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0.83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学专业知识第一篇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新修本草〕二、多项选择题3、《新修本草》的特色有〔第一部药典〕〔成书于唐代〕〔图文对照〕。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一、单项选择题1、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其性味多为〔辛温〕。
2、甘味药的作用是〔补益、缓急〕。
能补、能缓、能和〔和中、调和药性〕3、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脏腑、经络学说〕。
4、药物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
5、所谓平性药主要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6、属苦味药的作用是〔通泄、降泄〕。
能泄、能燥〔燥湿〕、能坚阴〔泻火存阴〕7、具有利水渗湿成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
8、具有沉降趋向的是〔平肝药〕。
9、五味之中,具有泻火作用的药味是〔苦味〕。
1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软坚泻下〕。
泻下通便11、具有清热燥湿成效的药物大多具有〔苦味〕。
12、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辛味〕。
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13、中药归经指的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药物作用的定位1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成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心经〕。
1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症,一般就说该药〔归肺经〕1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
1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脾经〕.二、多项选择题18、苦燥药主治的症候是〔寒湿证〕〔湿热证〕。
、19、涩性表示的药物作用是〔止泻〕〔固精〕。
收敛固涩第三章中药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当二药配伍使用,产生毒性,称之为〔相反〕。
2、大黄配芒硝,属于“七情”中〔相须〕。
3、人参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属于〔相反〕。
注:不是相畏。
4、甘草与以下药物一起使用属于十八反“内容的是〔海藻〕藻戟芫遂具战草5、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中药配伍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中药配伍一、A1型题(1)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E.以上都不是。
答案B(2)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A.一种药物和另一种药有某些相同功效的配伍B.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C.两种性能或功效相似药物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E.以上均不是。
答案B(3)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什么?A.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B.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C.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D.产生毒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二、B1型题A.性能功效相似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B.性能功效有部分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C.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毒性的配伍E.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1)相恶的定义是:(2)相须的意义是:答案(1)E(5)AA.生南星与生姜配伍B.黄芪与茯苓配伍C.石膏与知母配伍D.黄芩与生姜配伍E.以上都不是(3)相使配伍是:(4)相恶配伍是:答案(3)B(4)DA.药物配伍时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B.药物配伍时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效C.药物配伍时能减轻或消除原有毒副作用D.药物配伍时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5)在用药时应避免的是:(6)在用药时属于配伍禁忌的是:答案(5)B(6)DA.黄芪配知母B.当归配桂枝C.乌头配半夏D.干姜配细辛E.丁香配郁金(7)属相反配伍的是:(8)属十九畏内容的是:答案(7)C(8)EA.石膏配知母B.当归配桂枝C.乌头配半夏D.干姜配细辛E.黄芪配茯苓(9)属相须配伍的是:(10)属相使配伍的是:答案(9)A(10)E。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试题:中药的性能一、A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收敛固涩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2、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A、归经B、四气五味C、升降浮沉D、毒性E、配伍七情3、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D、利水渗湿E、活血通络4、治疗瘰疬、瘿瘤等证的药物具有的药味是B、甘C、咸D、涩E、淡5、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A、酸B、苦C、甘D、辛E、咸6、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A、苦味B、咸味C、酸味D、辛味E、甘味7、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何种药味A、辛B、甘C、酸D、苦8、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活血祛瘀C、疏肝理气D、利水渗湿E、泻下通便9、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A、温中止痛B、缓急止痛C、理气止痛D、化瘀止痛E、祛风止痛10、辛味药物的作用是A、发散,行气B、补益,软坚C、燥湿,通泄D、收敛,固涩E、软坚,缓急11、五味指的是A、全部味道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C、口尝的味道D、五类作用E、不同的滋味12、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3、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A、酸B、苦C、甘D、辛E、咸14、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A、咸B、酸C、苦D、辛E、甘15、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