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内容概括)
- 格式:ppt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7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篇寓言式故事,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文学和传统文化领域。
下面将对苏武传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故事。
一、故事梗概苏武传是关于汉朝末年,一个名叫苏武的大将被匈奴俘虏,并在匈奴王国度过了十多年的苦难生活后,最终成功逃脱,返回中原的故事。
他在匈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原则,并通过聪明才智和勇敢的行动最终成功逃脱了匈奴的控制。
苏武传中蕴含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等重要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二、知识点解析1.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苏武传中提到了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
匈奴是当时边境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与汉朝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交战。
匈奴通过掠夺汉朝边境的城镇村庄来获取财富和资源,同时也进行人口控制,努力削弱汉朝的实力。
2. 忠诚与荣辱观念:苏武传中苏武始终坚守忠诚,拒绝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朝廷。
在面临匈奴刑罚和利诱时,苏武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骄傲,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的品质和信念使得他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3. 智慧与计谋:苏武传中展示了苏武的聪明才智和策略思考能力。
他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计谋,成功地逃脱了匈奴的追捕。
他并没有轻易相信匈奴的承诺和诱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4. 勇敢与决心:苏武传中描绘了苏武的勇敢和坚定决心。
无论是在被囚禁的艰难岁月中,还是在逃脱的关键时刻,苏武都展示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他用自己的勇敢面对困境,坚定地追求自由与尊严。
5. 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苏武传中揭示了苏武在匈奴期间的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的精神。
尽管遭受鞭打和被剥夺自由,苏武仍然坚持忍辱负重,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时,他也通过耐心等待和自我修炼,成功地度过了长达十多年的困苦生活。
三、故事启示与意义苏武传作为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它告诉人们忠诚、智慧和勇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教育人们要尊重荣辱观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生动地刻画了苏武这位忠贞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
以下是对《苏武传》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与作品《苏武传》出自班固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的历史。
2、体裁《苏武传》是人物传记,以苏武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③恐前语发被揭发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用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三、重点句子翻译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手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侮辱后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3、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一、苏武的生平苏武出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农家,他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后来,苏武参加了汉武帝举办的乡试,一举中举,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很快,苏武便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因为他坚持以忠臣的态度维护自己的原则,不肯为了阿谀奉承而改变立场,所以他成了廷臣们的众矢之的。
最终,苏武被诬陷入狱,并被迫流放到了西域的边疆。
二、苏武在西域的生活在西域,苏武遭受了严苛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对待。
但是,苏武一直骨子里都有一种勇敢坚毅的品质,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从未低头。
他用自己的诗歌和音乐传达着自己的心声,也通过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
他在西域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不朽的传奇。
三、苏武与羊群的感人故事苏武流放西域时,被派去照管一群羊群。
在西域荒凉的原野上,苏武和羊群度过了数年。
在这段时间里,苏武精心照顾着这群羊,不仅鼓励羊群寻找吃的和喝的,还时常给它们弹奏音乐,诵读诗歌。
就在这样一天,苏武得知了自己被朝廷特赦的消息。
但是,看到这群羊已经被自己当作朋友一样对待的情形,苏武便犹犹豫豫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忍弃羊群也”,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冀望的食言赴死。
四、苏武的忠贞不渝苏武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他的忠贞不渝的品质。
在艰难的流放岁月中,苏武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相反,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忠臣形象。
所以,苏武的故事也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一笔宝贵遗产。
五、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贞品质感染了许多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武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诵不衰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和诗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也。
武帝时,为郎。
使匈奴,留十九年,持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益老,匈奴愈益敬之。
后汉使来,汉人皆叛降匈奴,发匈奴中贵人问武,武骂以老贼。
单于大怒,召武入胡庭,立射武,武不动。
单于以为神,乃赦武。
武还汉,拜右将军,封壮侯。
匈奴亦遣使来汉,单于欲以和亲,汉帝不许。
单于怒,发骑数十万,攻汉。
汉帝以武为将,率骑五千,北击匈奴,大破之。
匈奴遂和亲,汉亦罢守边兵。
武以功封壮侯,拜右将军,赐食邑千户。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
武帝时,任郎官。
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手持旄节牧羊,节旄尽落。
武年事已高,匈奴对他越发敬重。
后来,汉朝使者到来,汉朝人都背叛投降匈奴,匈奴中贵人问苏武,苏武骂他老贼。
单于大怒,将苏武召入胡庭,欲射杀他,苏武毫不畏惧。
单于认为他是神,便赦免了他。
苏武回到汉朝,被封为右将军,封壮侯。
匈奴也派使者来汉朝,单于想与汉朝和亲,汉帝不允许。
单于愤怒,派出数十万骑兵,攻打汉朝。
汉帝任命苏武为将,率领五千骑兵,北上抗击匈奴,大败匈奴。
匈奴于是与汉朝和亲,汉朝也撤回了守边军队。
苏武因功被封为壮侯,被封为右将军,赐予食邑千户。
译文:苏武,字子卿,杜陵人。
在汉武帝时期,担任郎官。
出使匈奴,被扣留了十九年,手持旄节牧羊,节旄已经全部脱落。
苏武年纪已高,匈奴对他越发敬重。
后来,汉朝使者到来,汉朝人都背叛投降匈奴,匈奴中贵人询问苏武,苏武愤怒地骂他老贼。
单于大怒,将苏武召入胡庭,打算射杀他,但苏武毫不畏惧。
单于认为他是神,便赦免了他。
苏武回到汉朝后,被封为右将军,封壮侯。
匈奴也派使者来汉朝,单于想与汉朝和亲,但汉帝不允许。
单于愤怒,派出数十万骑兵,攻打汉朝。
汉帝任命苏武为将,率领五千骑兵,北上抗击匈奴,大败匈奴。
匈奴于是与汉朝和亲,汉朝也撤回了守边军队。
苏武因功被封为壮侯,被封为右将军,赐予食邑千户。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氏。
汉武帝时期,他担任郎官。
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十九年。
在这期间,他手持旄节牧羊,节旄已经全部脱落。
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出使匈奴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他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的感人故事。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作品《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
班固继承父业,历时二十余年,修成这部重要的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
为了缓和双方关系,汉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
三、苏武的人物形象1、忠贞爱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多年,但始终心系大汉,不向匈奴屈服。
他手持旄节,牧羊北海,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坚韧不拔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苏武忍饥挨饿,却依然坚持生存。
他的坚韧意志令人钦佩。
3、有气节、有操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毫不动摇,坚决捍卫汉朝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2、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③恐前语发被揭发3、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3)武能网纺缴网:名词作动词,结网(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2、倒装句(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六、文章结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苏武在匈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包括被扣押、流放北海等。
中考文言文《苏武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选自《汉书·卷六十五》
苏武传
作者:班固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
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武传原文与翻译苏武传,《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武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武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史传文。
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开头两段为第一部分,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中间十一段为第二部分,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最后四段为第三部分,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全文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入骨三分。
原文: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