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_01文学体裁分类及鉴赏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7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类别文学常识:文学体裁类别导语: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
Ⅰ散文这里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专指那些以写真事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Ⅱ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⑴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⑵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成志怪、志人小说)。
⑶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⑷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
⑸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⑹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Ⅲ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就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文学体裁知识点总结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按照其特定的形式、结构及表现方式进行分类的概念。
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体裁可以给作品赋予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学作品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体裁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文学体裁的分类文学体裁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在传统的分类体系中,文学体裁主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和戏剧三大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种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1. 诗歌诗歌是文学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体裁,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韵律和节奏的追求。
诗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韵律严谨的韵诗,也有自由散漫的自由诗。
古代的诗歌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对意象的表达和想象力的展现。
诗歌常常通过修辞手法和象征符号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抒情性。
2. 散文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其不受韵律和节奏的约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散文随笔、散文小品、散文随笔等等。
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是议论性的,也可以是抒情性的,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文学表现形式。
散文的语言通常比较通俗易懂,也更贴近日常生活,因此受众面更加广泛。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文学形式,其最基本特点就是对话。
戏剧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悲剧、喜剧、话剧、歌剧等等。
戏剧的创作需要侧重于角色的塑造和对话的交锋,以及舞台表演的呈现方式。
因此戏剧通常对舞台和表演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业的导演和演员来演绎。
以上三种体裁都是文学中比较典型的体裁,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但各有千秋,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只是适应不同的创作需求和表达目的。
二、文学体裁的作用文学体裁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文学体裁,就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文学体裁不仅可以赋予作品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式,更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文学欣赏体验。
以下将具体介绍文学体裁的作用。
(文体按表达方式分,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4种;按文学样式分,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4种。
)1.叙述的方法:⑴顺叙。
按照人物的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⑵倒叙。
一般将结果或高潮提到文章的前面,有助于造成悬念,使读者急于要看下去。
⑶插叙。
暂时中断主要事件的叙述,插人一段相关的叙述,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作用。
2.叙述的线索:线索指有一条或几条鲜明的脉络贯穿全文,使文章的全部题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等等。
一篇记叙文一般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复线的,则有主线与副线之分、明线与暗线之别。
3.记叙文的人称:⑴第二人称。
“你”或“你们”,便于对话、抒情。
自由灵活,真实亲切。
(当对话者为物时)起拟人化的作用。
⑵第一人称。
“我”或“我们”。
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来直接讲述故事,使叙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议论、抒情。
⑶第三人称。
用“他”或“他们”来叙述。
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便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全面灵活反映现实,深入人物内心。
4.描写的种类:⑴人物描写⑵景物描写⑶场面描写⑷细节描写/⑸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⑹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⑺工笔细描(细致入微,工整细密)5.人物描写的方法:⑴肖像描写。
是对人物的体态、服饰、音容笑貌进行的描绘。
⑵语言描写。
专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话语的描绘。
⑶行动描写。
是对人物所做的事情(文章的情节)以及做事时具体动作描绘。
⑷心理描写。
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展示。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思路三部分(体现在文章中便是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也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引申法(归谬法)。
4.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文学体裁常识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是与实用类文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文学体裁的四大样式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下面分别简单简绍:一、散文1、定义: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
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范围较窄。
这里所谈的是狭义散文。
2、分类: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事情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为主,兼有叙事议论。
议论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论述事理为主,兼有抒情叙事。
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几乎都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性,使其具有“文学”的特点,几乎不存在表达方式单一,只是单纯叙事、单纯抒情、单纯议论的散文。
3、特点:一般认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表达的中心或主旨必须明确而集中。
就一般情况看,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是相当准确的;当然,对这一概括有人有不同看法。
4、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1.寓情于景,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景物中。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清、静、悲凉之情融注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有人认为融注的是纯粹的喜悦之情)。
2.即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之情。
3.叙事抒情,即通过叙述事情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节,通过叙述“我”因身体残疾,苦闷难熬,百无聊赖地独自到地坛消遣,而母亲关爱担忧却又不愿张扬表露的事情,抒发对母亲的歉疚、感激和赞颂之情。
4.寓情于物,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某一物象中。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通过描写和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和坚强品质,来赞美坚持抗战的中国农民。
一、教案名称:《大学语文》教案二、课程性质与目标: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文字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章:文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体裁、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等。