E、口尝的滋味16、平性药的含义是指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17、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A、温里B、开窍C、补火D、温经E、回阳1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平19、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D、开窍E、镇惊安神20、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21、升降浮沉是指A、药物的作用趋向性B、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药物有无毒副作用D、药物性能峻猛与否E、药物有无补泻作用22、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脏腑经络理论C、药性理论D、药味理论E、五行学说23、归经含义是指A、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24、涩味药多用于治疗A、胃热消渴B、水肿、小便不利C、胸胁苦满D、恶心呕吐E、虚汗、遗精滑精二、B1、A.麻黄和薄荷治疗表证B. 黄芩和板蓝根治疗发热口渴、咽痛C. 猪苓和茯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D. 山茱萸和五味治疗虚汗、遗精E. 附子和干姜治疗腹中冷痛、脉沉无力<1> 、属于“疗寒以热药”治疗原则的是A B C D E<2> 、属于“疗热以寒药”治疗原则的是A B C D E2、A.辛味B.甘味C.酸味D.苦味E.咸味<1>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2>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3、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毒性<1>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2> 、反映药物作用安全程度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4、A.归心经B.归肝经C.归脾经D.归肺经E.归肾经<1> 、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镇安神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2> 、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重要理论的【】,主要包括【】,【】,【】,【】,【】等。
2、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和【】。
3、【】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淡附于【】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作用:辛【】,酸【】,甘【】,苦【】,咸【】。
5、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其味多属【】。
6、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可以纠正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或【】,有助于驱邪外出。
7、药物升降沉浮转化的条是【】、【】。
8、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9、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10、西汉以前是以【】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的区分。
11、有毒的药物可通过必要的【】、【】、【】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四气中,【】属阳,【】属阴;五味中【】为阳,【】为阴;升降沉浮中【】属阳,【】属阴。
二、判断分析题1、五味是指药有辛、甘、苦、咸、酸、淡六种滋味。
2、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必须合参。
同时,性味还必须与药物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确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4、一般只要归同一经的药物,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
5、有毒的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三、单项选择题1、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先提出药物“有毒、无毒”区分的本草著作是()。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性能,是 用中医药理论对中 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药性理论核心。
简称药性,古称药 物偏性。
” 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叫药性理论。
有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 毒无毒等实际内容。
是前人在实践中不 断总结、归纳出来的 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 基础理论。
⒈中药的性能 是用中医药理论对 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是 药性理论的核心。
是 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 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⒉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质 地(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是以 药物(药材)为观察对 象。
四气,又称四性, 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 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 化的作用特点,是说 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
四气是古代通用沿 袭至今的代名词。
中药的四性,是从 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 质相反。
也就是说,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以病证 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 或温性。
例如: 西瓜与生姜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寒性病。
寒凉药:大多具有 清热、泻火、解毒等 作用,其中以清热为 主,故清热是寒凉药 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热性病。
温热药:大多具有 祛寒、温中、助阳等 作用,其中以祛寒为 主,故祛寒是温热药《本经》中“疗 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即阳热证用 寒凉药,阴寒证用 温热药,是临床用 药的一般原则。
而 药物的四气,为这 一用药原则提供了 药理依据。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药性寒热是从特 定的角度概括药物 作用的一种性质, 仅反映该药影响人 体寒热变化(或阴 阳盛衰)的倾向, 而不能表明该药其 它作用性质、作用 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 害性等。
