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8
第20卷第4期2011年8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4Aug.2011收稿日期:2011-03-08;修回日期:2011-06-10作者简介:杨新(1976-),女,博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 :yangxinhb@gmail.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4-0131-06中国土壤侵蚀分区及土壤流失调查杨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摘要: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水土流失需要掌握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土壤侵蚀分区为基础的水土流失调查高效可靠。
在研究比较以往土壤侵蚀分区方案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中国的土壤侵蚀分区,并选择具体区域调查了土壤流失状况。
首先根据各区域的土壤侵蚀外营力、侵蚀量等量化指标,将全国分为4个1级区,各1级区内再划分2级、3级区。
以东北黑土漫岗丘陵区为例进行的水土流失调查表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大于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规定的容许流失量,因而急需采取水保措施。
关键词:土壤侵蚀;侵蚀分区;土壤流失调查中图分类号:S159文献标志码:AStud of soil erosion regionalization and soil loss survey in ChinaYANG Xin(College of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Soil erosion zoing could provide credible information on the soil loss all about the country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Based on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the previous methods ,a scheme of soil erosion zoning in China was founded.Four first-grade soil erosion zoning in China were proposed.Second-grade and third-grade zoings were also put forward.A soil loss survey of the regions of low mountain ,hills and hill-ock in northeast China was made as an example.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this region is more greater and som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Key words :soil erosion ;erosion regionalization ;soil loss survey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土壤侵蚀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土壤侵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以坡耕地尤为严重。
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黑土区垄作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特征,为防止和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区域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耕地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壤侵蚀的成因、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三、土壤侵蚀的成因与过程在黑土区,由于地势、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土壤侵蚀现象普遍存在。
特别是垄作坡耕地,其土壤侵蚀主要由降雨冲刷、地表径流和风力侵蚀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1. 降雨冲刷:在雨季,强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降雨强度大时,地表径流迅速形成,冲刷土壤,导致土壤颗粒流失。
2. 地表径流:在坡耕地上,地表径流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途径。
径流沿着坡面流动,带走表层土壤,形成沟壑。
3. 风力侵蚀: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风力也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风力作用下,表层土壤被吹走,形成风蚀沟壑。
四、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黑土区垄作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具有以下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坡度较大、植被覆盖较低的区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2. 时间变化特征:季节性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因此土壤侵蚀在时间上与降雨分布密切相关。
雨季时,土壤侵蚀严重;旱季时,土壤侵蚀相对较轻。
3. 影响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活动如耕作方式、施肥等也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加剧土壤侵蚀。
五、防止和减少土壤侵蚀的措施针对黑土区垄作坡耕地的土壤侵蚀问题,提出以下措施:1. 改进耕作方式:采用等高线耕作、横坡耕作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的冲击力,降低土壤侵蚀。
2. 植被恢复:在坡度较大、植被覆盖较低的区域种植适合的植被,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风力和降雨的冲击力。
我国风力侵蚀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分布范围王波(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土壤风蚀实质上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自然过程, 它包含了土壤夹带起沙、空间输移及沉降淀积等三个阶段。
风蚀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对土壤风蚀的范围、强度及数量进行监测、评价以及预测预报,而深刻理解土壤风蚀的物理机制和过程。
自20 世纪30 年代开展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风蚀研究以来, 今天的风蚀研究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环境保护、农业、林业以及气象等诸多方面科学工作者重点研究的现代自然过程之一。
并且, 由于风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被各国政府以及广大公众所密切关注。
关键词:风力侵蚀区域特点范围1.风力剥蚀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 风力侵蚀的定义风力剥蚀、搬运和聚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
简称风蚀。
它吹失土壤耕作层中的细土、养分,使心土甚至岩石裸露,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机械损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还造成环境污染。
1.2 影响风力侵蚀的因素就世界范围而言,风蚀的活动与干燥而多风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这种气候条件又与纬度、大气环流、沿岸寒流和高山阻隔湿润气流等多种因素有关。
就局部地区和具体情况而言,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有:1.2.1 气候。
包括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风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向、吹袭持续时间和湍流的程度等。
通常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风的涡动性越强,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
同时,这些因素又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使其变干而加剧风蚀。
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1.2.2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粘土最易受风蚀。
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抗风蚀的能力较大,松散无结构的土壤如黄土,最容易引起风蚀。
土壤的抗风蚀性能也与土壤的粒度和土块大小有密切关系。
抗蚀性土壤的可代换性钙的饱和度一般倾向于增多。
土壤的pH数值高的一般易受风蚀。
