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41.09 KB
- 文档页数:6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治疗
江志静;杨炳石;王晓晨;黄南昌
【摘要】目的探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以来2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病例的治疗,分别发生于术后16个月和18个月.结果保守治疗无效,2例均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封闭式引流后治愈,随访至今疝未复发.结论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生后去除补片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而取出补片操作较为困难,因此特别要强调初次手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期刊名称】《腹部外科》
【年(卷),期】2014(027)001
【总页数】2页(P67-68)
【关键词】疝;手术后并发症;感染
【作者】江志静;杨炳石;王晓晨;黄南昌
【作者单位】316000,浙江舟山,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普外科;316000,浙江舟山,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普外科;316000,浙江舟山,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普外科;316000,浙江舟山,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2
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全球推广,补片相关并发症也随之出现。
补片感染一旦发生,意味着修补可能失败。
早期发生者,通过抗感染、引流等措施,部分患者得以
治愈。
而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出现后,非手术方式治疗难以奏效。
2011年以来,我们共收治2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2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均为腹股沟疝。
术后16个月、术后18个月各发生1例。
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尚未形成窦道。
2例腹股沟疝手术方式均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补片固定线均为普通丝线。
围术期均应用抗生素。
二、治疗方法
2例患者出现症状后均行B超检查,提示补片周围有液性暗区出现,透声差,呈脓肿样,其中1例有多个脓腔。
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2周后无效,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补片取出术。
术中发现原内环及腹横筋膜处均有较厚的纤维结缔组织,补片均为聚丙烯材料定型补片,脓腔位于补片上部,其中1例脓腔位于精索两侧,在精索上方互通。
上部补片裸露于脓腔内,色黑,精索后方补片与腹横筋膜接触紧密,色泽正常。
1例补片下缘未覆盖耻骨结节,内侧联合腱大部裸露。
紧贴补片将补片从纤维组织中完全剪除,仔细取净原缝线,清除坏死组织后反复冲洗。
创口均予以可吸收线缝合,封闭式负压引流。
结果
术后予以抗炎及局部红外线治疗,视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切口均I期愈合。
1例术后10 d复查B超提示有少量积液,1个月后再次复查B超已吸收。
随访至今,尚未发现疝复发。
讨论
作为一种异物,补片的安全性一直倍受重视。
目前应用补片的材质均为聚丙烯,补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为不可吸收材料,采用单股编织,每个空隙均大小10 μm,不宜细菌隐藏,中性粒细胞能自由出入,抗感染力较强。
根据国外的大宗病
例报道,疝修补术为无菌手术,无论应用补片与否,其感染发生率基本是一致的,总体发生率较低。
1993年Gilbert和Felton回顾了1 834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和659例传统疝修补术,前者感染发生率为0.8%,后者为1%,两者无显著差异。
术后感染主要为切口感染,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发生比较罕见。
补片感染形成的脓肿往往发展较慢,甚至可持续数月,患者无明显的全身与局部体征[1]。
临床上表现为术后几周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或类似于切口脂肪液化,可以形成慢性窦道,部分补片外露。
迟发性感染发生后,将会诱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异物反应与纤维化,使补片被纤维组织包裹,并与周围组织分隔,导致血供受阻,炎症细胞无法进入,从而形成脓液[1],多数人认为应取出补片[1-4],我们也支持该观点,特别是对植入时间较长时间发生感染者,已形成的纤维囊会阻碍抗生素作用的发挥,因此取出补片以利治疗[1]。
对于一个有异物存在的脓腔,如果不取出异物,单纯抗感染和引流,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保留网片的“小”手术,比如窦道切除、脓肿引流或网片部分去除通常会失败,且并发症发生率高[5]。
术中所见补片已发黑更能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补片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最为常见,多数为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常规第一代、第二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其基本无效[6]。
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原因尚未明了,有学者认为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因伞状充填物体积较大,术后充填物中间易形成血清肿,可能更易发生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2];能用平片者,尽量不要使用立体材料[4];也有人认为补片尾部交叉缝合处游离或重叠过多或扭曲,导致局部形成腔隙,最终积液残留有关[7];有学者认为是因为补片弯曲,且伴有结扎线感染,并认为裁剪的补片容易造成病菌的滞留感染[5];实施手术时形成的微环境,如术中过度分离解剖,过度使用电刀,伤口无效腔或因补片卷曲而产生的无效腔的存在,过多使用缝线以及固定补片的边
