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相关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3.77 KB
- 文档页数:8
欧债危机详解欧债危机是指2009年欧洲各国债券风险升高,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在欧元区内的许多国家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
本文将详细解析欧债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欧债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然而,这导致了许多国家的债务水平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欧元区的一些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等。
其次,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由希腊危机引发的。
2009年,希腊政府公布了其财政赤字大幅超出预期的消息,这引发了国际市场对希腊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由于希腊的债务水平高企,违约风险加大,国际投资者开始撤离该国债券市场,导致希腊的债务危机不断加深。
随后,市场开始担忧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风险,引发了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首先,欧元区的许多国家在面临债务危机时,不得不实施紧缩政策,包括削减开支、提高税收等措施,这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疲软和失业率的上升。
其次,欧洲金融市场遭受巨大冲击,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着流动性压力和信用风险。
最后,欧债危机引发了欧元区国家之间的信任危机,国家间合作和团结意识减弱,甚至有人担心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
面对欧债危机的挑战,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欧洲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和提供流动性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提供了一揽子援助计划,为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财政支持。
同时,各国政府也实施了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此外,欧洲各国还加强了财政一体化和经济治理的合作,以加强对欧元区的监管和治理。
虽然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各国的应对措施逐渐取得了一定效果。
欧洲各国的债务水平得到了逐步控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同时,欧洲经济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经济增长率逐渐回升,失业率有所下降。
欧债危机一概念: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也就是说希腊等国家还不起借了别的国家或者欧洲央行的钱从而引发的危机。
二事情发生的原因:2009年11月,希腊财政部宣布其2009年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13.7%,导致市场出现恐慌。
2010年5月,希腊爆发欧债危机。
之后逐渐蔓延到葡萄牙等二三线国家,欧盟决定对这些国家进行救助,就让那些大一点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购买欧元区二三线国家的国债,一起支援希腊这些欧盟成员国。
之后意大利等核心国家也卷入了欧债危机中。
欧债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GDP 比重上限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道德风险不断加剧。
具体传导路径为:突发美国金融危机→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主权债务激增→财政收入无法覆盖财政支出→危机爆发。
内部原因1: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脆弱:比如希腊,主要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撑产业。
希腊对这两个行业的投入很多,对工业和农业的投入就较少了。
这些产业结构对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差。
2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老龄化人口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也带来了储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欧元区竞争力的持续下降)3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些国家一直奉行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而执政者出于选举的需要,不敢对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造成了财政的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欧债危机的解释欧债危机实质上是欧元区内国家间失衡所引发的国际收支危机。
由于各成员国在欧元区成立之初就已存在结构性差异,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
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
欧元区后路已断。
无论是核心国家还是边缘国家,都无法承受退出欧元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欧元区解体对区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选择。
欧元区已没有退路,不可能再退回到欧元出现之前的状况。
欧元区只有走向一体化,方能最终稳固。
欧元区需通过痛苦的结构改革,以及区内更加自由的产品和要素流动来消除国家间的失衡。
另外,还需要建成包括财政联盟在内的一系列一体化机制。
这一过程走下去,最终会让欧元区变成一个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欧央行会起关键作用。
在前行道路上,欧元区将长期处于危机和前进交替出现的状态。
由于政治推力和民意阻力之间的矛盾,通向一体化的道路就像是悬崖边的长征,征途上的危机恰恰是前行的动力。
因此欧元区将长期处于动荡。
这些动荡也是政治前进所必需的外在推动力。
1 债务危机只是表象欧债危机虽然被广泛的认为是一场主权债务危机,但它的病根并不在财政上。
危机前“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并非都国债高筑。
以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为例,整个欧元区财政赤字与国债余额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是0.6%和66.2%。
但边缘国家之一的爱尔兰在同年的财政预算却基本平衡,公债也只占gdp的25%。
同年西班牙的财政盈余甚至占到了gdp的1.9%,其债务余额也只有gdp 的36.1%。
美国、英国的国债水平与欧元区没有多大区别,日本的国债余额更是已经超过了其gdp的两倍,把欧元区远远抛在了后面,但这些国家也都没有爆发债务危机。
这样看来,财政问题并非欧债危机爆发并蔓延的根源。
欧央行的成立让欧元区国家的国债从无风险资产变成风险资产,因而容易受到攻击。