1.2.3 植物。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与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与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就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就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与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与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与土石山地。
总的来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就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与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与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我国风力侵蚀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分布范围王波(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土壤风蚀实质上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自然过程, 它包含了土壤夹带起沙、空间输移及沉降淀积等三个阶段。
风蚀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对土壤风蚀的范围、强度及数量进行监测、评价以及预测预报,而深刻理解土壤风蚀的物理机制和过程。
自20 世纪30 年代开展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风蚀研究以来, 今天的风蚀研究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环境保护、农业、林业以及气象等诸多方面科学工作者重点研究的现代自然过程之一。
并且, 由于风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被各国政府以及广大公众所密切关注。
关键词:风力侵蚀区域特点范围1.风力剥蚀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 风力侵蚀的定义风力剥蚀、搬运和聚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
简称风蚀。
它吹失土壤耕作层中的细土、养分,使心土甚至岩石裸露,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机械损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还造成环境污染。
1.2 影响风力侵蚀的因素就世界范围而言,风蚀的活动与干燥而多风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这种气候条件又与纬度、大气环流、沿岸寒流和高山阻隔湿润气流等多种因素有关。
就局部地区和具体情况而言,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有:1.2.1 气候。
包括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风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向、吹袭持续时间和湍流的程度等。
通常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风的涡动性越强,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
同时,这些因素又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使其变干而加剧风蚀。
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1.2.2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粘土最易受风蚀。
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抗风蚀的能力较大,松散无结构的土壤如黄土,最容易引起风蚀。
土壤的抗风蚀性能也与土壤的粒度和土块大小有密切关系。
抗蚀性土壤的可代换性钙的饱和度一般倾向于增多。
土壤的pH数值高的一般易受风蚀。
1.2.3 植物。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风沙区的范围1、风沙区主要包括二大区域。
一是“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
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地区,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风力侵蚀强烈,荒漠化严重,沙漠蚕蚀绿洲,直接危害农、林、牧业。
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面积187.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0%。
特点:本区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而强烈2、二是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
该区域主要是江、河、湖、海岸边沉积的泥沙,干燥遇大风形成并逐步扩大,造成掩埋各类生产用地的危害。
风沙区的建设项目的要求1、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特别是施工场地和施工道路),保护地表结皮层;2、宜采取砾(片、碎)石覆盖、沙障、草方格、化学固化等措施;3、植被恢复应考虑土壤、水资源和灌溉条件;4、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应注意土壤盐碱化。
东北黑土区的范围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主要包括三大区。
一是低山丘陵区,有大、小安岭地区,系森林地带,坡缓谷宽,岩性为花岗岩及页岩,发育暗棕壤,多为轻度侵蚀;有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系林草灌丛,岩性为花岗岩等,发育暗棕壤,棕壤,多为轻度、中度侵蚀;有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击平原)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多为微度侵蚀。
二是漫川漫岗区,指松嫩平原,属冲积、洪积台地,地势倾斜,坳谷和岗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多为中度侵蚀,局部强度侵蚀。
三是平原区和草原区,主要是湿地、草场和珍贵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多为微度、轻度侵蚀。
特点:坡度比较小(2~4度),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 ~2000m,汇水面积较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由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肥力下降,使得生产能力降低,威胁粮食生产。
第18卷第2期2004年4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V ol.18N o.2Apr.,2004 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Ξ范昊明1,2,蔡强国1,王红闪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110161;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摘要:分析了黑土腐殖质、黑土母质、黑土区气候、地貌、植被及人类开垦等活动与黑土侵蚀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黑土区农业开垦与耕作是导致黑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人类干预条件下,某些自然因素对黑土加速侵蚀的影响就会明显地凸现出来。
实际上,黑土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方式已经使其成为目前中国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最大的地区之一。
目前,黑土流失速度相当快,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成土母质露于地表的现象,土壤侵蚀严重。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正确认识黑土地治理的紧迫性,黑土区很快就将变为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了。