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剂学辅导精华:二陈汤及其类方的化裁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54 KB
- 文档页数:1
每日学一方【二陈汤】二陈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加减]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禁忌]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方义]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二陈汤类化及妙用o一)二陈汤方药: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乌梅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用法:上药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原方用法:加生姜7 片,乌梅1枚,水煎服)。
方剂重点:君: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散结消痞,《本草从新》言其为“治湿痰之主药”,故为君药。
臣:湿痰既成,阻滞气机,橘红辛苦温燥,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乃“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为臣药。
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与半夏配伍,体现了朱丹溪“燥湿渗湿则不生痰”之理;生姜既助半夏降逆,又制半夏之毒;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且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均为佐药。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方中“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九版教材二陈汤加减①痰湿——加苍术、厚朴②热痰——加浙贝母、黄芩、瓜蒌③寒痰——加干姜、细辛④风痰眩晕——加天麻、僵蚕⑤食痰——加莱菔子、麦芽、神曲⑥顽痰不化、咯痰艰难——加海浮石、青礞石⑦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加海藻、昆布、牡蛎《医方集解》二陈汤加减①风痰——南星、白附、皂角、竹沥②寒痰——加姜汁③火痰——加石膏、青黛④湿痰——加苍术、白术⑤燥痰——加瓜蒌、杏仁⑥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⑦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⑧气痰——加香附、枳壳⑨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⑩四肢痰——加竹沥(二)二陈汤类化二陈汤类化出不少类方,它们各具有不同的适应证。
现从理肺化痰、和理脾胃、镇静安神三个方面加以归纳,列简表如下:(三)二陈汤临床运用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用时加生姜同煎服,主治湿痰咳嗽,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为治痰通剂,故凡因痰而致之病证,皆可以其为基础加味而治之。
第二节二陈汤一、方剂来源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在《局方》中这样记载:“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二陈汤虽非经方,但是其应用范围却可以和经方相媲美。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证的基础方。
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
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有歌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云:“《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
”二、方剂组成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5g,乌梅5g。
古代用法:上药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注意事项:阴虚燥痰或痰中带血者忌用。
三、轻松记忆方歌(一)方歌二陈姜乌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二)趣味歌诀趣记:夏令姜草拌红梅。
对照:半夏、白茯苓、生姜、炙甘草、橘红、乌梅。
四、方剂释义二陈汤是一首治湿痰证的方剂,对于咳嗽痰多、痰色偏白、胸膈痞闷的见症均可使用。
其中半夏燥湿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又能够降逆止呕;橘红长于理气,取“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炙甘草、生姜补益中焦;佐用乌梅,其意有三:一为佐制,即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二为敛津,乌梅敛肺气、润肺燥,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的寓意,与甘草酸甘相合更可防燥药伤阴,对痰邪而言也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三为调肝,乌梅补肝和胃,以收调肝舒脾而祛生痰之源的效果。
二陈汤的适用人群有一个特点,他们往往体型偏胖,经常疲惫,虚喘,天气变冷就会咳嗽,咳痰,痰量多,色白,喜欢饮温水,但是又喝不多,饮后渴不缓解;舌淡,苔薄白,脉滑或弦,这时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易玉泉方:加味二陈汤处方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白僵蚕10克,木通10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白茯苓15克,苦参6克,黄连3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肿散结。
主脾运失健,痰湿凝结。
(舌下囊肿)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易玉泉方《济阳纲目》卷一○五:加味二陈汤处方半夏(姜制)1钱3分,茯苓1钱,黄连1钱,青竹茹1钱,生地黄(酒洗)1钱半,当归(酒洗)8分,陈皮(去白)8分,桔梗5分,甘草梢2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
主舌下肿结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满口生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一○五《济阳纲目》卷七十三: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黄连、山栀子。
制法功能主治肠鸣。
