慎撞上水下障碍物,造成船体破裂或漏水等问题;3. 船舶所运输的货物超载或装载不当,导致船只失稳或船体损坏。
对于内河沉船事故中的船舶责任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定性。
如果船舶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存在过错行为,并且该行为与事故有直接因果关系,那么船舶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二、救助义务内河沉船事故中,船舶所承载的人员和货物遭遇危险时,司机和船员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尽力向他人提供救助。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向遇难者施救,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内河沉船事故中的救助义务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救助的范围:船舶需要尽最大努力救助船上人员和所运输的货物,救助的范围包括营救受困人员、货物,以及控制火灾等紧急情况;2. 救助的时间:司机和船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救助措施,否则可能因为拖延救援而导致其他人员和货物的伤亡;3. 救助的费用:船舶在救助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关费用,包括营救人员的医疗费用、损坏货物的赔偿等。
三、赔偿责任内河沉船事故中,发生意外事故可能导致多方面的损失,需要对各方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补偿。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内河沉船事故中,涉及的赔偿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船舶赔偿责任:船舶在事故中造成的人身损失、财产损失应由船舶承担,但如果事故的发生与船舶司机无直接的过错行为相关,则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天气因素是否存在等;2. 第三人赔偿责任:如果船舶在事故中损坏了他人的财产或造成了人身伤害,那么需要承担相应的第三人赔偿责任;3. 保险责任: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需要购买相关的险种,如船舶责任险、运输货物保险等,在事故中出现的损失通常可以通过保险来进行赔偿。
内河船不适用于《海商法》第四章吗《海商法》第四章主要规定了海上货物运输的合同关系,规定了海上货物运输的节制规定、运输保险和海难救助等法律事项。
但是,内河船作为内陆水运工具,是不适用于《海商法》第四章规定的。
内河船是指任何在内河、湖泊、运河及其他非大海的水域上航行的船只。
与海运相比,内河运输的航线较短,货盘量较小,货物品种复杂程度也较低。
此外,由于内河水路对航行船舶的管理和规管较少,内河船作为非海运运输工具,法律适用范围也不同于海商法。
首先,内河船运输适用《内河船舶商务运输合同条款》。
这一法规是针对内河船舶的一种约定条款,用于约定内河船舶承担的运输责任以及运输费用的分担。
相比之下,《海商法》第四章规定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适用海运场所和情况,其约定内容也更加繁琐复杂。
其次,内河运输船舶通常采用自营或合租形式。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与非海商法适用范围内的内河航运日常经营、税收、保险、劳动和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相应的法律规定。
例如,船东与技术员之间的劳动合同可以适用劳动法律,内河船舶装备运输风险与保障可以适用国务院有关法律法规等。
最后,由于内河船舶承运货物品种相对单一,内河运输当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风险相较于海运运输要相对简单。
例如,在海上货物运输中,人为因素,如海盗劫掠、海难等,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在内河船舶运输中,运货风险并不比海上货物运输高。
综上所述,内河船作为内陆水运工具,受到不同于海运的法律适用范围。
内河船运输不适用《海商法》第四章,法律亦应视内河船舶独特特征进行相应的配套法律标准的制定。
在内河运输中,内河船舶行驶范围较小,船舶数量及航线也相对较少,因此,内河船舶管理通常由作为许可机关的地方政府实施监管。
相比之下,海洋运输中,涉及国际海洋法、商业法、海事法等多个领域的多种约束和规定。
因此,内河和海洋运输的严重差异,因根据不同的市场和特点匹配相应的法律体系来构建不同领域的法律规制。
内河船作为内陆水域运输的一种主要船舶,是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分析近年来,随着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需求的增长,国家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对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规定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情况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运法》于1991年颁布实施,对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进行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法,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需依法获得许可证,承运人应对货物、船舶及相关人员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此外,该法还对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以保障运输安全。
2.《内河船舶拖推运输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国家于2016年发布了《内河船舶拖推运输管理办法》。
该办法明确了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管理范围、运输协议的签订、运输费用的收取等方面的规定,为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
3.地方性法规及政策除了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规外,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与政策以适应当地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需求。
这些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往往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1.拖船注销补贴政策为鼓励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从业者更新船舶设备,国家在一些地区实施了拖船注销补贴政策。
该政策要求拖船注销后,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以缓解经济压力。
这一政策有助于提升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技术设备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货物运输政策支持为了降低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成本,国家对相关货物运输政策进行了调整。
例如,减免相关税费、运输补贴等政策的实施,能够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促进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发展。
