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初级版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1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病理学技术(初级(师)208)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案例分析题(全部为案例分析题,总25大题,75小题,共100分)第一题临床案例材料:患者,男,50岁,因持续右上腹疼痛伴黄疸一个月就诊。
患者自述近一个月来,右上腹部出现间歇性钝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伴有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尿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
体检发现,肝区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明显升高。
初步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怀疑胆总管下端占位性病变。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接受了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有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考虑为胆管癌可能。
随后,患者进行了胆管癌根治术,术中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问题: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最可能的疾病是:A. 胆囊结石B. 急性胆囊炎C. 胆总管结石D. 胆管癌答案:D2、在病理学检查中,若观察到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且伴有大量粘液分泌,应诊断为哪种类型的胆管癌?A. 腺癌B. 鳞癌C. 未分化癌D. 腺鳞癌答案:A3、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病理报告提示肿瘤已侵犯至胆总管壁全层,并有少量神经侵犯,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根据TNM分期系统,该患者的T分期应为:A. T1B. T2C. T3D. T4答案:C此案例及问题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胆管癌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TNM分期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题临床案例材料内容:患者,男性,55岁,因“持续性上腹部隐痛伴体重下降3个月”就诊。
患者自述近期食欲明显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
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肿瘤标志物CA19-9显著升高。
影像学检查显示胃窦部有一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血红蛋白标准
血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它能够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
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结构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血红蛋白标准成为了临床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标准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结构符合的一
定的范围和标准。
这些标准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和研究得出的,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血红蛋白标准的含量范围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
含量应该在130-175g/L之间,而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应该在120-160g/L之间。
这一范围是根据大量的人群数据统计得出的,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人体血红蛋白的正常含量范围。
其次,血红蛋白的结构也是衡量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血红蛋白结构应
该是四个亚基组成的,其中包括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
任何对这种结构的改
变都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氧气的输送和释放。
血红蛋白标准的制定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
红蛋白含量和结构,可以及时发现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血红蛋白标准的制定也为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评估药物对血红蛋白含量和结构的影响,从而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研发。
总之,血红蛋白标准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评估人体健康
状况、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遵循血红蛋白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 引言血红蛋白是存在于人体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对血红蛋白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功能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本文将从血红蛋白的结构入手,详细探讨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 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复合物,每个亚基都含有一个血红素分子。
血红蛋白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初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2.1 初级结构血红蛋白的初级结构是指其氨基酸序列。
人体血红蛋白由两个α链和两个β链组成,每个链上有约140个氨基酸残基。
这些氨基酸残基中,有一部分是与血红素结合的位点,起到固定血红素的作用。
2.2 二级结构血红蛋白的二级结构是指氨基酸链的局部折叠形式。
血红蛋白中存在α螺旋和β折叠这两种常见的二级结构。
α螺旋主要存在于α链中,而β折叠主要存在于β链中。
2.3 三级结构血红蛋白的三级结构是指整个蛋白质分子的折叠形式。
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四聚体结构。
这种四聚体结构的形成是由于亚基之间存在的电荷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效应等。
2.4 四级结构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是指多个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组合形成的超级结构。