而这些药物 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 征,皆有其相应的性 能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中药的性能一、A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收敛固涩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2、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A、归经B、四气五味C、升降浮沉D毒性E、配伍七情3、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D利水渗湿E、活血通络4、治疗瘰疬、瘿瘤等证的药物具有的药味是A、苦B、甘C、咸D涩E、淡5、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A、酸B、苦C、甘D辛E、咸6、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A、苦味B、咸味C、酸味D辛味E、甘味7、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何种药味A、辛B、甘C、酸D苦E、咸8、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活血祛瘀C、疏肝理气D利水渗湿E、泻下通便9、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A、温中止痛B、缓急止痛C、理气止痛D化瘀止痛E、祛风止痛10、辛味药物的作用是A、发散,行气B、补益,软坚C、燥湿,通泄D收敛,固涩E、软坚,缓急11、五味指的是A、全部味道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C、口尝的味道D五类作用E、不同的滋味12、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3、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A、酸B、苦C、甘D辛E、咸14、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A、咸B、酸C、苦D辛E、甘15、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E、口尝的滋味16、平性药的含义是指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17、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A、温里B、开窍C、补火D温经E、回阳1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平19、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D开窍E、镇惊安神20、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21、升降浮沉是指A、药物的作用趋向性B、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药物有无毒副作用D药物性能峻猛与否E、药物有无补泻作用22、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脏腑经络理论C、药性理论D药味理论E、五行学说23、归经含义是指A、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24、涩味药多用于治疗A、胃热消渴B、水肿、小便不利C、胸胁苦满D恶心呕吐E、虚汗、遗精滑精二、B1、A. 麻黄和薄荷治疗表证B.黄芩和板蓝根治疗发热口渴、咽痛C.猪苓和茯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D.山茱萸和五味治疗虚汗、遗精E.附子和干姜治疗腹中冷痛、脉沉无力<1> 、属于“疗寒以热药”治疗原则的是<2> 、属于“疗热以寒药”治疗原则的是A B C D E2、A.辛味B.甘味C.酸味D.苦味E.咸味<1>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2>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3、A. 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 归经E. 毒性<1>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2> 、反映药物作用安全程度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4、A. 归心经B. 归肝经C.归脾经D.归肺经E.归肾经<1> 、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镇安神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2> 、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收敛固涩为酸味药的作用。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1.简述中药、中药学的含义。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价值各是什么?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1.什么叫道地药材?2.中药采集的最佳时期是什么?3.什么叫炮制?中药为什么要炮制?炮制方法分哪几类?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及基本原理。
2.何谓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四气、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4.升降浮沉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5.归经的含义和形成的依据是什么?6.毒性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1.何谓配伍?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他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何谓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3.背诵十八反、十九畏歌,并掌握其具体内容。
4.剂量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确定中药的剂量?5.中药特殊煎法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
第八章解表药1.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
2.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3.紫苏叶、香薷、细辛均可用于风寒表证,分别有什么特点?4.简述白芷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5.细辛、薄荷、辛夷在用量用法上有何特殊,请说明。
6.麻黄、荆芥、柴胡、葛根炮制前后的功用有何不同?7.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如何区别使用?8.柴胡、葛根、升麻均能发表、升阳,如何区别应用?第九章清热药1.简述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2.清热药分几节?简述每节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
3.清热药中具有清心、肝、肺、胃、肾各脏腑热证的药物各有哪些?4.比较石膏与知母,天花粉与芦根,黄芩、黄连与黄柏,大青叶与板蓝根,金银花与连翘,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柴胡与银柴胡,黄连与胡黄连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5.知母与黄柏均可清热泻火及清虚热,其特点和效、用有何不同?6.简述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的功效与应用。
