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病因的观察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脑病综合征什么是急性脑病综合征?急性脑病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该病症通常突然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定向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
急性脑病综合征虽然可造成患者昏迷,但通常在各种治疗措施下症状可逆转。
急性脑病综合征的病因病因一:感染各种感染,包括脑膜炎、颅内感染等,都可能导致急性脑病综合征的发生。
病因二:缺血性脑病当脑血管发生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就会引发急性脑病综合征。
病因三:外伤头部外伤、脑部手术后出现脑积水或感染,都可能是急性脑病综合征的原因。
病因四:药物和毒素某些药物和毒素的暴露也可能导致急性脑病综合征的发生,如酒精中毒、药物过敏等。
急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精神障碍患者可能表现为幻觉、妄想、焦虑等异常的精神状态。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学习、记忆、理解等认知功能受损,表现为语言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定向障碍患者可能丧失时间、地点、个人信息的定向能力,无法判断周围环境。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
急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诊断诊断急性脑病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EEG)、核磁共振(MRI)等。
治疗治疗急性脑病综合征时应早期干预,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感染,纠正代谢紊乱,维持脑灌注等。
急性脑病综合征的预后对于急性脑病综合征的预后,早期治疗和病因明确是关键。
在有效干预下,部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可以逐渐康复,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结语急性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时发现病因、早期干预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患者及其家人要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期早日康复。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情严重时,容易引发许多疑难病例。
通过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可以更好地探讨并解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问题。
本文将就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一、病例描述病例:一名55岁男性患者,因出现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昏睡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体重偏重、体力活动少。
入院后,头颅CT检查显示脑梗死,伴有一定大小的脑梗死灶。
神经内科会诊后确认为急性脑梗死。
二、病情分析1.病因分析患者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这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
此外,患者体重偏重、体力活动少,也是患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梗死是因大脑血管发生栓塞或者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产生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
2.病情评估患者病情属于急性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出现了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昏睡等症状,需要及时干预和护理。
此外,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全面护理。
三、护理实施1.定位护理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需要进行定位护理。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其次要护理患者的体位,保持患者舒适的体位可以减轻其不适感。
还要加强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问题。
2.风险评估针对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需要加强风险评估。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此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避免发生低血糖、高脂血症等并发症。
3.康复护理在急性期护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康复护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进行康复锻炼、言语康复训练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护理效果经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呼吸道通畅,体位舒适,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有所改善,心理状态也较为平稳。
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脑梗是指脑血管内部发生血栓形成或是脂质沉积等情况,致使脑部缺血和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严重时还会引起中风和死亡。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
科学家们对于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旨在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下面就对相关现状进行介绍。
一、脑梗的病因1.高血压:高血压是诱发脑梗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直接导致血管壁发生改变,血流变差,血小板聚集等影响,导致血管内斑块形成。
2.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因为患者血糖水平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容易形成斑块在血管内的停留。
3.高胆固醇血症:人体内过高的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在血管内形成斑块,堵塞血管,从而导致脑梗。
4.吸烟:吸烟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张力增大,且可以加速血管内斑块的形成,长期吸烟会增加脑梗的患病率。
5.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容易发生血栓,从而引发脑梗。
此外,心脏瓣膜病和心率过缓也是诱发脑梗的因素。
6.家族遗传:脑梗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脑梗的病例,则个体罹患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脑梗的发病机制1.血管腔狭窄:当血管腔过度狭窄时,导致血液流经时的阻力增大,同时容易诱发血栓形成。
2.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形成血栓的关键环节之一。
3.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壁的病变和损伤,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4.内皮完整性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斑块甚至组织坏死。
5.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包括脂质过氧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一系列反应,是脑梗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三、脑梗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当前,对于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通过大量临床统计分析,确定了诱发脑梗的主要因素,这对之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此外,科学家们还从不同方面对脑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研究高渗盐水对脑梗患者进行护理处理的有效性,以及发现一些神经重构和基因表达变化和脑梗发展有关,这些研究为脑梗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青年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明确其危险因素及先兆指标。
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沈阳急救中心所有青年脑梗死及脑出血的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量饮酒、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是青年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p<0.05)结论大量摄人酒精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和男性等因素是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主要病因,脑卒中后血脂达标任务艰巨。
【关键词】青年脑血管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34-02青年脑卒中是指年龄18~45岁的成人所发生的脑卒中,青年脑卒中的患病率虽然低于老年人,但对患者本人身体、精神方面造成的损害,对家庭及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更为严重。
本课题对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生化指标改变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正常青年人对比,探讨青年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明确其危险因素及先兆指标。
文献报道,中老年的脑血管病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而青年患者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脑动脉炎是青年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
近年来认为,早发性动脉硬化是青年脑血管病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青年中进行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并积极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脑血管畸形,也是青年脑血管病发生的病因之一。
因此,对青年脑血管病进行脑血管造影是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
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所有青年脑梗死及脑出血的患者1.1全部病例选自15~45岁发病在3小时~7天以内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分类标准。
1.2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和mri检查,部分病例经mra或dsa 检查,证实诊断。
1.3 复发性脑血管病(2次或2次以上卒中),以首次为准。
1.4 全部病例均经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的调查。
急性脑血管病病因的观察和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多种危险因素在脑血管病的分布情况。
方法:通过查阅2006年7月~2007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病历档案,回顾性调查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就诊时间,并分析比较脑梗死、脑出血在这些方面的差别。
结果: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房纤颤、颈动脉斑块及TIA是脑梗死的密切相关因素,另外脑出血患者早就诊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
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差别大,加强脑血管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等的知晓率、控制率,戒烟、避免酗酒等,以期降低卒中的发病率。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estim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Methods:The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obtained from medical records, study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the time to see a doctor, identify them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CI) vers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Results:Hypertension were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 for overall stroke , cigarette smoking, diabetes mellitus ,abnormal blood lipid , atrial fibrillation, carotid arteries plaque and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attacks(TIA) were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ing with CI as opposed to ICH. The time to [] for people with ICH were earlier . Conclusion :The factors for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re not the sam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lower the risk of stroke.
