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参考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绪论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a、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b、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c、地形地貌;d、水文地质条件;e、物理地质现象(不变地质现象);f、天然建筑材料(土料、石料)。
3、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和影响工程建筑物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a、区域稳定性问题;b、岩(土)体稳定问题;c、与渗流有关的问题;d、与河湖冲淤有关的问题。
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a、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分析);b、数学力学分析法: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边界条件—>数学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定量评价(预测)c、模型模拟实验法:模型试验法(相同原理);模拟实验法(相似原理)。
d、工程地质类比法(比拟法):拟建区与地质条件相似的已建区进行比较,应用已建区的一些成果。
5、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1、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2、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并包围的岩石块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4、岩体结构分类:a、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连续介质)、块状结构(不连续介质);b、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c、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d、散体结构(似连续介质)。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1、天然应力:存在于地壳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应力状态。
分类:a、三向相等的静水应力式:σx=σy=σz=γh;b、竖直应力为主;c、水平应力为主。
2、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P45)(1)最大主应力轴空间展布的规律性:大致与察隅和伊斯兰堡连线的夹角平分线方向一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岩体(rock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
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工程地质之所以要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⑴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
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岩体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⑵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各结构面分别为确定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的分割面和滑移控制面。
⑶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
这是由于结构面往往是风化、地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动的部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制面。
总之,对岩体的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断层型或充填型结构面、裂隙型或非充填型结构面、断续延伸的非贯通型岩体结构面,它们分别对应于I级、U级、川级结构面岩体结构分类: 按建造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等类型。
按岩体的改变程度可划分为完整的、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的等四个等级。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研究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意义:(1)岩体天然应力状态或地应力场是工程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
斜坡变形与破坏:贯通性破坏面形成前,斜坡部分变形和局部破裂,破坏是斜坡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屈服强度和长期强度:岩体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临界应力即屈服强度,岩体进入不稳定破坏阶段应力即长期强度。
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该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震级: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
滑坡:斜坡体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滑移现象。
崩塌:斜坡体呗陡倾拉裂面破坏,脱离母体,产生翻滚,跳跃,坠落,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快速位移。
粘滑断层和蠕滑断层: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突然滑动的断层,沿层面两侧连续缓慢滑动的断层。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条件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
岩体质量:依据表征岩体自身特征的指标,对岩体优劣性进行划分方法,RMR Q Z .岩体结构:岩体内不同类型结构面及其空间发育分布,组合切割的总体特征。
主应力分异和应力集中:自由临空面附近岩体在应力重分布下,产生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在方位,大小上的显著变化。
常将最大主应力或者最小主应力在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称为应力集中。
卸荷:岩体开挖导致其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不断释放,产生向临空面方向回弹膨胀的现象。
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情况下岩体内应力随时间增加不断降低的现象。
软弱夹层:岩体中在岩性上比上下岩层显著软弱而且单层厚度也比上下岩层明显较小的岩层泥化夹层:是指含泥质的原生软弱夹层经一系列地质作用演化而成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多发生在上下相对坚硬而中间相对软弱刚柔相间的岩层组合条件下。
席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内,广泛发育的一种近水平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
通过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其形成与区域性剥蚀卸荷有关。
隆爆:是地表岩体的一种类构造现象,形式上表现为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于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工程地质条件六个内容:1。
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
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条件5。
物理地质条件6。
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学在水利建设中的任务:1.选择工程地质条件最优良的建筑地址2.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3.选定地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枢纽布置、建筑物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及运营作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什么是矿物和造岩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解理和断口、硬度、其他性质岩浆岩常见结构的名称:1.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2。