在血红蛋白中,四个亚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四聚体结构,这种四聚体结构使血红蛋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3. 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1 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中,每个亚基都含有一个血红素分子。
血红素分子中的铁离子能够与氧气发生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结构决定了其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和速度。
具体来说,血红蛋白中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与氧气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氧气的结合和释放。
3.2 血红蛋白的氧气运输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的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红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作者:云娟娟韩明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56-01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发病率高,预后差,已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心肌梗死存活率的提高,CHF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急剧增长的心血管疾患,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必将影响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血红蛋白(Hb)是反映机体贫血的一项指标。
本文对低Hb即贫血与CHF预后判定及机制做一综述。
1 贫血与CHF预后判定:贫血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发病率为4%一55%,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1]。
由此推测通过纠正贫血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心功能。
而纠正贫血会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在以往治疗中相对禁忌。
许多研究表明,随着CHF程度的加重,贫血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2-4]。
Silverberg等[4]最先详述了CHF中的贫血,并将纠正贫血作为改进CHF患者临床结果的一种新概念,>50%的CHF患者伴有贫血,且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贫血在CHF患者较为常见,且与其存活率明显相关。
den Elzen等[5]在研究CHF患者发生贫血的多因素分析中发现,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Hb水平是CHF患者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
一项研究中[6]:选择CHF合并贫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β受体阻滞荆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PO、铁剂、输红细胞等治疗。
观察2组用药前与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63.9%(23/36)]和总有效率[91.7%(33/36)]均较常规治疗组[33.3%(10/30)和56.7%(17/30)]显著提高(x2值分别为6.73、10.91,P均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49.6±8.O)%、(34.7±10.O)%]、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0.7)、(6.0±0.4)c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30.1±24.0)、(148.3±30.8)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72.5±32.0)、(79.7±25.0)ml]均有显著改善(P均2 贫血预测CHF预后的机制:2.1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全身组织和器官发生缺氧变化等,可通过以下机制导致或加重心衰贫血使心脏的工作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并最终使心功能恶化,进而损害肾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即心-肾-贫血综合征;氧化应激:红细胞含有大量抗氧化剂,因而贫血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强,而氧化应激增强会损伤心肌细胞。
[模拟]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实践能力22A型题第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正常血红蛋白是有2对珠蛋白肽链形成的四聚体和亚铁血红素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见较多球形红细胞C.HbH病属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D.HbF是正常成人体内主要的血红蛋白E.新生儿HbA<sub>2</sub>含量较高,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参考答案:A正常血红蛋白是由2对珠蛋白肽链形成的四聚体和亚铁血红素。
第2题:关于血管性血友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血小板计数正常B.凝血因子Ⅸ缺乏C.出血时间延长D.APTT可延长E.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参考答案:B血管性血友病为血小板膜GPⅡb/Ⅲa缺陷。
第3题:CK是哪种酶的英文缩写A.酸性磷酸酶B.乳酸脱氢酶C.肌酸激酶D.腺苷酸激酶E.氨基转移酶参考答案:C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分子量为86ki),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第4题:临床中进行肥达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为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C.玻片凝集法D.试管凝集法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参考答案:D临床中进行肥达试验最常采用试管凝集法,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第5题:血清尿素的酶法测定A.反应呈一级,动力学法B.反应呈一级,终点法C.反应呈零级,动力学法D.反应呈零级,终点法E.反应呈混合级,速率法参考答案:A第6题:运输霍乱弧菌的保存培养基为A.碱性蛋白胨水B.PV平板C.SS琼脂D.GN增菌液参考答案:A运输霍乱弧菌的保存培养基为碱性蛋白胨水。
第7题:快速初步鉴定变形杆菌属的指标为A.在血平板上呈波纹状蔓延生长B.在血平板上菌落为1~2ramC.在SS上呈波纹状蔓延生长D.发酵乳糖,在SS上菌落为1~2mmE.硫化氢阴性,发酵乳糖参考答案:A第8题:有关标准品的要求,不包括在内的选项是A.量值可溯源,准确性高B.基质效应小C.化学结构常见D.无传染危险性E.稳定性好参考答案:C对标准品的要求主要有其量值可溯源、准确性高;基质效应小;无传染危险性;稳定性好等,对化学结构无特殊要求。