3.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政策为了提高内河船舶拖推运输服务的整体运作效能,国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政府通过提供相关支持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协作,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有关废止“两规”的法学思考在沿海与内河运输中,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解决,水运市场迫切需要一部《水路运输法》,以实现市场运营的法治化5 月25日,交通运输部经第10次部务会议通过,发布2016年第57号令——《交通运输部关于废止20件交通运输规章的决定》,并自5月30日施行。
该决定明令废止的第18件和第19件规章是该部于2000年8月28日颁布的《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和《港口货物作业规则》( “两规”)。
从1973年首次颁布《水路货物运输规则》(《货规》)至今,已经整整过去43年。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3年来,“两规”的命运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可谓命运多舛。
历史回顾“两规”历史上共有五个版本。
1973年《货规》1973年10月9日,交通部以(73)交水运字2246号文颁发《货规》,这是交通部首次颁发《货规》,但没有颁发相应的《水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管规》)。
《货规》产生于文化***期间,充满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同时由于没有《管规》相辅,所以很快就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所淹没。
1979年“两规”1979年6月,交通部以(79)交水运字1090号文发布1979年“两规”。
由于“两规”将“两港一航”等同视为承运人(包括装港、卸港和船东),在水运实践中,凸显出港口与航运部门之间的衔接和责任划分等问题,所以在草拟《货规》时,将其中的港航衔接部分剥离,单独制定一部专门调整港口与船东的《管规》。
1987年“两规”1987年,交通部发布(87)交河字325号文,结合以前五次发文对1979年“两规”的补充和解释,重新整理,形成1987年“两规”。
1987年“两规”的特点是在第一条明确其上位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经济合同法》)和《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
1995年“两规”1995年,水路运输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规范水运市场的“两规”呈现出落后于时代的印记。
交通部针对市场的需要,发布交水发(1995)221号文,颁布了1995年“两规”。
商法论文题目(优选范文题目143个)商法具有调整行为的营利性特征,又具有商主体严格法定等原则。
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探讨商法的论文题目,让大家在选择自己商法论文题目时,有一个参考。
一、商法论文题目1、论商法通则的立法定位及其逻辑展开2、《电商法》下大学生从事C2C商务交易的合规路径研究]3、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4、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5、民商法对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窥探6、从国际仲裁角度谈《海商法》的修改7、《海商法》修改之我见8、保持《海商法》延续性和稳定性9、《海商法》修改不宜纳入内河船舶和内河运输10、对《海商法》修改若干问题的看法11、货运代理对《海商法》修改的关注点12、私有财产民商法保护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13、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的若干思考14、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15、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16、商法入典标准与民法典的立法选择--以三类商法规范如何配置为视角17、电商法来了,平台怎么办?--论《电子商务法》下电商平台"通知-删除"规则的适用18、浅析中国商法的独立性19、论商法外观主义对其民法理论基础的超越20、对于我国《海商法》修改原则的分析与探究21、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之现实困境探析22、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23、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的研究24、电子商务发展的民商法保障25、新电商法监管下美妆海外代购数据管理系统分析26、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27、探讨民商法中撤销权制度的联系与发展28、浅析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29、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品质与中国梦的实现浅析30、试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31、民商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究32、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33、关于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34、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35、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分析36、民商法视角下的信用法律问题研究37、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38、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应用研究39、论电子商务时代民商法的创新研究40、公平与效率视角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研究41、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42、探析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43、刍议高科技时代下民商法的创新理念44、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品质与中国梦的实现45、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46、微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发展与民商法创新研究47、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窥探48、浅析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49、关于废除《海商法》中过失免责制度之思考50、民法与商法对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探讨51、《中国海商法研究》简介52、《电商法》:国际电子商务的中国方案53、浅谈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54、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确定以及处理思路55、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6、基于民商法视角下谈如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57、将《商法通则》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的建议58、电子商务时代民商法的创新研究59、新形势下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研究60、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作用61、电子商务发展与民商法创新研究62、