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3-海岸及海域
- 格式:ppt
- 大小:7.70 MB
- 文档页数:60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初中中国地理:东海海底地形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
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
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
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
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
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
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
地形陡峻,坡度3~10°。
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
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23~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
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
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
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
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总结:东海的优良港湾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口,航道深阔,水量充沛,江内风平浪静,宜于巨轮停泊。
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中国海域概览中国海域中国近海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区5个部分组成,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其中东中国海123万km²,南中国海350万km²。
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平洋西部陆缘海。
中国领海示意图中国近海是因邻近我国大陆而得名,并非全部是我国的领海和管辖区(就像日本海不是日本的一样)。
我国主张归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总面积(如上图)约300万km²,但其中有约150多万km²与邻国有争议或为邻国所占领,目前我国只与越南谈判划定了北部湾的界线(专属经济区的界线)。
中国海域总览思维导图各大海域分界线渤海——黄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
黄海——东海: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西南角连线。
东海——南海: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连线。
台湾以东海区: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东中国海渤海1、概述渤海是近乎封闭的大陆架浅海,也是我国五大海域中唯一的内海。
位置范围:北接辽宁省,西到河北省、天津市,南邻山东省,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可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其中中央盆地是渤海的主体,海底地势从边缘的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缓缓倾斜,平均坡度为0°0′28″。
渤海海峡位于渤海东部的出口,介于老铁山角和蓬莱角之间,南北宽约100多千米。
散布其间的庙岛群岛将海峡分割成若干水道,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深度最大,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渤海海峡2、地理环境经纬度:北纬36°58.0′-40°59.0′、东经118°42.0′-122°17.0′。
渤海的大陆海岸线2278km,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
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五个组成部分,面积7.7万km²。
中国地理南海知识点中国地理南海知识点南海主要以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部分呈环状分布。
中央海盆位于南海中部偏东,大体呈扁的菱形,海底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海岸南海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南海岛礁岛礁东沙群岛位于北部陆坡区的东沙台阶上;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则扎根于西陆坡区的西沙台阶和中沙台阶上;南沙群岛形成于南陆坡区的南沙台阶上。
西南中沙群岛共有大小岛礁200多个,一般按照它们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为五类:岛是露出海面、地势较高、四面环水的陆地。
岛的形成时间较长,陆地形状不易受台风吹袭而变形,面积相对较大,一般有植物生长。
中国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属于海洋岛,有珊瑚岛(沙岛、岩岛)、火山岛之分。
沙岛是由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积在珊瑚礁礁盘上,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岛,西南中沙群岛绝大部分是这一类岛屿,岩岛是由珊瑚沙岩和珊瑚石灰岩结成的坚固的珊瑚岩岛,西沙群岛中的石岛就是一个典型的岩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西沙群岛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火山岛,上述的岛屿在中国渔民中称之为“峙”、“峙仔”。
沙洲是已经露出海面的陆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没,只是台风和大潮时才被淹没。
沙洲的外形不稳定,面积较小,由于受潮水冲刷,植物很少生长。
沙洲和沙岛一样,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积在礁盘上而形成的。
沙洲和沙岛的区别在于:形状稳定与否,离海面高低,面积大小,植物多寡等。
中国渔民一般把两者都称为“峙”“峙仔”或“沙帽”,亦称沙洲为“沙仔”。
暗礁也称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体。
涨潮时多数被淹没,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
有巨大礁盘的暗礁,经过地壳上升的作用,或者经过海浪的冲积,是形成沙洲的良好地点。
中国渔民称之为“线”、“沙”、“铲”等等。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南海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5—28℃。
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0℃以上,最热时极端达33℃左右。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2021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宽敞范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样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样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边,在海边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边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固的植被地带。
②海边。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势上显著变化的地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曲折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假如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势、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许多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那个地点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腐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腐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要紧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点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要紧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状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腐蚀作用为主的特点。
中国海洋地图知识点总结首先是中国海域划分。
中国的海域被划分为近岸海域、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近岸海域是指沿岸至富裕水平线以内的海域,属于国内水域,受国内法律管辖。
领海是指从基线至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对领海享有主权。
毗邻区是指领海以外12海里至24海里之间的海域,主权属于中国,但在这一区域内的外国船只享有自由通行权。
专属经济区是指从基线至200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有权在这一区域内开展经济活动并行使主权。
大陆架是指沿岸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中国在这一区域内享有矿产资源的开采权。
