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池的3种常见藻类危害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高密度放苗、集约化投饵、生物排泄、代谢物量大等多种因素往往导致精养鱼池富营养化,藻类大量滋生;尤其是蓝藻门藻类大量繁殖,如铜绿微囊藻、念珠藻,颤藻等蓝藻品种繁殖迅速,并短时间内在水中占有优势。
蓝藻的危害,一是释放有毒成分;二是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生长繁殖;三是遇阴雨天以及连续高温天气、气候突变时,容易导致水转现象。
水转现象发生时大量藻类死亡、腐烂分解,水色往往转清或转浑,光合作用的藻类大大缺少,水中溶解氧含量极大降低,加之死亡的藻类腐烂分解又大量消耗氧气,极易导致鱼类浮头泛池以及藻毒素中毒死亡现象。
一、精养池塘蓝藻暴发的原因1.池塘环境条件差养殖初期,水中蓝藻品种本身占有一定数量,加之使用肥料不科学,池塘内繁殖的藻类种群以及数量少,蓝藻占有优势;池塘内氮磷比例失调,蓝藻暴发,形成水华;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恶劣的环境造成其他藻类无法正常生存,而蓝藻成为最后的优势种群导致暴发。
应对措施:对于水质中蓝藻占有量较多的池塘,在肥水前应适当杀灭蓝藻后再进行肥水;池塘初期肥水时使用渔用生物肥,并投小球藻或硅藻类等有益藻类藻种,使池塘初期有益藻类种群以及数量占有优势,蓝藻门以及其他有害藻类处于劣势,避免养殖过程中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泛滥。
2.投饵不科学以及不改底每年7、8月份气温较高,养殖鱼类新陈代谢加快,投饵量也加大,残饵、粪便增多,鱼类排泄大量含氮代谢物,造成水体中氨氮含量超标;富营养化、氮、磷过量积累或比例失衡的水体易暴发蓝藻。
应对措施:科学投饵以及定期改底,尤其养殖中后期,投饵量加大时,更要科学投饵。
根据季节、天气、水○陈萌2021-8--29质、水温、以及鱼类活动情况,灵活、科学投饵,分配好每天的投饵次数、投饵量。
一般晴天正常投饵、阴天少投、雨天不投饵;每次投饵以大部分鱼吃完游走为宜,尽量做到没有残饵;建议定期使用池塘底质改良剂,5-7天改底一次,降低池塘底部污染,避免蓝藻泛滥。
3.外源水带入外源水中有大量蓝藻时,养殖户通过加换水把蓝藻带入池塘,再加上长期低氧、水草活力差、底部污染严重的环境,导致池塘蓝藻暴发。
《中国水产》2007年第8期 57 责任编辑 叶佳林朱灵峰 陈志冉 雷庆铎河南省郑州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环境工程实验中心 450011度计算好应放养苗种数量,待退潮后将苗种均匀撒播于低坝顶面和两侧斜面上,正常情况下2小时 ̄3小时后星虫苗自行钻入泥中。
苗种放养宜在晴天进行,同时注意养殖地水体的盐度要与苗种采集区的盐度相近,以利可口革囊星虫快速潜钻入泥。
四、养殖管理1.补苗检查 可口革囊星虫苗种放养后2天 ̄3天后出现“洞眼”,即养殖面上有许多星虫摄食活动的洞穴,表明放养的星虫已适应环境,开始正常摄食生长。
放苗后15天内,须以“洞眼”多寡为标准检查苗种放养的成活率,发现成活率低应及时补苗。
2.护坝整修 经常检查堤坝的养殖表面,受潮水冲刷严重的应及时整修,保持涂面平整成“马路形”,不使顶面积水,保持堤坝结实而形成稳定的生活环境。
3.利用底泥培藻 进入夏季,日照长、气温高,涂面缺少底栖藻类,涂质变硬,会影响生长,应经常将坝底含底栖藻类的淤泥及有机沉积物推到养殖涂面上,一方面直接增加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源,另一方面加速底栖藻类繁殖再生。
随着水产养殖事业的迅速发展,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养殖密度的大幅度提高,池塘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到了夏季,水体藻类大量繁殖,往往产生大量的有害藻类,养殖水体中藻毒素增加,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影响鱼的生长,甚至引起鱼中毒死亡,影响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现将精养池塘几种主要有害藻类的综合去除技术总结如下:一、水网藻1.形成与危害 水网藻是一种绿藻,在我国分布很广,多发于水质较肥的浅水处或鱼塘里,春末夏初,在有机质丰富的肥水中繁殖速度很快。
旺盛的丝状藻体集结如网带,鱼苗误入网带常因呼吸困难和无法摄食而死亡。
2.防除方法 ①放养前可用生石灰清塘,杀死藻体。
干法清塘用量为50kg/亩 ̄75kg/亩,湿法清塘用量为100kg/亩 ̄150kg/亩。
②未放鱼的池塘可用干草木灰按50kg/亩的比例全池泼洒,使水网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如何清除鱼塘中过多的有害藻类
近年来,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鱼产量,盲目地加大放养密度,致使池内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水体越来越富营养化,进而产生大量的有害藻类,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严重者更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笔者经多年的养殖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清除鱼塘中有害藻类的有效途径。
1、放养前,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
用量为每亩70kg~80kg。
对底质差的池塘,可施有机肥,每亩150kg~250kg,培养优势种群的藻类,以便肥水下塘。
2、养殖水体最易出现的有害生物是水绵、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
当池水发现水绵时,可用草木灰进行遍洒;当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体变成墨绿色,解决办法是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注新水,有条件的可套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
