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备考西医综合重难点全解: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侯志敏姜淑慧(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065000)摘要本文论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关键词氧气二氧化碳血液运输方式人体每分每秒都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正是这样一呼一吸的吐故纳新,使生命得以维持。
氧气被吸入肺部后,再经过肺泡进行气体交换,通过血液循环实现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是物理溶解,即气体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液中;另一种是化学结合,即气体分子与血液中某一化学物质结合[1]。
1氧气1.1物理溶解氧气进入血液后,一部分以物理状态直接溶解于血液中,被称之为溶解氧。
溶解氧在血液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常压状态下(1个大气压),每100mL血液可物理溶解0.3mL的氧,约占氧运输量的1.5%[2]。
但是这部分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游离态的氧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结合氧在血液内必须转变为游离氧后才能弥散到组织中,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1.2化学结合进入血液中的氧,除少部分的溶解氧外,绝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被称之为结合氧。
结合氧是氧的主要运输方式,正常情况下,成人每100mL血液含血红蛋白约14.0g,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mL的氧,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过程中,约97%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故100mL血液中结合氧量为18.2mL(每100mL含血红蛋白按14g计算),约占氧运输量的98.5%左右[2]。
1.2.1血红蛋白分子结构血红蛋白是由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的聚合体,充满在红细胞的细胞质中,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
每个血红蛋白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组成。
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铁原子。
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连接构成血红蛋白的单体或亚单位。
所以,血红蛋白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
血红素的Fe2+均连接在多肽链的组氨酸残基上,这个组氨酸残基若被其他氨基酸取代,或其邻近的氨基酸有所改变,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功能。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2017西医综合考研之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参考答案]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内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
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第1页共1 页。
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方式运输。
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发生可逆性结合。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形式和HCO3-的方式。
(1)HCO3-方式:HC0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CO3-和H+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随着红细胞内HCO2-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Na+结合成NaHC0.。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合作用。
由于氧合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处,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的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扩散入血液的CO2也必须由血液循环送到肺泡。
因此,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实现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重要环节。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其中物理溶解的量较少,化学结合为主要运输形式。
由于进入血液的气体必须先溶解,才能进行化学结合,同样结合状态的气体也要先溶解于血液,才能从血液中逸出。
所以虽然物理溶解的量少,但却是气体实现化学结合的必要环节。
一、氧的运输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O2量仅占血液总O2含量的1.5%左右,化学结合的约占98.5%。
扩散入血液的O2进入红细胞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运输。
(一)Hb和O2结合的特征1.快速性和可逆性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反应快,可逆,主要受PO2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PO2高的肺部时,血液中的O2扩散入红细胞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当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释放出O2,成为去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Hb),可用下式表示:2222PO PO Hb O HbO −−−→+←−−−高低2.是氧合而非氧化 Fe 2+与O 2结合仍是二价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合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
3.血红蛋白与O 2结合的量 血液含氧的程度通常用血氧饱和度表示。
在足够PO 2下,1g Hb 可以结合1.34~1.39ml O 2。
如果按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50g/L 计算,100ml 血液中,Hb 所能结合的最大O 2量应为201ml/L 。
Hb 所能结合的最大O 2量称为Hb 的氧容量,简称为血氧容量;而实际结合的O 2量称为Hb 的氧含量,简称血氧含量;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血氧饱和度。
(二)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 2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医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咨询医学考研<<<点击加入2017跨考独家整理最全医学考研知识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医学考研真题和知识点等内容,加入我们的医学考研交流群还可以获得西医老师每晚免费答疑服务,帮你度过这最困难的一年。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医学考研一对一咨询进行解答。
2016考研西医综合: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下面给大家汇总了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边总结边进行知识的记忆,希望大家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答案】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 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 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内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O2和CO2的都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
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
温度38℃时,1个大气压(760Hg,101.08kPa)的O2和CO2和在100ml血液中溶解的量分别是2.36ml和48ml.按此计算,静脉血PCO2和为6.12kPa(46mmHg),则每100ml血液含溶解的CO2为(48×6.12)/101.08=2.9ml;动脉血PO2为13.3kPa(100mmHg),每100ml血液含溶解的O2为(2.36×13.3)/101.08=0.31ml.可是,血液中实际的O2和O2为CO2含量比这数字大得多(表5-4),以溶解形式存在的O2、CO2比例极少,显然单靠溶解形式来运输O2、CO2不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例如,安静状态下人体耗O2量约为250ml/min,如只靠物理溶解的O2来提供,则需大大提高心输出量或提高肺泡内的PO2,这对机体极其不利,所幸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O2、CO2为极为有效地化学结合的运输形式,大大减轻了对心脏和呼吸器官的苛求。
虽然溶解形式的O2、CO2很少,但也很重要。
因为在肺或组织进行气体交换时,进入血液的O2、CO2都是先溶解,提高分压,再出现化学结合;O2、CO2从血液释放时,也是溶解的先逸出,分压下降,结合的再分离出现补充所失去的溶解的气体。
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二、氧的运输血液中的O2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
溶解的量极少,仅占血液总O2含量的约1.5%,结合的占98.5%左右。
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O2工具。
Hb还参与CO2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Hb分子结构简介每1Hb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组成。
简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如下:
对于氧气来说,其主要运输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当氧气进入血液时,它主要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其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有两种: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是指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溶解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6%。
化学结合分为两种形式: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88%,是主要的运输形式。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只占运输量的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生理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临床助理医师考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考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氧的运输血液中物理溶解的O2量仅约占血液总O2含量的1.5%,化学结合的占98.5%左右,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同时还参与CO2的运输。
