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意深远 彩衣浴火翩翩来——二胡曲《火——彩衣姑娘》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52 KB
- 文档页数:2
王陶雅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主持词1、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同学、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王陶雅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演出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孔令达。
旋律是演奏者的灵魂之声,那跳动着的音符,让我们的灵魂伴随旋律翩翩起舞,首先请允许我为您介绍今天的演奏者王陶雅。
2、王陶雅——河南南阳人,200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呼延梅文教授,在校期间曾担任西安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二胡首席,并于2010年随团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三届“春华秋实”展演周系列演出,2012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贾曼博士。
2014年7月获得第四届中国器乐大赛二胡组“优秀奖”;2014年8月获得中外民族交流大会二胡比赛专业组“二等奖”。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二泉映月3、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阿炳在行街穿巷途中即兴拉奏的一段音乐,原名《依心曲》。
后来,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对该曲进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遂命名为《二泉映月》,本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疾苦的街头艺人的满腔忧郁,以二胡独有的的低沉婉转,阐释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成为本世纪世界音乐殿堂中的不朽篇章。
主奏——王陶雅。
扬琴伴奏——赵小桐4、长安城南,雁塔东畔座落着唐时圣地曲江池,昔日芙蓉繁丽,曲江流饮,轻歌曼舞,踏花游燕。
鲁日融先生借故地汇入新声,乐曲以“迷糊”和“碗碗腔”为基调并吸收戏曲音乐中的多变板式和戏剧性对比手法,吟唱人间哀与怨,悲与愤的交织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曲由引子、慢板、中板、中快板、尾声五个章节构成。
音乐悲切激越,浅吟低唱,跌宕起伏,婉柔铿锵,是一首富含浓郁秦风秦韵的二胡叙事曲。
主奏——王陶雅。
扬琴伴奏——赵小桐5、《火——彩衣姑娘》选自《如来梦二胡套曲》。
刘文金先生根据佛教思想中象征天然属性的“如来藏”所创作的《如来梦二胡套曲》形象地展现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
《如来梦》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根据《袍修罗兰》所创作的二胡套曲,其中包含了八首相互独立且风格各异的乐曲。
《火——彩衣姑娘》是套曲中的第三首,作品运用了印度的音乐元素,以“火”为主题,并将其拟化为“彩衣姑娘”这一形象。
本文从自身实际演奏经验出发,对作品四个部分的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对演奏技法进行研究与诠释。
《火——彩衣姑娘》是一首♭B大调的乐曲,曲式结构中西结合,不仅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也能按照我国传统作曲结构分为行板、散板、柔板、快板、散板五个部分[1]。
一、行板 在《火——彩衣姑娘》中,级进与模进的运用十分广泛,乐曲一开始的第1—3小节便由一串级进下行的音阶引出了主题,并随着下行逐渐变强。
在开头的演奏中起音要自然放松,运弓应当像呼吸一样,从而表现出声音从天上飘来的感觉。
随后,第5—7小节由连续16分音符组成并模进下行,这时注意使颤音跟连弓的声音清晰且颗粒感十足,左手三指在两次甩音时由慢渐快地滑下去,声音流畅且扎实。
模进的手法在行板的其他部分也有所体现,第25—29小节以一小节为单位模进上行,且力度逐渐加强,将乐曲的气势再一次推向高潮。
大跳滑音是印度音乐的一大显著特征,而这点在乐曲中同样有所体现。
第39—40小节运用了八度大跳滑音,并伴随着附点节奏型所带来的动感,使得彩衣姑娘那妙曼柔美的身姿更形象地展现出来。
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旋律如同蓄势待发一般,为后续旋律与情绪的进一步推进做准备。
第54—57小节的八度大跳不再使用滑音,而是改为使用泛音,随着速度的渐慢,音乐变得空灵缥缈起来,仿佛一幅睡莲静卧于幽谷的场景逐渐呈现在眼前。
行板以最后的长泛音收尾,音乐逐渐彻底安静下来。
二、散板 这一部分是散板,同时也是《火——彩衣姑娘》的华彩段。
这一乐段没有使用小节线,也没有使用伴奏,用来分隔乐句与情绪的只有休止符[2]。
开头由♭B 调转至G调,由一段连续的拨弦展开,这段拨弦先渐快后渐慢,从无到有随后又从有到无,拨弦从右手开始,最后以左手拨弦为结束,如同幽谷回响一般拉开了这段散板的序幕。
渔歌赋交响乐赏析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娄树华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
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
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
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
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探析《火一彩衣姑娘》中的音乐创作杨美媛赵雅婷太原师范学院摘要:《火一彩衣姑娘》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现代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第三首,这部二胡套曲以台湾著名诗人愚溪先生的《袍修罗兰》这部文学巨著为背景谱写而成。