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达0.7ppm,2天后换水1/2即可有效控制藻类;当池水多甲藻、裸甲藻大量繁殖时,由于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突然改变其水生环境而使之死亡,然后换注清水,消除死亡藻类。
3、注意事项:
①硫酸铜为重金属盐类,它的使用受池水温度、PH值和硬度的影响。
水温越高,其毒性越大,硬度、PH值越高其毒性越小。
溶解硫酸铜时不能用金属容器,溶解时的水温不能超过60℃,否则硫酸铜会失效。
施用硫酸铜时,全池泼
洒前后7天不能施肥,不能施用生石灰。
②药物的使用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上午9时左右。
③由于硫酸铜使用时易发生药害,所以尽量使用络合铜,它具有毒性小、不受水中PH、有机物、氨等的影响,杀灭藻类时全池泼洒0.5ppm~0.8ppm即可。
鱼塘常见藻害的防制
鱼塘中生长大量藻类植物,会使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必须及时防制。
1.水网藻
多发于水质较肥的浅水鱼塘,旺盛的丝状藻体集结如网带,鱼苗误入网带常因呼吸困难和无法摄食而死亡。
防制方法:放养鱼种前可用生石灰清塘,每亩(1亩=667平方米)水深1米的水体用量为7.5千克。
发生藻害时,可用硫酸铜溶液泼洒池塘水面,泼洒浓度为1.5毫克/升。
2.水锦、双星藻、转板藻
旺长时漂浮于水中,形成团团乱丝,影响水温升高和水体含氧量,且可大量消耗养分使池水变瘦,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防制方法: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清塘,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量为5千克。
发生时,可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泼洒浓度为1.5毫克/升,2小时后换入1/3新水;或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150~200克外草净拌湿细土撒于藻体上。
3.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
藻体蛋白质迅速分解可产生大量的有害腐败物质,加重池水缺氧,引起鱼类窒息死亡。
防制方法:放养鱼种前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施用有机肥500~1000千克,高温季节鱼池要常换新水。
发生初期,可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也可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放养罗非鱼1000尾。
- 1 -。
海参养殖池塘中几种大型藻类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目前海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海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参养殖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
夏季高温季节,海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的过度繁殖将会对海参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在海参养殖池塘中发现的常见大型藻类主要有钢丝草、川蔓藻及青苔等。
笔者将海参养殖池塘中常见的大型藻类作一总结,以期为海参养殖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钢丝草1.1 危害特征钢丝草繁殖力极强,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生长,对海参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危害。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钢丝草会抑制池塘水体中基础饵料和单细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和生长,从而造成养殖池塘营养物质匮乏。
二是钢丝草会缠绕海参个体,造成海参生长缓慢。
三是钢丝草腐烂后造成底质恶化,容易造成海参病害发生。
四是钢丝草捞除工作量大,费事费力。
1.2 防治措施目前对钢丝草的防治还没有有效的方法,预防措施主要是春季水温升高时使用一定浓度的扑草净进行抑制,夏季大量繁殖时只能靠人工捞除来解决。
2 川蔓藻2.1 危害特征海参养殖池塘中一定数量的川蔓藻对海参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一是可以为海参提供遮阴的场所;二是可以净化水质;三是可以为海参提供一定的饵料。
但夏季高温季节如果数量过多,则会使池塘透明度过高,造成池塘底部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海参化皮等病害,这时应及时捞出。
否则秋季时,川蔓藻倒伏在池塘底部,造成海参捕捞困难及严重影响其生长。
冬季时,川蔓藻逐渐腐烂,则造成池底底质恶化,从而暴发海参病害,严重影响海参养殖产量。
2.2 防治措施在养殖过程中防治川蔓藻的过度生长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在春季水温逐渐回升时,即川蔓藻长度达到3cm左右时,用农用“扑草净”搅拌湿土杀灭,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此方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使用时应注意池塘水温的变化,水温过高时应停止使用。
另外注意扑草净不能过量使用,以免对水质造成影响。
3 青苔(牛毛苔)3.1 危害特征过多的青苔会占据整个海参石礁,一方面阻碍海参不能正常出礁摄食,另一方面也占据海参的活动空间,影响海参摄食生长。