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因掌握货币发行权,总能通过多发货币的方式来兑付其国债面值,因此国债没有信用风险,可被视为无风险资产。
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关名词解释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一、主权债务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二、主权债务违约现在很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债务的比重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当一国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时发生的违约。
传统的主权违约的解决方式主要是两种:(1)违约国家向世界银行或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借款;(2)与债权国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和本金进行商讨。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当中,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主权债务违约,他是不能以自己的主权作为报酬来偿还债务的。
通常的主权违约发生以后一般都是以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解决。
欧债危机全面爆发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
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
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
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欧债危机起因(欧债危机的核心是: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过度举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如表1所示,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PIIGS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
浅谈欧债危机班级:2014级金融三班姓名:闫国斌学号:20147374 一概述欧债危机,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2009年12月份,一场波及全欧洲的债务危机揭开序幕: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纷纷下调对希腊的主权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
此后,危机愈演愈烈。
在欧元区17国中,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共欠债约3万亿欧元。
2009年10月,新上任的希腊首相George Papandreou对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的情况对外宣布之后引发市场恐慌。
使得截止到2009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均对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进行了下调,导致投资者大量抛售希腊国债,于此同时,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至此欧洲债务危机正式全面爆发。
随即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的债务问题导致这一危机再度升级。
虽然并没有想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发生之初就来势汹汹,但此次的欧债危机却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牵涉的国家不断增多和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而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事件。
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市场惶恐,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北美、亚洲等国的主要股市也未能幸免。
到2010年2月9日,欧元空头头寸已增至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业界甚至讨论欧元区是否会解体。
面对危机,欧盟推出了数笔针对希腊等问题国家的援助计划,但援助虽暂缓了经济危机,却没能解决这些国家即将来临的政治震荡。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先后黯然下台。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的冰岛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主权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1 绪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是指自2009年年底以来,不少财政上相对保守的投资者对部分欧洲国家在主权债务危机方面所产生的忧虑,危机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一度陷入最严峻的局面。
连串经济危机和动荡中,被指出现问题的欧元区国家包括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而部分不属于欧元区国家的欧盟成员国也牵涉其中。
2欧债危机的演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发端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债务危机。
2008年10月,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冲击,在全球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陷入困境。
冰岛三大银行资不抵债,被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升级为主权债务,冰岛濒临“破产”。
冰岛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紧缩政策,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至2008年11月底冰岛克朗兑欧元大幅贬值超过70%。
2009年,冰岛陷入严重衰退,GDP预计同比下降超过8%,其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冰岛债务危机暂告一个段落。
但是,2010年初,冰岛总统否决了存款赔偿法案,其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至“垃圾级”,冰岛危机再度浮出水面。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中东欧国家的“外来型”债务问题。
由于转轨改革的需要,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比较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2009年初,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并且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这触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
IMF警告,中东欧经济规模远超过冰岛,其债务问题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风险。
