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锁流珠引卷五
- 格式:doc
- 大小:22.75 KB
- 文档页数:18
金锁赋银匙歌麻衣先生撰金锁赋相法百家归一理文字泛多难以撰删出诸家奥妙歌尽与后人容易记六害眉亲心义绝才如秋月圆更缺克妻害子老不闲作事弄巧反成拙山根断兮早虚花祖业飘零足破家兄弟无缘离祖宅老来转见事如麻眉高面黑神焦翠爱管他人事挂怀冷眼见人笑一面不知毒在暗中来乍逢满座有精神久看原来色转昏似此之人终寿短纵然有寿亦孤贫五星六曜在人间除眉之外怕偏斜耳偏口侧末年破鼻曲迎突四十年读尽诗书生得寒文章千载不为官平生虽有冲天志争奈莺雏翼未干面大眉寒止秀才唇掀齿露更多灾终朝脚迹忙忙走富贵平生不带来上停短兮下停长多成多败值空亡纵然营得成家计犹如烈日照冰霜下停短兮上停长必为宰相侍君王若是庶人生得此金珠财宝满仓箱形爱恢弘又怕肥恢主荣华肥死期二十之上肥定死四十形恢定发时瘦正瘦今寒自寒瘦寒之人不一般瘦有精兮终必达寒虽形彩定孤单色伯嫩争气伯娇气娇神嫩不相饶老年色嫩招辛苦少年色嫩不坚牢眉要曲今不要直曲直愚人不得知工者多学又聪俊直者刑妻又克儿髭须要黑又要希依稀见肉始为奇最嫌浓重焦共色父要东头子在西议论争差识者稀附于金锁号银匙眉高性巧能通变侍卫公王在此时银匙歌股脓无毛最是凶两头如伏一般同虽有祖田并父业终须破败受贫穷头痕瘢剥最为刑罗网之中有一名若不克妻并刑子更忧家道主伶仃相中最忌郎居面男子郎君命不长女子郎群好遥逸僧道孤独亦无妨眉毛间断至额旁常为官非卖却田克破妻儿三两个方教祸患不相缠好色之人眼带花莫教眼睛视人斜有毒无毒但看眼蛇眼之人子打爷无家可靠羊睛眼却向他人借住场更有禾仓高一寸中的犹未有夫娘眼下凹时又主孤阳空阴没亦同途卯酉不加鸡卵样只宜养子与同居下额尖了作凶殃典却田园更卖塘任是张良能计策自然颠倒见狼当眼珠暴出恶姻缘自主家时定卖田更有白睛包一半也知不死在床前下额翘大旺末年旁城不佐也无钱数年荒旱不欠米只因上下库相连鼻梁露骨是反吟曲转此儿是伏吟反吟相见是绝灭伏吟相见泪淋淋眼儿带秀心中巧不读诗书也可人手足百般人可爱纵然卖假也成真薄纱染皂出粟米纵有妻房也没儿倘见山根高更断五年三次中旁啼泪痕深处排一点眼下颧前起一星左眼无男右无女纵然稍有也相刑发际低凹幼无父寒毛生角幼无娘左颧骨出父先死不死不刑便自伤士人纱眼陷文星豹齿尖头定没名任是文章过北半恰如木履不安钉眉重山根陷破财更发三十二年灾土星端正须终发土星不好去无回寒相之人肩过颈享福之人耳压眉更有亲戚抬不出只因形似雨虽鸡大量之人眉高眼眼眉相定不忧悲眉粗眼小不相当寅年吃了卯年粮印堂三表是鉴基只怕下长来犯之假如水星来救护不教人受此寒饥上头须有些模样下停不匀即坏之鹤脚之人成小辈蛮蹄姑子是婆娘八岁十八二十八下至山根下至发有无活计两头消三十印堂莫带杀三二四二五十二山根上下准头止禾仓禄马要相当不议之人乱莫指五三六三七十三人中排来地阁间逐一推算看祸福火星百岁印堂添上下两截分贵贱仓库平分定有无此是神仙真妙诀莫将胡乱教庸夫胡僧两眼名识觉尽识人间善与恶不带学堂不是贤莫把此法乱相传家风济楚眉清秀局促之人库带纹抬登尘埃高一寸只缘眉似火烧禽准间如橐红更生或在西时或在东若得两头无克处假饶凶处不为凶更有颐颏开两井准头须带两头绦仓库空陷不由人休说良田多万倾大脚原来不折灾髻头可折在层台耳聋眼患因羊刃不折天年也有灾眉头额角如龙虎龙虎相争定至愚接连仓库反为灾鼻梁骨露不安居若是眉间从二指此人开手觅便宜眼下若无凶星照中年不禄亦手腴中年仓库看禾仓禾仓有陷无屯储须要田轩狼库仓库仓平满有禾余取人性命面上黑换人骨髓眼中红见人欢喜心中破人见眉皱太阳空有财不住无他事因只仓库有长抡露井露灶不周全那得浮生至晚年虽然不怕经官府只无衣禄也无钱五三六三七十三水星罗计要相参逐一分明定祸福水星莫破土星覆数篇细语名金锁推明祸福令趋躲试看人生无归着耳大无轮口无角不在东街卖馄饨即在西街卖烧饼。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法印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
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真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推重。
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先生所说:“道教法印权杖作为道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于道教符录斋蘸即护身通神,炼度济人,消灭驱魔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历来为道教中人所认重。
以法印来说,著名的道教圣地龙虎山和茅山,都以传世法印为宝。
龙虎山历代天师所传之印玺曰阳平治都功印;茅山历代宗师所传之印玺曰九老仙都印。
”如此重要的道教法物,长期以来却缺乏研究,以至於一些著名学者遇到道教法印时也时常有误,众多道教研究专著中对这类问题也少有涉及,只是在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中探讨了道教的法印,但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留下了道教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空白。
可喜的是,刚刚迈进新世纪的2001年元月,即有了一部填补这一空白的著作,那就是由笔者统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育成编著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
在这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多达三百六十馀页的著作中,将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实物考古、田野调查紧密有机的结合,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第一次系统地整理、研究了道教法印、权杖的历史沿革、宗教价值及社会影响,从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揭开了道教法印与文物研究的新篇章。