缘粗糙等均可增强补片感染的机会[8];有人提出局部麻醉可以避免传统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全身麻醉)影响机体免疫力[9]。
而本组2例均为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无网塞存在,我们认为:术者的操作和补片材料本身是造成感染的两个重要原因。
国内对腹股沟疝的修补方法和理解并不完全统一,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手术操作与标准存在差距,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增大。
结合已有的学者的观点[3-4,9-12],我们认为疝修补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碘酒的渗透性强,常规碘酒酒精的消毒方式要优于碘伏。
②熟悉解剖,精细操作,合理运用电刀,尽可能不用丝线结扎,一般情况下,疝修补术中各层小血管均可以通过电凝止血,按解剖层次手术出血较少。
③游离范围大小应与补片相仿,避免无效腔隙形成。
④先游离精索再游离疝囊,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顺利地将精索与腹横筋膜分离开来,层次明显,不容易损伤提睾肌和膜横筋膜,很少有出血,可以减少术后积血积液的发生;而在打开提睾肌游离疝囊的过程中总有一定量的出血,影响解剖层次感,再游离精索时易损伤提睾肌和腹横筋膜,术后出血和积液可能性增大。
⑤补片固定应用单股的不可吸收线,或可吸收线,不宜选择丝线。
⑥补片要展开,固定时避免被拉紧而出现张力,但也不应该过松而出现皱褶,可以考虑将补片与精索后方腹横筋膜固定数针。
⑦置入前将补片在碘伏中浸泡数分钟。
⑧一般不放引流,如需引流,使用封闭式引流,引流管在腹壁皮肤上戳孔引出固定接负压球。
⑨规范的围术期抗生素应用。
⑩切口处砂袋压迫可以减少积血积液发生可能,不主张过早地下床活动。
补片取出是一个较为困难的手术,如原有的解剖结构不清晰;感染后术野渗血较明显;分离过深可能伤及股动静脉;术者往往难以了解首次手术的具体方式而致分离方向的错误等。
术者要充分估计到手术的难度,仔细、耐心。
术中我们发现补片与后方腹横筋膜已完全融合,呈纤维板样,没有任何间隙。
其中1例因在耻骨结节
前没有发现补片覆盖,一度误以为是腹膜前修补。
硬质补片可以靠触觉,逐步将其取出,必要时可以分块取出。
靠近股血管时要反复确认血管走行。
有学者主张切口不予缝合,逐日换药待其自愈。
我们在清除坏死组织后反复冲洗,放置封闭式负压引流,可吸收线一期缝合。
无张力疝修补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疝修补,迟发性感染的病例可能会更多。
补片一旦感染,处理非常棘手,通常需要再次手术将补片完全取出,有时甚至需要多次手术[13]。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补片会更轻更软,一旦感染发生后,取出会更难。
可能的医疗纠纷、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更轻更软补片取出时的手术并发症,提醒我们仍要强调严格执行外科无菌技术和操作规范,从技术上尽量避免补片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岩.腹壁人工合成补片植入所致感染的防治.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6:586-588.
2 沈海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诊治.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473-475.
3 陈双,曾德强.疝修补术后人工补片感染的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43.
4 王小强,李小军.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12例.中华普通外科杂
志,2009,11:882-884.
5 孙春磊,滕安宝,查晓光,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原因及治疗.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5-26.
6 Aguilar B,Chapital AB,Madura JA 2nd,et al.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mesh-site infection in hernia repair.J Lap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10,20:278-280.
7 于金芳.腹股沟无张力疝外裤格尔补片迟发性感染临床研究.中国美容医
学,2012,2:143.
8 王进,安在德.无张力疝修补术后16例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
子版),2010,4:355-360.
9 李新军,姜海平,汤汉林,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疝补片感染四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2:189-190.
10潘文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报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3:172.
11唐黎明,费晓舟,孙一峰,等.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探讨.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2:171-174.
12孔颖,杨翀.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致补片取出4例体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3:278-280.
13刘飞德,李基业,姚胜,等.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外科处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2:1292-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