(精)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习题集:中药的应用(有答案)一、最正确选择题1、能指引方中诸药直抵病所的药称A、君药B、佐助药C、引经药D、佐制药E、调解药2、照料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A、佐助药B、佐制药C、使药D、君药E、臣药3、针对主证主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A、佐制药B、佐助药C、臣药D、君药E、使药4、麻黄配桂枝属于的配伍关系是B、单行C、相畏D、相须E、相反5、黄连治痢疾属于七情配伍中的A、单行B、相恶C、相反D、相须E、相使6、生姜配半夏属于A、相反B、相杀C、相畏D、相恶E、相反7、能协调诸药调解药味的是A、调解药B、引经药C、佐助药D、君药8、表现处方主攻方向的是A、佐药B、助药C、君药D、使药E、臣药9、能减少或除去毒副作用的配伍是A、相反B、相使C、相恶D、相杀E、相须10、能使药物功能降低或除去的配伍是A、相杀B、相恶C、相使D、相畏E、相须11、能增强原有药物功能的配伍是A、相须B、相畏C、相反D、相杀E、相恶12、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响的配伍是A、相反B、相恶C、相须D、相杀E、相使13、指出以下哪个不属确立药物剂量的依照A、药物的使用目的B、患者的性别C、药物的寒热温凉D、药物的剂型E、药物的质地14、下边哪两种药适用不属相反A、甘草配海藻B、草乌配贝母C、甘草配人参D、藜芦配人参E、甘草配芫花15、下边哪两种药适用是属相反A、人参配莱菔子B、乌头配半夏C、石膏配五灵脂D、甘草配半夏E、生姜配半夏16、对于七情配伍,指出以下错误的选项是A、相须,即性能近似的药物适用,可增强原有疗效B、相使,即性能功能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C、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少或除去D、相反,即两药适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响E、相恶,即一种药物能减少或除去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二、配伍选择题1、A.相畏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恶<1> 、附子配干姜属A、B、C、E、<2> 、石膏配知母属A、B、C、D、E、<3> 、人参配莱菔子属A、B、C、D、E、2、A.纠性B.减效C.增效D.增毒E.减毒<1> 、相须相使表示A、B、D、E、<2> 、相畏相杀表示A、B、C、D、E、<3> 、相恶表示A、B、C、D、E、3、A.细辛B.甘草C.草乌D.瓜蒌E.藜芦<1> 、与半夏相反的药是A、C、D、E、<2> 、与人参相反的药是A、B、C、D、E、<3> 、与甘遂相反的药是A、B、C、D、E、4、A.饭前服B.空肚服C.睡前服D.饭后服E.准时服<1> 、防止与食品相混淆,能快速进入肠中充足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均宜A、B、C、D、E、<2> 、胃腑空虚,有益于药物快速进入小肠消化汲取,多半药尤补虚药宜A、B、C、D、E、<3> 、饭后胃中存有许多食品,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A、B、C、D、E、<4> 、为适应人体生理节律充足发挥药效,如安神药,涩精止遗药治疗梦遗滑精,缓下剂等应A、B、C、D、E、5、A.包煎B.先煎C.另煎D.烊化E.后下<1>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如磁石、牡蛎等应A、B、C、D、E、<2> 、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损坏而不持久煎的药物,如薄荷、白豆蔻应A、B、C、D、<3> 、胶类药易粘附于其余药渣及锅底,浪费药材又易熬焦,如阿胶、鹿角胶应A、B、C、D、E、<4> 、花粉、渺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因其飘荡水面不宜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等应A、B、C、D、E、6、A.草乌B.瓜蒌C.藜芦D.细辛E.甘草<1> 、与半夏相反的药是A、C、D、E、<2> 、与人参相反的药是A、B、C、D、E、<3> 、与甘遂相反的药是A、B、C、D、E、7、A.相恶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畏<1> 、表示增效配伍关系的是B、C、D、E、<2> 、表示增毒配伍关系的是A、B、C、D、E、<3> 、表示减效配伍关系的是A、B、C、D、E、8、A.相须B.相杀C.相使D.相反E.相恶<1> 、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成效A、B、C、D、E、<2> 、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成效A、B、C、D、E、<3> 、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A、B、C、D、E、<4> 、生姜能减少或除去生半夏的毒性A、B、C、E、9、A.相须B.相畏C.相使D.相反E.相恶<1>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少或除去A、B、C、D、E、<2> 、即两种药适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能降低A、B、C、D、E、<3> 、性能近似的药物适用,可增强原有疗效A、B、D、E、<4> 、即两药适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响A、B、C、D、E、三、多项选择题1、对于煎药方法,指出以下正确的A、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煎好的其余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水、蜂蜜等B、含淀粉、粘液质许多的应包煎,易粘锅糊化、焦化如车前子等C、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如磁石、牡蛎等应先煎D、花粉、渺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因其飘荡水面不宜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等E、少量价钱昂贵的药物须另煎,免得煎出有效成分被其余药物的饮片汲取,如人参、西洋参2、对于服药次数,指出以下正确的A、一般疾病多采纳每天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B、病情急重者,可每隔 4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日夜不断,使药力连续,顿挫病势C、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以图缓治D、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用尽剂,免得汗下太甚,损害正气E、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免得因量大再致吐3、不宜与藜芦同用的药物有A、白芍B、辛夷C、丹参D、玄参E、苦参4、不宜与甘草同用的药物有A、芫花B、甘遂C、京大戟D、白及E、苦参5、不宜与乌头同用的药物有A、细辛B、贝母C、天花粉E、白及6、中药配伍的目的是A、改变药性药味B、扩大适应范围C、增强疗效D、改变药材性状E、降低毒副作用7、属于相使配伍关系的药对有A、枸杞子配菊花B、黄连配木香C、半夏配乌头D、天南星配生姜E、黄芪配茯苓8、临床用药应充足利用的配伍关系是A、相使B、相须C、相畏D、相反E、相杀9、使药海涵的内容有A、制毒药C、主攻药D、协助药E、调解药10、对于服药时间,指出以下正确的A、饭前服,胃腑空虚,有益于药物快速进入小肠消化汲取,多数药尤补虚药宜饭前服B、睡前服,为适应人体生理节律而充足发挥药性,如安神药在睡前 30 分钟至 1 小时服,以便安息 ; 涩精止遗药治疗梦遗滑精; 