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探讨63、民商法视角下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64、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65、新时期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66、基于《电商法》的微商生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67、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分析68、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探索69、民商法与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现实融合探讨70、论商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71、民商法中对连带责任的分析与探讨72、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角色分工和互动作用探讨73、连带责任视角下的民商法探究74、探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75、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研究76、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研究77、浅议巴塞罗那海上保险法视角下中国海商法的发展78、民法基本原则与商法漏洞填补79、《国际商法》教学方法改革探析80、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商法的可能性前瞻81、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82、论民商分立--《商法通则》的建立83、民商法中信用的定义及信用体系构建研究84、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85、民商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86、分析民商法视域下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问题和对策87、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讨88、论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作用89、浅析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90、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探讨91、论商法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92、论邮轮运输的功能属性--兼谈我国《海商法》第五章的修改途径93、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海商法教学内容选取94、浅析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保护95、私法商法化:体系重构及制度调整96、新形势下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思路97、基于社会经济背景下民商法的变化及发展98、从公司法的历史沿革探索我国民商法立法模式99、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研究100、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101、电商法出台对于消费者维权的促进作用102、浅析民商法视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构建103、私有财产民商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4、新《电商法》对图书电商格局的影响研究--以交易成本为视角105、新电商法实施后的企业风险控制研究106、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析107、民商法规制视角下的企业商事信用缺失分析108、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109、论中世纪西欧城市法与海商法的发展及其影响110、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相关性的分析111、浅析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探讨民商法合一的发展趋势113、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作用114、《海商法》--小议船舶留置权之结构深化研究115、移动信息技术在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6、民商法连带责任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117、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118、探析社会经济环境中我国民商法的发展趋势119、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120、中国海商法四十年:历史发展及其展望121、一带一路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的海商法保障122、浅析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123、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路径124、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研究125、论《电商法》第38条第2款中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责任126、电商法实施前期群众意见影响因素探索及对策建议127、民商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评《网络时代的民商法理论与实践》128、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129、浅析我国民商法与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130、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分析131、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探究132、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133、《海商法》下海难救助制度的架构完善134、网络交易安全中民商法保护的应用价值135、基于民商法的消费者信息权保护对策136、商法的基本原则与公司法应用探究137、试分析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138、论商法的本质特征139、《电商法》实施对宁波跨境电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40、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分析141、自动续费扣钱没商量,电商法之下消费"黑洞"为何仍在"吞"金142、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143、浅谈格式合同免责条款的民商法规制以上就是为大家精选的商法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选题的时候有所帮助。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写在括号之内)1,关于我国海商法典的性质,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 海商法是民法特别法B 海商法的规定与民法相冲突时,优先适用民法的规定C 海商法具有较强的涉及外性D 海商法的规定与民法相冲突时,优先适用海商法的规定2,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海商法的特点()。
