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第一讲诗经楚辞共1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4.99 MB
- 文档页数:128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共有305篇,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地的诗歌集,共有13篇,内容涵盖了古代楚地的音乐、战争、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楚辞诗歌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诗歌技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汉朝的诗歌集,共有320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汉乐府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古代汉朝的音乐、战争、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高超的诗歌技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国学经典之诗经楚辞目录1. 诗经的概述2. 诗经的特点和价值3. 楚辞的概述4. 楚辞的特点和价值5. 诗经楚辞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6. 对诗经楚辞的传承与发展1. 诗经的概述诗经,又称《诗》、《国风》、《三百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各国诗歌的总集,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风俗习惯、政治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诗经包括《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卫颂》等部分,内容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体裁丰富多样,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2. 诗经的特点和价值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以民歌为主要素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诗经的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以其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楷模和典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在于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楚辞的概述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的一些地方诗歌和赋体作品。
楚辞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战争、爱情、生活等方面,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包括直接抒情、婉转抒情、抒发情感等形式。
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4. 楚辞的特点和价值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以其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思想感染着读者。
《离骚》具有独特的抒情境界和抒发自我思想的内在张力,《九歌》以其美妙的音乐魅力和绚丽的意象形象,展现了楚地文化的独特风貌。
楚辞的价值在于它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赏析1.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赏析桃夭先秦: 佚名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赏析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 “仲春, 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 故诗人以桃花起兴, 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 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 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 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 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 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 “天天桃李花, 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 “玉腕枕香腮, 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 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 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 只不过影响有大小, 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 纷纷绽蕊, 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 两颊飞红, 真有人面桃花, 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 情景交融, 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 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 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 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 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真是最美的比喻, 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 固然有理, 然细玩诗意, 确是兴中有比, 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 每章都先以桃起兴, 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 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 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 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 自然浑成, 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