其次是中国的海岸线。
中国海岸线曲折而险峻,拥有许多海湾、半岛、海峡和海岛。
其中,最著名的海湾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南海包括北部湾、琼州海峡、广东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中国的半岛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海峡则有台湾海峡、鹿儿岛海峡等。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岛,其中包括台湾、海南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
再次是中国的海岛资源。
中国的海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中国的海域中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南海的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东海也是我国较核心的石油开发区域,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渤海、东海、南海等地,这些海域拥有着众多种类的鱼类和贝类资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水上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最后是中国的海洋保护区。
中国在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陆续设立了许多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资源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的海洋疆域辽阔,海洋地图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辽阔的海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领海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在中国海域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四大海,海岸线的大致长度,;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教育。
2、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我国的领海面积、所拥有的岛屿及海岸线长度。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既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
中国地图显示我国濒临的海洋,教师说明,学生在图中指出相应的位置。
提问:领海和内海各指哪些海域?讲授新课:(一)我国濒临的海洋——海洋大国1、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临太平洋。
分界:渤海—渤海海峡以西长江口北岸是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属东海,以南为南海。
2、我国的领海和内海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内海是深入到大陆内部,只有狭窄水道同外海或大洋相通的海域。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通过课件展示我国海域及岛屿图,闪烁大陆海岸线。
提问:从海洋疆域方面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学生活动:请学生读地图册上的地图,找出上述这些隔海相望的国家。
(二)漫长的海岸线——1.8万千米[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海域分布图”)1、找到我国的海岸线北起点及南终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这两点所在的位置。
(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教师简单介绍海岸线所经过的省份或地区。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北端到最南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
(三)众多的岛屿1、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2、岛屿: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X围(一)X围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XX岛以东海域。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二)海域划分1、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2、界线1)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XX 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XX东山岛南端沿XX浅滩南侧至XX 岛南侧端鹅鸾鼻之间连线。
(三)主要海区1、渤海1)面积:80000平方公里,深入中国内陆,三面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
2)组成:可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宽约57mile,庙岛列岛南北排列,把海峡分隔成六个主要海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出现水深80米左右的冲刷潮沟,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3)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X围占总面积的95%。
坡度平缓,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2、黄海1)面积:38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深度44米。
以XX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为140米。
3)位置:黄海的北侧、西侧为中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XX过济州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
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大陆的影响。
3、东海1)面积:77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东南缓缓倾斜。
为一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XX海峡与南海相连。
中国地理十条地理界线中国地理十条地理界线是指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十条地理分界线,包括国境线、边界线、海岸线、江河湖泊分界线等。
这些地理界线在中国领土的划分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的国土安全、资源利用、边境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国境线中国国境线是指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边界线。
根据国际法规定,国境线应按照自然地理界线、历史文化界线等因素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等因素。
中国的国境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朝鲜、俄罗斯、蒙古等。
二、边界线边界线是指中国的省际、市际或县际之间的行政分界线。
中国地域广大,边界线的划定对于行政管理和资源利用非常重要。
中国的边界线由国家制定和管理,确保国家领土的完整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三、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是指中国沿海地区与海洋之间的分界线。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涵盖了东海、黄海、南海等多个海域。
海岸线对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江河湖泊分界线中国众多的江河湖泊在地理上需要进行分界,以便于资源开发和管理。
比如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江河,它们的分界线对于水资源的调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中国的众多湖泊也需要进行分界,以便于湖泊的管理和利用。
五、民族地区分界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在地理上需要进行划分。
根据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各民族的分布,中国设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划定了民族地区分界线,这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六、自然资源保护区界线为了保护自然资源、饮用水源、珍稀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中国设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有着特定的界线,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维护了自然环境的稳定。
七、生态红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中国制定了生态红线政策,划定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的划定对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描述我国海陆位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北邻近日本,西南与印度相接,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我们拥有广阔的陆地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由于我国地势复杂多样,地理位置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陆地位置方面,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濒临太平洋。
