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问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整体感悟1、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纳”、“谏”分别是什么意思?答:讽:动词,讽喻。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
)纳:动词,接受。
谏:名词,指批评意见。
2、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除蔽纳谏。
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邹忌讽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推理,巧于讽喻的谋臣形象,表达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4、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人不能被美言所迷惑,要有自知之明;说话要讲究方式,语言要委婉;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等。
(或:启示:从邹忌的角度说,要冷静地对待他人的赞誉,不盲目听信;从齐王的角度说,要有虚怀若谷,勇于听取批评的胸襟。
)二、用原文回答★第一自然段1、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语句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邹忌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自然段邹忌分析“王之蔽”的句子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第三自然段暗示“王之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效果卓著的语句是?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段落分析▲第一自然段1、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邹忌形象的?从这段文字看,邹忌有哪些特点?答:从肖像、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刻画邹忌的形象。
相貌美丽,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不同的心态?答:语气明显不同。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可见其妻的偏爱之情,用反问句,语气十分肯定,不容置疑。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意对即可。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亦可。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21.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答: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2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答: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邹忌讽齐王纳谏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臣妾(qiè)昳丽(yǐ)门庭若市(tíng)B.孰与(shú)期年(jī)朝服衣冠(zhāo)C.窥镜(kuì)弗如(fú)皆朝于齐(cháo)D.旦日(dàn)暮寝(qǐn)时时而间进(jiān)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朝服衣冠。
(2)徐公来,()孰视之。
(3)客从外来,()与()坐谈。
(4)自以为不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朝服衣冠皆朝于齐D.上书谏寡人者受上赏5.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例:忌不自信()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同“熟”,熟悉。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左传·曹刿论战》)C.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
(《左传·曹刿论战》)D.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7、填空(1).暮寝而思之,曰:“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2).乃下令:“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形态的句子是:“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借助类比,以“ ,,”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政令刚刚下达后齐国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
1.齐威王能“一鸣惊人”得益于邹忌的这次劝谏,那么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弊甚矣”的结论。
2.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3.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都需要哪些条件?比干劝谏纣王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楚怀王而被放逐,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开元盛世”,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同时,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方可进谏成功。
4.本文写法极具特色,请结合课文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部分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
第二部分是以切身经历设喻。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有很强的说服力。
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它采用模拟推理,用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
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性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仅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6.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模拟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
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
7.邹忌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
有自知之明能经常自我反省,能正确的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善于推理和比较,聪明精细。
8.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
9.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主“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所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二、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2.而形貌昳丽昳丽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4.徐公何能及君也及5.孰视之孰6.暮寝而思之寝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私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9.皆以美于徐公以10.王之蔽甚矣蔽1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1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市朝14.闻寡人之耳者闻15.时时而间进间16.期年之后期年17.皆朝于齐朝:三、句子翻译1.徐公何能及君也?译: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四、文意理解1. 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3.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庭”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五.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15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15分)【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wěi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juān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
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
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
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
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王之蔽.甚矣(受蒙蔽)(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3)反.以报君(同“返”,返回)(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满一年)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B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涓人言于.君曰每假借于.与藏书之家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D.隗且.见事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详解: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而且,并且。
《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梳理及题型汇总一、往年考情(2014广东真题)(10分)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孰.视之() (2)臣之妻私.臣() (3)时时而间.进()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人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