2000年后,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商业银行被以西欧银行为主的外资控制,2008年底外资所占比例达54%-97%。
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中东欧拥有约1.7万亿美元的外汇债务,而且2/3的贷款为外币贷款。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三个阶段是西欧所谓的PIIGS国家(猪仔五国,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的“传统型”债务问题。
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欧盟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一定的缓解。
欧洲债务危机若干方面的探讨欧债危机即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不平衡以希腊为例。
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与航运业,在欧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依赖外部需求的特点。
所以,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希腊很难抵御。
从旅游业来看,希腊为了刺激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大力投资旅游业及其相关房地产业,并且超过了其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
2010年,希腊的旅游业占到了其GDP总量的约五分之一,而工业和农业加起来不及旅游业的比重。
算上2004年希腊为举办奥运会花费巨资,其中大部分为贷款,到2010年希腊的主权债务总量达到约3280亿欧元,约占GDP总量的143%。
从船运业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的航运业,造船业景气度不断降低。
2.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
从20世纪末开始,大多数欧洲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长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寿命的延长、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
老龄化给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同时使老年社保的费用增加,加大了政府的负担。
3.高福利制度多年来,欧洲一直是“生活上的超级大国”,高福利成为欧洲社会的显著标志。
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欧债危机、失业率增高等问题,欧洲高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了质疑。
现在欧盟内部的主要格局是:北欧制造,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
总的来说,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
4.德法在救援上的分歧德国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本的控制。
德国这些年忍受着福利削减,工资长期不上涨的痛苦,现在却要让他们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资的国家,本国民众显然会心有不甘,德国政府在做决定时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呼声。
欧洲债务危机相关名词解释新华网布鲁塞尔7月21日电(记者刘晓燕崇大海)欧元区领导人21日召开特别峰会,就希腊新一轮救助计划达成协议。
下面是本次救助方案中涉及的一些相关名词。
一、债务违约(Default):债务人无法按照合同条款向债权人偿还债务。
二、选择性违约(SelectiveDefault):
1、债务人不能完全履行全部债务条款,但违约仍处可控范围。
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协议,在部分违约情况下继续履行债务条约的其他条款。
2、标准普尔对主权债务的一个评级级别(SD),其级别在“违约”(D)级之上。
最新消息称,本次救助方案出台后,评级机构可能将希腊国债评级降至“选择性违约”(SD)级。
三、债务重组(DebtRestructuring):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款。
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均被视为债务重组。
一些专业
人士指出,在本轮救助方案中,欧元区通过三种方式引入私人投资者(主要指银行)参与救助,实质上是对希腊债务实施重组。
四、债务展期(Rollover):本轮救助方案中私人投资者参与的一种方式,指在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推迟债务到期时间。
比如,私人投资者“自愿”将持有的希腊国债到期时间延长至30年。
五、债务互换(Debtswap):本轮救助方案中私人投资者参与的一种方式,指希腊政府将发行新债券来替换私人投资者手中持有的国债,但新债的利率更低。
六、债务回购(Buyback):本轮救助方案中私人投资者参与的一种方式,指持有希腊国债的私人投资者可以将国债卖回给希腊政府,但出售价格将远低于债券的票面价格。
回购可以使希腊政府以更低成本削减债务。
七、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2010年5月,为了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总额7500亿欧元(约合1.1万亿美元)的临时救助机制,其中由欧元区国家设立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总额达4400亿欧元(约合6341
亿美元)。
该工具通过发行债券为需要接受救助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贷款。
此次救助希腊的开支将主要由这一工具提供。
八、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该机制是7500亿欧
元临时救助机制中的另外一部分,总额600亿欧元(约合865亿美元),该机制以欧盟预算作担保发行债券,为需要接受援助的国家提供贷款。
在本轮救助计划中,为稳定除希腊之外其他国家的国债价格,这一机制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可介入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
另外,BBC官网有专门的金融词汇解释的专栏,http://www.bbc. /news/business-15060411
还有一个crisis jargon buster: /news/bus iness-14985256其中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关于此次债务危机的名词。
如:
附:欧债危机愁煞欧洲
2011年06月26日13:37 瞭望
《瞭望》文章:欧债危机愁煞欧洲
靠不断的“发新债还旧债”的资金腾挪来解决希腊问题,正演变为一场“庞氏骗局”
文/张茉楠
债务高压排山倒海般袭来。
一边是局势动荡的希腊,一边是争论不休的欧盟,持续一年多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依旧乱象横生,升级风险骤然加剧。
由于希腊债务“堰塞湖效应”,金融体系在欧盟内外的高度互通性特征,意味着希腊债务的违约风险一旦恶化,将会向其他地区迅速蔓延,并冲击欧洲银行体系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
今年7月,希腊将面临70亿欧元债务及利息支付,债务危机千钧一发。
对于当事国而言,能否达成120亿欧元的第五笔金融援助生死攸关。
因此,希腊政府与欧盟及IMF财政检查团队,最终达成了以新一轮提高税收和预算削减为目标的财政紧缩计划,这意味着希腊获取最新一轮金援的几率加大了。
然而削赤真的能够成功避免债务违约或是被迫重组吗?
