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对物价及资产价格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物价问题无疑是一个涉及民生的敏感问题,不仅对百姓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还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更对社会的稳定形成影响。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
而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一一进行阐述。
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国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制定货币政策,若国家实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将使消费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若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宽松型货币政策,发行货币,大量货币流入市场,将刺激消费,导致物价上涨。
新增货币的发放速度,决定物价变化的速度。
社会商品的总体物价水平,一定程度上由货币发行量决定。
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货币供给过快增长资金流动性过剩从两条渠道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一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由此形成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物价上涨。
资金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货币供给增速提高,并直接推动物价上涨气候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冰冻灾害、持续干旱、洪涝灾害影响农产品的收入,是市场供应减少,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价格由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决定,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涨。
但气候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是短期的,一旦气候好转,农产品收成好,其价格将恢复。
生产力前进生产力的前进,会导致某些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价格下降。
比如,电脑、汽车价格在一直稳步下降。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前进,导致人们收入的增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也会逐渐上涨。
增加了商品劳动力成本,促进物价上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据估算,原材料与燃料动力价格指数每上涨1个百分点,会直接拉动原材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0.24个百分点,拉动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04个百分点,而原材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还会导致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0.008个百分点。
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原油、矿石的价格上涨最终将传递至消费品价格上涨。
论文关键词:CPI 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论文摘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很长一段时阎以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文通过近年来所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引出了流动性过剩,详细阐述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所谓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具有很强的放款能力。
(一)CP!居高不下从2007年底到目前为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相信就是各种商品价格的飞速上涨,其速度和程度令人乍舌。
尤其明显的是生活类用品,以前所未有的价格和涨势呈现在我们面前。
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2007年开始,全球性的粮食价格、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涨传导到了国内,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流动性过剩,也导致了国内消费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2007年全年的CPI上涨了4.8%,成为自199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而由于CPI是一个滞后指标,如果仅用全年CPI的平均数来拉低CPI过高的严重性,实际上可能导致一种政策上的失误。
因为,自2007年3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从8月至12月,同比增幅连续5个月在6%以上。
而2008年的情况更为严峻,第一季度CPI上涨了8%,第二季度CPI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7.7%。
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这轮由食品带动的物价上涨,虽然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但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由于2007年的物价在高位运行,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很大,再加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中国商业银⾏流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9-10-29内容提要: 在全球⾦融危机蔓延、国内资本市场调整以及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应重视对流动性的预测和管理。
本⽂在明确区分宏观经济流动性与商业银⾏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采⽤⾮负约束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的流动性状况进⾏了综合评价,并利⽤1997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银⾏流动性受主要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进⾏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2003年到2007年,⽆论⼤银⾏还是⼩银⾏,其流动性⽔平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率和资本市场对银⾏业流动性的影响最显著,⽽物价和M2增速对银⾏业流动性的影响则不显著。
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段时期内的商业银⾏流动性问题。
关键词: 流动性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F830.49 ⽂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6-1770(2009)08-04-06⼀、引⾔近年来,“流动性”以及“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可谓汗⽜充栋,炙⼿可热。
不过对流动性这⼀概念的理解上却存有不少模糊之处。
经济学上所说的“流动性(liquidity)”⾄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及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是指⾦融市场及⾦融资产的流动性,强调资产的变现能⼒以及市场为资产变现提供便利的能⼒;三是商业银⾏及其他⾦融机构的流动性。
应该说这三种流动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会影响到⾦融市场及⾦融机构的流动性,⾦融市场的流动性⼜对⾦融机构的流动性有很强的约束作⽤。
虽然如此,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强,不能混淆。
