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动力学1(复旦大学,张学民)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65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研究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它巧妙地把信息反馈的控制原理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从研究系统的微观结构人手,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实施各种不同的“政策试验”,通过计算机仿真展示系统的宏观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即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处理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复杂时变系统的有关问题。
在生态学经济系统优化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系统动力学模型由系统结构流程图和构造方程组成,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流程图反映系统中各变量间因果关系和反馈控制网络,正反馈环有强化系统功能,表现为偏离目标的发散行为;负反馈环则有抑制功能,能跟踪目标产生收敛机制。
二者组合使系统在增长与衰减交替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达到预期目标。
所以,流程图用以体现实际系统的结构特征,构造方程是变量间定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可由流程图直接确定或由相关函数给出,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函数关系,其一般表达式为:(,,,)i i i i dX f X V R P dt= (1) 其差分形式可形成:()()(,,,)t i i i i X t t X f X V R P t +∆=+∙∆ (2)式中,X 为状态变量,V 为辅助变量,R 为流率变量,P 为参数,t 为仿真时间,t ∆为仿真步长。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首先是确定系统分析目的;其次是确定系统边界,即系统分析涉及的对象和范围;之后是建立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图和模型流程图;然后写出系统动力学方程;最后进行仿真试验和计算。
模型建立与模拟运行应用Stella 软件系统。
Stella 系统是动力学模型系统之一,它具有友好的图形界面,包含3个联结层:最上一层是映射层,在映射层可以建立模型的基本结构。
中间一层是图标层,有分别代表积累变量、流速变量和参数变量的图标,是建立模型的主要“组件”,给每一“组件”赋予初始值或函数关系,再通过信息流将这些“组件”连接起来,就是系统的模型流程图;同时,还可以在这一层形成用来采集数据的图表。
系統动力学目录第一章绪论 (2)1 系统动力学的内涵 (2)1.1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2)1.2 SD模型的基本特点: (2)2 国内外SD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2)2.1 国外SD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2)2.2 国内SD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3)2.3 SD模型的主要应用范围 (3)3 SD建模工具简介 (3)第二章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1 系统 (4)2 反馈 (4)3 反馈回路 (5)4 反馈系统 (7)5 系统的结构与描述 (7)6 SD的图形表示法 (8)2、因果与相互关系图 (9)3 流图 (10)4 混合图 (11)5 速率——状态变量关系图 (12)第三章DYNAMO模拟语言 (12)1 DYNAMO中的时间下标 (12)2 DYNAMO的有关规定与规则 (13)2.1 变量名字符的规定 (13)2. 2 代数运算符的表示 (13)2.3 方程的列数 (14)2 .4 变量与常量 (14)3 DYNAMO的方程式 (14)3.1 状态(State,Level)变量方程 (14)3.2 速率(Rate)方程 (15)3.3 辅助(Auxiliary)方程 (15)3.4 表函数(Table Function) (15)3.5 N方程 (16)3.6 C方程 (16)3.7 变量与方程图形表示的通用符号 (16)4 DYNAMO的函数 (16)4.1 延迟函数(Delay) (16)4. 2 平滑函数 (17)4.3 信息延迟 (18)4.4 数学函数 (19)4.5 逻辑函数 (19)4.6 测试函数(TEST) (19)5 DYNAMO的输出问题 (21)5.1 输出语句 (21)第四章一阶系统 (21)4.1 概述 (21)4.2 一阶系统的重要参数 (22)4.2.1 指数增长及其参数 (22)正反馈系统 (23) (23)4.2 .2 正反馈过程的特征 (25)负反馈系统 (25)4.4.1 负反馈结构的因果与相互关系图、流图与方程式 (26)4.4.2 负反馈系统的特性 (27)4.4.3 寻的负反馈系统的行为的三种模式 (27)(1)GL> 0,LEV≥0,(LEV(0)-GL)< 0; (27)4.5 负反馈系统的补偿特性 (28)4.5 S形增长的反馈结构 (29)4.5.1 S形增长的系统内部结构 (30)第五章模型与方程的建立 (30)5.1 状态方程 (30)5.1.1 状态方程的标准格式 (30)5.1.2 状态变量的确定原则 (30)5.2 速率方程 (31)5.3 辅助变量方程 (35)5.3.1 辅助变量的确定原则: (35)5.3.2 辅助变量方程的代数表达式 (36)5.4 模型的参数 (36)5.5 方程的初始值 (37)5.5.1 模拟从平衡状态开始 (37)5.6 DYNAMO的差错问题 (38)5.6.1 错误分类 (38)5.6.2 常见的其他错误 (39)5.7 构思模型与建立模型方程的原则 (39)5.7.1 构思模型结构的原则 (39)第六章模型的正确性、有效性、信度与检验 (39)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39)6.1.1 模型结构适合性检验 (39)6.1.2 模型行为适合性检验 (39)6.1.3 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39)6.1.4 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40)6.2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步骤 (40)《系统动力学导论》主要参考书1、贾仁安, 丁荣华编著. 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陶在朴. 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3、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4、王其藩著. 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动态分析.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5、苏懋康著. 系统动力学原理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6、王洪斌. 系统动力学教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07、王佩玲. 系统动力学——社会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8、系统动力学,钟永光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9、环境模拟: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导论(美) Andrew Ford 著,科学出版社,200910、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1 系统动力学概述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3 系统动力学模型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1。
1 概念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1.2 发展概况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
W。
FORRESTER)提出来的。
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
系统动力学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简介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动态系统(包括物理系统、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系统等)的行为和反应。
本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开设的,旨在介绍系统动力学的基础原理和应用技术。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会掌握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档将会介绍此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安排,包括课程设计的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在于:1.熟悉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建立方法。
2.熟练掌握模态分析、参数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分析技术。
3.能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系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大纲3.1 系统动力学概述•系统动力学简介•动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2 系统动力学建模•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参数设定•模型输入输出的分类和特征3.3 系统动力学仿真•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仿真实验环境构建•仿真结果分析和应用3.4 系统复杂性分析•复杂性概述•复杂性分析方法•系统复杂性实例分析3.5 应用实例•环境生态系统仿真与分析•经济系统运行分析与预测•社会系统行为分析与预测4.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交互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享:引入实际案例来生动形象地介绍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翻转课堂:提前预习学生给定的教材,教师课堂上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解答学生疑惑并拓展思路。
