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342.00 KB
- 文档页数:14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218 09:52::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顺乎义理和违背时势的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作文题目的疑惑老师最近布置了一个很奇怪的作文题目:顺乎义理和违背时势。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矛盾和困难,让我觉得很疑惑。
不过我还是努力想了一下,准备好好分析一下这个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顺乎义理"这个词。
"顺乎"的意思就是顺从、听从,而"义理"指的是道德规范和社会公理。
所以顺乎义理的意思就是说要遵循传统的道德准则,按部就班地做一个合乎礼教的好人。
可是紧接着就说"违背时势"了,这就有点奇怪了。
"时势"指的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违背时代发展的大势,那不就等于落后和保守了吗?这和前面说的"顺乎义理"不是有点矛盾吗?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是老师故意给我们出了一个有点矛盾的题目,让我们思考一下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毕竟,时代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道德底线和社会公理却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保持传统美德,同时又要与时俱进,拥抱新生事物。
总的来说,这个作文题目的中心思想就是既要遵循道德传统,又要接受时代变迁;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被时代潮流冲昏了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顺乎义理而不违背时势"。
不过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深入探讨这个矛盾的哲理可能还是有点太难了。
我觉得,不如就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入手,体会一下这个题目的精神实质。
比如说,我们要尊重父母长辈,这就是顺乎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
可是如果父母的观念太过陈旧保守,对新事物又斥之以鼻的话,我们作为新一代是不是也可以稍微提出不同的见解呢?这样才不会完全违背时代潮流。
再比如说学习知识,我们当然要遵循老师的教导,这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但是如果老师的知识有些过时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呢?如此才算是与时俱进,跟上了知识发展的前沿。
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到处都是。
命题作文该怎样审题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主要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找出题目中最关键的那个词;第二,判断关键词的词性;第三,根据这个关键词的词性来确定写作的方向。
找题目关键词话不多说,我们先来说第一步,也就是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作文题中的关键词就是作文题的“题眼”。
找“题眼”很简单,主要就是靠感觉看作文题的类型。
第一类作文题,是“独词”类的,也就是说,整个作文题就是单独的一个词,那么毫无疑问,题目的关键词就只能是这个词本身了。
比方说,《遇见》《尝试》《人生》……这类作文题,关键词就是“遇见”“尝试”“人生”……了。
另一类作文题,是个词组,针对这类作文题,我们需要根据词组的类型来确定题目的关键词。
在众多的作文题中,最常见的词组类型应该是“偏正型”、“动宾型”和“并列型”这三种。
如果作文题是个偏正型的词组(偏正型词组由“修饰词”+“中心语”组成),那么关键词就是那个修饰词,如《美丽中国》,关键词就是“美丽”一词,如《广州风格》,关键词就是“广州”一词。
如果作文题是个动宾型的词组,那么关键词就是那个动词,如《奖励自己》,关键词就是“奖励”一词;如《走进唐诗》,关键词就是“走进”一词。
如果作文题是个并列型的词组,如《父与子》《师生》《讲究与将就》……其关键词,就不是两个并列词语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介于两个词语之间的一个新词。
比如说,对于《父与子》这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写“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就是“关系”这个新词了。
比如说《讲究与将就》这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写“讲究与将就之间的区别”,那么,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就是“区别”……所以,如果作文题是并列型的词组,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新词,这个新词可以作为两个并列词语之间的“桥梁”。
那么,这个新词就是我们将要写作的重点,也就是作文题的“关键词”。
以上所讲的,就是我们审题的第一步:找出作文题中的“关键词”。
判断关键词的词性命题作文审题工作的第二步:判断关键词的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