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民歌赏析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7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篇一: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大地上流传。
民歌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多种多样,如《青藏高原》、《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几首优秀的中国民歌,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它们的美妙之处。
第一首是《青藏高原》。
这首歌由李健演唱,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
歌曲以高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热爱和向往。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它高耸入云,被誉为“世界屋脊”。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第二首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由王洛宾演唱,是一首经典的民歌。
歌曲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遥远地方的向往和思念。
遥远的地方可以是远方的故乡,也可以是心中的追求和梦想。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遥远地方的向往,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首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由张信哲演唱,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歌曲。
歌曲以豪放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黄土高坡的热爱和感慨。
黄土高坡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貌之一,它广袤无垠,被誉为“中国的脊梁”。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黄土高坡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以上三首歌曲是中国优秀民歌中的代表,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今后的生活中,民歌将继续传递着人民的心声和美好的祝愿。
篇二: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繁多,有的地方民歌高昂激越,有的地方民歌轻柔婉转,每一首歌曲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简洁易懂,描写了茉莉花的美丽和纯洁。
这首歌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常被用作各种场合的背景音乐。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各地的民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什么是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如呼吸、发音、节奏等。
3. 经典民歌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进行欣赏和学唱。
4. 民歌背后的故事: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民俗内涵。
5. 民歌的文化价值:探讨民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3.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唱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民歌图片、歌词和音响资料的PPT。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歌曲。
3. 教学资料:准备相关民歌的乐谱、歌词和背景资料。
4. 教学用具:准备歌谱、哨子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3.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民歌的定义与分类,学习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第3-4课时:欣赏经典民歌,学习每首歌曲的演唱。
3. 第5-6课时: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探讨民歌的文化价值。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民歌的感悟。
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有一首题为《女娃担水》的民歌:红格丹丹太阳落西山,十七八的女娃把水担;小担儿闪,担钩钩响,快步来到井台儿上。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东照西照没有个人;手摇桶摆挹起猛然闪出个“冒失鬼”!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他一把拉住奴的手。
奴要喊来他不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洋冰糖甜,浑身上下热汗淌!哎哟哟,哎哟哟。
邻居家干妈来得巧,他一骨碌爬起大跑了。
赏析: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十七八岁的女娃挑着走在通往水井的小路上,铁质的担钩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
女娃的心情轻松而快乐。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的异常,在女娃娃的心头罩上迷团,“东照西照没有个人”使“轻松而快乐”的心情顿然消失,一种惊慌,甚至是手摇桶摆挹起一担水”,渴望发生,又害怕发生的的事情终于发生:在她的面前!“冒失鬼”、“勾魂鬼意”,而在陕北民歌以及日常生活中,却是女性对自己称谓,类似现代男女青年约会时,男的拥抱或者亲吻女友时,姑娘佯作生气,或者不愿意,撒娇地说“你真坏!”、“讨厌”,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既描绘他们之间拉扯的状况,还有一层引深的含意,她从未体验过的那种事情,今天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在她的潜意识中渴望那种“体验”。
可是,这种“体验”的突然降临,又使她惊慌失措:“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一把拉住奴的手;奴要喊叫他不让,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
”尽管她渴望与异性的交合,尽管她心中明白,这个事情的发生已成定局,但她反反复复地表白:她要走,她要喊,这个事的发生,是“冒失鬼”的强迫而致,这种“表白”是对自己的“理智”的交待,对社会传统观念的解脱”一个“甜”字,道破她显她潜藏在心底的意识。
即将发生之际,“得巧”还是“来得真不是时候”?“他一骨碌爬起来大跑了”,是“庆幸”,还是寻味!。
民歌《》艺术赏析
民歌《青海湖》艺术赏析青海湖是中国著名的一个湖泊,位于青海省西部,是中国第四大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
《青海湖》是一首民歌,歌词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青海湖》的歌词流畅舒缓,清新优美,把青海湖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歌词中穿插着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如林荫深处的小鸟唱响,湖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湖面上烟雾缭绕的彩虹,以及湖边清澈的河水,这些景色既有着浓郁的原始风貌,也有着和谐的美妙景色。
《青海湖》的旋律简单悠扬,悠久而柔和,使人流连忘返,把青海湖的自然风光传达得淋漓尽致。
它的旋律节奏活泼,曲调优美,唱出了青海湖的壮丽和美丽,让人有一种放松的心情。
《青海湖》的演唱者也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多的魅力,他们用他们深厚的声音唱出了青海湖的美景,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情感,让人犹如亲临湖畔,体验到湖泊的美丽。
总之,《青海湖》是一首经典的民歌,它把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流连忘返,让人仿佛亲临湖畔一般,感受到青海湖的美丽。