池塘中有害藻的防治方法池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水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池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藻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危害。
有害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腐败臭味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治池塘中的有害藻类。
一、物理防治方法1、机械除藻。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只需要利用人工或者机械将水面上的藻类捞出来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池塘面积不大、藻类生长比较密集的情况。
2、水流清洗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水流将水面上的藻类冲刷下去,可以采用喷泉、泵水等方式进行清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洗过程中需要保证水流的方向,否则会将藻类冲到池塘的某一侧面,进而导致藻类在该位置再次生长。
二、化学防治方法1、草鱼、鲢鱼等鱼类。
这些鱼类喜食藻类,可以将藻类作为它们的食物。
将这些鱼类放入池塘中,可以有效地减少藻类的数量。
2、使用杀藻剂。
杀藻剂是一种能够有效杀灭水中有害藻类的药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杀藻剂需要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剂,并按照药剂说明书的指导使用,否则会对池塘中的鱼类和植物产生危害。
三、生物防治方法1、增加混浊度。
通过在池塘中投放适量的泥沙、黄土等物质,可以增加池塘中的混浊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光合作用,防止藻类生长。
2、增加水中的好氧菌。
适量投放水中的好氧菌可以有效地降解水质中的有机物,从而减少水质中的营养物质,进而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池塘中有害藻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并加强池塘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能保证池塘水质的安全和健康。
水产养殖中,由于人们缺乏水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片面强调养殖产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一些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赤潮(红潮、黑潮、黄潮)爆发,养殖效益下降、生态系统退化。
一、蓝藻1、蓝藻的习性: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
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
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①PH值:藻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PH8.0—PH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故应避免单一使用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质。
②氮磷比: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
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蓝藻的生长。
③生态关系:蓝藻与其它藻类一起构成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
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外,还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④蓝藻水华的成因: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将蓝藻水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
上浮后形成蓝藻水华,然后开始出现转水。
⑤蓝藻的危害: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
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2、蓝藻大量发生的危害蓝藻颗粒很难被鱼类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成为绝对优势种群。
这种通过种空间竞争形成的过度繁殖,必然也会带来种内斗争,这种内斗的结果又将导致大量的蓝藻死亡。
蓝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水体的生产者锐减,造成水体中的溶氧供应严重不足。
同时,蓝藻死亡分解也会消耗大量的溶氧,释放大量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在严重缺氧和有毒物质存的条件下,鱼、虾、蟹类会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藻类淡水常见藻类大致分为: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等。
蓝藻、微囊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类生长);螺旋藻(不易消化)、颤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项圈藻、鱼腥藻、微囊藻(易产生水华)。
其中有的是有益藻,有的是有害藻。
一、蓝藻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
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