按岩石中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3。
按岩石中颗粒相对大小来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岩浆岩常见构造名称: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状构造岩浆岩的简易分类:1。
根据化学成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根据形成条件: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沉积岩的常见结构名称:1。
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
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沉积岩的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1.硅质2.铁质3.钙质4.泥质5.其他(石膏)基地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沉积岩的构造名称:1。
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泥裂3。
结核4.生物成因构造主要的沉积岩有:1。
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3.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变质岩的构造种类:1.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2.块状构造3.变余构造主要的变质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混合岩什么是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风化分带:分布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岩石,经受太阳辐射、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侵袭,逐渐破碎。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作者:张倬元屠湧泉著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1目录:绪论第一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1.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2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3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1.4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1.5岩体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2.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2.2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3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2.4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2.5岩体应力及区域地应力场的研究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3.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3.2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3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4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与破坏3.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3.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3.7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4.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4.2活断层的特性4.3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4.4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4.5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5.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5.2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5.3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5.4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5.5场地地震反应及地震小区划5.6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6.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6.2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6.3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6.4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6.5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6.6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7.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7.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7.3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7.4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7.5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8.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8.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8.3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8.4地面沉降的研究、预测及防治第三篇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士程地质问题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9.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9.2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9.3斜坡的变形与破坏9.4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9.5斜坡破坏后的运动学9.6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的关系9.7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9.8 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原则及主要措施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0.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0.2地下开挖后围岩应力的重分布10.3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及山岩压力问题10.4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10.5地下洞室围岩变形量测的方法及应用……第十一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四篇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二章岩溶及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三章渗透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第五篇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四章河流侵蚀、淤积规律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五章海(湖)边岸磨蚀与堆积的工程的工程地质分析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扬压力】建筑学术语,指建筑物及其地基内的渗水,对某一水平计算截面的浮托力与渗透压力之和。