1.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此歌是著名作曲家王洛宾1939年收集、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
王洛宾在青海境内对一支迁徙而至的哈萨克族部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改编。
其中就有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在歌词部分的改编、翻译方面,王洛宾还参考了一则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哈萨克族青年都达尔与俄罗斯族姑娘玛丽亚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民谣充分表达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心醉和热爱。
通过对这首民谣的改编,作者深刻的领悟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有充满爱意的包容和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心醉于多情的大自然和美好的人生情感。
2.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小河淌水》这首歌曲是上个世纪40年代诞生于云南的一首经典音乐作品,被国外称为“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乐曲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触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歌居住的地方。
作曲家朱践耳曾将它改编为钢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贵彬、时乐蒙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曲;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将它改编为二胡与乐队《小河淌水》;还有更多的音乐家将它改编为其它不同的曲目。
《小河淌水》一曲,唱响海内外,声名远播,成为中国音乐的精品。
3.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
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
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
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 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歌曲通过歌颂祖国山河壮丽、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的情感之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中国民歌。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由林家瑞和陈钊所作,曲调则由林家瑞创作。
这首民歌旋律悠扬、琅琅上口,以山水、民俗为背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怀。
歌曲的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协调性和激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歌曲中,沂蒙山被称为人民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歌手在歌曲中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在哭泣,今天是泪水,明天是血泪;沂蒙山在喊叫,呐喊着号召,我们努力前行。
” 歌曲中的这种和故乡山水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沂蒙山小调以朴素、感性、描绘性语言表现情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歌词中包含了对沂蒙山波澜壮阔的山水背景、对人民英雄的颂扬、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态度,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拯救祖国,珍惜当下,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总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它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得人心。
这首民歌能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对中国民歌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民歌鉴赏知识点总结一、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用于表达民族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歌曲形式。
它的传播方式朴素直接,不受书面文字或音乐学术规范的约束,因此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民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歌、工歌、田园歌、祭祀歌等不同种类,但都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表达。
二、民歌的特点1. 民族特色鲜明: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和情感倾向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生活本真: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朴素、直接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生活体验和意念。
3. 传承性强:民歌具有口头传统的特点,多数没有书面传承,靠着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4. 情感表达丰富:民歌以真情实感为基础,通过歌词、旋律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三、民歌的流派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民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比如中国的民歌有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不同的民歌流派;而世界各国的民歌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流派。
每个流派都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并发展,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四、民歌的艺术特色1. 歌词真挚:民歌的歌词常常直抒胸臆,真挚流畅。
2. 旋律优美: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易记,动人心弦,富有民族特色。
3. 表现形式多样:民歌的表现形式有情歌、工歌、祭祀歌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4. 情感丰富:民歌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凸显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情感。
五、民歌的鉴赏方法1. 了解歌曲的背景:在进行民歌鉴赏时,应首先了解歌曲的背景、产生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等,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重视歌词的理解:歌词是民歌的灵魂所在,应重视对歌词的理解研究,从中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注意旋律的欣赏:旋律是民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对旋律的欣赏和体会,从中感受民歌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4. 多角度分析:在进行民歌鉴赏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歌曲的音乐性、艺术性、民族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