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易学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0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模拟答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师范大学)1.1《周易》一书1、【单选题】()创制了八卦。
A、盘古B、伏羲C、蚩尤D、黄帝我的答案:B2、【单选题】“《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对《易》的评价。
A、孔子B、庄子C、许慎D、孔颖达我的答案:D3、【单选题】《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B、梅花易数的难解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D、古远的传承我的答案:B4、【单选题】“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
A、周文王B、孔子C、赵汝楳D、孟子我的答案:C5、【单选题】《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
A、朴素唯物论B、占卜易数C、哲理思想D、文学成就我的答案:C1.2《周易》与历法1、【单选题】“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有关。
A、九辟挂B、十辟挂C、十二辟挂D、十六辟挂我的答案:C2、【单选题】“甲乙丙丁”属于()。
A、十天干B、十二天干C、十地支D、十二地支我的答案:A3、【单选题】夏历是以()为正月。
A、建子月B、建丑月C、建寅月D、建卯月我的答案:C4、【单选题】坤卦象征()。
A、天B、地C、君D、亲我的答案:B5、【单选题】“一阳来复”与节气()有关。
A、春分C、秋分D、冬至我的答案:D1.3《周易》与方位1、【单选题】古代的图示,一般()在上方。
A、东B、南C、西D、北我的答案:B2、【单选题】“后天八卦方位”也称()。
A、伏羲八卦方位B、文王八卦方位C、仲尼八卦方位D、炎帝八卦方位我的答案:B3、【单选题】从方位而言,“坤”是()之卦。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我的答案:C4、【单选题】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
A、木生火B、火克金C、金生水D、水生木我的答案:A5、【单选题】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山泽通气”指的是()两卦。
A、乾坤B、震巽D、艮兑我的答案:D1.4论阴阳1、【单选题】韩国国旗中间的圆,代表()。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单选题(题数:70,共 100.0 分)1雷思齐把洛书与后天八卦图对应起来,五、八对应居于东北的()卦。
(1.4 分)1.4 分 A、兑 B、巽 C、艮 D、乾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如果用《周易》解释《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应该是()。
(1.4 分)1.4 分 A、亢龙有悔 B、见龙在田 C、潜龙勿用 D、终日乾乾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
(1.4 分)1.4 分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B、梅花易数的难解 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D、古远的传承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4《左传》中记载的毕万占卜问前途之例中,本卦是屯,变卦是()。
(1.4 分)1.4 分 A、升 B、泰 C、观 D、比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5蓍卦所得的任何一卦都会有()种变卦结果。
(1.4 分)1.4 分 A、32.0 B、48.0 C、64.0 D、72.0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易学与以下什么领域有关联?()(1.4 分)1.4 分 A、哲学 B、兵学 C、天文历法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
(1.4 分)1.4 分 A、周文王 B、孔子 C、赵汝楳 D、孟子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离卦的象征意义是()。
(1.4 分)1.4 分 A、离开 B、附着 C、陷入 D、动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9学习《周易》首先要学会()。
(1.4 分)0.0 分 A、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 B、占卜之法 C、春秋内外传 D、归藏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10“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这里的“汝”指的是()。
(1.4 分)1.4 分 A、君王 B、卿大夫 C、士人 D、庶民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1《大象传》对“需”卦的解说为()。
周易和迷信的五大区别“周易以它能对事物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作出较为精准的预测而让世人惊叹它的神奇,深感它的神秘。
然而,有人却把它与那些神神叨叨的迷信联系起来,更有甚者甚至于认为周易就是迷信,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那么,周易与迷信之间究竟有哪些区别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周易与迷信的研究对象和方式不同。
周易是以阴阳二元论和五行生克为基础描述、总结、论证、应用事物运行规律的学术;而迷信则是宣扬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证实、无凭无据的鬼神及前生后世等。
二、周易与迷信的理论支撑点不同。
周易有较为完备、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而迷信完全可以说没有理论支撑点,而其支撑仅仅凭借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神化、传说、故事等。
三、周易只有学才能会,而迷信不学就会。
没有人天生就懂周易、会周易预测的,掌握周易只能从学习和实践中来;而迷信就不需要诸如学习什么的了,一般是患一场大病或出现一次大的意外,然后鬼神附体即大功告成。
四、周易预测与迷信测事方法迥然不同、准确性有天壤之别。
周易预测按照其严格的理论体系进行严密的逻辑运算,而迷信测事凭借的只是臆断;周易预测可以对人和事物的前前后后作出较为全面、完整、准确的预测,而迷信测事均是采用片言只语、攻其一点的方式,准则继而恫吓讹诈,不准则以“天机不可泄露”来搪塞。
五、周易化解和迷信解灾不同。
周易化解一般采用的是阴阳平衡原理和五行生克的原理进行相关的化解调理;而迷信解灾使用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焚香烧纸、祭拜鬼神之类。
导师简介王春宵(晓)山西稷山博物馆馆长,从事文化工作三十余年,所拥有的广博学识和长期的文化积淀,为研究和传授《周易》智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群经之首。
它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用辩证唯物的方式看待人世无常,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纷扰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要面临诸如婚姻、家庭、健康、事业、财富等各方面的困境,而《周易》就恰能在人生命运、事物成败、趋吉避凶等各方面给与独到而又科学明晰的指导判断。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易经的奥秘》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易经》的纪录片系列,由百家讲坛制作。
该系列共分为15集,深入剖析了《易经》的起源、内容和应用,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该系列,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易经》的奥秘。