商业银⾏的流动性是银⾏可以及时满⾜顾客提取存款和贷款客户的信贷要求以及其他⽀付请求的能⼒,其⽔平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供给主要来⾃于客户存款、⾮存款服务收益、贷款本息偿还、资产变现以及货币市场借款,流动性需求则主要是存款提取、客户的贷款要求、主动负债的偿还、经营⽀出和赋税、股东红利⽀付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即流动性缺⼝(Liquidity Gap)直接决定了商业银⾏的流动性状况(Rose,2001)。
流动性过剩的财政货币政策摘要本文讨论了流动性过剩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介绍了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和原因。
然后,我们探讨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财政货币政策在应对流动性过剩方面的作用。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政府和央行在处理流动性过剩和维护经济稳定方面更加有效。
引言流动性过剩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
这通常发生在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活动,但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过多。
虽然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应对流动性过剩,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过多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超过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恶性通胀,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企业成本。
资产价格泡沫流动性过剩也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
当投资者追逐高回报率时,他们倾向于购买高风险资产,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不合理上升。
然而,一旦泡沫破裂,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外部失衡流动性过剩还可能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外部失衡。
当流动性过剩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积累时,这些资金可能会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求更高的回报率。
这可能导致资本流动不稳定,进而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调整利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财政货币政策。
当出现流动性过剩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较高的利率可以减少借贷需求,从而降低流动性过剩的程度。
降低政府支出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来应对流动性过剩。
通过削减支出,政府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这可能涉及减少公共投资、削减政府项目等。
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和央行可以改革货币政策工具,以更好地应对流动性过剩。
理解流动性过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和探讨“流动性过剩”这一经济现象。
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揭示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的是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超过实际需求,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而非投入实体经济。
这一现象既可能由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等多种因素引发,也可能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理解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提出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包括调整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市场深化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对流动性过剩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掌握其成因、表现和影响,并认识到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与成因流动性过剩,指的是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远超过实际需求,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上涨,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经济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货币供应过多,而经济活动所需的货币量相对较少,造成货币的相对过剩。
货币政策宽松: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宽松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会导致银行系统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剩。
储蓄与投资失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储蓄增长速度超过投资增长速度,大量资金将涌入金融市场,导致流动性过剩。
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
金融市场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流动性对物价及资产价格影响分析内容摘要:流动性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由流动性过剩或紧缩引发的物价和资产价格变化也一直被密切关注,本文通过建立SV AR模型,研究流动性对CPI指数、上证指数、房屋价格指数的影响。
关键词:流动性资产价格SV AR流动性界定及我国流动性状况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
欧洲中央银行(ECB,2006)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于流动性的衡量我们采用了马歇尔K值系数法。
马歇尔K值系数指(M / GDP),这里M指货币供应,一般使用广义货币供应M2,GDP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M/GDP 指标反映了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衡量货币供应相对于货币需求的过剩与短缺情况。
如Morgan (2007)通过三个指标来测量各国的流动性过剩程度。
这三个指标分别为狭义货币与名义GDP的比率、广义货币与名义GDP的比率以及国内信贷(domestic credit)与名义GDP的比率。
张明(2007)、和晋予(2007)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考虑到从长期来看,M2比M1、M0稳定,文章中货币供应选取的是M2。
早在十年前学者高辉清就提出:“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对较快。
目前M2与GDP 的比率已是世界较高水平”,我国M2/GDP比率比世界其他大国都高,却还出现了通货紧缩这个不合常理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02年公布的《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分析报告》中认为,我国M2/GDP比率过高,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
但与此相反,我国在1998年到2005年出现了通缩的情况,至此以后,通胀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008年末,为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停滞不前问题,政府推出了四万亿计划,过量发行货币从2009年4月开始,按我国通货膨胀一半滞后期为10个月,通货膨胀在2010年2月发生,并且在2011年有明显恶化。
从图1的增长率图可以看出,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增长率在平稳波动,而M2相对GDP在2000年到2003年出现了快速上升,2005年到2008年波动中有所下滑,特别是在2008年末,而在2009年以后又出现了几乎是直线的上涨。
可以说,虽然增长的快慢不一样,但图1的数据几乎在零点以上,流动性总体上一直保持着增长。