因火动其水,腹中水鸣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三《济阳纲目》卷七十五:加味二陈汤处方南星(姜制)1钱半,半夏(姜制)1钱半,苍术(米泔浸炒)1钱,黄柏(煨)1钱,陈皮1钱,茯苓8分,甘草5分(一方二陈汤加南星、香附、乌药、枳壳)。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积腰痛,脉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五《济阳纲目》卷七十八: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3分,酒芩1钱,羌活1钱,威灵仙3钱,南星1钱,香附1钱,苍术1钱半,白术1钱。
制法上锉1服。
功能主治臂痛,乃上焦湿痰横行经络所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济阳纲目》卷七十八《济阳纲目》卷七十八: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酒洗)、羌活、红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热客于太阳经,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其脉弦而数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济阳纲目》卷二十: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苍术、防风、川芎、白芷(一云白术)。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外邪霍乱。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济阳纲目》卷八十二: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1钱,苍术1钱,白术1钱,桃仁1钱,红花1钱,附子少许。
⼆陈汤⼆陈汤⼆陈汤⽅剂来源宋。
《太乎惠民和剂局⽅}。
组成与⽤法半夏9克陈⽪9克茯苓9克炙⽢草3克⽣姜3克乌梅1枚⽔煎服。
.功效与主治燥湿化痰,理⽓和中。
主治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呕吐,头眩⼼悸,⾆苔⽩润,脉滑等。
现代临床常⽤于治疗⽀⽓管炎,肺炎,哮喘,胃炎,胃溃疡,呕吐,⼜⽤于治疗脑⾎管意外,癫痫,眩晕症,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腔积液,霰粒肿,失⾳,⼩⼉流涎,痛经,闭经,不孕等病症。
例如, ‘(1)慢性⽀⽓管炎本⽅合平胃散为主,治疗55例。
其中并发肺⽓肿者33例。
结果:咳喘⼀般在1周内改善。
随访41例中,改善37 例(ck_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3期)。
本⽅加味,治疗175例。
结果:单纯型109例中,有效105例,喘息型66例中,有效59例。
所有病例中并发肺⽓肿者u 例,药后有效4例(<江西中医药}1988年第1期)。
(2)⼩⼉肺部感染本⽅为主,治疗31例。
其中急性⽀⽓管炎10 例,⽀⽓管肺炎21例。
结果:服药6—12天后,咳嗽、咳痰、肺部罗⾳均全部消失,胸透复查正常,⾷欲增加(《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4 期)。
(3)咳嗽本⽅加当归,治疗夜咳甚者,有良好⽌咳效果(<浙江中医杂志》重980年第3期)。
本⽅加焦⼭楂、炒神曲、炒麦芽,治疗晨咳甚者40例。
结果:轻者服药3—5剂,重者服药8—9剂,咳嗽症状即明显减轻或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n、12期)。
(4)良性颅内压增⾼.本⽅合泽泻汤为主,治疗2例。
结果均痊愈 (.s:⼭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5)结节性红斑本⽅加海藻、昆布、桃仁、⽩芥⼦、红花治疗,获得满意疗效(《辽宁中医杂志净1980年第3期)。
(6)新⽣⼉呕吐本⽅加通草、枳壳,治疗新⽣⼉呕吐。
结果:服药2剂,⼦母同服,药后即愈(《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7)慢性胆囊炎本⽅加枳实、⽩芍、茵陈、⾹附等,治疗多例,均获良效(《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二陈汤《中医治法与方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陈皮15g 半夏15g 茯苓20g 炙甘草6g【用法】加生姜10g,乌梅一个,水煎,分3次,温服。
【主治】脾不运湿,湿痰为患,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证。
【证析】此方是治脾不运湿,湿痰为患的主方。
湿痰是由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
湿之所以能困脾阳,实由脾运不健所致。
脾运不健,湿滞成涎,涎阻气机,则胸膈胀满;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此为脾胃气郁津凝,升降失职的病理现象。
痰随气升,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此属肺失宣降,津气痹郁的病理现象。
痰从少阳三焦水凌于心,则呈心悸;阻碍清阳上升,浊阴僭居阳位,则呈眩晕,这是痰浊阻于少阳三焦的病理现象。
【病机】脾不运湿,湿痰为患。
【治法】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法。
【方义】脾气不运而生湿,法当理气调中;水湿凝聚而生痰涎,又宜燥湿化痰;俾中焦健运则湿无由积,湿不生痰则诸证自解,此为澄本清源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体滑性燥,功能燥湿和脾,祛痰降逆,标本兼顾,故为本方主药。
痰之生,由于液之结,液之结,由于气不运,善治痰者不治其痰而治其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
故用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协助半复化湿运脾,使脾阳运而湿痰去,气机宣而胀满除,逆气降而呕恶止。
茯苓淡能渗湿,甘能补脾,不仅引导湿从下行,亦与甘草共奏和中之效。
本方半夏降逆而呕恶止,陈皮利气而胀满消,茯苓利水而眩悸除,痰消气顺而咳嗽宁,不仅针对病机,而且每药对证,配伍颇为完善。
方中半夏、橘皮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其方。
药理实验证明,乌梅是广谱抗菌药,配人方中,可以消除病因。
【应用】此方本为湿痰示法,以呕恶、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为辨证要点。
若化裁得当,亦广泛用于其他痰证。
本方加苏叶、杏仁,名苏杏二陈汤。
治本方证具而兼表证者,体现宣肺化痰法。
加麻黄、杏仁,名麻杏仁二陈汤。
治寒邪犯肺,咳喘痰多,体现宣肺化痰法。
加干姜、砂仁,治中焦阳虚,咳吐稀痰,呕吐恶心,胸膈满闷者,体现温中化痰法。
二陈汤化裁治疗湿痰致咳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
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
对此方证,吴昆《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
”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
”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
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
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
临床上,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
