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解》-17、电子科技大学OK(李平)团队课题组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30
导师代码:10383导师姓名:金建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08月特称: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jxjin@学术经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
1992-97年,在澳大利亚政府工业及大学奖学金的支持下,分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完成了与高温超导材料应用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后成为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政府研究理事会大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IEEE应用超导和电磁装置国际会议主席,应用超导与电磁学学报主编,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等。
个人简介:1997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项目的研究员,从事高温超导及其强电应用研究。
2000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大型项目主要调研人,并在澳大利亚超导公司负责高温超导工业化及其电力应用技术的研究。
自1991年起,开始从事高温超导应用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最早从事高温超导强电应用及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人员,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国际公让的贡献。
是高温超导领域“Wollongong”式高温超导限流器的发明和原创研制人;也是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的发明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工业制备,高温超导强电导线及磁体技术,高温超导测试技术及其物性分析,高温超导电力系统限流器、储能、直流输电、变压器等电力装置,高温超导直线电机和电机控制,及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和高梯度磁分离等特种强电装量,曾获得多项澳大利亚政府及工业研究项目,世界超导大会奖等;并在超导及电力专业会议及学术刊物,如PhilosophicalMagazine B,Physica C,IEEE Transactions,Superconductivity Scienceand Technology,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Physics B, JEEE,Europhysics New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s等上发表了数百篇专业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面向OBE 的课程目标构建方法收稿日期:2018-12-03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010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YB20171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课堂教学创新改革项目(KT1704)作者简介:卢科青(1980-),男,浙江慈溪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逆向工程CAD 建模及其教学研究。
课程目标是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1]。
目前课程目标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即根据所使用教材的内容或教研室(课程群)经过多年磨合而约定俗成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提炼出相应的课程目标;另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基于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来设计课程目标。
用这两种方法制定课程目标时未考虑课程教学对达成毕业要求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不吻合,或课程教学不能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
如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发现,学生绘制的图纸中的错误较多,从图纸的质量判断,约40%的毕业生并不具备毕业要求所规定的绘图能力,但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工程图学》课程的学习,并且95%以上的学生都通过了课程考核,即达成了课程目标,所以现有课程目标的内容与制定方法都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
论文针对有效课程目标的构建问题,首先介绍OBE 的理念;然后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OBE 课程目标的制定流程;最后分析OBE 课程目标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一、OBE 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是一种以学习产出为本的教育模式,其中“学习产出(Leaning Out-comes )”指学生在学习历程结束后获得的真正能力。
美国学者Spady 认为OBE 理念的核心是“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以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与经验”[2]。
2019年第2期扩张型Benes 光交换集成芯片路由算法引用本文:张金花,武保剑,邱昆:扩张型Benes 光交换集成芯片路由算法[J].光通信技术,2019,43(2):1-8.0引言光交换集成芯片是指在微纳尺度内、利用集成光学技术实现光交换功能芯片,光交换功能可使光信号从一个信道选择性地转移到另一个信道。
与传统光交换器件相比,光交换集成芯片能够有效降低交换节点功耗、体积和成本,也有助于提高交换容量、增强器件可靠性。
集成光开关是构成光交换集成芯片的基本单元,常见的集成光开关单元结构有定向耦合器型、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 )或微环干涉型、多模干涉型、全内反射型和数字型等[1,2]。
光开关的切换功能离不开光波导材料的热光、电光和载流子色散等物理效应,制作集成光开关的光波导材料主要有LiNbO 3、III-V收稿日期:2018-11-05。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13AA014402)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1166、61671108)资助;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218)资助。
作者简介:张金花(1993-),女,硕士,现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光交换芯片的基本开关单元结构、拓扑结构及路由算法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具体的大规模光交换芯片进行优化路由算法研究及其仿真验证。
*通信作者:武保剑(E-mail:bjwu@)。