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1)蓝藻的习性1、PH值:藻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PH8.0—PH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故应避免单一使用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质。
2、氮磷比: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
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蓝藻的生长。
3、生态关系:蓝藻与其它藻类一起构成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
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外,还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4、蓝藻水华的成因: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将蓝藻水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
上浮后形成蓝藻水华,然后开始出现转水。
5、蓝藻的危害: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
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2)蓝藻大量发生的危害蓝藻颗粒很难被鱼类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成为优势种群。
这种通过种空间竞争形成的过度繁殖,必然也会带来种内斗争,这种内斗的结果又将导致大量的蓝藻死亡。
蓝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水体的生产者锐减,造成水体中的溶氧供应严重不足。
鱼塘绿藻太多怎么处理方法,绿藻有什么危害
一、鱼塘绿藻太多怎么处理方法
1、注入新水
(1)如果池塘中的绿藻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向里面加注新水,或者更换池水,这样能改善水质的清洁度。
(2)在平时也要定期进行加水,或者采用微流水养殖水产动物,这样有利于池水循坏,破坏绿藻的生长环境。
2、池塘消毒
(1)池塘里面产生大面积绿藻之后,可以往池塘里面喷洒生石灰10公斤,一定要全池泼洒。
(2)或者泼洒1ppm漂白粉,然后再向池塘里面施用腐熟有机肥,这样可以防止水质老化,控制丝状绿藻繁殖。
3、加深水位
(1)池塘里面的绿藻如果难以消除,这时一定要加深水位,由于绿藻属于附着性藻类,水深增加会减少它的附着面积,加快其沉降速率,从而使绿藻死亡。
(2)或者对池塘开设增氧机、涌浪机等,这样能破坏水体的稳定性。
二、绿藻和蓝藻的区别
1、生物种类不同
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
2、繁殖方法不同
绿藻一般是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蓝藻是营养繁殖或产生孢子以无性繁殖。
3、细胞核不同
绿藻具有成型的细胞核,而蓝藻不具有成型的细胞核。
4、所含成分不同
(1)绿藻有细胞核和叶绿体,而且还有色素、贮藏养分及细胞壁的成分。
(2)蓝藻不具有叶绿体、线粒体、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水面液泡等细度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各类水藻及消除方法对抗藻类之生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部份藻类的孢子只有数毫米大(1 mm ,等于千分之一公尺),通常在新鱼或新水草进入水族箱时,也会将这些孢子带进来,另外在换水时也可能引进孢子。
因此,我们只得假设水族箱之中会有大量的藻类,纵使眼睛看不到它们,但它们只是伺机等待合适的状况,大量的繁殖。
在过去数年之间,我们由一些热带国家中,尤其是亚洲国家,引进的水草数量增加,因此也为我们的水族箱添加了许多热带藻类,这些藻类不论是在大自然或在水族箱的温度中,都可以找到适合其生长的绝佳环境。
保护水族箱不受藻类寄生的最佳方法,就是预防"藻类生长环境"的发展。
因此我们会建议在水族箱最初,就密集种植生长迅速的水草,如此水族箱在这紧要关头上,才能尽快地进入状况。
一旦水族箱内出现了大量的藻类,就表示水族箱中的系统一定是出了问题了,相反地,水族箱中若是种植妥当,且水草强壮的话,几乎很少会出现藻类的。
但实际情况却很少如此。
我们有过太多的例子,持续的忽略藻类所形成的问题,因此毁去了水族箱养殖的乐趣。
对抗藻类第一个方法就是多去了解藻类及它和水草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藻类也是一种水生植物,但其结构比其它水族箱内的水草简单。
原则上这二类植物对光线、温度及营养均有相同的需要。
当然,最后在水族箱之中一些微小的差异就可以决定出水族箱环境究竟是适合水草生长或利于藻类生存。
由于水草及藻类生存需求相似,所以可以了解的是,它们二者在养分上是竞争对手。
因而我们可以将藻类视为一种寄生虫。
因为它们会和水草竞争食物及空间。
如果水草的生长环境中,只要有一方面不完全,或是养分的供给不平衡,水草会马上生长迟钝,而此时藻类就会进攻,并自发性地繁殖,胜过其他的高等植物。
水族箱设立后的短时间之内,会出现最大的藻类危机,是其最关键的时刻。
因为在这段建构初期,水族箱内生物功能尚未能理想的发生作用,同时新栽入的水草也必须发育其根部才能开始生长,所以它们也不能全力地进行合成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全力地维护自己的生命。
五招对付鱼塘有害藻类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7期微囊藻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和碱性较重(pH 值8~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
当在1 升水中有50 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