CPI、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变化趋势概述在选定期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出现了三次顶峰,第一次出现在2004年到2005年,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刺激建材价格坚挺,又进一步推高已经处于高位的房价,出现专业炒房大军更是火上浇油。
第二次顶峰出现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临之前,资产泡沫化极其严重,指数达到111点。
第三次顶峰出现在2009年~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42.1%,这可能是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的关系,而上证指数在金融危机前的资产泡沫化过程中达到了5552点,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房屋价格和上证指数均遭重创,房屋价格指数跌至98.9点,上证指数跌至1820点。
在样本区间内,房屋价格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有相同之处,大体上都是在2004年经历了一个小高峰以后,在2005年到2006年滑入一个低点,2007年到2008年冲上高点,接着在金融危机之时跌至谷底。
CPI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的走势也很相似,尤其是与房屋价格指数的走势非常相近。
流动性对物价、资产价格的影响(一)初步判断流动性和物价、资产价格的关系近期我国物价的明显上涨,通胀压力的加大,而在流动性同样快速上升的2003年却没有造成通胀,这值得思考。
如果我国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后果无非是两种,一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二是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股票等价格上涨。
流动性通常被认为是物价上涨最主要因素,作为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两种资产,股票与房地产市场也是过剩流动性的主要宣泄地。
前文说明物价、上证指数、房价三者走势十分相近,那么三者对于流动性冲击的反应是否也相似?(二)建立模型本文采用2000年一季度到2011年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因为2000年后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波动,采用这一时期的数据进行检验更有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季度同比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房地产价格选用房屋价格指数数据来自RESSET金融数据库。
股票价格采用的是上证综指,来自RESSET 金融数据库,所有数据都运用X -11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并且都取自然对数。
为了建立V AR模型,需要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差分处理后的时间序列都已经是平稳的,可以建立差分平稳SV AR模型。
将建立的初始V AR模型进行估计,进一步做稳定性检验,发现被估计的V AR模型所有根的倒数的模小于1,即在单位圆内,V AR模型是稳定的。
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三阶,对各个内生变量依次给出单个检验与联合检验,联合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因变量内生于系统。
但考虑到V AR模型的简化形式不能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即在模型右端不含有内生变量,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中,因此无法进行解释。
本文将建立SV AR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流动性衡量指标(M2/GDP)、CPI、上证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建立SV AR(4)模型。
B0 yt=Γ0+Γt yt-1+Γ2 yt-2+Γ3 yt-3+Γ4 yt-4+ut 其中:如果B0可逆,则上述结构式方程就可以转化成简化式方程,同时得到:Aet=But式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其中et是V AR模型的扰动项,u1t、u2t、u3t和u4t 分别表示作用在ΔM2/GDP、ΔCPI、Δlnsz、Δlnfw的结构式冲击,一般而言,简化式扰动项et是结构式扰动项ut的线性组合,因此代表一种复合冲击。
在建立了上述系统后,我们需要对模型施加约束。
我们应用经济理论对模型实行短期约束,模型中有4个内生变量,因此需要施加2k2-k(k+1)/2=22个约束才能满足模型要求的可识别条件。
B为单位矩阵,A矩阵的对角元素为1,相当于施加了k2+k=20个约束条件,根据Filardo(2000)的检验,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因此假设通货膨胀不受当期资产价格的影响,即CPI不受上证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影响,则a23=0、a24=0,再假设上证指数不受房屋价格指数的影响,即a34=0。
在给出了上述约束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来估计得到SV AR模型的所有未知参数,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1.流动性冲击引起的CPI的脉冲响应。
当本期给定流动性一个正的冲击后,物价指数立即有负向反应,并且负向反应一直增长并持续到第六期,然后在第十期缓慢趋至0。
可见流动性的增加对物价指数并没有预期的正冲击响应。
2.流动性冲击引起的上证指数和房屋价格指数的脉冲响应。
当在本期给M2/GDP一个正冲击后,上证指数出现负向响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后,在第五期回到0,接着在第六期后正向波动,到第十期呈负向响应。
当在本期给M2/GDP 一个正冲击后,房屋价格指数出现正向响应,逐渐减小,到第三期变为0,直到第七期变为正,并正向波动。
作上证指数和房屋价格指数的累积脉冲响应图。
流动性的冲击对上证指数的累积脉冲响应为负,对上证指数说明流动性对房屋价格指数的正向积累效应高于流动性对上证指数的负向累积效应,可以理解为流动性增长对房屋价格的影响持续性较强。
结论(一)影响物价的原因较复杂在本文实证中,CPI对流动性的冲击反应为负,最后为0,这个结论和2003年至2007年流动性过剩情况严重但物价却没有出现相对严重的上涨这个情况相符,造成物价波动的除了流动性因素还有其他非流动性因素,比如还有国际性输入和成本上升因素,成因比较复杂,有个积累的过程,然后又相互叠加,综合作用。
另一方面,从费雪方程式的角度分析,MV=PT。
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
我们就是用M/T来衡量流动性的,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稳定不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表现出下降的总趋势,而2003年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平稳的下降态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由以下降为主,转变为有升有降;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幅度总体上趋缓,但2009年受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又发生了大幅下降。
(贾康、孟艳,2011)。
所以,即使流动性M/T上升,但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物价P也可能是下降的。
(二)房地产市场是更重要的流动性宣泄地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可能要大于对股市的影响。
股票价格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冲击反应却没有房地产市场那么明显,甚至出现了负效应,因为我国的股市机制并不完善,使得股票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政策因素、市场本身供求状况、市场预期、也会对股票价格有影响,使股票价格对流动性冲击的反应就不如房地产市场那么明显,所以房地产市场更可能是我国过剩流动性宣泄的场所。
如果引用微观经济学里的消费理论来说,流动性对房价形成收入效应,对物价和股价是替代效应。
参考文献:1.Rasmus Rufer and Vivio Stracca: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ECB,Working Paper Series No 696. Nov. 20062.P Morgan,Asia’s LiquidityWave:Implications and Risks.HSBC Global Research,20073.李晓西,和晋予.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J].财贸经济,2007(6)4.贾康,孟艳.稳物价应关注“货币流通速度”[N].中国证券报,2011-12-25.张明.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J].世界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