这裏,我们仅就道教法印的功用与文化价值而论。
∙2007-1-16 21:18∙回复∙∙道本通眞∙64位粉丝∙2楼一、道教法印的渊源与演变道教法印是历代的高道祖师们因为宗教法事活动的需要,遵照道中三清诸神的名号、鬼神司府的称谓及重要道经的内容,模仿人间社会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玺和官府公印而刻造的各种印章,象徵著天界、地界、冥界中的神仙真灵的权力和威严。
在道教看来,法印代表著三界神灵职司的威权,故行法用印犹人间行政施行必用宫印。
南宋甯全真《上大法》卷二七曰:“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
关于金锁的27个诗句1.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晏殊《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崔液《上元夜六首·玉漏银壶且莫催》3.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
——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4.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5.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入归。
——王建《宫词一百首》6.春风院院落花堆,金锁生衣掣不开。
——王建《宫词一百首》7.胡鹰翻然掣金锁,碧落茫茫堕秋雾。
——屠隆《青溪道士吟留别京邑诸游好》8.黄金锁闲斗城斜,高玉楼通上帝家。
——司马光《宫漏谣》9.紫皇殿前五色麟,忽然掣断黄金锁。
——贯休《古意九首》10.遥想禁门金锁合,一庭月浸紫薇花。
——徐霖《题石睿学士图》11.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常建《古意三首》12.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
——王建《华清宫感旧》13.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
——曹邺《成名后献恩门》14.咫尺玄关若要开,凭君自解黄金锁。
——吕洞宾《赠刘方处士》15.夜间警柝抛金锁,春乐熙台醉玉舟。
——阎苍舒《登制胜楼次韵》16.争将金锁锁,那把玉笼笼。
——贯休《寄怀楚和尚二首》17.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
——修雅《闻诵《法华经》歌》18.石女掣开金锁钥,木人拨动玉轮机。
——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深明无底》19.各将金锁锁宫门,院院青娥侍至尊。
——王涯《宫词三十首》20.玉关金锁掣玄豹,铜台瑶柱蟠苍龙。
——郑洪《题梅花道人偃松》21.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虯。
——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灭决囚禁。
自》22.千门宛转银屏隔,万户参差金锁开。
——薛蕙《元夕篇》23.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杜牧《宫祠二首》24.蜥蜴饲丹砂,鸳鸯置金锁。
——王摄《马头曲》25.朱门金锁午未开,我曹不敢骑马回。
——何景明《长歌行赠旺兄》26.精荧金锁甲,翕赩橘红袍。
天蓬元帅真的是西游记里面所记载的那样吗?*导读:资料图(来自网络)提到天蓬元帅,很多人都会想到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其实在正统道教里面天蓬元帅是威名赫赫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资料图(来自网络)提到天蓬元帅,很多人都会想到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其实在正统道教里面天蓬元帅是威名赫赫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天蓬元帅,道教护法神北极四圣之一(《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天蓬首见于南朝上清派经典中。
《上清大洞真经》卷二曰: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内,游遍,却入心内绛宫,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
并附有存思图,其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形象和善可亲。
经中宣称此神常口吐赤云,内则安神固精,致真长存,乃人体之身神,即泥丸大君之化身;外则辟邪驱魔,拔度七祖,乃酆都北帝之护法。
在唐宋之际,汉族民间曾经流行《天蓬神咒》,诵念此咒可以护身祈福。
*外貌特征《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北极天蓬大元帅,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
《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
