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肌理制作的表现技法
- 格式:docx
- 大小:14.72 KB
- 文档页数:3
肌理技法_服装面料肌理设计面料形态重塑主要是指服装材质的肌理制定,就是在原有面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立体体面的重塑和改造,结合色彩、材质、空间、光影等因素,想知道面料肌理技法有哪些吗?现在,我给大家说说“服装面料肌理制定〞的相关知识。
一绸缎肌理表现技法一般此类面料具有爽滑、悬垂、光泽度佳,但易折皱的特点,而光泽度是丝绸面料所有特质中最特别的一点。
其材质的运用范围较为高级,适用于各类礼服或夏装。
其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水彩、水粉、色粉或综合方式,注意画的时候要体现出高光和反光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光的处理及色彩之间的自然过渡,重点表现丝绸的光感与柔顺的质感,即可展现出该面料的质感效果。
二蕾丝肌理表现技法蕾丝类面料特点是精致、繁复、透气。
这种面料的使用范围有各类礼服、内衣类服装。
在技法的表现上要注意图案的精雕细刻;一般绘画时先用面料本身的浅色晕染或者平涂铺底,再使用铅笔或彩铅勾出大致的图案,注意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穿插关系,用笔细画出纹样轮廓细节,并对纹样进行更深入的描述,纹样浮现立体感后再画出底层网纹,添加细节。
最后注意明暗交界线的刻画与亮部的表达,不要过于深入而用力过猛,合计画面的和谐统一和主次关系表达的完整性。
三雪纺肌理表现技法雪纺面料属于约类织物,一般为柔软半透明质地,有着质地柔软、手感舒适的特点。
雪纺是物美价廉的夏季面料,在童装、夏季服装、女性家居服上均可看见它的运用。
在技法上可用水彩渲染铺底表现其柔和的特质,在高光上必须展现其透明轻快的特点,用线必须流畅、果断、大胆。
如假设碰到有纹样的雪纺必须要用铅笔轻描纹样,再用彩铅或水彩薄薄上色,并沿着纹样起伏画出褶皱的明暗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刻画,以此展现完整展现雪纺面料的肌理效果。
四棉布肌理表现技法棉类面料在外观上有着纹理时隐时现、厚实、色彩沉稳、有杂色点状颗粒物和无光泽等特点。
一般适用于春夏秋三季的穿着,材质舒适自然。
在表现技法上要注意区分不同位置线条的表现方式,轮廓线用线挺括、干脆、大胆;结构线用线断断续续。
[探析绘画中的肌理表现] 肌理效果图片绘画在当代艺术中,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甚至包括其他的艺术,很多人试着想借助“肌理”这个概念进行解释。
其中大体有两种关于“肌理”的解释。
一、广义的涵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物体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二、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建筑等艺术创造出特有的形象语言符号,如各种笔触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在绘画艺术中,“肌理”的概念已不仅是对传统笔绘语言的一种概括,而且扩展成对更广泛的创造性语言的一种诠释。
一、肌理的认识在绘画创作中,肌理的主要表现。
如中国画中,宣纸与毛笔产生的各种笔痕、墨迹、与渗化的微妙变化;在油画中,它主要表现为在画布上,画笔、画刀和膏状的油画颜色所产生的浮雕式的笔触、刀痕、布纹、堆积等细部效果;在素描中,它主要表现为在使用特定的纸、笔与不同技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类线条、笔触、调子、摩擦效果等。
从上述各种绘画作品的肌理特征来看,肌理一词既不能单纯用“笔触”、“刀法”等常用词汇代替,它也不同于线、调子、色彩等形式要素,而且也包括画布或画纸和其他画底予的材料纹理,各种颜料的质地、厚薄以及在综合使用各种工艺手段时所留下的各种痕迹,范围很广。
二、肌理的制作及其种类肌理的制作“肌理”的效果所以不同于笔墨,还与审美者的解读相关。
审美的过程也是对艺术家的心理、情绪、思想的解读过程,同时也是审美者的参与过程。
肌理的从线条到色彩等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可变性使它有着莫名的想象魅力,影响着审美者:但凡不确定的事物都容易给人以联想的空间。
这种源于自然的语言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几乎不需要教育都能够获得的,它来自自然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艺术体验,所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肌理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肌理制作方法:(1).手绘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借助于工具。
绘制规则和不规则的肌理,也可以用于湿程度不同的笔触获取不同的肌理效果。
雕塑中的肌理与表面处理技巧从古至今,雕塑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雕塑创作中,肌理和表面处理技巧被广泛运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也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力。