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解释各加点词的意思,含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三、翻译重点语句四、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五、开放性试题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3分)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2分)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1.下列加点字(de)注音都正确(de)一项是(B)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C.窥.镜(kuì)期.年(qī)四境.(jìng)之内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C)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3.下列句子中加点(de)“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de)“之”(de)意思和用法相同(de)一项是(B)A.徐公来,孰视之.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4.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de)一项是(D)A.徐公何能及君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暮寝而思之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5.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de)一项是(B)A.朝服衣冠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闻寡人之耳者D.吾妻之美我者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D)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de)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D.本文(de)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de)真相(de)道理.07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de)词.(1)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对)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贺,拜见)(3)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必以.情(凭借,按照)(4)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8.下面语句中加点词(de)意思或用法相同(de)一项是(A)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臣之妻私.臣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辍耕之.垄上D.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9.把下面(de)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参考答案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de)过失、传到我耳朵里(de),可得下等奖赏.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参考答案这就是所说(de)在朝廷上战胜敌国.10.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或:口头劝说、隐喻、婉谏) (de)方式.1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答案示例(1)更欣赏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2)更欣赏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de)愿望.12.075(2017·山东济宁模拟)下列有关对文章(de)分析,不恰当(de)一项是(C)A.面对妻、妾、客(de)不同程度(de)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de)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C.邹忌运用设喻(de)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de)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de)目(de).D.邹忌讽齐王纳谏(de)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de)方式.13.(2016·广东阳江阳西单元检测)写齐威王奖赏进谏(de)政令初下(de)情景(de)语句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4.(2017·湖南娄底中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C)A.孰.视之(仔细)B.臣之妻私.臣(偏爱)C.皆以美于.徐公(在)D.不以.物喜(因为)15.(2017·湖南益阳中考)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B)A.臣之妻私.臣(偏爱)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C.臣未尝.闻也(曾经)D.今日是.也(这样)16.076(2016·浙江宁波中考)阅读下面(de)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de)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de)人.④帝:指唐高祖.(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参考答案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de)叙述,正确(de)一项是(D)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de)过失,无所避讳.(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de)意思.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参考答案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de)了.②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参考答案周、隋两朝(de)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de)一句话会亡国.(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王之蔽甚矣”(de)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用原文语句回答)(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de)共同特点.王曰:“善.”乃.下令……大悦,即.诏……参考答案“乃”为“于是、就”(de)意思,“即”为“立即、立刻”(de)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de)帝王.17.077(2017·甘肃白银中考)综合性学习.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de)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材料一美国着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de)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de)情感交流方式.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de)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de)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de)人.但是人(de)口才也不是天生(de),是练出来(de).一个人口头说话(de)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de)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de)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de)话吗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de)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de)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de)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de)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de)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de)魅力.参考答案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de)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de)魅力.(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de)理由.示例:关键词:母爱课文题目:金色花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de)情感之一,泰戈尔(de)金色花以诗一般(de)语言抒发了对母亲(de)眷恋和热爱之情.,理由充分,语句通顺.(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de)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de)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de)意见或建议.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你(de)跟帖:我认为不必苛求于此.并不是所有(de)嘉宾都是播音员或者受过这方面(de)专门训练,一篇文章最能打动听众(de)是真挚(de)情感,如果朗读者通过深情演绎感染了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觉得读音不准、吐字不清都可以忽略不计.(2)我认为嘉宾应该用标准(de)普通话来朗读,既能体现文章(de)美感,还能推广普通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测试题含答案测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22分)1. 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 B C D 2.本文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3.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分)(3)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3分)4.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写完整。
(2分)例句:老师的教导就象汩汩流淌的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