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
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
同书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
道书中首载天蓬者为《上清大洞真经》卷二,但已演变成为道教存思之身神。
变化之术的优点道法的内容繁多,变化之术是其中比较基础的类型。
道教变化之术,指各种用人工控制的隐遁易形、变化万物的法术。
它的由来甚古,在汉代已经有不少著名的善於变化之术的方士,东汉时它已成了道法的重要组成部份。
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记载当时的变化之术说:变化之术中,比较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记》,本来有五卷。
过去刘安没有仙去时,抄出其中的要点,成为一卷。
那方法是用药用符,能够让人飞行上下,隐藏自己使没有确定形态,含笑著变成妇人,面孔一绉,成了老头儿,蹲在地上,又变为小孩子,执著木棍,立即长成树林,种下什麽顷刻生成瓜果可以吃,画地便成了江河,撮一把泥土变成山,坐那儿便召来各种美味佳肴,至於凭空兴云、起火,没有什麽是做不到的。
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也能够变化成飞禽走兽的形象,以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达到百里方圆,兴雷也能如此,渡大河用不著渡船和桥梁,分身成千人,借著风高飞,在没有空隙的地方进出自如,能吐气变成七彩,坐於原处却看到八极以外,以及地下的事物,放出光芒达到万丈之高,暗室中自能生出光明。
但是做法中要步星纲几十种,步法曲折能以弄清,很少有人能够踏准的。
至於《淮南鸿宝》和《淮南万毕术》,都及不上这书的。
又有一种白虎七变法,取三月三日所杀的白虎头皮,活骆驼身上的血,虎血,紫绶带,鞋上的花纽儿,和浮萍一起,於三月三日混种下。
初长出的草象芝麻苗,结有果实,就用这果实再种,长一次,产生一次变异。
共七次种植,那麽便用其果实合成药,也能够用来变化形体改变面貌,随意飞行或潜行水底,和《墨子五行记》、《玉女隐微》差不多。
除此之外,就不足谈了。
(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
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
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
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化形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方百里,雷亦如之,渡大川不用舟梁,分形为千人,因风高飞,出入无间,能吐气七色,坐见八极,及地下之物,放光万丈,冥室自明,亦大术也。
道家样式念珠有的人喜欢道家思想,手里都有一串,但是不是道家人可不是说说就行,看看道家人是怎么做念珠的!道教流珠没有隔珠与背云之类的,相当于素珠。
没有配饰物,甚至没有母珠。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个数上亦有其独特的宗教意义,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经》中,以三百六十五颗珠子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
再以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也是天罡地煞的总和。
头珠则代表北极,《北斗经》云:“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
”所以在拨转念珠的时候,头珠是不可以越过去的,以北辰不动故也。
所以在转到头珠的时候,应当掉转过来往回继续拨,此乃周天循环之意也。
头珠之上有一个葫芦状珠,上有三阶,代表三台。
《玉枢经》中所谓:“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头珠,则为北斗七星。
(有的珠子结下缀八颗珠,加头珠则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盖了道教的宇宙观和诸多天文概念,足见道教义理之精微。
此外,道教念珠还有十二颗、二十四颗、二十八颗、三十二颗、三十六颗、八十一颗等等的区别。
十二颗代表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二十八颗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颗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课代表天罡生煞之数,八十一颗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纯阳之气。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称之为“流珠”。
《太上三元流珠经》云:“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
”又,《太玄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于道教固有的“天人相应”思想,流珠在人的身体当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黄庭内景经》云:“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