糖化血红蛋白——提高糖尿病诊断效率的新手段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包玉倩教授的课题组对中国人糖尿病诊断方法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最近被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会官方月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布,并配发了专家述评。
糖尿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
近期在中国4.6万余人的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目前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达9240万。
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无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检测空腹血糖均有时间及采样要求,需要空腹或多次取血,因此受试者依从性较差。
近年来有学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引入到糖尿病诊断领域。
HbA1c检测的优势在于方便、易行、不受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反映出的血糖情况相对稳定。
2009年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将HbA1c≥6.0%作为糖尿病的筛查标准之一。
然而,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存在种族差异。
贾伟平的团队在上海社区人群中进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HbA1c诊断糖尿病效率的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在社区普通人群中HbA1c≥6.3%诊断效率等同于空腹血糖≥7.0 mmol/l。
而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2)中HbA1c≥6.3%诊断效率明显优于空腹血糖≥7.0 mmol/l,也优于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效率。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综合性医院都有HbA1c检测仪,中国卫生部正在实施HbA1c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7(总分:2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88,分数:176.00)1.尿液隐血试验检测呈阳性,且出现游离Hb,这种尿液称(分数:2.00)A.脂肪尿B.乳糜脓尿C.血尿D.胆红素尿E.血红蛋白尿√解析:解析:尿液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时即为血红蛋白尿;乳糜液进入尿液形成乳糜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称脂肪尿;乳糜尿若合并泌尿道感染,可出现乳糜脓尿;胆红素尿振荡后产生的泡沫呈黄色。
2.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形态(分数:2.00)A.椭圆形,大多数不对称,卵壳厚薄不均匀,虫卵最宽处近卵盖端B.长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前端有一不明显小盖C.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卵内有一个毛蚴√D.不规则椭圆形,卵盖大,卵壳厚薄不均匀,内有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E.灯泡状,黄褐色,卵壳厚,内含一成熟毛蚴解析:解析:成熟日本血吸虫虫卵为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卵内有一个毛蚴。
A为斯氏肺吸虫;B为布氏姜片吸虫;D为卫氏并殖吸虫;E为华支睾吸虫。
3.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随年龄变化比例基本相等的时间为(分数:2.00)A.8~14天和4~6岁B.4~8天和2~5岁C.6~9天和4~5岁√D.1~3天和3~5岁E.9~14天和6~8岁解析:解析: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一周内降至5×10 9/L,第6—9天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随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婴儿期以淋巴细胞为主,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中性粒细胞逐渐升高,4~5岁两者基本相等。
4.以下哪种检测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数:2.00)A.尿酸碱度B.尿蛋白C.尿糖√D.尿酮体E.尿胆红素解析:解析:尿糖检查主要是作为糖尿病的筛检和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
5.下列关于白血病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显著增多√B.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增多C.急性白血病少于慢性白血病D.急性白血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定增高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不会出现白血病“裂孔”现象解析:解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显著增多;骨髓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大多数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增多,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我国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于慢性白血病患者;当原始细胞≥30%的时候,可出现白血病“裂孔”现象。
初级师基础知识临床检验基础-(1)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属于血液中正常有形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凝血因子C.血小板D.组织细胞E.巨噬细胞答案:C2. 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A.血液和造血组织B.血细胞C.出血倾向D.血栓与止血E.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答案:E3. 正常人血液pH应该在A.7.25~7.35B.7.35~7.45C.7.40~7.50D.7.45~7.55E.7.30~7.40答案:B4. 血浆渗透压量正常人约为A.280~300mOsm/(kg·H2O)B.290~310mOsm/(kg·H2O)C.270~290mOsm/(kg·H2O)D.260~280mOsm/(kg·H2O)E.250~270mOsm/(kg·H2O)答案:B5.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A.悬浮稳定、黏滞性、凝固性等功能B.运输、协调、防御等功能C.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D.悬浮稳定、运输、协调和防御等功能E.运输、凝固、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答案:C6. 在必要时,成人静脉采血的部位可选择A.股静脉B.上腔静脉C.下腔静脉D.颈内静脉E.颈外静脉答案:A7. 皮肤采血的特点是A.耳垂采血检查结果不够恒定B.WHO推荐采集耳垂血液C.采集手指血的部位是示指D.手指采血操作复杂E.