本文将探讨雕塑中的肌理与表面处理技巧,以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一、肌理的作用与表现形式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是雕塑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肌理可以通过形态、材质、光影等方面来表现,呈现出不同的触感和视觉效果。
1.形态上的肌理形态上的肌理主要通过雕塑的造型和线条来表现。
例如,在表现一个动物的皮毛的雕塑作品中,可以通过丰富的线条和曲面,准确地表现出其柔软或粗糙的外观。
形态上的肌理能够给人以触感上的冲击,使作品更具生动和立体感。
2.材质上的肌理材质上的肌理是指雕塑作品表面材质的特点和纹理效果。
例如,在铜雕作品中,可以利用铜的特性,通过刻画、浮雕或拉伸等手法,表现出铜的光亮、光滑或粗糙等特征。
材质上的肌理使作品与观者产生更直接的互动,带来触感上的愉悦和沉浸感。
3.光影上的肌理光影在雕塑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准确地体现肌理的质感和立体感。
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可以使作品表面的纹理更加鲜明,凸显出其质感与层次感。
光影上的肌理使作品具有动态的魅力,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渲染效果。
二、表面处理技巧的应用表面处理技巧是将肌理表现到雕塑作品上的具体操作手法。
通过运用不同的技巧和工艺,可以使肌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与观赏性。
1.刻蚀技法刻蚀是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刀具或雕刻刀在材料表面进行切割和雕刻,使肌理形成微妙的凹凸。
刻蚀技法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肌理效果,例如纹理、褶皱、纹路等。
适当的刻蚀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2.鎏金与涂饰鎏金和涂饰是在雕塑作品表面进行修饰的常见方式。
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金属箔或颜料等材料,可以改变作品的颜色、光泽和肌理效果。
鎏金可以使作品更加华丽、庄重,而涂饰则可以增加作品的色彩层次,以及一些特定的肌理效果。
一.揉纸法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
1.全纸揉皱2.局部揉熟宣纸常用。
主要形象完成后,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
3.先画后揉画时不必过于具体。
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
4.折纸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
5.扎纸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
6.压纸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
二.扎染法1.画前扎染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
2.画后扎染3.干后展开4.趁湿展开三.拼贴挖补法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撕去多余部分即可。
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
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而后补笔或渲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完成后装裱即可。
1.把一幅画切割、分解,然后换位或原位(如将一个圆变换角度或反过来贴上)重新组合。
2.或把别的画面某一部分拼在此画面上,构成新的关系。
如用金箔直接贴在画面等。
3.穿插拼贴法(如画芦苇和芦苇后的渔舟)。
四.纸板遮挡法1.纸筋法在画纸上加上纸筋,用水粘贴,画后撕掉,可表现山石的纹理与质感。
也可在拓印材料上加上纸筋。
2.刻版遮挡法刻出大雁、白鹭等形象,再拓印。
其它杂物:麻批子、松针等。
3.纸版漏印此法与遮挡法相反,先在较硬的纸上剪刻出空洞形象,用它来刷印或拓印。
五.反衬法1.在背面勾皴2.正面勾皴,背后着色3.正面作画主体,托纸上画背景六.拓印法可作拓印的材料有:玻璃、木板、胶合板、塑料板、布料、纸张、石板、铁板等。
在玻璃上拓印,可在下面衬一张白纸,以显示墨色之形迹与深浅变化。
1.单墨色直接拓印2.多墨色直接拓印3.局部拓印4.反复拓印5.连续拓印在已经拓印过的材料上,尚留少许墨色,可趁其未干时继续拓印,可得干裂秋风而又迷离朦胧之趣。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一、前言中国工笔画最早始于楚汉时期的帛画,其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才逐渐走出低谷。
纵观当代中国画现状,当代中国画画家与传统画家相较之,当代画家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并感到彷徨。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身处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觉信息涌入画家们的视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包活画家本身)受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干涉。
