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 格式:ppt
- 大小:11.08 MB
- 文档页数:67
季风地理知识点总结1.季风的形成原理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引起的。
在夏季,陆地受到阳光的直射,导致陆地温度升高。
而海洋水温相对较低。
由于陆地和海洋温度差异较大,导致空气的密度和气压也不同。
海洋上的空气密度较大,气压较高,而陆地上的空气密度较小,气压较低。
于是高压区就形成在海洋上,低压区则形成在陆地上。
为了达到平衡,高压气流就会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了夏季风。
而在冬季,情况刚好相反。
这时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因此高压区形成在陆地上,低压区形成在海洋上。
气流就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冬季风。
2.季风带的特点季风带是指在一年周期内,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形成冬季和夏季两种截然相反方向的风。
由于季风的存在,形成了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地球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在亚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
在非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东非地区。
在澳大利亚,季风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季风带的特点包括:一是明显的温度季节性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凉爽。
二是明显的降水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
三是季风带内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表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季风带的形成和季风影响的地区气候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季风带内的地区能够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农业产量。
其次,季风的影响还能够调节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改变气候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夏季的季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发生。
而冬季的季风则能够带来凉爽的干燥天气,使得地区气候更加宜人。
因此,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利,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各地的季风分布情况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在亚洲,印度次大陆、孟加拉国、中国南部、日本琉球群岛等地区都受到季风的影响。
东南季风的形成原理
东南季风的形成原理是由地球气候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海面上,随着太阳轨迹变换,低温高压和高温低压气流形成了环流系统,这就是热带季风环流系统。
当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附近时,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使得空气向上升腾。
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气压下降,形成低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在南亚半岛,西伯利亚山脉和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处形成高压区,这些区域形成强劲的温度差异,引发了东南季风的形成。
大陆地区的制高点和热带洋面的低温高压的位置宛如两枚磁铁,在大陆的低压和洋面的高压的作用下,风向由洋面向陆地吹去,形成夏季的东南季风。
冬季相反,大陆上的高压区势力强盛,风向则由陆地向洋面吹去。
总之,东南季风的形成与地球气候系统和环流系统密切相关,是地球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存在。
季风知识点总结季风的形成和原理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现象。
在亚洲地区,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高压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地球的自转,印度洋地区的高温空气在夏季向北移动,形成了暖湿的季风气流,而在冬季,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压气流则向南移动,形成了干冷的季风气流。
这种季风气流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
季风的气候特点季风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气温高、雨水充沛,冬季则相对干燥且温度较低。
在夏季,暖湿的季风气流带来了充沛的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源,而在冬季,干燥的季风气流则导致了低降水量和较低的温度。
由于季风的强烈影响,季风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
季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季风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都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夏季的丰沛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冬季的干燥气候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也成为了季风地区农民们的主要生产困扰。
另一方面,季风的气候特点也为一些特殊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在季风地区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季风气候还对当地的商业和货运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季风地区在夏季有着充沛的降水,因此一些交通和运输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季风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这也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季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季风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的充沛降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冬季的干燥气候则会对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另外,季风地区的植被覆盖也受季风的影响,一些植物在季风地区有着特殊的适应性,例如生长发育速度快、适应于干燥气候等。
在季风地区,季风气候对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夏季充沛的降水容易造成土壤侵蚀,而冬季的干燥气候会使得地表土壤的水分含量减少。
试析东亚季风形成原因作者:高文才概要: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建立、维持与传播有重要的作用。
对东亚夏季风来说主要是热力作用。
主要表现在高空南亚高压的北上,从4月份开始高空副热带高压中心就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向西北移至南海,5月又移至中南半岛,6月即跃上高原,在此过程中高压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夏季北半球高空最强大的环流系统。
季风是下垫面附近的大气现象(不包括高空平流层季风),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
1.1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由于地球的球形和太阳辐射直射纬度在23.5°S~23.5°N之间摆动,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
太阳辐射加热下垫面,再由下垫面通过地—气感热交换、潜热交换及长波幅射加热大气,其中感热交换及长波幅射直接加热当地的低层大气。
潜热交换的水汽随气流流动主要在高空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大气,而且不一定在当地。
主要由于前二者的作用,如果下垫面均匀时,将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大气加热梯度,从而引起行星风系的南北位移,形成季风。
1.2 海陆热力差异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小,海水热容量大且有上下交换。
因此,在冬季太阳辐射减少时,陆地温度降低快于海洋,反之,在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进使冬季大陆地表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因而,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反之,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欧、亚、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冬夏相反的季风气流。
1.3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与海陆效力差异相似,由于高原与自由大气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效力差异,从而形成高原上的冬夏季风,并且对整个亚洲季风有直接影响。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因子之外,其他还有许多因子对季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如海冰与其他下垫面之间的热力差异、降水引起的凝结浴热释放、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等。
但是决定亚洲季風环流基本特征的仍是上述三个基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