耳垂和手指采集的均为静脉血答案:A8. 真空采血法又称为A.套筒式采血法B.负压采血法C.封闭式采血法D.正压采血法E.用于头皮静脉采血答案:B9. 属于酸性染料的是A.亚甲蓝B.天青C.伊红D.四甲基硫堇E.苏木精答案:C10. 关于细胞成分化学特性,叙述正确的是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B.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C.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D.血红蛋白为碱性蛋白质E.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碱性答案:D11. 晚幼红细胞脱核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是完成在A.脾脏B.肝脏C.血液D.骨髓E.淋巴管答案:D12. 关于红细胞生理,描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10天B.正常成年人红细胞起源于骨髓和脾脏C.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D.衰老的红细胞是在肝脏被破坏E.网织红细胞经过约72小时成为成熟的红细胞答案:C13. 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为A.1.34mlB.1.35mlC.1.36mlD.1.37mlE.1.38ml答案:A14.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是A.(4.0~5.5)×1012/LB.(4.5~6.5)×1012/LC.(5.5~7.0)×1012/LD.(6.0~7.0)×1012/LE.(6.6~7.5)×1012/L答案:D15. 红细胞Hayem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A.固定红细胞B.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C.调节渗透压D.抗凝E.防腐答案:B16. 枸橼酸钠在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的主要作用是A.调节渗透压B.防止血小板聚集C.抗凝和维持渗透压D.防止细胞粘连E.防腐答案:C17. 1966年被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检测参考方法为A.SDSB.HiN3C.CTABD.HiCNE.AHD 575答案:D18. 改良牛鲍计数板两侧支柱加盖专用盖玻片形成的计数池高为A.0.01mmB.0.05mmC.0.10mmD.0.15mmE.2.20mm答案:C19. HiCN测定最大吸收峰位于A.504nmB.538nmC.540nmD.560nmE.575nm答案:C20. HiN3检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A.504nmB.538nmC.540nmD.542nmE.575nm答案:D21.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是A.亚铁血红蛋白B.还原血红蛋白C.氧合血红蛋白D.高铁血红蛋白E.碳氧血红蛋白答案:C22. 瑞氏染色血涂片中,正常红细胞直径范围在A.6.0~9.2μmB.6.0~9.5μmC.6.5~9.5μmD.6.6~9.6μmE.7.2~9.7μm答案:B23. 大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A.>15μmB.>13μmC.>11μmD.>10μmE.>9μm答案:D24. 关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叙述正确的是A.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B.胞质内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C.胞质内尚存少量嗜碱性物质D.胞质内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E.属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答案:C25. 血细胞比容测定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A.黏度法B.折射计法C.离心法D.放射性核素法E.比重测定法答案:D26. 温氏法测定血细胞比容其结果应读取红细胞柱的A.白细胞层B.血小板层C.有核红细胞层D.还原红细胞层E.带氧红细胞层答案:D27. 对血细胞比容叙述正确的是A.减低见于大面积烧伤B.增高见于各种贫血C.作为MCV计算的基础数据D.温氏法必须采用动脉血标本E.抗凝剂采用肝素锂的效果最好答案:C28. 对红细胞平均指数叙述正确的是A.MCV是指单个红胞的体积B.MCH是指每个红胞内所含网状颗粒的量C.以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来计算MCVD.MCH是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浓度E.MCHC的计算单位是g/L答案:E29. RDW反映红细胞的A.数量B.比容C.体积D.体积大小的异质性E.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答案:D30. 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叙述正确的是A.RDW增大对IDA诊断灵敏度低B.RDW增大对IDA诊断特异性强C.RDW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D.RDW反映红细胞形态E.RDW常用g/L表示答案:C31. 标本中可影响RDW的因素是A.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B.变性的嗜碱性RNAC.卡波环D.红细胞碎片E.豪焦小体答案:D32. 有关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A.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胞质中残存着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C.经普鲁士蓝染色后可见连成线状的网状结构D.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E.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Ⅰ~Ⅳ4个型答案:C33. ICSH推荐的血沉检测的标准方法为A.库氏法B.魏氏法C.温氏法D.潘氏法E.ZSR法答案:B34. 魏氏法检测血沉所采用的数值报告单位是A.mm/minB.mm/hC.cm/minD.cm/hE.cm35. 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A.红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组织细胞E.巨核细胞答案:C36. 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A.红细胞系统B.脾脏C.肝脏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淋巴细胞系统答案:D37. 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A.中幼粒细胞B.晚幼粒细胞C.早幼粒细胞D.杆状核粒细胞E.原粒细胞答案:A38. 与白细胞无关的是A.Auer小体C.中毒颗粒D.Howell-Jolly小体E.空泡答案:D39. 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A.早晨较低,下午较高B.安静时高,进食后低C.剧烈运动、剧痛时降低D.妊娠期轻度减低E.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水平相近答案:A40. 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最多见的是A.杆状核B.二叶核C.三叶核D.四叶核E.五叶核答案:C41. 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A.分裂池B.成熟池C.贮存池D.