”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内炼和充当法信之用。
以上信息来源:木缘鸿。
木缘鸿是从传统艺术品行业升级到互联网的保真艺术品文玩平台,平时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会分享有关文玩的各种知识,上文就是一个例子。
剑指也叫剑诀,由中指和食指伸直其余手指卷曲掐成,法术中作法需要掐诀,开剑是指要掐成剑诀时掐的诀目。
不同的剑诀有不同的掐法。
开了剑才表示宝剑出匣,才能用剑。
其姿势为:令拇指压在该二指的指节(从指根数起)上,食指中指并拢伸直。
是道教施法时的手势,也是武术中代表剑的指形。
以下是右手剑指示范图:
扩展资料:
道法手诀:
手诀作为道法的基础组成之一。
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是促成符咒法术应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法会元》卷一百六十一中云:“诀目者,生于于神机而运化,修仙炼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
又云:“祖师心传诀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于握诀”。
它和步罡、扣齿一起,是道法的基本的“形体动作”。
诀,以动作来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二有云:“捏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
《千金翼方·禁经》中有云:“四,捻目禁,谓手上有一十五目”。
《金锁流珠引》卷十四有云:“禁,即捻左手指,解,即捻右手指”。
因为基础的手诀根植于手指间的目(特定位置,或言为特殊的点位),故又称之为“手诀”、“诀目”。
《道法会元》卷一百六十有云:“诀目者,生于于神机而运化,修仙炼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
……祖师心传诀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于握诀。
默运虚元,因目之为诀”。
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
出自唐诗人和凝的《宫词百首》紫燎光销大驾归,御楼初见赭黄衣。
千声鼓定将宣赦,竿上金鸡翅欲飞。
北阙晴分五凤楼,嵩山秀色护神州。
洛河自契千年运,更拟波中出九畴。
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
百辟虔心齐稽首,卷帘遥见御衣红。
日和风暖御楼时,万姓齐瞻八彩眉。
瑞气祥烟笼细仗,阁门宣赦四方知。
凤吹鸾歌晓日明,丰年观稼出神京。
封人争献南山寿,五色云中御辇平。
圣主临轩待晓时,穿花宫漏正迟迟。
鸡人一唱乾坤晓,百辟分班俨羽仪。
朦胧西月照池亭,初夜椒房掩画屏。
宫女相呼有何事,上楼同看老人星。
红泥椒殿缀珠,帐蹙金龙窣地长。
红兽慢然天色暖,凤炉时复爇沈香。
九重楼殿簇丹青,高柳含烟覆井亭。
宫内不知今日几,自来阶下数尧蓂。
寝殿香浓玉漏严,云随凉月下西南。
帐前宫女低声道,主上还应梦傅岩。
绕殿钩阑压玉阶,内人轻语凭葱苔。
皆言明主垂衣理,不假朱云傍槛来。
颟顸冰面莹池心,风刮瑶阶腊雪深。
怪得宫中无兽炭,步摇钗是辟寒金。
兰殿春融自靘笙,玉颜风透象纱明。
金簧如语莺声滑,可使云和独得名。
兰烛时将凤髓添,寒星遥映夜光帘。
龙楼露著鸳鸯瓦,谁近螭头掷玉签。
玉莲池春水平,小鱼双并锦鳞行。
内中知是黄河样,九曲今年彻底清。
真珠帘外静无尘,耿耿凉天景象新。
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
鱼犀月掌夜通头,自著盘莺锦臂鞲。
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
香云双飐玉蝉轻,侍从君王苑里行。
嘉瑞忽逢连理木,一时跪拜贺文明。
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
含笑试弹红蕊调,君王宣赐酪樱桃。
斑簟如霞可殿铺,更开新进瑞莲图。
谁人筑损珊瑚架,子细看时认沥苏。
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焦特地添。
出户忽看春雪下,六宫齐卷水晶帘。
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
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
云母屏前绣柱衣,龙床闲卷谏书帏。
黄金槛外螭头活,日照红兰露未晞。
楼西残月尚胧明,中禁鸡人报晓声。
清旦司天台进状,夜来晴霁泰阶平。
纤辔摩轩响佩环,银台门外集鸳鸾。
凤舞讲堂:浅谈道教的流珠展开全文凤舞简介凤舞天秤座小女子东北妞,热爱生活,热爱手工,爱好多有涉猎,文玩、皮艺、中国结、乐器、串珠、布艺等一切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件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这就够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道教中的数珠称为“流珠”。
《太玄金锁流珠引》(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 在道教奠基《太上三元流珠经》中也提到:“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
”在道教经典《黄庭经》中,明确了流珠是作为法器和法信使用的。
很多人看到念珠就叫佛珠,其实其中不仅仅有佛珠,有一些是道教的流珠。
现在市面上和信仰有联系的念珠主要是三种,藏传佛教的佛珠、汉传佛教的佛珠、和道教的流珠,其中道教的流珠相对来说少一些。