缓下剂,以便第二天清早排便C、准时服,有些病准时发,只有在发病前某时服才能奏效,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 2 小时服D、空肚服,防止与食品相混淆,能快速进入肠中充足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均宜空肚服E、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许多食品,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11、以下哪些不是确立药物剂量的依照A、药物的归经B、药物的起落浮沉C、用药方法D、因时、就地取材E、患者状况12、指出药物剂量确立的依照A、患者的年纪B、患者的性别C、药物起落浮沉D、药物的质地E、患者的病程13、特别煎法含有A、先煎B、包煎C、烊化D、后下E、冲服14、下边哪两种药适用是属“十九畏”的内容A、硫磺配朴硝B、水银配砒霜C、草乌配犀角D、官桂配石脂E、丁香配郁金15、下边哪两种药适用是属相反A、藜芦配芍药B、草乌配贝母C、附子配白及D、藜芦配南沙参E、甘草配芫花16、下边哪两种药适用是属相反A、甘草配京大戟B、川乌配白蔹C、甘草配五灵脂D、藜芦配丹参E、甘草配细辛17、下边哪两种药适用是属相反A、石膏配知母B、乌头配半夏C、人参配莱菔子D、甘草配甘遂E、生姜配半夏答案部分一、最正确选择题1、【正确答案】C【答案分析】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 二是调解药,即调解诸药的作用,使其协力驱邪。
精)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习题集:中药的性能(有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A、薄荷B、蝉衣C、防风D蔓荆子E、升麻2、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不选用下列药性升浮的A、薄荷B、蝉衣C、紫苏D蔓荆子E、升麻3、甘温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降气止咳D补气或助阳E、补火助阳4、苦寒药多能A、清热解毒B、补气助阳C、散寒发表D敛肺涩肠E、补脾益气5、辛凉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6、涩味所示的效应是A、清热泻火B、温里散寒C、收敛固涩D和中缓急E、利水渗湿7、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A、毒性B、四气C、五味D归经E、七情8、羌活散风寒,主治风寒湿邪客于足太阳经,其主归A、大肠经B、心包经C、膀胱经D脾胃经E、三焦经9、安神药主归A、脾经B、心经C、肺经D胃经E、肾经10、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药性是A、五味B、归经C、升降浮沉D有毒无毒E、四气11、清泄的含义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梔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12、四气是指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性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的四种药性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的四种药性13、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14、下列哪项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A、病人性别B、整体是否有毒C、个体差异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否含有毒成分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B、病人的性别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C、给药的途径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D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E、整体是否有毒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16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病人的体质B、药物的配伍C、药物的用量D药物的加工炮制E、病人的情绪17、指出下列错误的说法A、“毒”指药物的偏性B、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C、药物的偏性能治疗疾病,而不毒害人体D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E、毒性反应因过用而致,对人体危害较大18、找出下列句子中错误的是A、中药学中“毒”的含义为药物总称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毒”指药物的毒性D “毒”指药物的偏性E、“毒”指药物的四气五味19、指出下列错误的说法A、归经,指药物作用的归属B、脏象学说是归经的理论基础C、药物疗效是归经的确定依据D药物特性是归经的确定依据E、经络学说不是归经的理论基础20、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A、炮制和配伍B、药物的效用C、药物的性味D药物的质地轻重E、药物的气味厚薄21、指出下列错误的A、芒硝、天花粉主升浮B、桂枝主升浮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D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E、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22、指出下列正确的A、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B、气味薄者主沉降C、苏叶、银花主沉降D气味厚者主升浮E、熟地、大黄主升浮23、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桑叶、天花粉主升浮B、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是药物的质地轻重C、凡花叶类及质轻者多主升浮D果实及质重的矿物贝类药物多主沉降E、苏子、枳实主沉降24、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A、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B、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反C、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D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同E、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25、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病势趋向B、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用药量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特征26、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升浮属阳,沉降属阴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27、下列哪种说法有错A、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B、气味相同,功能相近C、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D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E、气偏于定能,味偏于定性28、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