1.Hb的分子结构:每一Hb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
2.Hb与O2结合的特征:①快速性和可逆性,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②是氧合而非是氧化,Hb中的Fe2+仍然是亚铁状态;③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④Hb与O2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
3.几个概念: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而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
因为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2极少,可忽略不计,因此,Hb氧容量、Hb氧含量和Hb氧饱和度可分别视为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4.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表示在不同的PO2下O2与Hb结合或解离情况的曲线。
氧解离曲线呈“S”形,曲线各段的特点和生理意义如下:(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 在60~10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与O2结合的部分。
曲线的特点是比较平坦,表明PO2 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或血氧含量影响不大(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相当于PO2 在40~6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O2释放O2的部分。
曲线的特点是较陡。
相当于人处于安静时,当血液流经组织时HbO2释放O2,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 在15~4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O2与O2解离的部分。
血液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机制的异同点
血液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机制的异同点
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组织液,从微生物到哺乳动物,血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把营养供给给细胞,也可以把产生的废物转移出去,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的转移。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转移机制有很多的异同点,本文将对它们的主要机制作一个比较。
首先,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通过吸收和解离的方式来运输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其中,氧在血液中可以以浓缩的气体(血液中的氧分压)的形式被吸收,吸收的氧分子可以直接被蒸发溶解进蛋白质和水的混合物中,从而使血液中的氧分子得以解离,而二氧化碳则是被溶解到血液中去,然后被运输到肝脏中,在肝脏中被吸收,并通过呼吸运输出去。
其次,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通过携带蛋白来运输的,也是它们的共同点。
血液中的氧分子会通过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Hb)来被携带,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会通过红血球中的血红素C(HbC)来
被携带,这两类蛋白都可以携带氧和二氧化碳,但是氧比较容易被携带,而二氧化碳携带则比较困难。
最后,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转移都是有效的,也是它们的共同点。
当氧分子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之后,它能快速的把氧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满足全身所有细胞的氧需求,而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血红素C的携带,轻松的被转移到肝脏中,在肝脏中被吸收,从而使得二氧化碳得以有效的运输出去。
总之,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转移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们都是通过吸收和解离的方式运输的,都是通过携带蛋白来运输的,也都是有效的运输。
但是,由于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吸收和携带的过程又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最终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机制是有较大的不同的。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是我们身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
除了携带营养物质和废物外,血液还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这对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机制。
I.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在深入研究血液的运输机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
A. 氧气(O2)氧气是我们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气体之一。
它在细胞呼吸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能量给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B.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身体新陈代谢的副产品之一。
它在细胞内生成,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II.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它,氧气和二氧化碳得以运输至身体各处。
A. 氧气的运输1. 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在血液中通过结合血红蛋白而运输。
血红蛋白是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它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2. 氧合血红蛋白的运输氧合血红蛋白通过红细胞携带和运输氧气。
红细胞是人体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其富含血红蛋白。
红细胞沿着血管系统将氧合血红蛋白输送至各个器官和组织。
B. 二氧化碳的运输1. 二氧化碳的溶解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在血液中溶解的形式来运输。
约有5%的二氧化碳以这种方式存在。
2. 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大约90%的二氧化碳以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形式运输。
这是通过在红细胞中的特定酶催化下生成的。
III. 呼吸系统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的运输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密切相关。
呼吸系统,包括肺部和气道,是这种交换的关键位置。
A. 氧气供应1. 吸入氧气通过呼吸,我们吸入含有氧气的空气。
这些氧气分子进入肺泡。
2. 肺泡和毛细血管的交界肺泡和毛细血管通过薄膜相隔,氧气可以通过该薄膜进入血液。
B. 二氧化碳的排出1.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血液中负载着产生的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分子在血液中形成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
2. 肺泡内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进入红细胞,同时二氧化碳从红细胞中排出,进入肺泡中,并最终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考研备考西医综合重难点全解: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考研临近,很多考生都对自己的复习效果感觉到模模糊糊,觉得自己复习的不错了。
但是一做题却是糟糕。
下面凯程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西医综合专业课的问题及解析,供大家参考!
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
[参考答案]
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内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
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2)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a.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在心室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
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
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能影响心室充盈量。
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b.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
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
因素。
c.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
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
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60~170次/分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
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
心率低于40次/分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
可见,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而过快或过慢时,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3)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是使细胞膜对钾的正离子通透性降低和对钙的二价正离子通透性增高,导致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加速,同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2期内流的钙的二价正离子增加,有利于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强。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