先说藏传佛教的佛珠,例如清朝的朝珠其实就是藏传佛教的佛珠。
藏传佛教重视仪轨,藏式佛珠,一般由佛珠本身、隔珠、背云、卡子、计数器、吊坠……等组成,配饰很多。
一套下来繁复中体现着庄严。
清·慈禧朝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与道教的流珠极为相似的是汉传佛教的佛珠,都是无配饰。
星月菩提子(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但汉传佛珠与道教流珠在佛头和弟子珠上有一定的区别,佛珠的三通流珠称为头珠,在佛珠中三通是单独算颗数的,而在流珠中,头珠是算在整体之内不单独计算的。
道教流珠的头珠是不可越过的,头珠代表北极,北斗代表诸星之首,《北斗经》云:“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
”所以在拨转念珠的时候,北斗不可动,头珠不可越过去,故得掉头重新拨动,是以北辰不动故也。
所以在转到头珠的时候,应当掉转过来往回继续拨,此乃周天循环之意也。
这一点和佛教区别很大,不论藏传、汉传,都忌讳念经的时候珠子朝别外一个方向转动。
“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头珠,则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结下缀八颗珠,加头珠则为九星;所以一串流珠涵盖了道教的宇宙观和诸多天文概念,足见道教义理之精微。
带珠字的诗句明珠1.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3.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曹植《美女篇》4.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高适《送魏八》5.霜凝合浦明珠出,风动增城瀑布寒。
——李攀龙《题南海柏台甘露赠潘侍御·其二》6.金钱满地无人费,一斛明珠薏苡秋。
——黄庭坚《平原宴坐二首·黄落委庭观九州》7.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张籍《节妇吟》8.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李白《白马篇》9.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葡萄图》10.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
——辛弃疾《永遇乐·紫陌长安》泪珠1.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2.雨帘绣浪卷,风烛泪珠泣。
——范成大《嘲蚊四十韵》3.更被银台红蜡烛,学妾泪珠相续。
——李白《清平乐·鸾衾凤褥》4.折来三嗅忽凄然,不觉泪珠悬两目。
——吴芾《病中秋香开因成拙句呈诸亲友》5.泪珠弹弹珠泪泪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躯身躯病病恹恹病在我心头。
——刘庭信《水仙子·相思》6.道人把玩色相射,银海光摇泪珠滴。
——汪元量《昝相公送锦被》7.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
——苏轼《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8.满眼泪珠和语咽,旧窗风月更谁亲。
—— 赵嘏《别麻氏》9.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10.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
——韦庄《归国谣·金翠羽》绿珠1.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
——陈子良《酬萧侍中春园听妓》2.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崔郊《赠去婢》3.安用金谷园,坠楼烦绿珠。
——张元干《奉酬陈端中明府长韵》4.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5.金谷园中数尺土,问人知是绿珠台。
珠子和数字有关诗句1.金钱满地无人费,一斛明珠薏苡秋。
——黄庭坚《平原宴坐二首·黄落委庭观九州》2.东风一醉买蛾眉,为拚明珠三万斛。
——陈允平《玉楼春·万花丛底曾抬目》3.一一如明珠,自得见安格。
——梅尧臣《次韵和王尚书答赠宣城花木瓜十韵》4.玉尘万斛橘叟赌,明珠九曲桑女穿。
——袁枚《观大龙湫作歌》5.黄姑阿母能判剖,十斛明珠也是闲。
——罗虬《比红儿诗(并序)》6.十斛明珠亦易拚,欲兼人艺古来难。
——司空图《歌者十二首》7.喜得明珠三十六,恨遗壮士二千馀。
——范仲淹《送饶州董博士》8.谁将翠袖遮得归,十斛明珠换与谁。
——张耒《片雪歌》9.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
——韦庄《题许浑诗卷》10.採得三斤寒水玉,炼成一颗夜明珠。
——白玉蟾《丹诗》11.元是兜率桥头,三生藏里夜明珠。
——释祖钦《觉初上人》12.折来三嗅忽凄然,不觉泪珠悬两目。
——吴芾《病中秋香开因成拙句呈诸亲友》13.一顾一心酸,泪珠满翠袖。
——谢枋得《乞醯》14.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
——吕洞宾《敲爻歌》15.五明扇遮九龙座,珍珠帘挂珊瑚钩。
——宋濂《天麦毒行》16.琐声金彻阁门环,帘卷珍珠十二间。
——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17.珠帘寂寞网流尘,舞歇歌残已十春。