酸属阳,咸、苦、淡属阴B、辛、甘、咸属阳,酸、苦、淡属阴C、辛、淡、咸属阳,酸、苦、甘属阴D辛、酸、成属阳,甘、苦、淡属阴E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29、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辛味药大多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B、涩味与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C、坚阴,即坚厚肠胃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淡味药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30、咸味药的功效包括A、活血破瘀B、利水通淋C、泻下通肠D养阴润燥E、理气散结31、降泄的含义A、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B、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C、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D黄连、梔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32、通泄的含义A、黄连、梔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D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3、苦燥的含义A、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B、黄连、梔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黄柏、苦参清热燥湿, 善治湿热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34、苦泄的含义包括A、通泄B、引气C、渗泄D泄漏E、散结35、苦坚的含义包括A、清热解毒B、活血祛瘀C、利水消肿D泻肺平喘E、泻火存阴36、苦的效用包括A、能收B、能行C、能坚D能利E、能和37、指出下列不宜用酸味药收敛之性治疗的是A、大汗虚脱B、遗精、滑泄C、外感表虚汗出D崩漏经多E、自汗盗汗38、关于酸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善治热毒泻痢初期B、能生津安蛔C、邪未尽时慎用D能收能涩E、能收敛邪气39、酸的作用有A、解表散寒B、活血行气C、清热利湿D平肝息风E、收敛固涩40、关于甘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补虚B、和中C、缓急D调和药性E、活血41、甘的作用有A、泻下通肠B、收敛同涩C、行气活血D补虚、缓急E、发散解表42、关于辛味药,要注意A、多耗气伤阴B、多收敛邪气C、多腻膈碍胃D大伤元气E、气滞血瘀43、辛的作用有A、缓急、和中B、软坚散结C、行气活血D养阴生津E、收敛止血44、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发表行散多辛味B、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C、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D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E、软坚散结的药多苦味45、关于五味,下列哪是错误的A、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46、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47、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寒凉性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B、温热性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C、石膏属凉性药物D温热属阳E、寒凉属阴48、药性的确定以什么为基准A、药物的气味B、药物的质地C、病证寒热D药物的形状E、药物的滋味49、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不包括A、中药的四气B、中药的五味C、中药的升降浮沉D中药的疏密E中药的归经50、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中药的性状是指中药的形状、颜色、滋味、质地等B、中药的性状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C、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E、中药的性状即中药的性能51、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A、中药的偏性B、中药的药性C、中药的副作用D中药的毒性反应E、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52、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A、中药的治疗效用B、中药的功效C中药的不良反应D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E中药的药性理论53、中药的性能是指A、中药的功效B、中药的性状C、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基本作用E中药的四气五味二、配伍选择题1、A.四气B.归经C.五味D.有毒无毒E. 升降浮沉<1> 、依据病势选药的药性是A、B、C、D、E、<2> 、依据病位选药的药性是A、B、C、D、E、<3> 、依据病性选药的药性是A、B、C、D、E、2、A.伤阳B. 腻膈C. 敛邪D. 伤津E. 耗气<1> 、酸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2> 、苦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3> 、辛味的不良效应是A、B、C、D、E、3、A.渗利B. 活血C. 燥湿D.软坚E. 和中<1> 、辛味的作用是B、C、D、E、<2> 、咸味的作用是A、B、C、D、E、<3> 、甘味的作用是A、B、C、D、E、4、 A. 黄连B. 生姜C.蜂蜜D.乌梅E. 芒硝<1> 、味辛A、C、D、E、<2> 、味酸A、B、C、D、E、<3> 、味咸A、B、C、D、E、<4> 、味甘A、B、C、D、E、5、A.真热假寒B.假热真寒C.寒热错杂D.反佐药E. 四气<1> 、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A、B、C、D、E、<2> 、真热假寒A、B、C、D、E、<3> 、寒热并用A、B、C、D、E、<4> 、用寒药A、B、D、E、6、A.寒病B.中寒腹痛C.热病D.亡阳欲脱E. 气分高热<1> 、煨姜A、B、C、D、E、<2> 、投热药A、B、C、D、E、<3> 、投附子、甘姜A、B、C、E、<4> 、投石膏、知母A、B、C、D、E、7、A.四气B.药性确定依据C.药性确定的基准D.寒凉不当E. 温热不当<1> 、用药反应A、B、C、D、E、<2> 、病证寒热A、B、C、D、<3>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A、B、C、D、E、<4> 、伤阴助火A、B、C、D、E、& A.中药的性状B.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C.中药相反的含义D.中药的性能E.中药相畏的含义<1> 、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A、B、C、D、E、<2> 、以人体为观察别象A、B、C、D、E、<3> 、包括有毒无毒A、B、C、D、E、<4> 、包括药物的轻重坚软A、B、C、D、E、9、A.中药的性能B.中药对机体的作用C.中药的性状D.中药的不良反应E.