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与法规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识,并确定了美国直到现在以来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架构。

9、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开放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政策

1、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

1950年《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7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社会政策的政治目标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城乡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发展

1、改革初期阶段:知青返乡—失业—住房和就业方面/养老金改革

2、改革深化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社会福利服务等。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形成新的框架阶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体制、社会福利社会化、城市住房等。

三、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

1、我国社会政策指导思想的发展

第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第二,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四,政府逐渐强大,中央财政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再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策社会开支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2、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中的主要行动(关信平)(P40)

新世纪、新发展(十条观点):

第一,为了解决上一阶段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01年起,陆续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行动,主要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而解决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空账问题,以及通过下岗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而解决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人员问题。

第二,为进一步发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体系中的作用,从2002年起通过中央政府的直接投入而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制度,便着力建设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进一步重视劳动者权利保护。

第四,进一步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

第五,快速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

第六,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酝酿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

第七,开始重视农村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开始重视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议题。

第九,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福利服务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和救助。

第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体制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10、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该学科“达到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