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从容,心曲婉转,乡音醇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扬州树人学校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语文2024.1(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命题人:审核人:)一、积累与运用(33 分)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yùn()藏醉人的芳香;①,。
细细品读: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月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cháng()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②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心弦( )熏陶( )cháng ( ) 徉yùn( )藏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①处续写两句话。
3.横线②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B.心照不宣C.潜移默化D.习以为常4.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A.可以点缀回荡张扬解说:这几个词语在句中,词性都是动词。
B.沧浪之水文学殿堂绝美的天籁孜孜求索解说:这几个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
C.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诗歌飞越国度”。
D.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月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解说:这段文字的逗号应该改成分号。
5.对文学常识及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诗给读者以美和想象,《海燕》中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海燕”的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B.鲁迅的小说《孔乙已》中,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街边的柜台旁,把炎凉的世态投影到孔乙己身上。
C.《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是宋词,其中“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是词牌名,“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引用诗词,让你的作文神采飞扬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作文增辉添色呢?一、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
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
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
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引用诗词还可以拟小标题。
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用“月有阴晴圆缺”拟题来写悲欢离合,既主旨明确,又使人浮想联翩。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写家长会的风波可以使人一接触到作文的题目就被紧张的气氛所感染。
二、灵活引用,激扬文字写一篇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要使文章“出彩”,可以使用诗词等片断性、局部性妙语佳句,来“点亮”读者的眼睛、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
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
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这场争论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而我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看似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却贯通天地世界,构成了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
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的生态。
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呼吁对中国画的改造,其初衷是善意的,是充满期待的。
但是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赏析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赏析《山亭柳·赠歌者》是北宋文学家晏殊的词作。
这首词作于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此时晏殊年过六十。
被贬官多年,心中不平之气,难以抑制,假借歌者之名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赏析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赏析1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
花柳②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①赌,与人竞赛。
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5分)2.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阙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及赏析2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比赛竞争。
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
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分)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
选课之四:讲解《洞庭秋思》――平和从容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洞庭秋思》的讲解这个曲子虽是小型琴曲,但学下来、弹好它,并不容易。
《归去来辞》则不然,情感指向性比较清晰,比较单一,弹好不是非常难。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象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
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
象这些细小的东西,技巧上并不难,难在语气的深情自然而又不造作。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非常细腻,行进时变化非常丰富,或干脆或柔缓,或快或慢;右手的弹弦也有着力度与触弦点的变化。
这些变化始终贯穿在整曲中,但这种变化完全是弹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能使人产生你在“处理”的感觉。
查阜西先生的演奏,象是一个老人在用从容温和的语调在和你说话,说得那么恳切,絮絮叨叨,给你一种非常亲切温馨的感觉,他的走手音常常很缓慢,象是他说话时一种平和的从容的语气(他在弹奏具有阳刚气息的川派琴曲《醉渔唱晚》也是这样,显得别有风味),真是一种“古朴儒雅”的琴风。
乐曲的开始:(第一段内)↗3 5· 5.─↗3 2 ……↘5. 5 .─∣(示范演奏),↗3 5· 5.─象是一声感叹,↗3 2 ……↘5. 5 .─,第二句重复强调上一声感叹,从作曲技法来讲也是重复强调前面的基本乐汇并略有扩展。
这个32上撞猱的第一下是硬的、重的。
现在乐曲开始了,这时你已沉浸在这一美好的略带伤感的秋意之中了,将这种意境深情地弹出来吧,情感、气息不断地连续下去,不要间断涌动的情感和连绵的气息,哪怕只是短促的一拍两拍时间……。
(第一段内)第二句2 42 4 5 5 1·6. 1 ─∣(示范演奏),2 42 4 5 上下很慢,好象有点慵懒的样子,很有味道,我完全模仿他。
(第一段内)2.·5. 6.·1 1 1 5 .65.. 6. 1 ↘3·2 1.↗1 ─∣一句,5 .65.. 6. 1的上下是很“硬”的,而↘3·2 1 ↗1 ─中,这种小的绰注一定要有。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第一篇: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说教法和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效果一、说教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并受到感染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通过鉴赏感受诗词的画面美,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和技能: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
2、缘景入境,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3、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感悟诗词的思乡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
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教学重点。
朱自清荷塘月色形容很柔美的样子的词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了荷塘中的一片宁静美景,充满了很多柔美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很柔美的样子的词语:
1. 清幽:形容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令人心情愉悦。
2. 悠闲:形容舒适自在、没烦恼、轻松愉快。
3. 纯净:形容清澈透明、没有杂质,很干净。
4. 柔和:形容光线温柔、色彩温和,不刺眼。
5. 恬静:形容极其平静,没有声音、没有波动。
6. 温馨:形容温暖和谐、让人感到安心。
7. 祥和:形容气氛平和、和谐相处,很祥和。
8. 婉约:形容温柔娴雅、含蓄优美、不张扬。
9. 洁白:形容极其洁净、白得耀眼。
10. 珍珠:形容美丽、纯洁、有价值,犹如珍珠般可爱。
- 1 -。
形容古琴师的气质
形容古琴师的气质,可以使用以下的词汇:
1.温文尔雅:古琴师的气质往往文雅深沉,有一种从容不迫、温和有度的风度。
2.淡泊名利:他们往往不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追求音乐的至高境界,将身心沉浸在琴声之中。
3.内敛含蓄:古琴师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深沉,他们往往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琴声来传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4.飘逸出世:他们的气质中透着一股超脱世俗的飘逸之感,仿佛与世无争,自有一片天地。
5.端庄高雅:古琴师的气质高雅而不做作,有一种自然流露的端庄之美。
6.深邃神秘:他们的内心世界深邃而神秘,对音乐和人生有着独特的领悟和体验。
以上是一些可以用来形容古琴师气质的词汇,这些词汇描绘出了古琴师独特的气质和风度。
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力6 琵琶行(并序)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答复以下问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注意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琵琶女被邀请出场时,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剖析:此题要联络琵琶女的身世命运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古代妇女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答案:(1)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2)自惭身世,不愿再向人献艺,又不想违犯诗人的盛情相邀。
2.对听众听完琵琶女演奏后的反响,诗人没有进展很多的描绘,只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为什么?答案: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完毕了,但听众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痴如醉。
这样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二)课外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杜鹃花得红字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锦江,在四川成都。
(1)以下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淡定从容,心曲婉转,乡音醇厚
——《李华章散文选集》浅读
张立先
身为男子,将毕生大部分精力付诸笔端,乃天性使然。
身为作家,用毕生大部分心血浇灌散文,真痴得可以。
从1979至2010,将31年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的主要成果融入一妒、凝于一处,是一种左顾右盼似的疏理,还是一番追今抚昔般的打量?
