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8
孔子拜师的故事一: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年夜思想家老子为师之阿布丰王创作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戴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年夜概就是我要访问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待.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年夜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管地教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孔子拜师于项橐说明了什么道理孔子,著名的教育家,但也是好学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拜师于项橐,那么孔子拜师于项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拜师于项橐故事道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拜师于项橐故事道理孔子拜师于项橐这两故事,充分地说明孔子求学,好学,苦学,精学的为学精神。
这也是后来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为我们后世之人留下的传统求学美德。
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
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不躲开马车呢?”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
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孔子被讽刺地不知言语,于是问其姓名,那孩子回答自己叫做项橐。
之后,孔子晃过神来,决定为难一下那小孩,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结果孔子提出了一堆难题都被项橐一一解答。
孔子冷静下来后,调整好心态对项橐俯下身子心服口服道:“有志不在年高,达者为先,我应该拜你为师。
”孔子觉得项橐年纪小小就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能言善辩,连自己也要甘拜下风。
于是之后对弟子们训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治学当不矜不傲,对自己不如的人应该不耻下问。
”这就是孔子相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宋代的应麟编写《三字经》记载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论水故事的道理孔子论水是一个历史典故,发生于东周时期,是孔子与子贡之间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在文学与思想上的贡献,被世人称之为孔圣人。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孔子论水就是发生在这两人之间的故事。
孔子论水是一片文言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子贡之间的对话。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那么你知道孔子拜师的故事吗?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拜师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读后感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
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
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
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道德,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孔子的一生中,拜师学艺是他求学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从小就聪慧好学。
年轻时,孔子下决心要出去学习,寻找名师拜师学艺。
他先后拜师于老聃、季康子等名师,向他们学习道德修养和政治才能。
但最让孔子受益匪浅的,还是他拜师于老子。
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老子”。
孔子拜师于老子,是他求学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据史书记载,孔子拜师于老子时,老子年过七旬,而孔子只有二十余岁。
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深知孔子的才华和品德,欣然收他为徒。
在老子的教导下,孔子深刻领会了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孔子后来的学说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拜师于老子,不仅是为了学习道家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教导孔子要“养吾浩然之气”,要做一个有仁德、有胸怀、有气节的人。
这些教诲,对孔子后来的思想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子的教导下,孔子不仅学会了道家思想,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他后来在教育实践中,强调“立身以立学,立学以待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一系列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拜师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孔子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拜师学艺,孔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他的一生,都在弘扬道德,推崇仁义,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这段拜师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做人要有仁德,做学问要虚怀若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
其中,孔子拜师的故事,更是为后人所传颂。
据传,孔子年轻时,立志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于是踏上了求学之路。
他先后拜师学习礼仪、音乐、射御、数学等各种知识,但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孔子听说了有一位名叫老聃的大师,能够教授道德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
于是,孔子决定前去拜访老聃。
当孔子到达老聃的门前时,老聃正在教授弟子们。
孔子恭敬地向老聃行礼,表达了自己学习的愿望。
老聃看到孔子的诚意,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成为自己的学生。
在老聃的教导下,孔子渐渐领悟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
老聃教导他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尊重他人,要明辨是非,要懂得宽容和包容。
孔子虚心接受老聃的教诲,刻苦钻研,不断追求真理。
他在老聃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教育理念。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众多,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师长,要用心去理解他人的教诲,才能有所收获。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学习的坚韧不拔,更体现了他对师长的尊重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在当今社会,这个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
同时,也要尊重师长,珍惜学习的机会,用心领悟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之,孔子拜师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学习和尊重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尊重师长,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这是一部永恒的教育经典,也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人生故事。
【导语】《孔⼦拜师》这篇课⽂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拜⽼⼦为师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孔⼦拜师》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孔⼦拜师》原⽂ 孔⼦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师了。
他总觉得⾃⼰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去洛阳拜⼤思想家⽼⼦为师。