——陆弼《无题》18.一箔珠帘掩映垂,房栊轻染麝香枝。
——穆修《烛》19.金鞍骏马洛阳陌,玉楼十二珠帘揭。
——郭钰《戏恼王岳》20.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
——韩琦《维扬好》21.迷楼九曲烂如画,珠帘十里半上钩。
——阎苍舒《赠郡帅郭侯》22.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23.两行分蜜炬,十里上珠帘。
——秦观《鲜于子骏使君生日》24.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
——杜牧《村舍燕》25.万计损珠宝,千章列栋楹。
——蒋之奇《上清储祥宫》26.半斤雷火烧红杏,一滴露珠凝碧荷。
红楼梦第五回名句
1、见贾母一席,只见红烛初上,蝋灯笼烛发黄,空中盈烟花痕。
2、太尉墓前搔首,以泪尽粉胆送金错。
3、朝臣飞盘飞舞,微仆环肥朝班竞陶陶。
4、绿珠荷笠凤斾轩,白玉垂杨轻轻簟。
5、四堂宴宾,列座笙歌,管管萧金殿中春。
6、六街联珠现一局,游戏长人胜几赢?
7、贾琏当时献上八两白银,邢夫人拾出一眼云泪,叹息一声、撒手毁宴。
8、阿珂来报,妙玉出了山家去了,凤姐叹息百般。
9、鸳鸯织就梦幻图,金凤脍炙夜游境,侠义勇冠壮士时。
10、萧二姑娘从无聊处出来,走着走着却碰到了薛蟠。
1、见贾母一席,只见红烛初上,蝋灯笼烛发黄,空中盈烟花痕,太尉
墓前搔首,以泪尽粉胆送金错。
朝臣飞盘飞舞,微仆环肥朝班竞陶陶,绿珠荷笠凤斾轩,白玉垂杨轻轻簟,四堂宴宾,列座笙歌,管管萧金
殿中春。
六街联珠现一局,游戏长人胜几赢?贾琏当时献上八两白银,邢夫人拾出一眼云泪,叹息一声、撒手毁宴。
此时,贾府中传出另一段肥绿,阿珂来报,原来妙玉出了山家,凤姐
叹息百般。
此时,凤姐又坐下弹琴陪着妙玉再次弹奏起,时时道来:“凤鸣榭外,玉阶无尘,谁起今夜鸳鸯织就梦幻图?”说着,金凤脍炙
夜游境,侠义勇冠壮士时。
伴着歌曲,萧二姑娘从无聊处出来,走着走着竟然碰到了薛蟠。
两人对望一眼,一切言语无法表达,腾越几乎忘记了宴会还在继续,就这样,在歌声中平安渡过了此晚。
《石头记》济水钓叟汇评精校注释试评本-第八回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闹绛云轩【陈其泰:薛宝钗巧合识通灵:“巧合”二字,用意未醒。
】【王希廉:王凤姐赢来戏席,贾母、王夫人先回,凤姐然后尽欢至晚。
此半日中有许多事情在笔墨之外。
宝玉绕路至梨香院,偏遇见清客家人两番问安、索字,故是文笔曲折,亦写尽趋奉公子情态。
第八回专叙金玉配合之缘,故收宝钗面貌、衣饰及宝玉之装束,又极力描写一番。
宝玉之玉是宝钗要看,宝玉递送;宝钗之金锁,却从丫头莺儿口中露出。
大方得体,不着痕迹。
黛玉蓦然走出,妙极!若黛玉不来,宝玉与宝钗两人说话一时便难截住。
黛玉开口尖酸,宝钗落落大方,便使黛玉不得不遁辞解说。
黛玉借手炉隐刺宝玉平时不听他劝,好吃冷酒,今日宝钗一说便听。
妙在宝玉心中晓得,宝钗似晓不晓,薛姨妈真是不懂;四人各有不同,黛玉又遁辞掩饰。
灵便含蓄,文心如鬼工。
宝钗说黛玉“一张嘴叫人恨也不是,喜欢又不是”,真将一个极灵极妒的女孩活现纸上。
写黛玉替宝玉带斗笠,实是疼爱宝玉。
若是宝钗如此,又不知惹出黛玉多少话来。
今默无一语,真是大方女子。
两相形容,文章细活。
晴雯贴字,宝玉握手,两情从此而起。
宝玉摔杯是专恼李嬷,乃写及袭人装睡,闻气起劝,含糊答应贾母,舍己拦阻宝玉,觉有一个恃爱灵婢跳然纸上。
秦钟入塾,伊父望其学成名立,是反跌后文,秦氏来历于此回补出。
】【张新之:此回上半重“奇”字,奇则非正;下半重“巧”字,巧实成拙。
一“识”一“认”,钗玉合矣。
但必俟“绛芸轩”方结穴,故出绛芸轩三字在此篇之末。
袭人是宝钗影子,晴雯是黛玉影子.一温柔而得实,一尖利而取祸。
尚有影中之影,请俟后评。
盖作者幛烟匣剑,不过写宝、黛、钗而已。
若止从本人实写,则是书数回可了,成鬼帐簿矣。
薛姨妈写得不堪,竟有鸨母光景,用一李嬷直破之,此从《水浒传》李逵骂宋江处套出,而喻言独绝。
宝、黛初见有摔玉,因出袭人。
钗、玉初合有看锁,因出晴雯。
遥遥相对,是皆为情种也,故以秦铉终。
李贺七言绝句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5.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6.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李贺《秋来》7.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李贺《美人梳头歌》8.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李贺《美人梳头歌》9.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李贺《北中寒》10.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
——李贺《秦宫诗》11.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李贺《秦王饮酒》12.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李贺《帝子歌》13.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14.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李贺《神弦》15.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李贺《夜坐吟》16.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李贺《秦王饮酒》17.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李贺《天上谣》18.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李贺《五粒小松歌》19.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李贺《秦王饮酒》20.鸢肩公子二十馀,齿编贝,唇激朱。