中药的质地<1>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A、B、C、D、E、<2>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A、B、C、D、E、<3> 、中药的轻重,疏密,坚软等A、B、C、D、E、<4> 、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A、B、C、D、E、三、多项选择题1、沉降类药物所示效用有A、消积导滞B、降逆平喘C、固表止汗D止呕止呃E、息风止痉2、使用有毒中药应当注意的事项有A、识别过敏者B、用药合理C、归经多少D采制严格E、用量适当3、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有A、药味多少B、含不含有毒成分C、用量是否适当D整体是否有毒E、归经的多少4、关于五味,下列哪是正确的A、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所有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E、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5、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6、指出下面正确的A、酒炒则升B、姜汁炒则收敛C、醋炒则散D盐水炒则下行E、盐水炒则发散7、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8、指出下列味同为辛,而气相异的A、桂枝发表散寒B、薄荷发表散热C、附子补火助阳D石膏清热泻火E、瓜萎清肺化痰9、指出下列气同为温,而味相异的A、麻黄发表散寒B、杏仁降气止咳C、五味子敛肺止泻D大枣补脾益气E、肉苁蓉补肾助阳10、气味相同,功能相近的有A、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B、辛凉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C、苦寒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连、黄芩D甘温药多能补气或温阳,如黄芪、锁阳E、甘寒多能养阴或补血,如熟地、鳖甲11、气味配合规律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或多味C、气味不均一一D—味二气或多气E、二气二味12、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并非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气味相异,功能不同C、一药中味只能有一,而气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D味越多,其作用并非越广泛E、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13、指出下列正确的A、淡味药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B、咸味药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C、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14、关于苦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苦能坚阴,如黄柏,知母即是B、苦味药多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C、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D苦味药多腻膈碍胃,湿阻中满者慎用E、苦味药多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当慎用15、关于苦燥的含义A、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B、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
初级中药师题-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与应用1、降血糖属于A.对证功效B.对症功效C.对因功效D.对现代病症功效E.脏腑辨证功效2、属于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A.清气分热B.温中补中C.涩精止遗D.和解少阳E.补气生津3、属于三焦辨证的功效是A.清气分热B.温中补中C.涩精止遗D.和解少阳E.补气生津4、属于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A.清气分热B.温中补中C.涩精止遗D.和解少阳E.补气生津5、属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A.清气分热B.温中补中C.涩精止遗D.和解少阳E.补气生津6、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症状的功能是A.蚀疣B.排石C.止汗D.开窍E.宣肺7、既属于中医辨证学分类,又属于中医治疗学分类的内容是A.对症功效B.对六经功效C.对三焦功效D.对因功效E.对现代病证功效8、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药是A.胖大海B.蔓荆子C.鹤草芽D.天花粉E.马齿苋9、不属于沉降药所示的功效是A.利水渗湿B.涌吐开窍C.收敛固涩D.平肝潜阳E.清热泻火10、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应是A.回阳救逆B.温经通脉C.温里散寒D.补火助阳E.凉血解毒11、苦味不具有的作用是A.通泄B.清泄C.降泄D.燥湿E.渗湿12、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应慎用的药味是A.淡味B.涩味C.甘味D.苦味E.辛味13、根据脏腑经络病变部位而选药的药性理论是A.有毒无毒B.五味C.升降浮沉.D.四气E.归经14、能收,能涩的药味是A.酸味B.咸味C.苦味D.辛味E.甘味15、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A.毒性B.五味C.七情D.四气E.归经16、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性味多是A.咸,苦,温B.酸,苦,寒C.辛,甘,凉D.辛,甘,温E.辛,苦,温17、羌活散风寒,主治风寒湿邪客于足太阳经,其归经是A.大肠经B.膀胱经C.三焦经D.心包经E.脾胃经18、酒炒可使药性转化为A.沉B.收C.藏D.降E.升19、安神药主归A.脾经B.肺经C.肾经E.胃经20、涩味的特性是A.能散B.能燥C.能敛D.能软E.能缓21、苦味的特性是A.能散B.能燥C.能敛D.能软E.能缓22、辛味的特性是A.能散B.能燥C.能敛D.能软23、辛味的作用是A.渗利B.活血C.燥湿D.软坚E.和中24、咸味的作用是A.渗利B.活血C.燥湿D.软坚E.和中25、甘味的作用是A.渗利B.活血C.燥湿D.软坚E.和中26、依据病势选药的药性是A.升降浮沉B.四气C.归经D.五味E.有毒无毒27、依据病位选药的药性是A.升降浮沉B.四气C.归经D.五味E.有毒无毒28、依据病性选药的药性是A.升降浮沉B.四气C.归经D.五味E.有毒无毒29、寒凉性药的不良作用是A.腻膈满中B.伤阳助寒C.伤阴助火D.温助阳气E.清热凉血30、温热性药的不良作用是A.腻膈满中B.伤阳助寒C.伤阴助火D.温助阳气E.清热凉血31、酸味的不良作用是A.伤阳B.腻膈C.敛邪D.伤津E.耗气32、苦味的不良作用是B.腻膈C.敛邪D.伤津E.耗气33、辛味的不良作用是A.伤阳B.腻膈C.敛邪D.伤津E.耗气34、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是A.酸味B.辛味C.苦味D.甘味E.咸味35、具有软坚泻下作用的是A.酸味C.苦味D.甘味E.咸味36、具有化湿,开窍作用的是A.酸味B.辛味C.苦味D.甘味E.咸味37、黄芩,桑白皮主归A.心经B.肺经C.肝经D.肾经E.脾经38、龙胆草,夏枯草主归A.心经B.肺经D.肾经E.脾经39、苏子,白前主归A.心经B.肺经C.肝经D.肾经E.脾经40、淡味所示的效应是A.利水渗湿B.清热泻火C.温里散寒D.收敛固涩E.和中缓急41、甘味所示的效应是A.利水渗湿B.清热泻火C.温里散寒D.收敛固涩E.和中缓急42、涩味所示的效应是A.利水渗湿B.清热泻火C.温里散寒D.收敛固涩E.和中缓急43、辛凉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44、苦寒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45、甘温药多能A.发散风寒B.清热解毒C.发散风热D.利水渗湿E.补气助阳46、能增强二药药物功效的配伍是A.