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 土壤侵蚀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4)022*******Condition of Soil Erosion in Phaeozem R egion of N ortheast ChinaFAN Hao2ming1,2,C AI Qiang2guo1,W ANG H ong2shan3(1.Institute o f G eographical Sciences&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 AS,Beijing,100101;2.College o f Water Conservancy,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 sity,Shenyang110161;3.Institute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 AS&Ministry o f Water Resource,Yangling Shaanxi712100)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 oil erosion of phaeozem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and humus,s oil parent material,climatic condition,land feature,vegetation and man′s activity in this area have been analyzed.It has been point2 ed out that the reclamation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phaeozem region is the primary reas on causing s oil erosion in this place, and at the same time,several natural factors that are the potential factors to affect s oil erosion have played m ore significance role in accelerated erosion after human broke into the phaeozem region.In fact,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came the m ost hazard region of potential erosion now for it′s unique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man′s activity. At present,the phaeozem region is subjected to severely s oil erosion and at s omewhere the loess m other material is exposing to the air.S o we must action now to explore the law of s oil erosion and to cure the s oil erosion using this law,or else,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ill became the real barren land.K ey w ords: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manπs activity; s oil erosion中国东北地区土壤普遍呈暗色,发育有肥力高、性状良好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
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林地资源对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情况日益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对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多样且普遍的。
从时间上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雨季,特别是春季和夏季,而冬季和秋季侵蚀程度相对较低。
从空间上看,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农田和道路附近。
同时,土壤侵蚀的程度在不同地点也存在差异,主要受到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影响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降雨量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土壤壤力和径流强度,进而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其次,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过度的农耕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林地的覆盖和保护作用,造成土壤侵蚀。
此外,土壤类型和地形也会影响土壤侵蚀程度。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抗侵蚀能力,而地形的起伏程度和坡度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速率。
最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土壤的流失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林木和农作物的减产,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此外,土壤侵蚀还引起了水质的恶化,增加了河流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
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缓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程度,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综上所述,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多样且普遍的。
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一、引言中国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土地退化问题,了解其空间分布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地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加上过度放牧和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地退化的程度。
四、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该地区山多平地少,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陡坡耕作和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五、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六、东北黑土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黑土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七、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威胁。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和冰川融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青藏高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八、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长江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九、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下面按两个层次分述各区土壤侵蚀特征:一、水蚀区(A)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沿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边缘向西南直到藏东高山峡谷区以东的地区为水蚀区。
区内又分十九个亚区,分述如下:1A.大小兴安岭山地森林轻度水蚀区编码为014131。
包括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
由花岗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坡缓谷宽,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土层薄,森林根系横卧,株距大。
本区是我国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2A.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林灌轻度椫卸人?辞? 编码为024241。
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吉林哈达岭,龙岗山等东部山地及辽东半岛。
由花岗岩类,砂页岩类和片麻岩类组成,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和棕壤,土层厚薄不同。
长白山区,森林茂密,侵蚀轻微。
辽东半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局部地区发生泥石流。
3A.松嫩平原外围岗台地栽培植被中度椙慷人?辞? 编码为037861。
本区围绕松嫩平原呈马蹄形分布。
为海拔200至500米的台地,由砂页岩类或未成岩松散层组成,发育典型黑土,由于开发历史短,尚有较厚层的黑土,是东北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在松花江与第二松花江的二级阶地上,黑土侵蚀严重,沟谷侵蚀规模、速度仅次于黄土高原。
4A.三江平原栽培植被沼泽草甸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48911。
黑龙江、松花江和鸟苏里江三条江的下游,散流形成的三江冲积平原。
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处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
岗地上有轻微水土流失。
5A.松辽平原栽培植被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58811。
本区为松花江,辽河冲积平原,但不包括科尔沁沙地。
发育厚层黑钙士和草甸土,是东北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北部为波状起伏平原,南部较平坦,多沼泽。
低岗地种植区有轻微水土流失。
6A.辽西冀北山地林灌中度水蚀区编码为064251。
本区包括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山地。
由花岗岩类、片麻岩变质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发育山地褐土与粟钙土,土层薄,局部地区裸岩比例高,常有泥石流发生。
陡坡开荒,土层侵蚀殆尽,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