第一集:《易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本集从《易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易经》的作者、形成背景以及与周文化的关系。
通过详细讲解,观众将了解到《易经》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集:《易经的基本理论》本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基本理论,包括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含义、易学的核心概念等。
观众将深入探索《易经》的奥秘,并了解到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第三集:《易经的人生智慧》本集以《易经》应用于人生智慧为主题,讲解了《易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
观众将学习到如何通过《易经》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难题和困惑。
第四集:《易经与自然观》本集主要探讨了《易经》与自然观的关系,讲解了《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与自然界、季节变化等的联系。
观众将通过该集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如何通过《易经》来观察和理解自然。
第五集:《易经与政治智慧》本集以《易经》应用于政治智慧为主题,介绍了《易经》对于古代政治家和统治者的影响。
观众将了解到《易经》如何在古代政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思考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第六集:《易经的变化与推演》本集主要讲解了《易经》中变卦和推演的原理和方法。
观众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变卦和推演来预测和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第七集:《易经与人际关系》本集以《易经》应用于人际关系为主题,介绍了如何通过《易经》来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观众将学习到如何通过《易经》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八集:《易经与商业智慧》本集主要探讨了《易经》与商业智慧的关系,讲解了如何将《易经》的原理应用于商业决策和管理中。
邵雍的《梅花诗》:易学历史与神秘预言
《梅花诗》的预言是由邵雍根据易学理论和历史观察提出的。
邵雍是一位著名的易学家和道士,他对易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易学可以用来预测未来,于是他根据易学理论和对历史的观察,创作了《梅花诗》这样的预言诗。
在《梅花诗》中,邵雍通过对易学的理解和应用,将未来的历史事件与梅花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预言方式。
这些预言诗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也是邵雍对易学和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言诗并没有被现代科学方法所验证,其准确性仍然存在争议。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这些预言诗的内容,但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从中领略邵雍的易学思想和历史观察。
易学入门基础知识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学科。
以下是易学
入门基础知识:
1. 易学的含义
易学,也叫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易经”,又称“周易”,另一方面是“易学”,又称“洛书”。
2. 易学的来源
易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3. 易学的主要内容
易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易经、易传、易说和易学,其中易经是一部
古代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六十四卦和爻辞,易传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易说是各种学者对易经的阐释和解读,易学是对易经的研究和应用。
4. 易学的基本理论
易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了整体观、变通观、咨询观和协调观等。
其中,“整体观”强调整体思维和整体性的观念,“变通观”强调变通
和灵活性,“咨询观”强调借助易学的方法寻求答案,“协调观”强
调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5. 易学的应用
易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人生、事业、婚姻、子女、
财富、健康等方面,常用的易学方法包括八字算命、风水、命理、卜
卦等。
以上是易学入门基础知识的介绍,易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掌握。
介绍易经风俗知识点总结1.易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易经不断得到各代学者的阐发和补充,形成了包括《周易》在内的经典著作。
易经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相关的卦辞、彖辞、爻辞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生道德修养的认知。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哲学、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易经与传统风俗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风俗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易经的卜筮和象数学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婚嫁、丧葬、祭祀还是商贸活动,都存在着与易经相关的风俗习惯。
在中国古代社会,易经的作用不仅仅是一部古典文学,更是人们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南。
在后世,易经与传统的风俗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无论是在宗教信仰、节庆活动还是民间传统习俗中,都不难找到与易经相关的痕迹。
3.易经的卜筮与生活易经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卜筮,也就是通过投掷硬币或竹签等方式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探索时刻都是持有极大的兴趣的,于是卜卦成为了古人解决难题、寻求答案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婚姻、事业,还是对于国家的兴衰、战争,易经卜筮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卜筮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探索和对于命运的控制欲依然没有减少。
4.易经与婚姻习俗在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易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婚姻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包办的,他们常常会借助易经的卜筮来为子女寻找合适的姻缘。
通过卜卦,他们可以推测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相处的利弊,也可以预测两人婚后生活的幸福与否。
同时,易经中的卦辞、爻辞等也被用来解答夫妻间的矛盾和纠纷,指导他们如何相处和处理家庭事务。
在现代社会,虽然婚姻的选择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易经在婚姻中的作用依然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在一些婚礼仪式中,易经的元素依然不乏身影。