——李贺《荣华乐》21.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22.翩联桂花坠秋月,孤鸾惊啼商丝发。
——李贺《李夫人歌》23.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
——李贺《有所思》24.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李贺《浩歌》25.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26.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将进酒》27.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2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29.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6-金锁流珠引卷五金锁流珠引卷五中华总真大仙宰王方平张道陵赵升王长司命李仲甫茅盈许玉斧等系代撰述中华仙人李淳风注太玄元无所生三元引太玄注:太玄上清等,上清之始,元炁之初。
元炁生大道,大道生太一,太一生三炁之色也。
玄黄,元白,始青,此三炁之色。
三炁烟煴,交通往复,黄生赤,青生炁,此五色之炁也。
炁生色,炁色相生,三五无极,炁色结形,号之曰神。
神形有名,标其位明有尊卑,更相转助治邪,佑正藏身,求仙出名。
咒印佐国卫家,解罪布福,护善诛恶,皆成将吏兵马。
前后世异,立法不同。
简略之时,或从委曲之仪。
滋繁之日,或宜省要之科。
是以道应抑引,隐显参差,后学成真,受命玄职,姓名乡居,随世代出,或一无不可具载,今记先师所传者如左。
后圣君授道陵曰:子欲修行,先知始生。
始生祸福,立有分明。
得福者王,失福者衰。
又得祸者死,失祸者生。
能除刑祸,以辨始生。
假令甲子金命人,元炁在辰,辰巽之乡总也。
始生在巳,成午、未,荣申,王相酉,酉为福德,休在戌,废在亥,刑在子,祸在火。
名兀星。
木命人,始生在亥,成子、丑,荣寅,王相卯,卯为福德,休在辰,废在已,刑在午,祸在金。
金元星。
水命人,始生申,成酉、戌,荣亥,王相子,子为福德,休在丑,废在寅,刑在卯,祸在土。
土元星土命人同水命人,用火命人,始生在寅,成卯、辰,荣巳,王相午,午为福德,休在未,废在申,刑在西,祸在水。
水元星即身从五行始生,亦从五行所灭。
卿能出刑祸,变入长生,则成仙人。
往往如此,四年,名入地真仙也。
金命人,荧惑惑火星为祸星,常欲祸金命人。
人知之,以求辰为福星,常救止伏其祸,祸自减不敢行,人得长生。
木命人,太白白金星为祸星,常欲祸木命人。
人知九之,以求荧惑为福星,常救止伏其祸,祸不敢行,人得长生。
水命人,镇星土星也为祸星,常欲祸水命人,人知之,以求岁为福星行,常救止伏其祸,祸不敢行,人得长生。
火命人,辰星水星也为祸星,常欲祸火命人,人知之,以求镇为福星,常救止伏其祸,祸不敢行,人得长生。
土命人,岁星木星也为祸星,常欲祸土命人,人知之,以求太白为福星,常救止伏其祸,祸不敢行,人得长生。
夫修行之人,常先履禹步,次北斗,次中斗,中斗名天纲也,故飞步。
次三台,次五星。
即用《金锁流珠》上卷第十二咒,及飞天纲咒,及请於则玄身福岁星君,与则玄克镇星土炁,不得妄行刑祸。
若刑祸於则玄身者,星君与青童君斩克之,急急如律令。
余仿此。
《五星灵书》中,自有行用五星符,克五行之刑祸,度厄守元气。
始生者,父母也。
注:父母金木命也。
配与己身相克以符止克,今己身不相克者,以明始生。
假令母命金,子命木,母克子,子必不寿,以符止克之,母子俱吉。
母命土,子命木,子克母,亦以五行符止克之,母子俱吉。
注:余皆仿此。
此例者言始生元炁,不相刑克,修道大吉,带五行符克镇厄。
讫,诵父母始生咒,捻刑祸已身诀。
注:假令金人,火为刑祸,诀在五行掌诀中具载也。
祝曰:吾生於父母,长在俗间。
云云。
咒在《金锁流珠》上卷中,有两咒。
咒讫,步始生禹步一十二步,克始生灾厄,每至本命日为之。
步纲讫,又祝曰:吾生於父母。
云云。
是后咒。
咒亦同一处也。
始生行之,一年,辟非。
二年,金木不相克,水火不相害。
三年,去死来生。
四年,成地真,与人解始生灾祸厄。
二十年,名升天真,位列诸天,三五所元炁。
次列三五所生。
注:三者,天地人,谓三才三元也。
三才各居一元,故谓之三元。
注:上元主天,中元主人,下元主地,谓之曰三元将军。
一元一人为将,主之吏兵,一元合清,三千万众人随从也。
上古太上大道君受之於元始,元始传道君。
注:道君出时,天皇之世,世人未有法律。
上元上部将军一人出,号曰姓唐,名短,神力勇猛,化身长九千万丈,领兵带剑执简,兵士九千万众,主天上上极大罗三清之上。
注: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上元中部注:中部是上元中将军,主人身中一人之身,亦同天同地,以身配天配地,一切俱备同也。
将军一人,姓李。
注:因老君姓李,自令改姓李。
名拒。
身长七千万丈,领兵带剑,右手持戟,兵士七千万众。
上极三清,中入人身,上除天罗,中除五行之灾,下消地祸。
唯李将军甚能佐卫於人力,能除诸天始生灾厄。
注:古人以金作,长一寸,戴以绛袋,安头上,善於厄中救人也。
上元下部将军一人,姓东海古姓。
今后圣改姓徐。
注:今用徐姓是也。
名康。
身长五千万丈,领兵带剑,右手持玉阳之节,兵士五千万众。
上极上清,中入人身,善能治病,消除诸天十方、九地始生之处、灾厄刑祸,五行金木水火相灭克之害者,能以道力消除之。
又有三元三功曹三人。
上元上部唐将军下五刚神功曹一人,姓姜,名毒。
身长九百九十丈。
领兵百千万重人,朱衣赤帻,手把金符,带剑,在大罗之上。