Routing algorithm of dilated Benes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ZHANG Jinhua,WU Baojian *,QIU Kun(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Abstract :Aiming at rescheduling non-blocking architecture which only focuses on rescheduling algorithm's resource conflict,al-gorithm complexity and time complexity,but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chip structure,based on the 863project of "16×16high-speed 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 on account of micro-ring resonator",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 experimental system,the traditional and dilated Benes 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 architectures with no blocking rearrangement,and describ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loop routing algorithm.A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loop rout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the extended Benes 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 architecture,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proved by exhaustive method.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the algorithm is relat-ed to the insertion loss of optical switch.For a given switching connection requirement,a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rout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st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ended Benes structure has good crosstalk sup-pression performance and fault tolerance,but its insertion loss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Benes structure.Key words :optical switching integrated chip;Benes switching network;loop routing algorithm张金花,武保剑*,邱昆(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都611731)摘要:针对目前重排无阻塞结构只重点解决配置算法的资源冲突、算法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而没有关注整个芯片结构的性能问题,以“基于微环谐振器的16×16高速光交换集成芯片”863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光交换集成芯片实验系统组成,以及重排无阻塞的传统型和扩张型Benes 光交换集成芯片结构,详细描述了相应环路路由算法的具体执行过程。
Busines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UESTC-Plan" for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作者: 李平[1];刘莹[1]
作者机构: [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
出版物刊名: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新工科教育;成电方案;通识教育课程;工程教育认证
摘要:【目的/意义】"成电方案"是电子科技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工科建设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通识教育与(工程)领导力培养体系,打造通识教育升级版.【设计/方法】在介绍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商科类通识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构建"成电方案"的四种方式: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修订课程大纲、分阶段实施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论/发现】在具体的分类型、分阶段、跨学科探索实践中,构建具有鲜明工科特点的"工科+商业与企业管理"商科类通识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课题组成员及导师名单(二)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与特点¾Power Devices¾(Bipolar) CMOS DMOS Process¾Power ICs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SOI High Voltage ICs:Novel integrated SOI power devices PDP Driver ICs High Voltage Gate Driver ICs High Voltage Control ICs High Voltage IC with Radiation-Hard2010-4-2911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功率集成理论-PSoC Power System on Chip2010-4-29Novel Integrated Power Devices Control Mode suited for SPIC Power Integrated Process Digital Assistant Power Design12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ower Device Control Theory BCD Process Power IC & PSoC2010-4-29 13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三)课题组部分研究成果展示2010-4-2914Power management IC Series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Motor Driver ICs Motor Driver ICs2010-4-2915White LED Driver ICs White LED Driver ICs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2010-4-2916Power management IC Series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2010-4-2917电路理论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ulse Skip Modulation (PSM)100Efficiency(%)90 80 70 60 50 20 40 60 Vin=2.0V Vin=1.8V Vin=1.5V Vin=1.2V 80 100I-out(mA)2010-4-2918Digitally Assisted Power Integration (DAPI) 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复杂负载SoC的低功耗设计问题数模混合SoC SIP2010-4-2919集成电路发展趋势ITRS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国 际 半 导 体 技 术 蓝 图2010-4-2920¾Realization of high voltage (> 700 V) in Device Letters¾New high-voltage (> 1200 V) MOSFET with the¾30(3):305-307, 2009 ¾¾ADI ¾NIKO(四)课题组在研的主要项目(五)课题组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和竞争力(六)课题组对学生的要求。
基于k-最短路由的mesh光网络p圈构造方法
赵太飞;李乐民;虞红芳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
【年(卷),期】2007(024)011
【摘要】P-cycle是mesh光网络中一种十分优秀的保护算法,圈构造算法是p圈法设计的前提.首先介绍了圈的概念及常见圈构造算法和基于k-最短路由的p圈启发式算法,提出了基于k-最短路改进metaDijkstra的圈构造算法.实验仿真表明该方案比较适合网状光网络中的圈构造.
【总页数】3页(P278-280)
【作者】赵太飞;李乐民;虞红芳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11
【相关文献】
1.基于K-最短路径的交通网络传输性能分析 [J], 杨旭华;李传告;陈光
2.无线Mesh网络下基于网络编码的机会路由协议的研究 [J], 朱朗;张宁
3.基于多路由度量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J], 王惠惠;吴承勇
4.基于有故障区域的Mesh网络目标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 [J], 林政宽;王铭成;郭莉莉;杜满意
5.基于Wormhole路由的二维Mesh上的并行k-选择 [J], 许胤龙;王洵;万颖瑜;陈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