《火——彩衣姑娘》不仅刻画出具有深刻佛教 禅意的彩衣姑娘的形象,同时以民族乐器二胡为根基,融入了具有印度风格的创作特色,将二胡的模仿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按照事物由浅入深的方法,透过《火——彩衣姑娘》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深层剖析其内在 真实情感,从而寻找其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
关键词:火——彩衣姑娘 创作本体 思想情感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9-0056-03对于作品《火一彩衣姑娘》的分析大多都集中于对 音乐本体的研究和对作品表象中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 法等的深入分析,还有部分是对于演奏风格和情感表 达的分析。
但是在该作品的本体分析之下,对于深度探 索现代二胡作品与文学著作相融合,深度挖掘现代二胡作品的模仿表象分析还较为缺乏。
本文从乐曲溯源、 本体分析、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并在 这样的分析之下深入剖析其在现代二胡学子中广为流 传的原因所在,旨在进一步探究二胡现代音乐作品创 作以及演奏的创新之路。
一、源的角度——作曲家及背景简介(一)作曲家简介刘文金先生,河北唐山人,我国当代著名指挥家, 作曲家。
他从小在河南安阳市长大,而河南又有丰富的 音乐文化,如豫剧、花鼓、河南坠子等,在这样的环境中 长大的刘文金深受影响,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浓厚的 兴趣,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继续学习,并研究和 声、曲式、配器等理论知识以及乐器演奏,这都为刘文 金的创作之路做好了铺垫,使他在今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理念。
虽然刘文金先生在音乐中涉足多个领域,但是与 二胡创作有着更加深厚的情缘,《豫北叙事曲》和《三门 峡畅想曲》是他最早的两部二胡作品,也是二胡与钢琴 相结合的经典之作,随后创作的《长城随想》更是被誉 为如“史诗一般”的作品,讴歌长城的壮丽伟大,将二胡与乐队融合,再一次将民族乐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胡曲《火—彩衣姑娘》演奏技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火—彩衣姑娘》是一首充盈激情和情感的二胡曲,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创作。
其曲名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表达了对美妙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本文将对这首曲子的演奏技法和艺术特色进行详尽分析。
起首,从演奏技法的角度来看,《火—彩衣姑娘》展示了二胡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和奇特技巧。
起首,边弹边拉是这首曲子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演奏者将使用弓弦交替弹奏和拉奏的方法,使曲子的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左手技巧的运用也给这首曲子增添了浩繁魅力。
演奏家在演奏时需要机灵地利用左手指法,实现旋律的连贯和音色的变化。
此外,还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特殊技巧,创设出富有情感和张力的音乐效果。
其次,从艺术特色的角度来看,《火—彩衣姑娘》呈现了二胡奇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
起首,曲子的整体节奏感和动感分外强烈。
伴随着欢快的节奏,激情四溢的旋律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曲子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奇特的音色魅力让人难以遗忘。
例如,高亢激昂的音色在表达激情的同时,也呈现了二胡奇特的民族风情。
此外,曲子的编曲也分外别致,将传统二胡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设出并世无双的音乐风格。
此外,《火—彩衣姑娘》还表现了刘天华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
曲子的曲调美丽悦耳,呈现了作曲家对美妙事物的向往和沉思。
整首曲子情感丰富,既有激情洋溢的部分,又有优雅悦耳的部分,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创设力。
曲子中音符的跳动、音色的变化以及情绪的起伏,都是作曲家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刻领悟和奇特表达。
总结起来,《火—彩衣姑娘》是一首兼具技巧性和艺术性的二胡曲,具有丰富的演奏技法和奇特的艺术特色。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呈现了二胡乐器的奇特魅力,同时通过曲调、音色和节奏等元素的处理,呈现了刘天华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
这首曲子既展示了二胡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创作特点,使二胡这一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胡套曲《如来梦》艺术特征解析作者:王文倩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1期摘要:二胡套曲《如来梦》又名《种子灯焰》,由台湾著名文学家、诗人愚溪先生的文学作品《袍修罗兰》改编而成。
原作品中叙述的是一些有着不同的天然属性及个性的人物与他们的传说。
包括地(醉客伏泥)、水(水玉姑娘)、火(彩衣姑娘)、风(巡山少年)、空(天宇少年)、见(璎珞姑娘)、识(夸克)、如来藏(袍修罗兰)等八种类型物质和精神的代表性角色,这八类角色代表着大千世界里物质和精神的交融。
刘文金先生曾说,正是这些不同性格的角色使他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哲学理念自然交融起来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思维方式。
于是创作了由这八种类型的角色分别代表的八首风格多样且相互独立的二胡作品,从而组成了这部二胡套曲。