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萎霜、黄连;火轻者,加麦冬、知母。
二陈汤的类方化裁与应用标签:二陈汤;化裁;应用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中润肺,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功能。
本方既适用于肺气失宣的咳嗽痰多,又适用于脾胃不和的呕吐痰涎,还可用治肥胖痰湿之体,眩晕、惊悸、失眠等症。
由它化裁而成的方剂亦可从以下方面应用于临床:1 理肺化痰《景岳全书》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
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温病条辨》杏苏散: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
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和剂局方》参苏饮: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医方考》清气化痰丸: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栝楼、枳实、杏仁、胆南星。
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味二陈汤:①《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
②《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
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功用滋养肺肾、祛痰化湿。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
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2 和理脾胃《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加木香、砂仁。
主治胃气不和,脘痛呕恶。
二陈汤的组成功能主治1. 介绍二陈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传统汤方,由生姜和大黄组成。
它以其独特的药性和药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二陈汤的组成成分、药性、主治功能以及临床应用。
2. 成分二陈汤由以下两味草药组成:•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具有温热的性质,入肺、脾、胃经。
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散寒湿,促进血液循环等。
•大黄(Rheum officinale):具有寒凉的性质,入心、肝、胆经。
能泻下热结、泻下气、解毒、凉血通经等。
3. 药性二陈汤的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温热性质:生姜具有温热性质,能够温暖体内阳气,散寒驱寒。
温热的药性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症,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寒凉性质:大黄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热解毒,泻火消肿。
寒凉的药性有助于降低体温,清热解毒,对于热病有明显的疗效。
4. 主治功能二陈汤的组成功能主治有以下几个方面:•温中止呕:二陈汤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的功能,对于因胃寒导致的呕吐、恶心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缓解寒症:二陈汤的温热性质能够温暖体内,缓解寒症。
常用于治疗寒症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清热解毒:二陈汤中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病症,如口腔溃疡、疮疖等。
•降火消肿:二陈汤中的大黄具有泻火消肿的功效,对于热病引起的肿胀、痈疽等有良好的疗效。
5. 临床应用二陈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感冒:二陈汤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以散寒止咳,是常用的感冒药方之一。
•胃寒呕吐:二陈汤的温中止呕的功能对于因胃寒引起的呕吐、恶心症状有效。
•腹痛腹泻:二陈汤的温热性质能够缓解寒症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热毒病症:二陈汤的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疮疖等病症。
•热病肿痛:二陈汤的泻火消肿功效对于热病引起的肿胀、痈疽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6. 注意事项在应用二陈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反应都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
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
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
凡因痰引起的多种疾病,用本方加减,均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节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1.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2.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6.加减运用本方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亦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加减。
如咳声重浊,痰多气喘因痰阻气逆所为者,加厚朴、杏仁;痰色转黄时,需以寒凉之品葶苈子易白芥子;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脾失健运,症见久咳气喘,胸胁满闷加桂枝、白术;寒饮内停,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痰稀,喜唾,舌苔白滑,脉弦迟,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若痰热内郁或胆虚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咳嗽、口苦、惊悸、呕涎等,宜加竹茹、枳实;若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喘急痰嗽,涕唾黏稠,头目眩晕,甚则发生痰厥,舌苔黄腻,脉滑,宜加天南星、枳实;若因痰热互结于肺出现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壅肺证时,宜加人瓜萎、黄芩、天南星、枳实、杏仁等;若因肺肾阴虚或阴血不足,脾湿生痰或水泛为痰,痰带咸味,咳嗽气急,喘逆多痰,宜加当归、熟地黄,等等。
二陈汤的加减应用二陈汤的加减应用二陈汤的加减应用二陈汤,由制半夏15g,陈皮、茯苓各12g,炙甘草6g组成。