Key word Cerebral infarction;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isk factors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们饮食机构改变,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我国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2位,且其中脑出血及脑梗死的相关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20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脑出血、脑梗死两者在危险因素、就诊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02例,脑梗死159例,脑出血43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
由于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相对于脑实质出血和脑梗死有许多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不包括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同时排除外伤性脑出血、肿瘤所致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患者1。
1.2 方法
本研究列入观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血压[卒中前高血压史及就诊时血压值]、糖尿病[既往确切糖尿病史或本次疾病急性期过后检测血糖达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脂血症[TC>5.7mmol/l,LDL-C>3.12mmol/l,TG>2.3mmol/l及HDL-C2)、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家族史。
1.3 同时了解两者的就诊时间,发生症状6h内就诊者视为早就诊者,其余为迟就诊者。
1.4 统计学处理
用卡方检验,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该组患者共202例,脑梗死患者159例,住院过程中进行颈动脉彩超者共8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共18例。
2.2 本组资料显示,202例脑卒中病例中,男性102例,女性100例,没有性别差异。
所有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的发生率见表1,脑卒中的最突出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确切高血压病
史者在脑梗死中占66.0%,在脑出血中占74.4%,而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增高者达100%。
其次是吸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脑梗死的患者吸烟率及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脑出血患者高得多,提示,相对于脑出血,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脑梗死更具相关性。
另外,心房纤颤、TIA史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脑出血。
饮酒,特别是较大量的饮酒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而肥胖、卒中家族史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中发生率不高,且无统计学差异。
2.3 本组资料显示,202例脑卒中患者早就诊率48.1%,其中脑梗死患者早就诊率38.3%,脑出血早就诊率86.0%,有统计学差异,脑出血患者早就诊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
3 讨论
3.1 本观察显示,脑梗死患者159例,其中女性患者80例,男性患者79例,脑出血患者43例;其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3例,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洛桑脑卒中注册资料有差异3,可能和样本量小有关。
脑梗死平均年龄68.4岁,脑出血平均年龄65.8岁,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既往我国脑卒中患者以脑出血多见,与国际情况不符,随着大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加深及血压控制情况好转,近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也出现脑梗死增加而脑出血下降的趋势2,本组资料高血压在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明显增高率达100%,与高血压病史率相差甚远,一方面可能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致血压暂时升高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但没有关心、测量血压有关。
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
本组资料显示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是与脑梗死更加有关的危险因素,“吸烟有害健康”广大人民群众只知道吸烟对呼吸道有害,而对心脑血管伤害却知道得很少,由于习惯、观念等的影响,我国特别是较落后、封闭的地区,男性吸烟率很高,有报道认为高于50%,近年来女性吸烟率也呈上升趋势,长期吸烟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以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等,从而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加之缺少运动,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增多,很多病人能够接受药物防治疾病,但对改变生活方式却不够重视,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力度,促进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定期体检,提高血压、血糖、血脂等的控制率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
心房纤颤是脑梗死很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四川盆地潮湿多雾,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多,是心房纤颤最多见的原因,又特别是女性患者多见,该调查显示有15例女性房颤患者,年龄较轻,34~63岁,而且以较大面积脑梗死多见,预后差,院前均没有使用华发林或阿司匹林等类药物,国外已有多项随机对照实验证明,
应用华发林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对有心房纤颤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发林,或口服阿司匹林等。
本组资料显示,阳性卒中家族史比例低,仅5.4%,可能与脑卒中患者高龄,父辈往往早已去世多年,且由于既往医疗条件差,疾病诊断、知晓率较低有关。
目前已公认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卒中的血管病理诊断,完善经颅彩多、颈动脉彩超等检查,可对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和卒中二级预防提供有力证据。
另外,本组资料显示,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早就诊率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起病急骤,往往活动中发生,容易引起自己及家人重视,而脑梗死则相反。
众所周知,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6小时,大部分患者因就诊时间太晚而丧失溶栓治疗机会。
加强卒中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卒中的警报信号和早就诊的意义,对降低卒中病残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总之,脑血管病是危害我国中老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卒中知识的宣传,加深居民对卒中危害的认识,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戒烟、避免酗酒、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新峰,徐格林.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421-425
[2] 张蓓,张红,刘琴,徐庆. 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分析.四川医学2005,26:1239-1240
[3] 黄一宁. 提高急性脑卒中诊治水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