易学是什么易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学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包括风水学、命理学和卜筮学等。
易学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揭示人类命运的奥秘来研究宇宙的运行规律,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易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易学理论来自《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典范。
易学通过研究《易经》中的卦象和变化原理,揭示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指导生活的方法。
易学主要包括风水学、命理学和卜筮学。
风水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命运的影响,通过布置居住和工作环境来调整人们的运势。
命理学是研究人类命运和个人特点的学问,通过八字命盘等工具来预测人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卜筮学是通过神秘的卜卦和筮卦来求得吉凶和未来的学问,人们可以通过卜卦或筮卦来解答求助者的问题。
易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学问,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易学强调观察和思考,通过对事物背后规律的了解来指导行为。
易学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顺利和成功。
易学鼓励人们通过个人修养和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以实现内外统一。
现代社会中,易学仍然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商业和个人发展领域。
许多人在重要的决策和计划中会咨询易学专家,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意见。
易学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认知方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然而,易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易学过于迷信和神秘,缺乏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易学只是一种心理暗示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改变人的命运。
无论如何,易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遗产,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
通过对易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中国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易经文化”或“周易文化”。
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哲学、宗教、数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门学问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易学的核心著作是《易经》,是一部阐述宇宙变化规律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易经》包含64卦和爻辞,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析,揭示出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生的道路和修行之道。
同时,易学还包括了奇门遁甲、风水、紫微斗数、八字算命等多个分支,这些分支都是以《易经》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宇宙和人生之间的联系。
易学文化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能看到易学文化的影子。
例如,许多古代诗词中都用到了易学的卦象和爻辞,许多文献中也有对易学的讨论和引用。
在建筑和风水方面,人们也常常根据易学的原理来规划建筑和布置房屋。
总之,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理论和哲学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和应用上的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易》启蒙第三讲易处何位上集说到,《易经》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举足轻重。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四大元典分别是中国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
那么,在众多的国学经典里,《周易》又处于何种地位呢?首先,《易经》是中国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三大奇书分别是《易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我们再分别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山海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的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其次,《易经》还和三式绝学密不可分,三式绝学分别是大六壬神课,奇门遁甲,太乙神数。
三式绝学均为《易经》的支流,三式绝学为最高预测学,太乙预测天数国事,奇门预测地理军事,六壬预测命理人事。
三式占卜属于《易》学预测研究领域极为高深严密的顶尖术数,在传承《易》学哲学文化研究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中,奇门遁甲是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
我们一般认为《易经》就是帝王之学,因为三式绝学都是以《周易》作为理论基础的。
再有,《易经》还统领六经,六经分别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乐经》。
中国古代文化与解密迷信阴与阳中国,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瞩目于世。
说起博大精深的古代中国文化,阴与阳的对立,想来为世人所推崇,神秘,昭示了古人的智慧。
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解密迷信的课程,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阴与阳”也有自己的看法。
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但是阴与阳对立却统一,相互协调,讲究平衡,就好比一所大房子里只住两个人,房子中的空间为阴,而住在其中的人就是阳,可谓阴盛阳衰,阴与阳并不协调。
还有人体之中,也讲究阴与阳的平衡,倘若不平衡则人体会出现各种生理反应,就像平常的上火等,都是人体中阴气与阳气不平衡所导致。
阴与阳在不同地方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就像一般所说“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都是山和水不向阳的一面,“阳”则指山南水北,朝向阳光的一面。
文献中还有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的解释,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
还有阴阳可各指“日”和“月”,“昼”和“夜”,《礼记·祭义》中“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始终相巡。
”孔颖达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
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
”《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
滞,蛰虫也。
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