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防治方法:(1)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注意水的pH 值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2)对已发现有微囊藻的池塘,在形成初期可用0.7克/ 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连续2 次即可杀灭,下药后适当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
(3)微囊藻繁殖过多,已布满全池时,可在下风处先用竹杆将藻加以固定,然后用1 克/ 立方米硫酸铜溶液集中泼洒。
注意此时硫酸铜用量应控制在按0.7 克/ 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时所需用量的1/3 以内。
坚持用药5~7 次,可将藻全部杀灭。
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药后6 小时左右更换池水的1/3。
如条件不允许,则一定要开动增氧机连续增氧4~6小时。
如遇天气突变则应停止用药并加注新水或增氧。
甲藻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有多甲藻和裸甲藻,它们喜生长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水体中,以温暖季节较多。
甲藻对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如果水温、pH 值的突变,都会大量死亡。
这两类甲藻在繁殖过程中和死亡后,可产生多种毒素,引起鱼类的神经麻木、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最后导致鱼类死亡。
防治方法:(1)根据这两类甲藻对水温、pH 值等环境条件突变,都会促使它们很快大量死亡这一特性,当其大量繁殖时,可及时进行换水,使池水的水温和水质突然改变而抑制其繁殖。
(2)用0.7~0.8克/ 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甲藻。
丝状绿藻丝状绿藻俗称“青泥苔”。
春季随水温上升,在池塘浅水处开始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矗立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形成一团团的乱丝,浮进水面,幼鱼游入其中,往往被乱丝缠住游不出来而造成死亡。
一、褐藻(矽藻)
解决方法:
1、用牙刷或信用卡手动去除
2、放养小精灵、青苔鼠等鱼类;
3、放养笠螺;
4、如果底砂是矽砂,可以将水质改为偏酸性,或者使用软水做水源;
5、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6、褐藻在开缸初期容易出现,勤换水,待硝化系统建立后,会慢慢消失。
二、绿水
解决方法:
1、使用紫外线杀菌灯;
2、暂时减光,停止添加二氧化碳,勤换水,不施肥,不喂鱼;
3、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三、绿尘藻
解决方法:
1、使用牙刷或信用卡刮除,另外也可配合紫外线杀菌灯;
2、放养笠螺;
3、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四、蓝绿藻
解决方法:
1、暂停施肥和喂食,断绝营养,特别要降低磷肥浓度;
2、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3、生长于底床的蓝绿藻,可以使用针筒注射,对于特定区域施予合理除藻剂量。
4、使用红霉素,建议搭配酒精溶液,施用剂量为2.5ppm;
五、发藻。
鱼塘有害藻类的防控方法
1.青苔
青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主要有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
春季随水温上升而增多,多成一缕缕绿色细丝,附着池底或悬浮水中,大量繁殖,可消耗水中养料,影响鱼类生长。
防治方法:可用生石灰清溏,或每亩(1亩=667平方米)撒盖草木灰50千克;或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全池泼洒。
2.甲藻
甲藻为单细胞藻类,经分裂产生裸甲子。
裸甲子在水中游动,附着于鱼体,开始寄生生活。
主要危害青、草、鲢、鳙鱼,尤以草鱼受害最重。
防治方法:可用生石灰清溏,对已发病的鱼池每亩用生石灰10~20千克,全池泼洒。
3.湖靛
夏季高温季节,鱼塘中会大量繁殖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等兰绿藻,飘浮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或集结为厚片状物质,称为湖靛,鱼类采食后不易消化。
死藻还可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鱼儿中毒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池水清洁。
或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全池泼洒,成鱼塘泼药后第2天早晨应加注新水或换水,以免引起泛塘或死鱼。
4.三毛金藻
三毛金藻是生活在低盐度海水或半咸水中的一种浮游
藻类。
三毛金藻在生长过程中可合成多种有毒物质,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引起鱼体中毒。
防治方法:更换新水,稀释毒素;或全池泼洒黄泥浆,每亩用黄土20~25千克,加水搅拌成浆,全池均匀泼洒;或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或氯化铵,或尿素等,按比例加水全池均匀泼洒。
初一生物藻类的危害及防治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浮游藻和底栖藻。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氧气,调节水体生态平衡。
