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的“无为而为”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 《中国教育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
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
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
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
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
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
女孩每天为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
这个传奇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
“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
所以“无为”即是“道为”。
道,揭示的是规律。
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
“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
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
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
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为,而无不为原典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为方能无不为一次,公司的销售部长和采购部长因工作配合发生了争吵,甚至要发展到动手武力解决的地步。
同事都在敷衍了事地劝架,当然了不排除隔岸观火者幸灾乐祸之人。
最后战火越演越烈董事长出马了。
按照常规讲我们可以想象出,董事长会把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坐在高高在上的老板台后,拿起一根烟点燃,如果这两个部长的职位很重要会“赏赐”每人一根香烟。
接着会心平气和地对着两个部长说:“怎么回事,你们先说说……”可是人家这个董事长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镜头,而是来到“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就是默默地站在两个部长的面前,用只有老鹰看小鸡的眼神撇了一眼,然后转身一言不发地走了。
正在“热火朝天”想争出个里外的部长们,一看老板来了就像电影中受黄世仁压迫多年的长工一样要“忆苦思甜”,还没有来得及诉苦,一看董事长的眼神和默默无语留下的脚步声,偃旗息鼓了。
我就纳闷了,不是说火车头的力量最大吗?不是说女人劝酒的眼神比火车头还厉害吗?怎么董事长的眼神也厉害啊?原来……领导的影响力来自哪里?说来说去,无非两个字。
一方面来自于“权”,另一方面来自于“威”。
在很多人看来,领导的艺术就是“恩威并施”,“如何能让员工既爱又怕,既感觉到约束力,又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几乎是所有老板深藏在心底的愿望。
如何做到恩威并施可不是你当老板的去了几次北京,听过MBA就能学会的,更不是你听了那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大师的心态课与激励课就能体味的。
原来老板是深谙不介入矛盾的秘诀。
当然这是我事后一次单独与老板喝酒时他透露给我的“武当秘笈”。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双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
这就是“无为”的精髓所在,既要将自己从事件中抹去,又要在背后发挥作用,从而到达震慑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夫妻之间在吵架时,邻居和亲朋你越是劝架,看看那个女的越是伸出像梅超风九阴白骨爪一样的指甲,不挠烂男人的脸才怪呢,那势头犹如黄继光堵抢眼的豪迈。
十一、《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而治》教考融合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__。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不但个人不常___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__。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B.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C.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D.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熟视无睹背井离乡荒诞不经循规蹈矩B.置若罔闻安土重迁荒诞不经亦步亦趋C.置若罔闻背井离乡放浪形骸亦步亦趋D.熟视无睹安土重迁放浪形骸循规蹈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潘启明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中国人的智慧。
“无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定命题。
无为是老子提出的。
“无为”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共出现12次。
而无为的思想,不仅仅属于老子,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思想。
无为不能解释成无所做为。
无为的基本涵义就是天人合一,主观符合客观。
☆☆☆无为而无不为的运用,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看。
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
第二,无为则无不为与和谐。
第三,无为则无不为与战胜。
☆☆☆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7章)“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无为的真正涵义就是,不要人为,而让万物自化。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普适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翻来复去地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等,就是要让“万物将自化”。
而这就是无为。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章)☆☆☆什么是道?道就是道路,道就是方法,道就是普适原则。
这是道最浅显的诠解。
这是普通中国人稍加思索,就都能得出来的结论。
老子说,“道法自然”。
换句话说,道就是自然。
或者说,道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西方人如果用“道”这个概念,他们一定会对“道”下定义。
中国人则不对“道”定义。
为什么中国人不对“道”定义?因为中国人谁都知道“道”就是道路,三岁的孩子都知道。
“道”在每个人头脑中,都是有形象、有概念的。
而这一形象和概念,在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就象在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对于一个人,他能够领悟的,比他实际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的要少;而他能用语言表达的,又比他领悟到的要少;能够记述下来的(不管是他记述还是别人记述),又比他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要少。
语言表达,真的不容易。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道。
把意会到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用书籍记载下来,需要深入浅出。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老子》智慧中的无为而为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新学期以来,同学们集中学习先秦诸子经典散文,初步领略了儒家、道家、墨家的经典学说,诸子文章中许多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要求:请从以上《老子》经典语段中,任选其中经典语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主要围绕对《老子》经典语句的理解和思考展开。
题目要求学生从给定的《老子》经典语段中任选一句,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对这段《老子》经典语句进行解读: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句话强调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见和预防,告诫我们要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避免出现问题。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要注重量的积累。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句话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不妄为、不固执才能避免失败和失去。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更要谨慎,始终保持初心,才能避免失败。
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才是真阅读作者:金佩飞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9期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永远是重中之重。
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这也是语文工作者应该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分析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本人还是觉得作文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源于平时的阅读积累。