补写:老师的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6分)学校准备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为“希望工程”设计一个宣传口号。
_______ ____________(2)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请你出谋划策,设计两个活动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你认为怎样才能与家人和谐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二. 阅读题:1. 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2. 下面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B/C/ D/ 3.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8分)A、B CD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能谤讥于巿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2分)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邹.忌()间.进( )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33分)皆以.美于徐公()形貌昳丽..()邹忌修.八尺有余()齐王纳.谏()朝.()服.()衣冠孰.视之()何能及.君()私.我()客之美.我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期年..之后()闻.寡人之耳者()王之蔽.甚矣()皆朝.于齐()旦日..()与徐公孰.美()窥.镜()时时..()而间.进()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三、通假字孰视之四、解释下列词语1、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私我也(4)王之蔽甚矣(5)闻寡人之耳者(6)吾妻之美我者(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今义:(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今义:(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今义:(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今义:(7)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3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陈涉者,阳城人也()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5. 掌握一词多义上①受上赏()下①乃下令()②上书谏寡人之过者()②受下赏()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朝①朝服衣冠()③皆朝于齐()②门庭若市()②能谤讥于市朝()④于是入朝见威王()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于①欲有求于我也()②孰视之()②皆以美于徐公()③暮寝而思之()③能谤讥于市朝()④吾妻之美我者()④皆朝于齐()孰:①孰视之()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方:①今齐地方千里()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②择其善者而从之()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京中有善口技者()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王曰:“善。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郡下,诣太守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孰视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解析:A项中的“蔽”依次为“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遮蔽”。
B项中的“及”依次为“比得上”“到”。
C项中的“诚”都是“的确,确实”的意思。
D项中的“孰”依次为“仔细”“谁,哪个”故答案C2、下面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解析:A项中的“过”,都是“过失”的意思;B项中的“孰”前一个是“谁”,后一个是“反复”的意思;C项中的“朝”,前一个是“朝廷”,后一个是“早晨”;D项中的“言”,前一个是“说话”,后一个则是“言论”。
故答案A3、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解析:这个题关键是理解“今”和“方”两个词的意思,“今”是现在,而“方”是方圆,不是地方。
4、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可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
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蔽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蔽可言.解析:A项中的“蔽”依次为“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遮蔽”。
B项中的“及”依次为“比得上”“到”。
C项中的“诚”都是“的确,确实”的意思。
D项中的“孰”依次为“仔细”“谁,哪个”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邹忌(zōu) 昳丽(yǐ) 燕国(yān)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解析:A项,“昳”应读“yì”;C项,“期”应读“jī”;D项,“间”应读“jiàn”。
《邹忌》问答题复习:
一、面对邹忌比美的问题,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各不相同。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人的答语分别是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心理?
二、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考的内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题为《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何详写邹忌与城徐公比美的事?
四、选文记述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说理?
五、邹忌认为齐王为什么受到蒙蔽?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七、你认为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是什么?从齐王设赏纳言的举动你觉得齐王是个怎样的人?
八、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九、你认为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十、何谓“战胜于朝廷”?请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一、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十二、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十三、本文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你有何启示?
十四、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邹忌以家中小事讽谏齐王,齐王采纳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大治。
二、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本文记叙了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美的家庭小事。
道理:说明人是很容易被蒙蔽的,劝谏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三、文章开头写邹忌的外貌有何作用?突出邹忌之美,为下文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四、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要想劝谏成功需要哪些条件)1、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2、邹忌劝谏的对象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能察纳雅言,具有谦虚开阔的胸襟,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五、邹忌说道“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只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就可以了,他会知道该采取什么政治措施。
邹忌点到为止,充分尊重对方。
六、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1、他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不被赞美冲昏头脑。
2、他关心国事,勇于进谏,善于进谏,语言委婉..巧妙。
3、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七、妻妾客回答时候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1、妻子是偏爱之情,妾是畏惧顺从,客人是应酬逢迎。
2、因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
八、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态度是不自信。
如“忌不自信”“复问其妾”“自以为不如”“弗如远甚”等。
九、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1、国内: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2、国外:各国都来朝拜,齐国成为强国。
十、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越直接奖赏越高。
意味着齐王具有开阔的胸襟,具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十一、文中写进谏者人数是为了说明什么?人数越来越少,说明齐王采纳了邹忌建议后广开言路,问题越来越少。
邹忌的讽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非常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及答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咲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來,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视之,口以为不如,窥镜而口视,乂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解释加点词语。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朝服衣冠,窥镜。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吃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9、能谤讥于市朝。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二、翻译下列句子。
