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王观
- 格式:ppt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1
王观——《卜算子》【年代】:宋【作者】:王观——《卜算子》【内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
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
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
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全诗内容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其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说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
这里将水比喻成流动的眼波,将山比喻成蹙起的眉峰,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更确切地说是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暗喻这一类别。
句中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流动的水。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
古人常把山峰比喻美人之眉,这里也是反用,将美人的眉毛比喻远山。
作用:作者通过比喻把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深厚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篇一: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卜算子》王观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注释]1.《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3.浙东:今浙江东南部。
6.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评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作者介绍]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生卒年不详。
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
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篇二:语文课文笔记整理-王观《卜算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文学常识3、词是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词有词牌名,还可以有词的题目,比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卜算子》为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为词的题目。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翻译与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①。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生卒年不详。
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
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
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译文1:水是眼波闪动,山是眉峰攒聚。
要问行人去哪里,是去眉眼盈盈之处。
刚刚送春回归,又送你归去。
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译文2: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山就像美人的秀眉相聚。
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到山川秀美的江南,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
我在东京刚刚送走春天,又要送你到浙东去。
如果到了江南,你赶上春天,千万留住春天。
[赏析]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
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
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
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
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句“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唐朝诗人王观的古诗作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⑧才始:方才。
【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
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同时,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宋代诗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
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
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
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
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
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
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
题目一作《别意》。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作品原文:卜算子①·送鲍浩然②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⑦。
才始⑧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品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⑧才始:方才。
作品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文学赏析: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像姑娘的眼皮一样横流的,是江南的春水,像姑娘的眉峰一样耸起的,是江南的青山。
[出典]王观《卜算子》注: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注释:①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生卒年不详。
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
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
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3、译文1: 水是眼波闪动,山是眉峰攒聚。
要问行人去哪里,是去眉眼盈盈之处。
刚刚送春回归,又送你归去。
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译文2: 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山就像美人的秀眉相聚。
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到山川秀美的江南,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
我在东京刚刚送走春天,又要送你到浙东去。
如果到了江南,你赶上春天,千万留住春天。
4、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