•小组讨论:安排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实际案例,进行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
鼓励学生就不同思路和想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形成报告。
5. 评价方式本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以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报告、综合分析报告等多维度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用于研究复杂动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伊·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于1956年提出的,主要用于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看作是由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整体,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流来实现的。
系统动力学模型通常包括因果关系图、库存流量图和速率变量图等组成部分。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它描述了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库存流量图则用来描述系统中的物质或信息的流动情况,而速率变量图则用来描述系统中的变化速度。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处理非线性、时变和复杂的系统问题,而且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相对简单。
此外,系统动力学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易理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态、工程等领域。
然而,系统动力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建立的,因此模型的准确性受到假设的影响。
其次,系统动力学模型通常只考虑了系统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这可能导致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最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过程通常需要计算机辅助,这对于
一些没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系统动力学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为我们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系统动力学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互动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整体演化趋势。
在系统动力学中,有许多基本原理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动力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就是“系统”。
系统指的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这些元素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
系统可以是生物系统、物质系统、信息系统等等。
系统是由元素和其相互关系组成的整体,我们不能只看到系统中的某一部分,而要看到整体。
系统中的每个元素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影响整个系统的演化。
系统动力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动力”。
动力指的是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或驱动力。
系统中的元素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这种相互作用会产生动力,驱动系统产生变化和演化。
系统中的元素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会决定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趋势。
系统动力学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反馈”。
反馈是系统中元素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调节机制。
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
正反馈加强了系统内部的变化和波动,而负反馈则对系统进行调节和稳定。
在系统动力学中,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系统动力学的最后一个基本原理是“演化”。
演化指的是系统内部元素和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演化。
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导致的整体演化趋势。
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系统可能出现非线性和复杂的行为,系统可能呈现出周期性、震荡或者混沌现象。
系统动力学通过研究系统内部的动力和反馈机制来揭示系统的演化规律。
第二篇示例: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动态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一种综合性理论方法,用于描述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动态、相互作用和反馈。
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或部件,这些元素或部件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联系。
系统动力学什么是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它以系统论、控制论和数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分析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便预测和控制系统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主要强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关注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独立行为。
它关注系统中的变量(在数学模型中以方程的形式表示)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变量和关系,系统动力学能够揭示系统中的动态行为、变化规律和逻辑。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系统是由一组有关联的元素或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可以是物理系统(如机械系统、电子系统等),也可以是社会系统(如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等)或抽象系统(如数学模型等)。
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非线性动态系统。
变量变量是系统中可观测或可测量的特征或属性。
变量可以是状态变量(表示系统的状态)或流变量(表示系统的变化率)。
通常使用符号来表示变量,并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
关系关系描述了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系统动力学中,关系可以用数学方程的形式表示。
这些方程的形式可以是线性的(如 y = kx)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如 y = kx^2)。
反馈反馈是指系统中输出的一部分又被输送回系统中的过程。
反馈可以是正向的(积极增强系统的行为)或负向的(制约或抑制系统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通过分析系统中的反馈机制来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经济系统系统动力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模拟和分析经济系统中的各个变量(如消费、投资、通货膨胀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便预测和控制经济系统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也可以用来研究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动态行为(如经济危机的发生和传播)。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生物、环境和资源等多个方面。
系统动力学可以用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物种数量变化、环境变化等问题。
系统动力学相关书籍
(最新版)
目录
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和背景
2.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工具
3.系统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系统动力学相关书籍推荐