然而,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本文将探讨初一生物藻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藻类的危害1.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大量繁殖生长,消耗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升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 水体缺氧:藻类繁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
大量藻类的聚集还会形成藻华,阻碍水体中的气体交换,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缺氧情况。
缺氧会使水体中的鱼类和底栖生物死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3. 水质恶化:藻类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如腐殖质和细菌等。
这些有机物质的堆积使水体浑浊,极大地降低了水质。
水质恶化不仅影响水体自身的生态环境,也会对附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二、藻类的防治方法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控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水体流动、人工通风和物理剪除等。
水体流动可以通过增加水流速度、增加水中植物的摆动等方式实现。
人工通风则是通过增加水体氧气含量来抑制藻类繁殖。
物理剪除可以采用过滤网、网箱等设备将藻类集中并去除。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杀藻剂和耕作等。
杀藻剂可以有效地杀灭藻类,但需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对水体产生不良影响。
耕作则通过搅拌水体,破坏藻类聚集,减少其繁殖和生长的机会。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或竞争物种来抑制藻类的繁殖。
例如引入某些食藻性的鱼类或甲壳类动物,利用它们食用藻类来达到控制藻类数量的目的。
生物防治方法对于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谨慎选择适应性强、食性明确的物种,防止引入新的生态问题。
养鱼池的3种常见藻类危害及防治
1、小三毛金藻
该藻金黄色,因生有三根鞭毛,故得名。
当池中的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后,会分泌一种毒素,能使鱼类中毒死亡。
初时部分鱼类如鲢、鳙等向池的四隅集中,驱之才散,这是鱼类大量中毒的前兆。
当池水毒性加重时,几乎所有的鱼都集中排列在池边水面附近,头向岸边,静止不动,鱼类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应立即加入新水,将毒水排尽。
若排水困难,应将鱼立即转入它池。
可用硫酸铜全池泼洒。
浓度。
一般24小时后鱼池恢复正常,不过药液减退时,还会发病。
也可以施用硫酸铵,水温20以上浓度为8—10ppm;15—20时为12ppm,15以下时14ppm,治疗效果较好,施铵盐、尿素等肥料时,水中氨氮不能超过,严防氨氮中毒。
2、微囊蓝藻
蓝藻又称湖靛和铜锈水,由蓝藻中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而成。
在盛夏天气炎热时,由于大量繁殖可在池塘水面形成铜绿色水华。
这种藻类中碱性水体(PH8—),水温28—32时繁殖最快。
由于微囊藻外面包着一层胶质,一般鱼类均不能消化,过度繁殖衰老死亡后,蛋白质易分解,并产生有毒羟胺和硫化氢气体,这些毒物浓度大时,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严重时使鱼中毒死亡。
蓝藻大量繁殖时,在晚上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氧气,容易造成缺氧泛池,当蓝藻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时,会使水体的PH值急剧上升,致使鱼的胺活性增强,使鱼体内维生素B1减少,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强,活性加剧、痉挛,鱼体失去平衡。
防治方法:池塘经常灌注新水,不使水中的有机质过高,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当该藻大量繁殖时,可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使水成—,放药后应开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清晨酌情加注新水,以防浮头。
清晨藻体上浮聚集时,将生石灰打成粉,撒在藻体上,连续洒2—3天,可杀死大部分藻体。
3、多甲藻
甲藻是水中常见的单细胞浮游植物,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有多甲藻的裸甲藻。
多甲藻为黄褐色,大量繁殖时,在阳光照射下呈棕色,也称红水和铁锈水。
鱼吃了以后在消化道中出现许多气泡,甲藻死亡后可产生致鱼死亡的甲藻素。
多甲藻和裸甲藻喜欢生长在有机质多、硬度大、水呈微碱性的池塘中。
它们对环境改变敏感,水温、PH值突然变化均会引起藻类大量死亡,从而引起鱼类死亡。
防治方法:多甲藻大量繁殖,应及时换水,改变水温和酸碱度,抑制其繁殖。
或用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也可以有效地杀灭此藻。
此外,尚有卵甲藻、蓝绿裸甲藻、丝状绿藻等对水体养殖产生负面影响。
当塘水开始变坏或有害藻类大量繁殖时,应密切注意水质和鱼类。
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水质的变化及鱼类的活动情况。
特别要注意的是:鱼用药物的毒性致死浓度是在鱼类活动正常时进行测定的,在池水变坏、有害藻类大量存在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已经对鱼类产生了一定的毒害作用,按正常剂量使用药物,两者毒性相加,极有可能产生养殖鱼类的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