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认知心理学_知觉2014.9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00 MB
  • 文档页数:1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呢?
在试图辨别图中盯着你的动物的过程中,你对知觉有了哪些了解?
什么样的知觉变化能使你更易于辨别图中所描述的对象?
帕特侬神庙错觉
帕特侬神庙错觉
从感觉到表征
远处对象
知觉连续体
信息媒介
邻近刺激
知觉对象
视觉—景物 (祖父的脸
祖父脸上反射的光线
视杆与视锥细胞的 光子吸收
祖父的脸
听觉—声音 (大树倒下)
眼见为实?
自上而下加工
1、输入图形分成字母串; 2、将字母串与单词比较,从而
确定单词的意义。 3、对组成单词理解其意义; 4、对不能组成的单词,则返回
最初阶段重复加工,直到将 字母串全部组成单词。
图形知觉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认知心理学的 一个基本观点: 人已有的知识 和知识结构对 当前的认知活 动具有决定性 作用。
•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 知觉的两种加工形式 • 两种知觉理论
一、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1977) :听觉的字母识别
大字母识别快 于小字母;
3种关系条件 下,大字母识 别反应时无显 著差异;小字 母的识别有差 异,其中冲突 条件下最慢。
二、知觉的两种加工形式
•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Lindsay & Norman,1977), 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 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 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 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 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 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 围环境。
真皮内各种感受细 胞的刺激
电脑键盘
知觉恒常性
庞氏错觉
相对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深度知觉来自百度文库
单眼深度线索
深度知觉的单眼和双眼线索
深度知觉线索
近距离
远距离
单眼深度线索
纹理梯度线索 相对大小 插入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显像面定位
纹理较粗、相隔较开
纹理较细、相隔较近
较大
较小
部分遮蔽了其他物体
被其他物体部分遮蔽

超感知觉
两者关系
① 它们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加工,两者结合而 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② 但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 工也可有不同的侧重。
③ 在知觉良好的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 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参 与也将逐渐增多
比如:Bruner的实验是在非良好的条件下的知觉, Gibson的实验是在良好的条件下的知觉。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3、低阶段依赖视觉输 入;高阶段产生知 觉再现。
4、低阶段的结果,不 受高阶段影响。
•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 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 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 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 perception)理论。
第三张是把地平线放到二分之一的位置,这种安排,使人看图时感到不安, 有一种折衷的的感觉。
第四张把地平线放到很低,突出了天空,使天空引人注意,但也不至人们 分散对主体的注意。
打破上下三分之一的框框,把地平线降低,更加突出天空
拍摄水中倒影,可以把地平线放到二分之一处
地平线放的较高,以突出郁金香花
眼球似乎向着鼻子向内转动 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像之间有巨大差异
离去的物体以越来越快的速 度变小
眼球向着耳朵向外发散 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像之间 有差异极小
在格林威治远眺伦敦金融区
把地平线放到上三分之一的地方,照片看起来很舒服
不见地平线,主体极度突出
纳入了天空,但地平线很高,使人能理解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嗅觉—气味 (烧熏肉)
大树倒下所产生的声波 烧熏肉时释放的分子
传送到基底膜的声 波,耳蜗中的刺激感 倒下的树 受表面
嗅觉上皮细胞中的 分子吸收
熏肉
味觉—味道 (吃一口冰 激凌)
释放到空气中并溶于水 的冰激凌分子
与味蕾的分子接触,
舌头和软腭上的感 受细胞与嗅觉刺激
冰激凌
相结合
触觉(电脑 键盘)
皮肤和键盘接触之处产 生的机械压力和振动
格式塔 原则
图像--背景 邻近 相似 连续 闭合 对称
原则
一个图像看起来突显出来,其它东西成为背景 易于把相近的物体看成一组 倾向于依据相似性将物体归类 倾向于知觉连续流动的形式
倾向于闭合或完成并非完整的物体 倾向于把物体知觉为一个中心两边的对称图
说明该原则的图像
花瓶 见图 见图 见图 见图 见图
第二节 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 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visual cliff)实 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 (Gibson,1979)。这种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 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第二种假说称为 原型论,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
从地平线出发的平行线显然看起来要分 接近地平线的平行线显然看

起来要会聚
图像较新鲜,描绘清楚
图像较模糊,描绘不清楚
在地平线上,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高, 在地平线上,物体在显像面 在地平线下,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低。 位置较低,在地平线下,物
体在显像面位置较高。
运动视差
接近的物体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大
双眼深度线索 双眼会聚 双眼像差
单 眼 深 度 线 索 天 使 报 喜
:
单 眼 深 度 线 索 瀑 布
:
双眼深度线索
• 形状知觉的格式塔研究方法
• 根据格式塔趋完形律,在知觉任何给定的视 觉列队时,我们易于以稳定且连贯的形式把 完全不同的元素简单加以组织,而不是把 这些元素当成是不可理解的、缺乏组织的 一堆混乱感觉。
表2.3 视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第二章 知觉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菲
主要内容(6课时)
• 一、知觉概述 •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 三、模式识别
第一节 知觉与经验
一、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思考:
●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体系中没有感觉这一章? ●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刺激环境下觉知到稳定的对象? ●有哪两个基本途径可以解释知觉? ●当具有正常视感觉的人不能觉知视觉刺激时又会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