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
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
痰湿内停,既可阻滞气机,壅塞经络,寒化热化,生风致瘀,兼挟外感、内伤等,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出入,灵活化裁,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如今,本方加减广泛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炎、神经性呕吐、神经衰弱、甲状腺肿及小儿流涎等病。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
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
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g治之,。
嗳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g;自感脘部发凉者,痰湿寒化也,宜加干姜9g、厚朴15g;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
痰湿中阻不解,又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
用二陈汤加黄连9g、黄芩12g治之,数剂即效。
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g,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g,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9g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
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
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12g,橘络、丹参各18g,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被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各12g,蔓荆子9g,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
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苦者,痰湿化热也。
宜加柴胡15g,黄芩12g。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
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g治之。
手足厥冷由痰湿内聚所致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g,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
巧用“二陈汤”,各种痰湿问题,皆可迎刃而解!二陈汤类方扩大了二陈汤的功用范围,使之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上,形成了旨在加强二陈本方功用的化痰和胃、化痰利肺、化痰利湿、化痰开郁,以及扩大二陈汤功用范围的温化寒痰、清热化痰、祛风化痰、解表化痰、消食化痰、定惊化痰、扶正化痰等众多类方。
其主治范围也涉及咳喘肺胀、呕恶纳呆、结胸痞满、水湿肿满、寒热疟瘴、痹阻身痛、惊眩癫狂、头眩目暗、瘰疬疮疡、二便不凋、经带泄浊、肥满不孕等诸多病证。
根据《局方》二陈汤主治及后世发展变化,按功用特点将二陈汤类方归纳为10类,并分类论述如下:1、化痰和胃降逆此类方剂主要针对痰浊阻滞中焦,脾气郁滞,胃气上逆病症。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调脾胃以除生痰之源,为降逆止呕的基础方。
主治病症常见脘腹痞闷,呕恶多涎,体倦纳呆,饮食不消,或胃肠中水声漉漉,口中粘腻或口干不欲饮水,舌苔自润,脉滑等。
可单用二陈汤,或以之为基础加重降逆止呕药物而组方。
该类方剂是二陈汤类方中种类最多的变方形式。
临床常与木香、丁香、砂仁、旋复花等药配伍,以增强理气止呕作用。
朱丹溪日:“痰饮为患而呕吐恶心者,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煎服。
”并立加味二陈汤,方用二陈汤配伍砂仁、丁香行气降逆、醒脾和胃,以增强化痰止呕作用,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若证属痰气上逆而兼有胃热者,可选用丹溪二陈加栀连生姜汤,以二陈配伍黄连、山栀子清热祛湿,生姜和中止呕。
朱丹溪言栀子能“解郁热,行结气”,《本草正》谓其“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诸药配伍具有良好的化痰降逆、清热止呕的作用,善治“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若属肝火犯胃,醋心泛酸者,可选用《广嗣纪要》加味二陈汤,即二陈合左金丸,以增强清肝和胃,制酸止呕之力,用治“吐酸水同食物出者”;•兼有胃寒者,可选用张景岳和胃二陈煎,以二陈配伍干姜温中散寒,砂仁暖胃行气,共收化痰温中行滞之功,用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者,《成方便读》称其“治胃寒不甚虚者,为合法耳”;•食郁嘈杂者,可选《医方考》二陈加黄连栀子汤,方中二陈化痰和胃止呕,黄连、栀子清解中焦湿热,用治“食郁有热之嘈杂”;•兼水饮呕吐痰涎者,可选用推广苍朴二陈汤,取二陈配伍苍术、厚朴以温燥祛湿、行气导滞,善治“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水渴者”;•现代《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陈汤,以二陈汤加茅术、枳壳,燥湿化痰,理气止呕,用治痰湿妊娠恶阻,呕吐涎沫者。
二陈汤及其类方的化裁与应用
李滨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03(021)003
【摘要】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为八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开窍化痰、消导化痰、养血化痰、行气化痰、益气化痰.本文立足于临
证而进行文献整理,以提供深入研究.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李滨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二陈汤化裁合三子养亲汤灌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2例 [J], 尹庆伟
2.二陈汤的类方化裁与应用 [J], 陈晶晶
3.二陈汤的类方化裁与应用 [J], 陈晶晶
4.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化裁方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30例临床观察 [J], 蔡雷;李伟林;张君利;陈永青;徐凯丽
5.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化裁对哮喘慢阻肺重叠痰浊阻肺疗效观察 [J], 蔡雷;张君利;李伟林;陈永青;陈苍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的产生。
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