二、填空题1. 岩体结构是建造和改造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2. 活断层具有两种基本活动方式,即粘滑或蠕滑(稳滑),其主要活动方式为粘滑。
3. 逆断层上升盘因离地表较近,因此在活动时更易产生牵引褶皱和弯曲褶皱等地面变形破坏。
4. 斜坡变形表现为卸荷回弹和蠕变两种主要方式。
5. 斜坡失稳的基本方式为崩塌、滑坡和扩离。
6. 工程地质学基本研究方法有数学力学分析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模型模拟实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7. 横弯曲、上隆力、横向力8.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为以防为主、及时处理、合理制定整治方案。
9. 随坡脚变陡,坡面附近张力带范围随之扩大和增强。
10. 岩石坝基的滑动破坏形式分为表面滑动、浅部滑动、深部滑动。
11. 斜坡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拉裂、蠕滑和弯曲倾倒;滑坡按照滑坡动力学特征可分为混合式滑坡、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以及平移式滑坡。
12. 确定中国版图内某一点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方法为将该点与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以及西藏的察隅分别连线,交角平分线方向即为该点最大主应力方向。
13. 岩体破坏机制分为剪切破坏和张性破坏。
14. 岩体工程应用分类一般考虑岩体结构特征、岩体所处环境分析、岩体力学特征等三个指标。
15. 人类工程地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性问题、岩体稳定性问题、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四个方面。
16. 纵弯曲、轴向力对应关系如何17. 长期强度是使蠕变类型由趋稳蠕变类型转变为典型蠕变类型的临界应力。
18. 碎裂结构可细分为碎裂状结构、镶嵌碎裂结构,这两方面的结构较发育,岩体勘合紧密,间距30—10cm。
19. 管涌定义为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
三、选择题1. 岩体质量分类代表性方案。
考虑了开挖性和开挖后围岩支撑能力等,选择宾尼亚斯基RMR分类、巴顿Q 系统分类和谷德振Z系统分类。
2. 坡底宽度与坡脚应力状态的关系。
W<0.8H时,坡脚最大剪应力随底宽缩小而急剧增高,W>0.8H时,保持为一常数。
3. 正方形地下硐室的角点曲率半径,其对应的应力集中情况。
最大拉应力产生在最大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部位。
4. 我国规定,计算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用体波震级ML;计算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震级用面波震级Ms。
目前震级以面波震级Ms为标准,近震与远震计算公式转化关系为Ms=1.13ML—1.08。
5.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a.具有一定的孔隙或裂隙系统,为水循环提供通道。
b.有适宜的地貌条件和地质结构条件,提供水的补给和排出途径。
6. 糙面摩擦中剪切力量值范围:σtanΦc+C>τ>σtanΦc7. 岩石变形时间效应介质模型:第一级蠕变为减速蠕变,第二级蠕变为等速蠕变,第三级为加速蠕变。
8.潜蚀发生所需土石结构及颗粒成分条件。
土的结构愈疏松愈易产生潜蚀,即粒径比n=d₆₀/d₁₀增大,粗细占D/d₀减小。
足够多的粗大颗粒才容易产生潜蚀,n≦10,渗透变形主要形式是流土。
n≧20,主要是潜蚀。
10<n<20,二者皆可能。
9. 地下水运动方式。
10. 地下硐室洞边应力分布图版解释以及理解:随着向自由隧道周边的接近,径向应力逐渐减小,直到洞壁处为零;切向应力的变化则逐渐增大,至洞壁达最大值,且同一圆周上各点都同等程度地增大。
11. 坝基滑移控制面确定考虑两种情况:a.坝基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结构面,实际抗滑能力低于基岩接触面,这就是滑移控制面。
软弱结构面倾向下游,存在滑移临空条件,将成为滑移控制面。
b.另一种是不同方向的裂隙普遍发育,滑移控制面由最大剪应力带的分布所决定。
12.土石渗透变形的水动力条件。
n为孔隙度,固体颗粒体积为1-n,水的密度为1g/m³,ps为土粒密度,则pf﹦Jcr﹦(ps-1)(1-n)。
Jcr为产生潜蚀的临界梯度。
13. 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P218-219五、简答题(5小题)1.简述褶皱的不同部位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现象分析,并对相关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褶皱核部:由于褶皱核部是岩层受构造应力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部位,因此在褶皱核部,不论是公路、隧道或桥梁工程,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岩层破碎产生的岩体稳定问题和向斜核部地下水的问题。
褶皱的翼部:主要是单斜构造中倾斜岩层引起的顺层滑坡问题。
倾斜岩层作为建筑物地基时,一般无特殊不良的影响,但对于深路堑、高切坡及隧道工程等则有影响。
2.请简述反滤层及反滤作用的基本特征反滤层是指在大口井或渗渠进水处铺设的粒径沿水流方向由细到粗的配沙砾层。
顺着水流的方向颗粒逐渐增大,任一层的颗粒都不允许穿过相邻较粗一层的孔隙。
同一层的颗粒也不能产生相对移动。
设置反滤层后渗透水流出时就带不走堤坝体或地基中的土壤,从而可防止管涌和流土的发生。
3.简述岩体弹塑性介质发生蠕变的三个阶段,并结合相应模型作解释Ⅰ、初始蠕变阶段(AB段)或称减速蠕变阶段。
曲线呈下凹型,应变最初随时间增大较快,但其应变率随时间迅速递减,到B点达到最小值。
Ⅱ、等速蠕变阶段(BC段)或称稳定蠕变阶段。
曲线呈近似直线,即应变随时间近似等速增加,直到C点。
Ⅲ、加速蠕变阶段(CD段)。
蠕变加速发展直至岩块破坏(D点)。
4.简述滑坡破坏的条件,并指出防治措施和方法A.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B.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常用治理方法:抗滑工程(挡墙、抗滑桩、锚杆、锚索、支撑)、排水工程、削坡减荷、防冲护坡、土质改良、防御绕避等。
5.请简述断层中安德森模式与天然应力的关系安德森模式中正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为σ1直立,σ2和σ3水平且σ2与断层走向一致。
逆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为σ3直立,σ1和σ3水平,σ2平行断层走向。
平移断层的三周应力状态为σ2直立,σ1和σ3水平,σ2垂直走向。
6.请简述点源爆破的分带规律爆心一带岩石承受巨大径向压力,并出现巨大压缩使之形成切向压力,岩石遭受挤压剪断破坏,破碎成碎屑。
外围区径向压力衰减,径向压缩减小,切向压力降低或消失,产生径向拉裂裂隙,造成环向张裂隙。
7.请简述差异性卸荷回弹在颗粒体系中的表现特征(1)材料性能差别造成的差异回弹:紧密相连而材料性质不同的颗粒体系,加荷过程,弹性强的发生纯弹性应变,弹性弱的发生塑形变形。
卸荷回弹时,两者膨胀程度不一,分别产生残余压应力和残余拉应力。
(2)应力史不同造成的差异回弹:颗粒在被压缩的情况下冲入胶结物。
卸荷时,处于压缩状态的颗粒力图膨胀,但受到胶结物的限制,使胶结物转为拉伸状态,一旦被残余拉应力突破,即产生沿颗粒边界与回弹方向近于正交的拉裂面。
8.请简述造成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因素和本质特征(1)岩石地基内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地基内不同部位岩体中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延展深度各不相同,其变形量也就彼此不等。
在岩体个层面交界处产生明显差异沉陷。
(2)地基不同地段岩体变形性质差异。
一是软硬差别较大的岩层情况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陷。
二是岩体内张裂隙发育不均匀情况下,坝体压力作用下张裂隙发育的一侧压缩变形大于不发育的一侧,造成不均匀沉陷。
9.请简述接触碎块转动判据①结构面所夹碎块翻转角小于该面的静摩擦角。
②薄层状的岩体中出现与层面正交的剪动带。
③通常发生在碎块的原始倾角比较接近倾倒角。
④剪切位移的粘滑现象明显,常出现突发性破坏。
⑤碎块的边角越多,越趋向于圆球形。
10.请简述地下洞室在选址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地形:山形完整,洞室周围包括洞顶及傍山一侧应该有足够的厚度。
避免地形条件不良给施工造成困难或使水倒灌进洞室,且避免埋深过大,造成高低应力作用。
岩性:以厚层结构且坚硬、完整、力学性能好且风化轻微的岩体为主。
最好将洞室置于下盘岩体中。
地质构造:选择断裂小规模小及岩体结构简单的地区。
洞室轴向与构造带走向45度至60度最佳。
11.请简述活断层地区的工程建筑规划原则(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