循环池E.边缘池答案:A42. 血液分析仪叙述正确的是A.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多采用流式技术B.仪器法对白细胞的分类不能替代显微镜分类C.采用电阻抗法的仪器可进行白细胞五分类检测D.小孔管是仪器主要的染色部位E.测量脉冲的大小无法测出细胞体积大小答案:B43. 在电阻抗法中,与脉冲大小呈正相关的是A.细胞数量B.细胞内颗粒数量C.细胞染色质密度D.细胞体积E.细胞核形态答案:D44. 目前血型的定义是A.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B.指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差异C.指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D.指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性E.指A和B抗原的共同抗体结构答案:D45. ISBT将红细胞表面抗原按血型系统分为B.23个C.26个D.28个E.30个答案:B46. 红细胞膜上的ABH抗原主要构成物质是A.糖蛋白和糖脂B.胆固醇C.免疫球蛋白D.磷脂E.脂蛋白答案:A47. 酶介质法作血型鉴定时,用蛋白酶处理红细胞,主要是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使红细胞表面A.负电荷减少B.负电荷增高C.正电荷减少D.正电荷增高E.正电荷中和负电荷答案:A48. 原尿中不存在的物质有A.葡萄糖B.氯化物C.无机磷酸盐D.尿素答案:E49. 原尿中葡萄糖完全被重吸收的场所为A.远曲小管B.髓袢C.近曲小管D.集合管E.肾小球答案:C50. 原尿中哪种物质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A.尿素B.氨基酸C.尿酸D.肌酸E.肌酐答案:E。
婴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
婴幼儿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婴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
- 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140-200g/L;出生后 2-3 天,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100-180g/L。
- 1-3 个月婴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90-150g/L。
- 4-6 个月婴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100-160g/L。
- 6 个月-1 岁婴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110-170g/L。
- 1-3 岁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110-160g/L。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只是一般范围,每个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血红蛋白值可能会有所波动。
如果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此外,血红蛋白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海拔高度、吸烟、饮酒、药物等。
因此,在评估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值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幼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对于幼儿来说,了解和掌握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非常重要,有助于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幼儿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及其相关内容。
一、血红蛋白的定义和功能血红蛋白是由红细胞中的铁簇蛋白分子组成的,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在肺部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还原血红蛋白,并将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和新陈代谢。
二、幼儿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幼儿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正常的血红蛋白范围如下:1. 新生儿(0-1个月):110-180 g/L2. 婴儿(1-24个月):100-140 g/L3. 幼儿(2-5岁):110-140 g/L4. 学龄前儿童(6-9岁):115-140 g/L5. 学龄期儿童(10-14岁):115-150 g/L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只是参考范围,实际情况还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进行综合评估。
三、影响血红蛋白水平的因素血红蛋白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多数情况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2. 性别:一般情况下,男孩的血红蛋白水平要略高于女孩。
3.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红蛋白下降。
4. 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居住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对血红蛋白水平产生影响。
四、血红蛋白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幼儿的血红蛋白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以下一些原因所致:1. 缺铁性贫血:由于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贫血类型。
2. 高原反应:身处高原地区的幼儿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水平偏高的情况,这是因为高原上空氧气稀薄,机体需增加血红蛋白合成以确保足够的氧供应。
3. 炎症反应:某些炎症和感染疾病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水平升高。
2023年护师类之护师(初级)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单选题(共50题)1、产前检查发现巨大儿,最需考虑的情况是A.经产妇B.营养过剩C.孕妇并发糖尿病D.父母身材高大E.过期妊娠【答案】 C2、能抑制心室的异位激动,抗心律失常首选药为A.肾上腺素B.阿托品C.利多卡因D.异丙肾上腺素E.回苏灵(二甲弗林)【答案】 C3、患者,女性,47岁,外伤10天后发生破伤风入院。
A.预防并发症B.抗炎C.控制和解除痉挛D.中和血内游离毒素E.清创【答案】 D4、患者,男,43岁,首次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其症状在休息后可缓解,且X 线检查示无椎管狭窄,此时的治疗方法应首选A.推拿按摩B.手术摘除髓核C.绝对卧硬板床休息D.给予止痛药,必要时局部封闭E.卧舒适软床,严禁起床活动【答案】 C5、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原则是A.止血、减少月经量B.减少月经量、调整周期C.调整垂体及性腺功能D.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E.止血、防止子宫内膜病变【答案】 D6、患者,男性,42岁,癫痫史8年。