正文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学科,旨在理解系统结构、行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它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并迅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等。
系统动力学借助一系列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复杂系统的性能。
在系统动力学中,有几个基本概念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其次,反馈是指系统中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可以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或引发系统振荡。
另外,系统动力学还使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演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优化复杂的工程系统,如通信网络、电力系统等。
在生物学领域,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内的基因调控机制。
在经济学中,系统动力学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对于对系统动力学感兴趣的读者,以下是一些相关书籍的推荐:《系统动力学》(作者:Jay W.Forrester)、《系统思考:领导力、创新与复杂性》(作者:Donella Meadows)、《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和应用》(作者:Robert H.Byers)。
第1页共1页。
名词解释:System Dynami cs:A powerful method ology for framin g, unders tandi ng, and discussing comple x policy issues and proble m s,is a method ology for studyi ng and managi ng comple x feedba ck systems, such as one findsi n busine ss and other social system s.Mental models:are the images (attitu des and assump tions) we carryi n our mindsabout ourselves, other people, instit ution s, and everyaspect of the worldwhichguideour interp retat i onsand behavi or.System:The behavi or of a system depend s not only on the behavi or of the componentsof a system but also on how these compon entsi ntera ct.System dynami cs:is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s theory to the behavi or of comple x system s. comple x system s:are system s in whichthereare multip l e intera ction s betwee n many different compon ents (or agents).dynami c hypoth esis:Once the proble m has been identi fiedand characteriz ed over an approp ri ate time, modele r must develo p a theory called“dynami c hypoth esi s”that accoun ts for the problematic behavi or.Chaos: When the presen t determ i nesthe future, but the approxi mate presen t does not approxi mately determ i ne the futurelimit cycles:If an oscill atory system with a locall y unstab l e equili brium is given a slight nudgeoff its equili brium point, its swings grow larger and larger until they are constrained by vari ou s nonlin eariti es. Such oscill ation s are knownas limit cycles.dynami c comple xity:The comple xitygenera ted by the intera ctive-feedba ck causal itydirect ed graph:It is a graph, or set of nodes connected by edges, wherethe edgeshave a direction associ ated with them.Causeand effect :i s a simple idea in whicha ction s and decisi ons have conseq uence s,Feedba ck:is the proces s in whichan action takenby a person or thingwill eventu all yaffect that person or thing.Feedba ck loop: is a closed sequen ce of causes and effect s简答:1.The proble m of system dynami cs has the follow ing four charac teris tics:Comple xity:On one hand many factor s are includ ed in the system; on the otherhand thesefactor s in the givensystem are connec ted with each other.Dynami cs: Dynami c charac teris ticsreflec t the develo pingand changi ng laws of nature.Nonlin earit y. Nonlin ear charac teris ticsare import ant relati onshi ps amongmany factor s in system dynami cs.Time lag: It descri bes a situat ion wherethe system or a certai n part of the system only change aftera period of time underthe input.2.Stepsof the modeli ng proces sStep 1 Proble m Articu latio n (Bounda ry Select ion):Themeselect i on, Key variabl es, Time hori zon, Dynami c proble m defini tion (refere n ce modes).Step 2 Formul ation of Dynami c Hypoth esis:Initia l hypoth e sisgenera tion, Endoge nousfocus,Mappin g.Step 3 Formul ation of a Simula tionModel:Specifi cati on, Estima tion, Tests.Step 4 Testin g:Compari sonto refere n ce modes, Robust nessunder extrem e conditi ons, Sensiti vity.Step 5 Policy Design and Evalua tion:Scenari o specifi cati on, Policy design, “What if. . .”analysis, Sensiti vity analysi s, Intera ction s of polici es.3.Charac teris tics of Comple x System sTightl y Couple d (“Everyt hingi nflue nceseveryt hingelse”,“Y ou can’t just do one thing”) Dynami c (Change occurs at many time scales)Policy Resist ant (Many obviou s soluti ons to proble ms fail or actual ly worsen the situat i on.) Counte rintu i tive (Causeand effect are distan t in time and space)Exhibi t Tradeo ffs (Long term behavi or is oftendi fferent from short term behavi or)4.Why are models useful?1)Creati ng a modelforces one to better unders tandthe real system. Models can help explai n observ ation s and help guidethe develo pment of future experi ments.2)Models can be extrem ely useful in explai ninghow a system worksto yourse lf and to others.3)Experi ments can be perfor med to help unders tandthe respon se of a system to change s withou t harmin g the real system.4)A modelis the only method that one can use to estima te the future behavi or of a system to past, presen t, and future proces ses that may influe nce a system.5)Models can be extrem ely helpfu l in policy develo pment.5.4 typesof causecontri buteexplai n a phenom enon1) Materi al cause: the substa nce that made it so2)Effici ent cause: the direct effort s that made it so3)Formal cause: the plan or agentthat made it so4)Finalcause: the ultima te purpos e for being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