A 中国海商法是以条约及国际惯例为基础的立法B中国海商法在立法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C采用强制性条款和非强制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调整合同关系D 中国海商法的规定都是强制性的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项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写在括号之内)1,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海商法调整的关系()。
A 船舶关系B 海上运输关系C 航港行政管理关系D 救助人与被救助人之间的关系2,关于中国海商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中国海商法在救助一章表现了一定的超前性B 中国海商法的共同海损一章是参照国际惯例制定的C 中国海商法在合同关系上采用了强制性条款和非强制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来调整D 中国海商法在海上旅客运输合同上是参照《1974年雅典公约》制定的三、名词解释1,海商法 2,海事国际立法3,海事国际惯例 4,国内立法四、简答题1,简述海商法的性质。
2,广义的海商法的渊源有哪些五、论述题1,试论中国海商法的特点2,试论我国海商立法以国际立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的具体表现。
练习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 2, D二、多项选择题1, ABD 2, ABCD三、名词解释1,海商法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析:掌握这一概念应注意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具体含义。
2,海事国际立法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协商一致缔结的有关海上运输、航运安全、船舶管理及赔偿责任等方面的条约。
解析:掌握这一概念应注意主体和内容的特殊性。
3,海事国际惯例指在航海贸易及航运中形成的,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被当事人普遍采用和遵守的海事习惯。
关于将内河船舶纳入《海商法》调整范围的立法建议作者:侯伟来源:《中国海商法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随着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海船和内河船舶经常在同一航道航行,面临同样的风险,而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缺乏法理依据,有违法律的公平、合理原则。
为了促进内河航运健康有序的发展,规范内河航运市场,提高内河航运主体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国内水路运输营商环境,建议扩大《海商法》的适用范围,重新对第3条船舶进行定义,完善内河船舶法律制度。
关键词:《海商法》修改;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内河船舶;适用范围;立法建议中图分类号:DF9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28X(2018)01-0020-08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ea-river-through transportation and river-sea-through transportation, sea-going vessels and inland navigation ships more often than not navigate along the same waterway to such extent that they confront the same risk while differentiated application of legal systems is a practice that lacks legal basis and violates the fair and reasonable ru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for the Maritime Cod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 extended and the legal system be perfected for inland navigation ships to facilitate a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nland navigation, standardize inland navigation market, improve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inland navigation entities, and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business operation in domestic water transportation.Key words:revision of the Maritime Cod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vigable waters connecting the sea;inland navigation ship;scope of application;proposal for legisl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简称《海商法》)第3条将“船舶”限定为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除船舶碰撞①、海难救助②之外,内河船舶不适用《海商法》其他有关制度,例如船舶优先权、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共同海损等。
是否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内河船舶,是目前《海商法》修改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几乎涉及到所有章节的内容。
笔者认为:现行《海商法》的很多制度已明确规定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例如船舶碰撞、海难救助等。
随着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海船和内河船舶经常在同一航道航行,面临同样的风险,但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缺乏法理依据,有违法律的公平、合理原则,应在《海商法》修改过程中引起重视。
鉴于将《海商法》的全部制度均扩大适用于內河船舶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重点研究航运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内河船舶是否适用船舶优先权制度、内河船舶能否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其他制度适用于内河船舶经论证可行的,应考虑一并解决,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对于《海商法》的一些特殊制度,例如共同海损,因争论较大难以统一认识,且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难度的,应该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完善。
具体理由及建议如下。
一、界定现行《海商法》适用范围的标准(一)《海商法》的调整范围1.海上运输关系根据《海商法》第2条,该法所称的海上运输是指海上货物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包括海江之间、江海之间的直达运输;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仅适用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国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及内河货物运输均被排除在外。