我国的东部和南部与朝鲜湾、黄海、东海相邻,而西南部与印度洋相接。
这种陆地位置为我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便于与东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交流与合作。
在海洋位置方面,我国拥有着辽阔的海洋领域,东海、南海和黄海是我国海洋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海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洋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为我国的海洋产业、渔业以及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我国的地理特点非常丰富多样。
从北方的广阔平原到南方的高山和丘陵,从东部的沿海地带到西部的高原和盆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
这种地理多样性为我国的旅游业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地理位置也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农业、工业、贸易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积极探索国家发展的新途径。
总结而言,我国的海陆位置非常重要。
地理多样性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我们能够与世界各地进行广泛合作。
我们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地理优势,以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陆地位置、海洋位置、地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来描述我国的海陆位置。
首先,将介绍我国的陆地位置,包括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陆地面积辽阔等情况。
然后,将探讨我国的海洋位置,包括我国沿海线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等。
接下来,将具体阐述我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势起伏、山脉河流等。
最后,将分析影响我国海陆位置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
地理海岸及海域知识整合海岸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计32021多m。
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m。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自202170年代末期以来,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被喻为“地带”。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一)我国海岸变迁与气候有关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虽然它们形成时代不同,但却都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移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相对运动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
其中尤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沉降带和三列隆起带规模最大、地貌形态最显著,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就象大海里的波涛,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而且越向东,波涛的振幅越高,构造的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地层的年代越新。
由西向东第一列盆地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时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列平原沉降带是燕山运动时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为主的地层,而第三列海盆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完成的,沉积了新第三纪为主的地层。
(二)海侵海退,岸线变迁南北有异二、我国海岸类型、重要港口和岛屿海岸轮廓;向东南突出,呈弧形,三个半岛伸向弧外。
(一)海岸类型: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生物海岸1、平原海岸(沙岸):(1)主要类型: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2)平原海岸形成原因:(3)特点①岸线平直,水浅滩多,缺乏天然港湾。
②岸上地势平坦,岸外多滩与沙洲,无基岩岛屿。
③有大河与内陆腹地相通。
在河口常有重要海港。
局部地方为山地丘陵海岸。
2、山地丘陵海岸(基岩海岸):(1)形成原因:(2)特点①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多港湾和半岛。
②岸上地形起伏,岸外岛屿群列。
③无大河与内陆腹地沟通。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一、地理位置和疆域欧亚大陆东部, 东临太平洋与韩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 –53°31′, 东经73°40’ –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
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1、概况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地形的主要特征是:(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分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中国地理常识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
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地理书籍或咨询地理专业人士。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
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
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3、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8个国家隔海相望。
4、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5、中国河流总计3.2万于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99条。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因黄河携带的泥沙最多,人们也称它中国的母亲河。
6、中国的湖泊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扣除人造的湖泊外,天然湖泊有2.39万平方千米,仍居世界第三位。
人工湖泊主要有滇池、洱海、抚仙湖、十三陵水库等。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答: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
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影响:我国的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
(3)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
影响: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它们所占的比例都较少。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答:(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主要表现有③:①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③由于我国雨带基本上呈与江河干流平行分布的态势,使各河段的调水能力小,从而导致了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⑴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其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构成了我国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网格状骨架,控制着镶嵌于网格中的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格式。
⑵我国南北向山脉和东西向山脉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其中:①南北向山脉把全国分成地势显著变化的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逾3 500米的高山和逾5000米的极高山,山脉多为北西、北西西向,而东部则多为海拔低于3 000米的中、低山,以北北东向山脉为主;②东西向山脉中,西部的昆仑山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天山则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北列——阴山为内蒙古高原的边缘,东部的中列——秦岭不仅是长江、淮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片区与北方片区的地理分界线,而东部的南列——南岭不仅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