由93篇精美短文架构的《李华章散文选集》,似一块砖、如一方印,捧在手里,沉是自然重量:似砖,是纸质印张叠加的厚度;如印,则是有着鲜明个性的李氏符号。
掂量《李华章散文选集》的另一种份量,得用心秤来称:以人文的尺度测其深浅,以思想的法码量其高低、以美学的架构辩其真伪……毋容置疑,李华章置身湘西、鄂西山水,数十年矢志不移奋力攀登散文高地,无愧于乡情高手、散文大家。
《李华章散文选集》由三部分架构:我梦里的湘西、我珍藏的三峡、我难忘的风景。
由“梦里的溆水”、“王村镇风韵”、“赶考记”、“千年屋”、“心中的凤凰”、“山里舅舅”、“记忆烘桶”、“悠悠辰河长相思”、“湘西年俗”……凡41篇文章编织成“我梦里的湘西”:梦境饴然、淡雅、苦涩、缠绵,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刻骨铭心执拗迷恋。
“没有故乡就没有我的散文。
”李华章坚定如是说
由“三峡雄奇此为魁”、“云雨巫山十二峰”、“秋风亭记”、“香溪诗意”、“三峡的滋味”、“屈原故里龙舟情”、“依斗门前的依恋”、“鸟栖大宁河“、“滩多流急西陵峡”、“邀神女同行”……等30篇文章,将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兴建前后的长江三峡人文风光描绘成雄浑画卷,装帧成“我珍藏的三峡”:自然美与建设美共存,惆怅缅怀和从容展望同在。
“有了真挚的爱便有了散文”。
李华章淡定如是说。
走出湘西、迈出三峡,将身心融入祖国大地山川作浪漫旅行,于是便有“凿江通流”、“九曲溪飞筏”、“鼓浪屿漫步”、“始识庐山真面目”、“海韵”、“神奇梦幻三星堆”、“苏州小巷”、“在鲁迅故里‘朝花拾遗’”……于是他将22篇睿智观察、深切感悟与真情吟唱的妙文,缀成了“我难忘的风景”。
“我写散文30多年了,对至情、至真、至美的散文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李华章坦然如是说。
对于李华章的职业与操守,许多知情者早有中肯评价,无须我在此饶舌了。
在宜昌地域、湖北文坛乃甚整个华夏散文界:知道李华章其名者,广矣;熟悉李华章其人者,多哉。
缘于万里长江第一坝,我有幸栖身宜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尚在试着舞文弄墨时,老师级的前辈李华章已是市文联主席、《三峡文学》主编。
我与他相识,是作者与编者的交往;90年代以来,读他的作品多了,相互往来多了,便
自觉是懂他创作思路,了解他文品人品的知音。
他以往的出版的专集如《湘西,我的梦》、《生命的风景》、《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等,我都有幸成了最早的拜读者之一;即便是少儿题材的作品集,如《高峡出平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等,我也是最早的忠实中老年读者哩。
实话实说,对李华章30多年的散文创作写点读后感,是件颇犯愁的难事。
许多国内名家如林非、涂怀章、傅德岷等,早对李华章散文作过精深研读和精妙评价,后学如我者,如何开口?
好在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铺垫,学生便斗胆写点浅读文字:
30年笔耕不辍,练乡音、揉乡情,用一份依恋一份执着研磨摔打,粘成梦里情歌:忧患、哀伤、同情、迷惑、向往、浅吟低唱;
30年奔走三峡,览雄奇、描美景,将一颗真心一份挚爱融入山水,揉成短笛长箫:优雅、婉约、轻盈、怀念、憧憬、纯朴自然。
文如其人。
为人谦和的好人李华章,将身心融入散文创作,他的作品同样张显出不浮不躁、不俗不腻、平易亲切的个性光彩。
人如其文。
成果丰硕的大家李华章,以真情浇灌散文之林,数十年一以贯之,追求着一种境界,且不断攀升着一种高度,我辈后学者只可仰望。
(2012-2-15于废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