大陆港口与港澳台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按国际航线对待,仍然适用《海商法》第四章有关规定。
拖轮所有人经海路由一港运至另一港拖带其所有的或者经营的驳船载运货物的,视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①,同样依据第2条确定是否适用《海商法》第四章。
与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不同,第五章“海上旅客运输合同”既适用于国际旅客运输,也适用中国港口之间的旅客运输,包括江海之间、海江之间的直达旅客运输,仅仅在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上实行双轨制②。
假设内河船舶超越航区从事沿海货物运输,是否属于《海商法》第2条所称的海上货物运输?内河船舶超越航区虽然违反海事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但其从事的运输仍然具有海上货物运输的性质。
如果内河船舶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大陆港口到港澳台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而且承运人签发了提单,此时以提单证明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仍然属于《海商法》第四章的调整范围。
为此,《海商法》确定海上运输的适用范围主要根据运输的性质,而不考虑运输工具是否为海船;内河船舶能否从事沿海及国际航线运输,不属于《海商法》的调整范围,应由相关海事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2.船舶关系海运服务于贸易,贸易是为了实现货物的流通,船舶在海上的各种活动基本围绕运输而展开。
在实现海上运输的过程中,船舶對外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合同关系(例如船舶修理、船舶保险、船舶租用、聘用船员等)、侵权关系(船舶碰撞或触碰、船舶污染等)、船舶物权关系(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或其他特殊法律关系(例如共同海损)。
由此可见,船舶关系是指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因海上事件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海上自然风险较内陆更高,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海上事故或海上突发事件,例如船舶在营运中发生船舶碰撞或触碰码头、船舶航行造成养殖损害、海难救助、船载原油或船用燃油泄漏、在海上事故中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采取的合理措施或支付的合理费用等,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受《海商法》一般性原则或特殊性原则调整。
《海商法》的一般性原则,顾名思义,是指与一般法相对保持一致的法律原则,例如船舶碰撞中产生的侵权责任按过错比例分摊。
《海商法》的特殊性原则,是基于航海自然风险较大而需要对航海事业进行鼓励,或对船货利益进行合理平衡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形成的与民法基本原则不同的法律制度,例如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航海过失免责、船舶优先权、共同海损、海难救助中“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等;《海商法》已被称为民法的特别法,但这些制度可以被视为特别法中的特别规定。
二是为船舶经营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为了实现海上运输,船舶所有人等相关利益方需要对外发生聘用船员、船舶建造、船舶修理、船舶拖航、船舶营运借款、船舶物料与备品供应、船舶保险、船舶租用等一系列合同关系;还有可能产生各种与船舶航行有关的费用,例如吨税、引航费及相关港口规费等。
船舶建造合同与船舶修理合同虽然适用一般法,但因船舶建造和船舶修理产生的特殊权利却受《海商法》调整③,例如船舶留置权。
船舶抵押借款合同适用《中华人共和国合同法》(简称《合同法》)有关规定,但因营运借款而设定的船舶抵押权受《海商法》调整④。
船舶租用合同、船舶拖航合同及船舶保险合同,由于航运实践存在诸多特殊性,被直接规定在《海商法》中。
《海商法》虽然没有规定船员劳务合同,但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依照《海商法》规定属于船舶优先权①,在船舶拍卖、变卖时优先于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受偿。
(二)《海商法》的适用标准1.地理适用标准按照船舶航行或相关事件发生的区域,《海商法》涉及“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海商法》第41条海上货物运输、第107条海上旅客运输、第155条海上拖航)、“海上航程”(《海商法》第193条共同海损)或“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海商法》第165条船舶碰撞、第171条海难救助)三种表述。
从字面理解,“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涉及的地理范围最大。
关于《海商法》各章地理适用范围,关键问题在于“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及“海上航程”是否涵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海商法》第41条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定义如下: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负责将托运人托运的货物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的合同。
由于该法第3条规定海上运输包括江海之间、海江之间的直达运输,“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航程中起运港、目的港或中转港可以位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由于海上旅客运输合同、海上拖航合同在定义中分别采用的“经海路从一港到另一港”和“经海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表述,第五章、第七章均应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第八章“船舶碰撞”、第九章“海难救助”明确规定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第十章共同海损被限定为“在同一海上航程中”,按照严格的文义解释,似乎不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但随着多式联运及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应将“在同一海上航程”扩大解释为包括起运港为内河港口、目的港为国外港口之间的全程运输,因此共同海损制度亦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假设内河船舶超越航区到海上航行,能否适用共同海损制度?根据共同海损定义并结合《海商法》第3条,船舶被限定为海船,内河船舶则被共同海损制度排除在外。
按照《海商法》关于共同海损的定义,适用该项制度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当事船舶必须是海船;二是共同危险发生在海上航程。
第十一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系因船舶碰撞、触礁、沉没等重大海上事故产生的责任制度,完全可以适用于“与海相同的可航水域”。
第十二章“海上保险合同”中海上事故包括与海上航行有关的发生于内河或者陆上的事故,该章同样可以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随着江海直达运输的发展,《海商法》所有章节都可以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船舶航行和海上事件发生的区域难以作为判断是否适用《海商法》的法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