其次,在当代,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标准都不再普遍适用,我们正处于一个审美标准多元化的时代,相比起传统绘画中的语言法则,当代画家更喜欢用张扬并富有个性的风格来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对社会各种压力或对自身压抑的情绪肆意宣泄的载体。
让中国绘画表现出时代特色和气息,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重现往日辉煌。
在这多元发展的时代下,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肌理技法的种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制作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
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如郑力的《肌理与效果》、王化斌的《画面肌理构成》等,但大多从技法与肌理制作方法着手,对关于肌理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本论文就上述种种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肌理技法的运用成果、肌理技法在当代国画中盛行的原因及其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制作肌理的方法可以说是只要你的画面需要,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就连味精、盐、糖等调味料也成为画家们画面中的常客。
传统的毛笔、色墨已无法满足画家对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个性化语言风格得以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当代画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充满个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肌理语言便顺理其章地受到当代画家们的青睐。
00675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属于相似构成的图形。
2.属于等线构成的图形。
3.属于特异构成的图形。
4.属于线的构成图形。
5.属于面的构成图形。
第二部分1.均衡—是各种形态构成在画面上非对称性平衡状态。
2.矩形构成也称为矩阵,就是矩形的排列组合。
3.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4.特异构成是画面形态的突变,是众多的或大面积统一的形象,被突然地变异所打破而形成画面的巨大反差。
5.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初,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
第三部分1.自由型骨骼指自由型比较复杂,是指所有非数理型的骨骼分割,这是平面构成的主要形态结构。
2.重复构成是两个以上基本形反复出现在画面上的一种构成形式。
3.基本形是指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是平面形象的基本单位,是容易用来构成重复形态的基本单位。
4.特异构成是画面形态的突变,是众多的或大面积统一的形象,被突然的变异所打破而形成画面的巨大反差。
5.点的线化是将点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些点看起来就会有线的感觉,同时,点的特征就会减弱。
第四部分1.肌理是物体的表面属性特征,也叫表面质感。
肌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为纹理,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可以用很多技法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理,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肌理常用技法有:渲染法、干擦法、压印法、抗水法、吹色法、摄影法等。
2.双重图形的表现手法有两种:(1)正负反转双重图形。
设计师巧妙利用正形在画面的切割,使负形另一些有趣的具象形态。
(2)共同造型元素双重图形。
在画面中,共用一些造型元素,形成共同轮廓的不同具象图形。
第五部分1.一组线的扭曲错视图:图中横线都是平行的,由于黑点影响,产生不平行的错视。
2.图1的骨骼设计图如下:图1 骨骼设计图3.关于一组线的长短错视图:图中AB等于CD,但由于线段2边线段影响,产生长短错视。
第六部分1.设计一幅解构重组的图形,自由发挥。
平面肌理制作的表现技法
肌理的制作与表现离了开材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纸和笔,但各种材质的纸或布、笔都会给视觉带来各种肌理的表现,如果再借用新的魅材、多样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可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肌理意义,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打好基础。
