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94 KB
- 文档页数:3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河流域文明诞生的具体时期。
【史料实证】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即君主(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家国情怀】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等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茵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辉煌文明。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 ,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 月至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 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 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 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刻和概况;明白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大体状况。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明白得《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进程与方式: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依照图例,观看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觉历史信息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进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需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阻碍三、教学方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
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二)、教学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地理位置:亚洲西部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域农业进展有什么特点?农业进展依托人们修建的浇灌系统。
二、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3、国家的成立:公元前3500年显现很多小国。
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连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成立了壮大的奴隶制国家。
定都巴比伦城二、古巴比伦王国:一、时刻:公元前18世纪二、人物:汉谟拉比3、成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利。
巴比伦是在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裕的农业用地相互之间常常开战。
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
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域树立起巴比伦的。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导入新课】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自主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巩固政权:(1)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汉谟拉比法典》①等级划分: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观察下图,回答问题:汉谟拉比法典图册(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什么?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达标训练】1.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A.①③ B.④⑥ C.③② D.⑤⑥2、《圣经》里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在这里曾经孕育着的文明古国是()A.古代埃及B.古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3、[法新社巴格达(2003年)4月12日电]“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
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