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二陈汤这种方剂。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拼音名】èrChénTāng【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甘草(炙)45克【制法】上药为粗散。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
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
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处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处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桅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二陈汤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
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燥湿化痰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
如: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
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
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
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
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
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
二陈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茯苓、半夏各15g,陈皮10g,甘草3g,生姜2g,乌梅1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以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芳香醒脾,理气化痰;茯苓淡能渗湿,健运祛痰,甘草和中。
全方共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咳嗽之病证。
本方具有祛痰、镇咳、止吐、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健胃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咳嗽,痰多色白,胸膈痞闷,舌苔白润,脉滑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癫痫、耳源性眩晕、妊娠反应、肺炎、哮喘、呕吐、脑血管意外、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腔积液、薇粒肿、失音、小儿流涎、痛经、不孕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满闷,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弦滑者之病人。
spacespace【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痰湿蕴肺型)治宜健脾宜肺,化痰止咳平喘。
以本方合三子养亲汤(苏子、莱菔子各10g,白芥子9g),加厚朴,黄芪、当归、竹茹、杏仁各10g,葶苈子(包煎)15g为主治方。
若颜面浮肿,舌胖齿痕深者,加益母草、薏苡仁各15g。
畏寒肢冷,腹中冷者,加制附片(先煎)10g,炮姜9g。
痰白质粘,舌苔中根部黄厚者,加茵陈(后下)15g,知母10g。
饮食不香,脘腹胀满者,加焦三仙各10g。
2.食管癌(脾虚痰湿型)治宜健脾利湿,祛痰解毒。
以本方合旋覆代赭汤(代赭石先煎15g,旋覆花包9g),加白花蛇舌草、全瓜蒌、薏苡仁各30g为主治方。
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10g。
呕吐涎沫明显者,加重代赭石(先煎)至30g,苍术12g。
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痰湿蕴肺型)治宜化痰散结。
以本方合三子养亲汤(去苏子外,用炒莱菔子10g,白芥子6g),加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生薏苡仁、瓜蒌各15g,苍白术、茯苓、党参各10g,制南星、白附子各6g为主治方。
若胸脘痞闷者,加紫苏子6g。
二陈汤方歌是什么二陈汤如何配伍
二陈汤的配方其实很简单,不过为了防止人们把二陈汤与其他汤药的配方搞混了,今天给大家介绍二陈汤的方歌,这条方歌可以让你更快的记住二陈汤里所需的药材。
二陈汤的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二陈汤的配伍: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二陈汤的加减: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其实二陈汤的组成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由半夏、橘红、白茯苓以及灸甘草配伍而成,也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加减,那么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
二陈汤的基本功用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还可以治疗磨牙
药材准备:茯苓、半夏、橘红、炒焦荷叶、石菖蒲,各都准备6克,甘草准备5克。
做法:把这些药材洗净后加水一起煎煮,然后取汁饮用,每天服用1剂,分为2次饮用。
以上就是有关二陈汤的一些相关资料了,如果你想通过二陈汤来改善身体不适,那么一定要仔细阅读本文了。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
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
《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
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
《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
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
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
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
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
《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
”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
”《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文献中,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归八类,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