工作时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抽搐发作。
给予下列处理措施,错误的是A.用力按住其手足B.在患者背后垫衣被等软物C.松解患者的衣领及裤袋,以利呼吸D.用缠纱布的压舌板塞入其一侧上、下臼齿之间E.使患者头偏向一侧【答案】 A7、下列为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的是A.3.0×10B.4.0×10C.4.0×10D.3.0×10E.4.0×10【答案】 B8、初产妇,27岁,妊娠高血压。
剖宫产术后硫酸镁静脉滴注,最先出现的毒性反应是A.血压过低B.尿量过少C.心率减慢D.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E.呼吸减慢【答案】 D9、保持产妇不断泌乳的关键是A.供给营养B.按摩乳房C.婴儿频繁吸吮乳头D.热敷乳房E.产后活动【答案】 C10、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B.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C.前驱感染、水肿、蛋白尿D.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血尿E.前驱感染、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答案】 A11、对高渗性脱水的病人应首先输入A.等渗盐水B.5%葡萄糖液C.低分子右旋糖酐D.10%盐水E.3%~5%盐水【答案】 B12、血象显示网织红细胞减少的疾病是A.地中海贫血B.生理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红细胞贫血【答案】 D13、股动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至少为A.2分钟B.3分钟C.4分钟D.5分钟E.1分钟【答案】 D14、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A.牙龈出血B.发热伴大量出汗C.骨骼疏松D.毛发无光泽及“反甲”E.皮肤紫癜【答案】 D15、患者男性,50岁。
轻度贫血诊断标准轻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但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贫血状态。
轻度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头晕、心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轻度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轻度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即可被诊断为轻度贫血,而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30g/L则可被诊断为轻度贫血。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对轻度贫血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除了血红蛋白浓度外,轻度贫血的诊断还需综合考虑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分布、红细胞形态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情况也会对轻度贫血的诊断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医生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血液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轻度贫血。
在临床实践中,轻度贫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有些慢性疾病、肿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因此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轻度贫血的干扰。
除了临床检查外,对于患有轻度贫血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病因诊断。
轻度贫血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对于轻度贫血患者,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找出患者贫血的具体原因,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轻度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血液指标、病史、体格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度贫血,并找出贫血的原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可能患有轻度贫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和相关的病因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轻度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初级(师)临床医学检验技师-临床检验基础(三)(总分:100.01,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A2型题{{/B}}(总题数:36,分数:72.00)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的原理,以下哪项叙述是正确的______∙ A.在规定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化系数∙ B.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褐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C.血红蛋白可被亚铁氯化钾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 D.在721型比色计上测得透光度,乘以367.7,即得血红蛋白浓度∙ E.能测定所有的血红蛋白(分数:2.00)A. √B.C.D.E.解析:2.关于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哪个是错误的______∙ A.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占容积的百分比∙ B.用温氏法测比容偏高,是由于仍存在3%的残留血浆量∙ C.毛细管高速离心法的正确性在于不存在残留血浆量∙ D.血细胞比容是一项相对值∙ E.温氏法测定时,用水平离心机以2264g离心30min(分数:2.00)A.B.C. √D.E.解析:3.不会造成血沉加快的因素是______∙ A.血沉管倾斜∙ B.室温高于25℃∙ C.标本有血凝块∙ D.标本溶血∙ E.测定管的内径比标准管小(分数:2.00)A.C. √D.E.解析:4.关于血红蛋白的构成,正确的是______∙ A.亚铁血红素和原卟啉构成∙ B.亚铁血红素和铁原子构成∙ C.亚铁血红素和球蛋白构成∙ D.亚铁血红素和清蛋白构成∙ E.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分数:2.00)A.B.C.D.E. √解析:5.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______∙ A.变形性增大∙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大∙ D.血沉降率降低∙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分数:2.00)A.B. √C.D.E.解析:6.正常成人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不能见到的是______∙ A.口形红细胞∙ B.裂红细胞∙ C.嗜多色性红细胞∙ D.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分数:2.00)A.C.D.E. √解析:7.