曲⾩和洛阳相距上千⾥,孔⼦风餐露宿,⽇夜兼程,⼏个⽉后,终于⾛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看见⼀驾马车,车旁站着⼀位七⼗多岁的⽼⼈,穿着长袍,头发胡⼦全⽩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想:这位⽼⼈⼤概就是我要拜访的⽼师吧!于是上前⾏礼,问道:“⽼⼈家,您就是⽼聃先⽣吧?”“你是——”⽼⼈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眼就认出了⾃⼰,有些纳闷。
孔⼦连忙说:“学⽣孔丘,特地来拜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
”⽼⼦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听了再次⾏礼,说:“多谢⽼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定会⼤有长进的。
” 从此,孔⼦每天不离⽼师左右,随时请教。
⽼⼦也把⾃⼰的学问毫⽆保留地传授给他。
⼈们佩服孔⼦和⽼⼦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
【篇⼆】⼩学三年级语⽂《孔⼦拜师》教案 教学⽬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了解孔⼦拜师的经过,激发对⼤思想家孔⼦和⽼⼦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中的好词佳句,能⽤查字典、联系⽣活或结合上下⽂等⽅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的品⾏。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为⼈真诚⽆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及⽼⼦的图⽚及资料; 学⽣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和⽼⼦的资料。
孔子拜师故事中拜谁为师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那么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
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
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
孔子说到:“学生孔丘,是专门想你讨教学习的。
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早就听说你来这,我便在此等你。
学问研究上你与我差不多,为什么你还要来向我学习呢?”孔子听了之后说:“谢谢老师在这里等我,学习是无止境的,你的学识渊博,我如果跟着你学习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学问肯定会有所提升。
”于是,从那天之后孔子总是跟随着老子,虚心的向老子请教,之后孔子成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两个人,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道为中心,为我们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识,两个人的文化,在世上流传几千年至今都不熄不灭。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
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
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拜师之路可以说是非常坎坷的。
据传记载,孔子年轻时立志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于是四处拜师求学。
他先后拜师于老聃、子思、子夏等名师门下,但都未能如愿学到理想中的学问。
直到孔子二十二岁那年,他来到鲁国的齐国向鲁国国君季康子求学。
季康子对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难的要求,他要求孔子先在鲁国做官,等到做到一定的地位再来求学。
这对于怀揣天下苍生的理想的孔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
他在鲁国任官期间,努力学习,勤奋钻研。
他利用自己的职务,积极为人民谋福利,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在做官的同时,不忘初心,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终于,孔子在鲁国做官十年后,又一次向季康子提出了求学的要求。
这一次,季康子看到了孔子的诚意和努力,同意了他的请求。
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向季康子求学,开始了他的儒家思想的探索之路。
在孔子的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学习了古代经典的文化知识,还从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治国平天下的经验。
他的学问渊博,思想深刻,被后人尊为“圣人”,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孔子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激励着后人,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
总而言之,孔子拜师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这正是孔子拜师的故事所传达给我们的深刻道理。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孔子正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乡里小孩。
他有一位名叫颜渊的贤良老师,被誉为“华夷之师”。
一天,孔子来到老师家,表达了他想拜师的心愿。
老师见孔子有志向,便将他收为书童,教他读书、思考、写作等知识。
在老师的教导下,孔子渐渐长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儒家学说”的一套思想体系。
此外,老师还教会孔子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一套礼仪体系。
最后,孔子拜师之后,终于成为当时出类拔萃的一代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知识点一、多音字:7、相距:相互间距离。
8、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风餐,在风里吃饭;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9、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10、迎候: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到来的人)。
11、请教:请求指教。
12、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
毫,数量极少,一点儿。
毫不费力、毫无办法、明察秋毫、秋毫无犯13、止境:尽头14、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五、词语辨析:1、渊博广博二者都有宽广的意思。
但渊博是专指学识深而且广,而广博则着重指范围大,知识多,还可指胸怀等。
、例:这位渊博的学者为听众们展示了一个广博的世界。
2、大概大约都有大致的情况的意思。
区别在于:大概侧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有时也表示对事物数量的估计;大约侧重表示对事物数量或时间的粗略估计,有时也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表定程度比大概轻。
例:工人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作品。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篇1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师歇后语:
孔子拜师一一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举例造句】: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故事】:孔子是古代的伟大老师,他虚心学习别人的知识。
他到太庙祭祖,问人问孔子,问孔子,孔子说:“不明白的就问清楚,问使者不丢人,勤勉忍耐。
”
【其他关于孔子的歇后语】:1、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2、孔子推磨——难为圣人
3、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4、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5、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6、孔子骂樊迟——小人也
7、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8、孔子回家——尽是书;尽是输
9、孔子搬家——净输;净书;尽是书;尽是输;全是书;全输书;全是输。
孔子拜师礼流程介绍如下:
1.行礼问好:孔子前来拜师时,首先要向老师行礼问好,表示自
己的敬意和诚意。
2.请教问题:孔子在拜师时,通常会提出一些问题,以表达自己
对老师的敬仰和学习的诚心。
3.接受考验:老师有时会给学生一些考验,以考察他们的才能和
品德。
孔子曾经接受过老师的考验,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和品德。
4.答应条件:如果老师同意收孔子为徒,孔子需要答应遵守师训
和条件,以表明自己的诚信和恪守承诺的态度。
5.表达感激:最后,孔子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表示将
不忘师恩,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老师的学问和精神。
这是孔子拜师礼的一般流程,它强调了尊师重道、恪守承诺、传承文化等价值观,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