一下介绍一些常用的制作技法。
一、点绘法
是一种用不同大小或形状的点来描绘图形、空间的技法。
如使用钢笔、马克笔、针管笔、直线笔、毛笔等描绘的规则性的点,也可采用干枯的油画笔(垂直敲打)、海绵等描绘的多样化、不规则性的点,同时可采用大小、疏密、明度、色相等渐变点来表现,它能很好地呈现出深入图形的三次元的细腻的空间感。
二、勾线法
是一种用不同线形在粗细、长短和角度、疏密的变化上来描绘图形、空间的技法。
如使用钢笔、马克笔、直线等、针管笔、毛笔、油画笔等工具,运用线条的港硬、流畅、涩顿等感觉塑造万变的造型世界。
因而勾线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三、平涂法
平涂法是一种基本塑造块面的手法,一般根据画面的色块分割,用笔将颜色(如水粉色)平涂其中。
其表现出的图形色块界线明确,且衔接密切、加之均匀的颜色更呈现出秩序、简洁的数理美感,但另一方面也须注意防止陷入呆板而缺少生动性。
四、晕染、水化法
晕染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如中国工笔画和水彩画。
指色彩从深到浅或从浅到深的渲染,也可追求色相的自然过渡变化(如从冷到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图形空间。
水化法可通过吸湿性较好的纸,如宣纸、水彩纸和刷过粉的纸等,或润湿的铅画纸,用笔蘸颜料后与纸面接触,也可在没干的画面颜色上撒上盐粒,使颜料自由散开,达到自然渗化的效果,以追求一种羽化班的自然柔和、透明、生动多变的视觉效果。
五、吸附法
指用墨汁、水彩等水性或油性盐粒滴入水中,依附水温在水中渗开,然后用吸水性强的纸(如宣纸、水彩纸和刷过粉的纸等)吸附之,油性颜料选用的吸纸可不受局限。
此技法可留住颜料在水中的瞬间水纹变化,为视觉表现提供了特殊的样式,但它不能理性地控制或重复表现。
六、排水法
指利用油性与水性颜料的油水互排性,先用油性或蜡性的颜料(如油画颜料、油画棒、蜡笔、蜡液等)在纸上画出所要的图形或块面,然后再全部刷图上水性颜料(水粉、水彩或丙烯),水性颜料会自然地流在原理的空白处。
此技法能很好地表现油性颜料的生动笔触感和水性颜料的生动交汇,形成厚实而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应用时应注意油性颜料和水性颜料的明度和色相的对比度,不要拉得过开或靠的太近,这样都会影响效果。
七、脱胶法
脱胶法指先用胶水或厚颜料画出所要的图形,等完全干后,用柔软的布等物蘸以油画颜料涂满整个画面,趁油画颜料未干,用高压水冲洗画面,便可显出斑驳的色彩图像,同时使画面的空间层次也显得丰富多彩,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运用时应注意油画颜料和图形用色的明度和色相的对比度,太弱的对比会使效果减弱。
八、笔触法
使用各种材质的笔(如狼毫毛笔、尼龙油画笔、炭精笔、铅笔等等)在光滑或粗糙的纸面或布面,采用刷、喷、甩、弹、擦、刮等手段,来强化“笔触”的意义,以表现流畅、顿挫等多种的“笔触”本身的语言价值。
此技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笔触的视觉统一性,不应一味追求丰富多变而使画面杂乱无章。
九、拓印法
拓印法是传统的印章和拓片的手段表现,指利用现有某种表面凹凸的媒材(如纱网、枯树叶、丝瓜瓢、揉破的纸团等)蘸上颜料(不可太湿或太厚),在纸面盖印,留下媒材本身凹凸的纹理;也可把纸放在有凹凸纹理的媒材上面,再用柔软的布或纸敲打出其凹凸的纹理(如纸版画的制作、剪纸图样的拷贝),此技法可呈现细腻,深入的视觉效果。
十、堆积法
堆积法指用厚而干的颜料进行块面的堆积塑造,也可在颜料中加入立德粉、糨糊或乳胶,使其形成一种浮雕的感觉,并可在颜料未干的时候借用媒材进行粘、拉、刮、划等手段,此技法可表现出一种厚实而粗矿的视觉效果。
十一、刻纸法
刻纸法指用刀或针等锋利器物,在较厚的纸的表面进行刻、刺、划、刮或撕,以刀代笔刻画出图形或纹理(如在白纸上涂刷上任何颜色,等其干后再在上面或刻或划,以露出白痕)。
此技法可勾画准确清晰的轮廓线,也可塑造松动柔和的形体块面,应用时依然要注意划痕的视觉统一性。
十二、揉纸法
将质地韧性较好的纸(如高丽纸,并可在上面先涂刷一种底色,一般常用明度较重的色彩)拧、捏、揉出所需的纹理(注意不要把纸张弄得过烂、过破,而难以收拾),再将纸平展开,在纸面纹理凸出的上面轻轻涂上颜色(可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形状和色彩来上色,同时注意留住纹理凹陷处的底色),完成后将纸托裱平整。
此技法一般情况下,常作为作品的底纹,可获得意外的丰富效果。
十三、熏烧法
熏烧法指用烟火熏烧纸边,追求随意多变或缺损的外型,也可用烟熏纸的表面,以获得烟熏留下的灰色痕迹,达到一种柔和虚化的视觉效果。
此技法要注意烟熏痕迹的保持(可用定型液或蒙上透明塑料纸),更不要使用过旺的明火,以免控制不住。
此法常用做图形的局部,并与其他方法同时使用。
十四、拼贴法
拼贴法指利用现有材料(如各种纸张、印刷品、纤维、树叶、花瓣、蛋壳、线材等较为平面的材料),以拼贴在画面中来代替颜料的描绘。
此法应充分调动现材本身的质地与自然纹理,以获得巧妙而意外的形式美感。
在拼贴时应注意现材与图形本身的意义转换,不要太直接地用花瓣来塑造花形,给人以太少的想象空间,而削减了艺术的表现力。
作业内容与要求:
任选不同的肌理制作技法,做10幅表现不同视觉效果的肌理练习。
要求画面运用抽象形态,着重肌理的意义表现,同时注意画面的空间层次感,并追求画面的整体感和完整性。
尺寸:11 * 11 CM。
时间:1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