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______∙ A.560nm∙ B.540nm∙ C.520nm∙ D.510nm∙ E.450nm(分数:2.00)A.B. √C.D.E.解析:8.正常情况下血中血红蛋白不包括______∙ A.HbO2∙ B.Hbred∙ C.HbCO∙ D.SHb∙ E.Hi(分数:2.00)A.B.C.D. √E.解析: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______∙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生长激素(分数:2.00)A.C.D. √E.解析:10.SDS-Hb测定法与HiCN法测定Hb相比最大优点是______∙ A.操作简便∙ B.呈色稳定∙ C.准确性高∙ D.没有公害∙ E.精确性高(分数:2.00)A.B.C.D. √E.解析:11.患者外周血检查结果中,不符合缺铁性贫血的是______∙ A.MCV<80fl∙ B.MCH<27pg∙ C.MCHC340g/L∙ D.Hb95g/L∙ E.RBC3.5×1012/L(分数:2.00)A.B.C. √D.E.解析:12.下列哪项不属于红细胞计数的技术误差______∙ A.取血部位不当∙ B.稀释倍数不准∙ C.使用相同的计数板,不同的操作者∙ D.充液外溢∙ E.稀释血液混合不匀(分数:2.00)A.C. √D.E.解析:13.关于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脆性大的红细胞不易溶血∙ B.脆性大的红细胞易溶血∙ C.脆性小的红细胞不易溶血∙ D.正常男性成人红细胞多于女性∙ E.正常新生儿红细胞多于成人(分数:2.00)A. √B.C.D.E.解析:14.红细胞破坏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不出现______∙ A.Hb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 B.血红素降解为胆绿素、铁和一氧化碳∙ C.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 D.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为复合体∙ E.红细胞被分解成铁、珠蛋白、胆红素(分数:2.00)A.B.C.D. √E.解析:15.HiC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的原因是______∙ A.延长血红蛋白转化时间∙ B.H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 -下降,结果偏低∙ D.可出现浑浊现象∙ -升高,结果偏高(分数:2.00)A.C. √D.E.解析:16.目前国际推荐测定Hb方法是______∙ A.十二烷基硫酸钠比色法∙ 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 C.碱羟血红蛋白比色法∙ D.酸化血红蛋白比色法∙ E.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法(分数:2.00)A.B. √C.D.E.解析:17.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时MCV和RDW的改变为______∙ A.MCV正常,RDW异常∙ B.MCV减低,RDW增高∙ C.MCV增高,RDW异常∙ D.MCV增高,RDW减低∙ E.MCV减低,RDW异常(分数:2.00)A.B.C. √D.E.解析:18.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是______∙ A.椭圆形红细胞增多∙ B.球形红细胞增多∙ C.口形红细胞增多∙ D.棘形红细胞增多∙ E.靶形红细胞增多(分数:2.00)A.C.D. √E.解析:19.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是______∙ A.增快∙ B.下降∙ C.正常∙ D.无变化∙ E.无法判断(分数:2.00)A.B.C. √D.E.解析:20.红细胞目视计数法的计算公式应是(N表示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______∙ A.N×5×10×103×200∙ B.N×25×10×104×200∙ C.N×5/25×10×105×200∙ D.N×25/5×10×106×200∙ E.N×25/5×10×109×200(分数:2.00)A.B.C.D. √E.解析:21.细胞沉降率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______∙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叠连(分数:2.00)A.C.D.E. √解析:22.常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外周血的异常红细胞为______∙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 E.点彩红细胞(分数:2.00)A.B.C.D. √E.解析:23.对肝脏疾病所致贫血,错误的说法是______∙ A.可以是正常细胞性贫血∙ B.可以是大细胞性贫血∙ C.胆道阻塞患者外周血涂片中能见到靶形红细胞∙ D.酒精中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涂片中不能见到棘形红细胞∙ E.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全血细胞减少(分数:2.00)A.B.C.D. √E.解析:24.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概念是错误的______∙ A.贫血时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两者减少程度是一致的∙ B.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 C.每个红细胞含有一定量的血红蛋白∙ D.一般情况下,随红细胞的增多和减少,血红蛋白常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E.在一天之间血红蛋白的量会有波动(分数:2.00)A. √C.D.E.解析:25.计数红细胞时,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______∙ A.不宜于用过亮光线∙ B.在低倍镜下计数∙ C.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个角及中央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的总数∙ D.将上面红细胞总数乘以1010/L然后报告∙ E.计数时应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分数:2.00)A.B. √C.D.E.解析:26.不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的是______∙ A.网织红细胞∙ B.嗜多色性红细胞∙ C.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有卡波环的红细胞(分数:2.00)A.B.C.D.E. √解析:27.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______∙ A.急性胰腺炎∙ B.腹泻∙ C.烧伤∙ D.溶血性贫血∙ E.大手术后(分数:2.00)A.C.D. √E.解析:28.患者红细胞平均指数为:MCV 75fl,MCH 22pg,MCHC 293g/L,最可能是______∙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尿毒症(分数:2.00)A.B.C.D. √E.解析:29.患者红细胞平均指数为:MCV 78fl,MCH 26pg,MCHC ______g/L,该患者贫血可能是∙ 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D.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分数:2.00)A.B.C.D.E. √解析:30.患者,女,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