这恐怕又是救助者的一厢情愿。
靠不断的“发新债还旧债”的资金腾挪来解决希腊问题,正演变为一场“庞氏骗局”。
希腊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希腊GDP增速开始出现连续下滑,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分别下降了7.4%和4.8%,环比增长也是连续下降。
外部对希腊的偿债能力和前景持续表示怀疑,并将进一步提升希腊的融资成本,使得希腊的债务不断增加。
一年以来的纾困并未改变希腊继续恶化的债务和财政状况。
在去年的纾困计划中,欧盟预期希腊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会下降4%,2011年会下降2.6%。
而根据今年3月的重新评估,情况较预期仅略有恶化:两项数据分别调整为4.5%和3%。
而根据欧盟
的最新预计,希腊2012~2014年间的资金缺口最高可达1700亿欧元,仍将严重依赖援助资金纾困。
由此可见,目前的希腊危机已经不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所能解决的——希腊的本质问题是偿付
能力问题。
由于债务的利息成本远远超过名义GDP增速,外部“输血”式的金融援助并不能阻止希腊债务违约的脚步,希腊进行债务重组只是个时间和形式上的问题。
本质而言,无论哪种债务重组方式都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一
种利益转移。
债务重组就是债权人自愿或被迫放弃对希腊的部分债权要求,或者是延长希腊偿还债务期限以及降低希腊支付的融资利息。
为避免希腊债务“硬重组”——就是削发(haircut),比如让债权人分担损失,现在市场认为按照正常情况希腊主权债的债权人要分担50%的损失,因此欧盟内部,特别是德国主张采取“维也纳模式”的“软重组”的呼声较高。
所谓“维也纳模式”,是2009年IMF在救助匈牙利、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和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时采用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债权银行以自愿的方式选择继续持有负债国债券,延长偿债日期。
为了有别于债务重组的提法,欧盟称之为“重新打包”,市场则视之为“软性重组”。
然而现实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如果欧元区领导人推进“软重组”或自愿债务重组计划、延长希腊债券到期日,将会让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产品(信用违约互换衍生品就是对某种债务提供违约保险)的投资者成为最大受害者,因为这意味着,购买了CDS来防范任何重组的银行和投资者,将不会因投资希腊债券发生的到期利息或本金亏损而获得赔偿。
另一方面,希腊最主要的债权人是欧洲商业银行、各类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以及欧洲各国央行,其中绝大部分债务未针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资本预留。
实施债务重组将导致上述金融机构出现巨额资产减记损失。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国债总额共计542亿美元,其中96%由欧洲银行
持有。
希腊国债主要集中在法、德两国,两国的银行持有量共占69%。
希腊的银行和其他国内投资者拥有29%的希腊债务。
欧洲银行业对
希腊债务(包括私人部门债务)的持有量共计1363亿美元。
根据压力
测试,德法两国银行业在希腊国债的暴露头寸分别达到了银行一级核心资本的12%和6%。
由于国外银行主要是以固定价格和收益率(收
益率远低于当前市场收益率)购买希腊国债,一旦希腊重组而被迫以
目前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德法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国债名义价值将大幅缩水。
据德意志银行估计,若希腊债务重组导致25%的国债价值缩水,欧洲央行的直接损失额度将达到其目前全部资本金的近一半。
此外,东欧地区有76%的银行信贷市场控制在西欧银行业手上,一旦
西欧银行业遭受损失,东欧信贷需求也将受到打击。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各国相互持有债务,英国、法国和德国
是“欧猪五国”最主要的债权人,持有的债务总量占五国债务总量的一半左右;“欧猪五国”之间也相互持有债务,比如西班牙持有葡萄牙大约1/3的债务,欧洲国家持有希腊80%的债务。
如果信用违约进一步扩散到西班牙和意大利,可能违约的主权债务规模将超过1万亿欧元,并殃及德、法等核心国。
围绕希腊的危机救援真是愁煞欧洲,短期金融纾困并不能根本上遏制灾情的进一步发展,而即便是熬到最后被迫启动债务重组程序,恐怕也难完全清除债务“毒瘤”,对于希腊乃至其他“笨猪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债务重组,而是国家的结构重组。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