1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3、徐公何能及君也?14、明日,徐公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1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选择题:18、下面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明日徐公來,孰视之吾孰与徐公美B. 朝服衣冠皆朝于齐C. 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 明日徐公來,孰视之口以为不如,窥镜而口视19、下面加点的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 皆以美于徐公口以为不如B. 欲有求于我皆朝于齐C.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闻寡人之耳者D. 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2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⑤四、回答下列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基础知识速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由此观之B、皆以美于徐公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C、乃下令:“群臣吏民……。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4.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渔人甚异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5.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3分)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讽、刺、谤、讥”这几个词在文中的感情色彩都是中性词。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真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注释》。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
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字词解释:
1、讽:用含蓄的话语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昳:光艳。
4、窥镜:照镜子。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相比,谁…
6、及:赶得上。
7、旦日:明日。
8、不若:赶不上。
9、孰视:仔细看。
孰,通“熟”,仔细。
10、以为:认为。
11、暮,夜晚。
寝,睡觉,就寝。
卧。
之,代词。
12、美我:以我为美。
美:认为…美。
13、私:偏爱。
14、畏:害怕。
15、朝:朝拜。
16、诚:确实。
17、以:认为。
18、地:国土。
方:方圆。
19、城:城池。
20、宫妇:指宫中的王后、王妃。
左右:皇上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
21、蔽,蒙蔽。
22、下:颁发、下达。
23、面刺:当面指责。
24、能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
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5、闻:使…听见
26、若:像。
27、间进:偶尔进谏。
间,间或,偶然。
28、期年:满一年。
2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出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示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于我也。
”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今齐地方千里,百
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
8、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令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时时而间(jiàn)进;虽欲言,无可进者。
问答题: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说理?
答:(1)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2)道理: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3)方法: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件具体的家庭小事为譬喻,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答:(1)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采用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2)特点:邹忌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并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简要说说本文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道理,变深奥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4、文章开头细致描写邹忌的外貌有什么好处?
答:突出邹忌很美丽,为下文进一步突出徐公的美作了铺垫。
5、你认为徐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很有智慧,并善于观察和思考。
6、从文章来看,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善听忠言的明君。
7、从这篇文章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说话也要讲究艺术,并应该有理有据,作为听者,也应该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分析,取其精华,进行采纳。
8、邹忌不肯偏听偏信,在一片奉承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客观实际,能认识到别人奉承自己的原因,并以此为鉴,去向齐王进谏,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两千多年前的邹忌尚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能正确对待自己并正确对待别人,还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当然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
作为领导者,应该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作为群众也应该积极的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以加快经济建设的脚步,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9、本文的标题应如何理解?
答: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的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10、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这一处就突然停住了,有什么好处?
答:因为齐威王是一个聪明的君主,只要认识到了自己受了蒙蔽,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他自己很清楚,所以面对聪明的君主,不需要说废话。
11、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分析)各自的语气的感情色彩。
答: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妻子的感情是亲昵。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对妾的感情是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对客人的感情是平淡。
1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的差异,请从原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答: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阿谀奉承。
13、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答: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14、邹忌入朝见威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的?
答:邹忌入朝后,并未直接进谏,而是先以家庭小事,谈论自己的体会,然后又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5、邹忌的讽谏结果如何?
答:其为王愉快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实现了齐国的大治。
16、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
答:有积极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学会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果能向邹忌那样生动形象的说理,从小到大,由深入浅,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17、齐威王设立上中下三种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对进谏者予以奖赏意味什么?
答、(1)区别: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和采取方法的不同。
(2)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和振兴国家的决心。
18、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是为什么?
答:为了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9、邹忌为什么会成功?
答:因为邹忌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深奥的道理,,以家事比喻国事,说理生动形象,委婉动听,便于齐王接受。
20、文中委婉劝说的方式有何优点?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答: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
21、纳谏除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哲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2、请写出出自战国策的成语(至少3个)
答: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23、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国内: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齐国实现了大治。
国外:在诸侯国之间,地位有所提升,国力日益强盛。
24、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