相杀B.相须C.相反D.相恶E.相畏47、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的配伍是A.相杀B.相反C.相须D.相使E.相恶48、生姜配半夏属于A.相恶B.相使C.相畏D.相反E.相杀49、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是A.相杀B.相反C.相恶D.相须E.相使50、能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是A.君药B.调和药C.佐助药D.佐制药E.引经药51、能使药物功效降低或消除的配伍是A.相畏B.相杀C.相使D.相须E.相恶52、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是A.使药B.佐药C.君药D.臣药E.助药53、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称A.佐制药B.君药C.引经药D.调和药E.佐助药54、麻黄配桂枝属于的配伍关系是B.相使C.相畏D.相反E.单行55、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A.君药B.佐助药C.使药D.臣药E.佐制药56、黄连治痢疾属于七情配伍中的A.相须B.单行C.相反D.相使E.相恶57、针对主证主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称A.君药C.臣药D.使药E.佐助药58、附子配干姜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59、石膏配知母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60、人参配莱菔子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61、与半夏相反的药是A.草乌B.瓜蒌C.藜芦D.细辛E.甘草62、与人参相反的药是A.草乌B.瓜蒌C.藜芦D.细辛E.甘草63、与甘遂相反的药是A.草乌B.瓜蒌C.藜芦E.甘草64、相须相使表示A.增效B.增毒C.减毒D.纠性E.减效65、相畏相杀表示A.增效B.增毒C.减毒D.纠性E.减效66、相恶表示A.增效B.增毒C.减毒D.纠性67、增效的配伍关系是A.相恶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畏68、增毒的配伍关系是A.相恶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畏69、减效的配伍关系是A.相恶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畏70、临床应禁忌的配伍是A.相恶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使71、半夏配生姜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72、大黄配芒硝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73、半夏配乌头属A.相须B.相反C.相恶D.相畏E.相杀。
2017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练习题(推荐阅读)第一篇:2017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练习题2017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练习题A型题1.甘草中的代表性有效成分是A.甘草酸B.纤维素C.草酸钙D.黏液质E.淀粉【本题答案】A2.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A.生物碱B.叶绿素C.鞣质D.黄酮E.皂苷【本题答案】B3.麻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A.生物碱B.叶绿素C.树脂D.草酸钙E.淀粉【本题答案】A4.天花粉引产的有效成分是A.生物碱B.淀粉C.多糖D.蛋白质E.单糖【本题答案】D6.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A.乙醇、乙酸乙酯、乙醚、水B.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C.乙醇、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D.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乙醇E.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乙醇【本题答案】D8.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甲醇D.乙醇E.丙酮一甲醇(1:1)【本题答案】A9.不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A.蛋白质B.黏液质C.树脂D.淀粉E.菊淀粉【本题答案】C 10.在1H—NMR中,反映化合物中氢的种类的参数是A.化学位移B.峰面积C.偶合常数D.弛豫时间E.波数【本题答案】A第二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总论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
2.解决药材品种混乱的途径有:a:实际调查临床用药情况,考证本草记载,b:考察地方药志者民间用药历史,c:规范使用品种,做到一药一名,保证中药品种的准确性,d:以药效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3.中药鉴定学的工作重点和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的质量标准。
4.中药鉴定学的研究的范围是:药材来源、中药鉴定方法、中药质量评估方法、保护和开发药材资源。
5.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质量鉴定、品种鉴定、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保护盒利用药材资源。
6.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的途径通常有:挖掘古代本草和民间草药,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源关系研制新药,研究和制定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建立药材优良品种的种子库和基因库,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家养。
一、A1型题 (1)需先煎的药是: A.薄荷、大黄、番泻叶 B.蒲黄、海金沙 C.人参、阿胶 D.川乌、附子 E.以上均不是答案 D (2)需后下的药是: A.磁石、牡蛎 B.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C.蒲黄、海金沙 D.人参、鹿茸 E.芒硝、阿胶答案B (3)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功能峻下逐水者 B.对胃有刺激性者,作为消食者 C.用于驱虫者 D.用于安神者 E.以上均不是答案B (4)宜饭前服用的药是: A.矿物类药品 B.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C.用于驱虫的药物 D.用于安神的药物 E.以上均不是答案C (5)胶类药应当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烊化 E.另煎答案D 二、B1型题 A.磁石、牡蛎 B.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C.蒲黄、海金沙 D.阿胶、竹沥 E.人参 (1)宜先煎的药是: (2)当后下的药是:答案(1)A(2)B A.驱虫药、攻下药 B.安神药 C.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 D.截疟药 E.以上都不是 (3)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4)宜空腹服用的药是:答案(3)C(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