上元中部李将军下五刚神功曹一人,姓张,名季。
身长七百七十丈。
领兵百千万重人,赤积,右手持戟,腰带剑,在太极之中。
上元下部徐将军下五刚神功曹一人,姓温,名舒。
身长五百五十丈,领兵百千万重人,赤帻,右手持玉阳之节,腰带剑。
注:上极大罗之天,天上天下,及入人右肾之中。
已上三元功曹出入,各从眉间天门中出入,甚能令人得法得术,叱喝鬼神虎豹、毒蛇凶人、毒龙精妖魅鬼等。
此说三元上部三将军姓名也。
注:上元上部将军一人,姓唐,名短。
上元中部将军一人,姓李,名拒。
上元下部将军一人,姓徐,名康。
并三功曹,是上元一部,主天也。
中元三将军,始生上古人皇之代,三大臣为道,随人皇修行道成,得中元三将军。
注:风安、罗强、天生,是三人姓名也。
后周穆王三大臣,替前三人风安等。
又有三人后任。
唐宏,注:为谏议大夫,即今之宰相也。
又为司徒司空等官也。
葛雍,注:为侍郎司常卿,即今之太常卿也。
字文度。
周武,注:为侍丞中,即今之右丞,同右相位也。
三人学道,随穆王修六甲三元九宫之法,便去官。
穆王得洞府之仙,隐游王屋山,托解尸而去,莫能寻求。
遂各精修胎息服炁,烧炼金丹而成,服三服未得升仙,但得不死,五百余年,在峨媚、太白等山中。
三人结盟志,共寻求至人,愿得至道,白日上升云天。
我等今知上界,新有大道太平金阙玄元后圣玉皇帝上道君,今共结至心,愿我等三人,得佐为臣。
至心常愿与玉皇得行,志要佐助玉皇,下受道之人,取千百亿万功,功成我等三人,岂敢言功劳。
常怀救度之心,乞愿上天太平金阙玄元后圣玉皇上道君圣恩,遥见念发愿之人。
行之三年,果有所遇於太白山。
秦更始二年七月七日,太平金阙玄元后圣玉皇上道君,降于太白山。
注:古名大圆白天山。
授唐宏等三人《三五金锁流珠经》一十五卷,蹑步天纲地纪之法。
各行修三年,得地真。
注:真是能行纲禁之法,救人疾病者多。
太上后圣君大喜其道,真心内情,立即见再授。
行之十年,再下授此引诀一十卷。
三人日夜修行,二年,果仙,得朝后圣君,补以充中元三大将军之任,主领三天正一之法,以配斗为衣,衣斗,履斗,飞斗,戴斗,顺斗,倒斗,反斗,横斗,低斗,逆斗,昂斗,坐斗,行斗,卧斗,注:卧斗,是安外眼未闭前,存斗如被盖身周遍,以随月建所止之神斗魒,亦同斗建。
指斗,魒斗,务斗,魁斗,刚斗,柔斗,阴斗,阳斗,邪斗,正斗,收斗,捕斗,诛斗,注:是步斗诛鬼斩鬼之步,亦转展舒星斗而斩之。
禁斗,注:存步七星而禁凶恶,作斗正形为罗,盖务魁之狱,禁系鬼神而坚止下也。
含斗,注:含七星於心腹之内,明照五藏。
弘斗,注:弘满天地,以去妖恶,等法。
并以禹步相添,正行正一之法,立能兴动风雨,天地顺心。
太平金阙后圣玉皇上道君,给兵三千万众,随正一三将军箓及禹步箓等,二十四阶多论步纲禁法之事,立能救济之术,功满拔宅升天,如在洞府之间。
得箓使之,如手应心,神力立验。
故能上可飞升,得在太平金阙圣君左右,中部道将,助卫宫殿,追伏魔王,摄录三官之用。
细能佐护受箓法修行纲步之人。
人能精修心念感用,妙在三图。
注:二图,一含身,二出用,三含影等图,旨以存思,出入於心肾之中。
用即身长一寸,从心肾中出,渐渐长八十一丈,领兵三千万众,或收捕凶恶之众,或五藏中病疾,即从眉间入,身长一寸,心肾之中,安镇五藏百脉也。
守之坚五藏。
注:志人日夜精思,唐将军入在左肾,葛将军入在右肾,周将军入在心中,镇治五藏及百脉中,除诸邪妖炁疾病之根元也。
此即后三元始生也。
注:此是后圣君秦始皇时,更始二年七月七日,於降蜀太白山。
中元三将军,本太平后圣君所置也。
赐白日登仙将军之位,上天入地,入水入火,大能包天地之极,细能入人身之中,护正破邪,如霜见日,故能常通威於善行之人。
每执节於凶恶鬼神,保身助国,随箓言功,定志取仙,在心不失,故能坚刚於己,智慧生心。
须在中元,同力度人。
注:人行符役使将军吏兵,济度危厄疾病,唇齿山海,毒蛇猛兽,龙蛟风水之难,皆与度之。
此功则-以人神俱因符帖而获功,谓之同力。
谓之得度。
而今得度者生欢喜心,知有道化。
谓之中元三将之功,施惠也。
中元三将军始生於人皇之世,而以道感天,赐授中元三将军,保卫人皇也。
后三将军始置替者,即后圣上道君,请於太上大道君,将下授张天师,即言始於后圣君置也。
注:按《神仙太玄正经》云:中元三将军三人,上古人皇以前,太上大道之主虚皇元始天尊,赐授太一,下为主将,领主太一之府。
后圣玉皇奏请下界合得道人,替前三人。
此前人以升天真之位下界三人,即替三元之位。
后圣君请入下界,名箓正一,以佐护受道之身,并诸结心,用印掌诀,随符箓驱使,今人授箓者,能使结法步纲,存之立验。
取道之子,受道之后,得诀依师行住坐卧,长如坐忘,结结捻诀也,印,存想如图。
一年,无病,能立去恶救人。
二年,辟兵,恶鬼猛兽见伏。
三年,去死籍,四年,补正一地真。
五年,神通,神力无比,手指凶恶皆自伏。
心不可妄行。
行须是损己之害者,己避而不得者。
须捻其本诀,而阴思斗衣於身,斗魒於手指之动,中元三将,军领兵各三千万人众,水火狮子毒蛇,而一一击之,必自心伏死,不犯於己。
若不伏者,捻凶恶刀支,再使斩刺,应乎吐血而死。
阴诵五行咒,金木相伐,水火相灭,云云。
此是阴,而慎之勿行,道人不得已而行之。
又告使诀,在左手大指第二节近左取之。
注:近左,是当节须近左边是也。
但是三元三部九将军,总管於第二节也。
上元正心中,及下元在左,常存用之出如图。
左右男女,男左手是诀,女右手是也。
常以存用,不惑不妄,注:不幻惑於心,不妄惑加於忠良也。
立取天真,邪毒注:邪,魔王妖气也。
毒,蛇龙鬼兽也。
畏敬,惠施注:志道之人,常以符术,济惠贫病困乏,慈力度人厄难,行惠恩德,教授贤人是也。
通神,目长坚身。
广成子授黄帝曰:帝欲求真,莫过坚身。
帝欲坚身,莫过通神。
神通之后,注:欲得见神者有六等,一授箓法。
二清心宝秘,莫泄非人。
三得真经,真师传付。
四得纲纪具足。
五须得此引,修行志人,入门见道。
六既见门户,修行事,得诀,所用无失错。
此六等修行之法,唯诀为一,不得此诀,五事俱用不通。
今世人得授箓法极於上清,兼声教修斋念道,香火不绝,清心不退,全前四等事,俱修老一生者至多,不见有一人得者。
皆须求明师,兼传引诀印,方始神通。
既得神通,未得道,得道须是明师再诀,得度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