因此重视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完成作文的教学。
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充实自己,喜欢语文,喜欢作文,让学生真正有写作文的积极性。
在充分而自由的阅读前提下,在正确的引导中,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且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无为”地真实阅读新课程标准之下,老师、家长尤其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综合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小块,就已经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教师们往往会竭尽所能地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分析各种表达方法以及技巧之类的东西,之后就是让学生模仿练习。
我们平时也可以看到各种有关作文教学方法的指导书,以及各种各样的作文参考书籍,可是有谁真正考虑过学生的需要,思考过学生的作文需要?他们写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喜欢语文,喜欢作文的呢?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学生的作文水平真的在那些作文训练下提高了吗?我们不敢下定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作文教学,结果是怎样呢?”恐怕是毫无建树。
这对于每位热爱语文教学,兢兢业业工作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国内外知名的语文教育家,如吕叔湘、叶圣陶等,他们早就以睿智的目光透视过语文作文教学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中得到了启发,并阐发了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
比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都会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也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使学生喜欢作文,首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浅谈无为教育对如今的重要性浅谈无为教育对如今的重要性先说两个案例:案例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
”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
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上几行字,放回了汤姆的枕边。
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
”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记录着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案例二: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级没几天,我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就想,用什么方式来劝告他们呢?过去常常是大声呵斥、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现在我要寻找一种适宜却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于是一个中午,我特意到理发店去一趟,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
下午上课前我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五分钟交流会。
我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
”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我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中我轮到了一片赞扬声。
最后我说:“有位名家说得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二十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地夸奖!”五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毕了。
我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姓名。
第二天,我再去上课,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有的还剪成了小平头。
上面两个案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能不被这位母亲和这位老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所折服。
我反复琢磨、体味她们那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怀,我以为她们才是真正懂教育的,其教育方法妙不可言。
会心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的“无为而为”
作者:陈伟炯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5期
让学生读喜欢的书,用喜欢的方式读,静心得意地读,这样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会心阅读。
会心阅读是生动灵性、活而化之的阅读,更是自然而然、会心纵意的阅读。
它充分尊重阅读主体,是符合儿童天性,遵循自然、生命发展规律的阅读行为。
一、享受纯粹的快乐——会心阅读的基石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得最完全的时期,是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童年的本能、兴趣和需要,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率性地去阅读,本真地去感悟,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书中的故事、人物、环境等,借此使学生发现自由。
这样的阅读方式,正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宁静阅读的心境,为他们带来了一份极其愉悦的心情,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这是会心阅读的基石,也是养成一生受用的良好阅读习惯的根本所在。
二、体味神奇的妙想——会心阅读的启程
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童年的阅读,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听妈妈或者老师讲述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故事开始的。
《海的女儿》《青蛙王子》《灰姑娘》《丑小鸭》等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总会让学生们浮想联翩,成为每天的期待,然后枕着故事里面的新奇和有趣入睡……
正是因为来自文学作品的这股神奇的想象力,犹如花粉之于蜜蜂般吸引着学生的阅读,能让他们从小就在书的百花丛中采撷,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其实,学生打开通向世界的窗户,就是从阅读开始的!
三、浸染诗意的感念——会心阅读的通道
大量的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启发了他们的心智,更为他们的一生储藏了丰富的“粮食”,让人的内心柔软,从此一生变得诗意,变得优雅,变得幸福。
阅读,能够让人静心,让你的思维集中一处,没有其他的杂念,培养人的注意力;阅读是一种对话,投入到故事里面,让你为他欢喜为他忧;阅读是一种怀念,让你放不下,总会记得书里的悲欢离合,到后来把书里的情味写进自己的心里……
被童话浸染过的童年,犹如青花瓷般诗意和浪漫,珍贵而独特,越久越醇,越久越让人念想。
这份念想,是通向明天的诗意阅读、明朗阅读、舒心阅读的通道,会成为他们寻常一天中的开始和晚安,也会成为他们读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的一部分,最后变成了生命里永不消逝的记忆和感念……
四、启迪生命的灵性——会心阅读的真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说,儿童文学更接近于诗人,儿童文学里面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儿童文学看生活的时候、表现生活的时候往往更善良更温暖。
确实,即便是表现痛苦,甚至是死亡的主题,它都会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写出它的诗意,写出它的委婉,写出它忧伤的感动和对远方的向往。
《天蓝色的彼岸》是英国作家希尔的作品,讲的是小男孩哈里因为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非常挂念他的妈妈、爸爸、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
直到有一天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沉重话题,作者却用简单、质朴的叙述,单纯、清新的笔触,在平静的叙述里,留给学生的是——仿佛觉得那里没有死亡带给人的恐惧和悲痛,只是看到了在那红色和金色的彼岸,散发着无比博大而深远的爱。
而这种爱的启迪,是一种留在心底温柔的思念和牵挂,是对人生、生命的一种敏感、耐心的探讨。
阅读是一种点亮,犹如一根火花,能照亮整个心灵的夜空,点燃学生们阅读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是一种启迪,可以用心灵去感悟,去发现生命的美妙和人性的真善美,让他们的内心都拥有一种美妙的眷恋。
在生命的成长里,那些童年阅读过的美好,最后都会溶解在一个人的性格里,浸润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闪现在一个人的平常谈吐当中。
最后,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阅读的真谛所在。
会心阅读,是用静美的心去走近,用感恩的情去触摸,用无为的愿去感悟。
阅读那些优美的童书,在情感的碰撞中,寻求精神的共鸣;在思想的激荡中,感悟生命的高尚和珍贵,达到儿童课外阅读的“无为”胜“有为”。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