此曲清晰的将书中所描写刻画的内容予以表达,是近年来二胡曲创作的作品中最具研究价值的一部作品,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无论在定弦、演奏手段、题材、体裁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本文主要研究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及笔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引发的思考,通过探究弦高的定制,套曲中每首作品所代表的天然属性的物象与意象形式,来挖掘出作曲家是如何来推动中国二胡音乐创作的。
关键词:刘文金;二胡套曲《如来梦》;天然属性;艺术特征一、《如来梦》结构特征相关《种子灯焰》资料提到:“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性质的事物所组成,而如来藏就是宇宙本体,真如本性。
”由「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此八首作品构成的这部二胡套曲,刘文金为了能让它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情趣,运用了多种风格,使他们形态各异,但尽管如此,它们所形成的理念、题材及创作思维等方面有着完整的同一性,刘文金所追求的目标也始终如一,即追求单纯的“真善美”,因此每首作品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地——醉客伏泥此曲所描述的是一位因误食发酵的果子而醉意朦胧的雄壮威猛的少年,沉睡在一个“严密睡莲”金黄色的花房里,他对发生在身边的爱情和一切美景浑然不知。
浅析刘文金《茹来藏》的音乐鉴赏与人文内涵作者:汤飞宇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二胡独奏曲《如来藏——袍修罗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第八首。
本文主要从音乐鉴赏的几个重要环节入手,体味该乐曲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关键词:《茹来藏》;音乐鉴赏;人文内涵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81-01《如来藏——袍修罗兰》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套曲《如来梦》的最后一首。
刘文金先生对该部作品的解释为:“袍修罗兰代表着生命的顶峰境地,即佛家尊崇的如来藏(真理),高僧认为,真理不能离开美而独立存在。
袍修罗兰从天上来到人间,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却让“美,,擦肩而过直到缨路姑娘的再度出现,他才恍然大悟“真理与美同在”的真谛”。
这部作品蕴含着佛家超脱、自在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境界。
能让我们感受到丰富的艺术价值、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一、音乐鉴赏进行音乐鉴赏的几个重要环节就是聆听、情感体验、精神感悟和运用,所有的音乐鉴赏都依赖于听觉体验。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或者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音乐体验。
有些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的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音乐体验实现了新的理解和创造。
《茹来藏》是一首无伴奏单旋律二胡独奏曲,其曲式结构为规整的复三部曲式。
从引子开始,乐曲从极高音奏出,慢慢渐进到细微的音,随后逐渐过渡到主题的出现。
从听觉上,其旋律缓慢,节奏散慢,昕者的情绪变为宁静。
在这种情境的基础上,演奏者把听者带入到更为深入的无意识想象之中,为欣赏者营造一种袍修罗兰从远处缓缓而来的静谧意境。
引子结束后,主题出现,其旋律节奏运用了江南音乐的特色,旋律柔美,但听起来却感觉音乐语言层层递进,情绪明朗。
连续三连音的不断涌现,表现一幅万象交织的图画。
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佛家真理,在这部作品的再现部重现主题时,与主部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13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1(一)曲式结构作品为再现三部曲式结构,保留了我国传统民乐之风格,包含行板、散板、慢板、快板与尾声五个部分。
乐曲第1至第58小节为“行板”部分,前8个小节为引子,F 徵调式,包含两个乐句,每个乐句结构方整,第二乐句是对材料a 中间部分的重复,与第一乐句形成一个段落。
引子结束后进入主体部分,A 乐段为降B 宫调式,包含对比性的两个乐段,其中乐段1包含6个小节,运用材料b,乐段2运用材料c 与材料d。
乐段1中的两个乐句形成问答对比的效果,乐句间的衔接较为紧密。
乐曲第57至63小节为“散板”部分,是一段华彩乐段。
调式为D 徵调式,包含连接部与主体部分。
其中连接部为一个小节,运用了结构较为自由的音乐材料,三连音的使用使得乐曲更加连贯自如。
主体部分的音乐十分流畅,反复出现我国传统民乐中的“顶针”手法,并融合了印度音乐特色。
同时,该部分的节奏、节拍与力度变化较为频繁,如同彩衣姑娘旋转跳跃、翩翩起舞,加之对中国戏曲艺术元素的运用,使得该部分意趣盎然。
乐曲第64至83小节为“慢板”部分,使用材料d 的泛音演奏,也包含对新材料e 的使用。
该部分包含两个乐段,乐段1由“6+4”乐句构成,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
乐段2包含两个对比月,在音型与力度上形成鲜明对比,打造出或明或暗的音乐色彩。
乐曲第84至91小节为“快板”部分,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是对材料b 的变奏,运用了紧缩的手法,使得节奏更加密集,也加大了演奏难度。
第二乐句节奏更加铿锵有力,重音的使用使得乐曲充满力量感,与“火”的象征意义相契合,连续进行的三十二分音符短促、有力,在对比变化中塑造出彩衣姑娘炽烈、光明的形象。
乐曲第92至97小节为“尾声”部分,通过对主题材料的再现以呼应开头部分。
自由的旋律与节奏有着我国传统民乐的特色,对材料c 的变奏重复增强了乐句间的对比性,高音与低音的重复出现仿佛彩衣姑娘在彳亍与徘徊过后的坚定起舞,使乐曲在强有力的断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