教学安排: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文学体裁的特点,教授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2. 第二章: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诗人及作品等。
教学安排: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主要流派的特点,讲解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欣赏经典诗作,并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第三章: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现代散文的定义、特点、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等。
教学安排:阐述现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经典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散文阅读和写作练习。
4. 第四章:小说欣赏教学内容:小说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
教学安排: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欣赏经典小说作品,进行小说创作练习。
5. 第五章:戏剧文学教学内容:戏剧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
教学安排: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欣赏经典戏剧作品,进行戏剧创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选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1. 课程评价:采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文学作品鉴赏与批评、期末考试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反馈、课堂讨论、教学检查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化记载的鉴赏和分析方法一、文学体裁1.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2.散文: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为主要表达方式,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意境。
3.小说: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的刻画,展现生活面貌和人类命运。
4.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5.童话:以幻想、寓意为主要特点,针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审美培养。
6.寓言:以假托的故事寄寓意深刻的思想,旨在启发思考和警示人生。
7.史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
二、文化记载1.史书:记录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内容,以真实、客观为原则。
2.志书:记载地理、风俗、人物、物产等一方情况,具有地域性和专题性。
3.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展示人物品质和成就。
4.日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写的文字,记录心路历程和所见所闻。
5.文献:具有历史、学术价值的书籍、文章、碑帖、档案等。
三、鉴赏和分析方法1.阅读理解: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者观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把握作品主题。
2.审美欣赏: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品味语言、形象、情感等审美要素。
3.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4.历史文化背景了解:研究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时代特点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比较分析:将不同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找出特点和共性。
6.文本细读:仔细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挖掘隐含意义,领会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7.主题探讨:从作品中发现和挖掘主题,分析作品对人生、社会、人性的思考。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鉴赏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化记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诗歌《静夜思》的作者是谁?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解题方法:通过阅读《静夜思》这首诗,可以知道作者是李白。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搜集)(5篇范文)第一篇: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搜集)文章体裁分类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
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不同文体阅读方法
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是指不同类型或风格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需
要采取的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不同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来充分理解和欣赏。
其次,诗歌是一种以抒情和表现形式为主的文体。
阅读诗歌时,可以
从比喻和意象入手,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通过感受诗歌的
音韵和节奏来理解其情感和意蕴。
诗歌通常较为精练和凝练,要注意提取
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体验。
此外,还可以注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通过
分析诗歌的押韵、格律等特点来了解其形式美。
最后,戏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的文体。
阅读戏剧时,可以通过
对话和舞台指示来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要注意抓住戏剧的情节发展和冲
突矛盾,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模拟演员的表演,想象角色的情感和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内涵和主题。
总之,不同文体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入手,关注主题和情感、结构和形式、语言和技巧等方面,从而
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不仅能提高审美水平,也能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文体包括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说明。
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二、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散文按表达方式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借景抒情:借某种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比:拿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好得更好,差的更差。
象征: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欲扬先抑:为了达到赞扬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不足之处。
欲抑先扬:为了达到否定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好处。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
记叙的表达方式同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关。
描写的表达方式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关。
说明的表达方式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关。
议论的表达方式同作者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有关。
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感叹号有关,用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之中。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记叙文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新闻、通讯、叙事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都可以当做记叙文来进行阅读。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可以有议论、抒情等次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起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记叙文中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文所写的人和事,一般是真人真事,有的记叙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真人真事更能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记叙文反映生活并不是象镜子直接照抄照搬现实生活,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加工。
现实生活为记叙文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素材,就进入记叙文中,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篇记叙文不必面面俱到地实录生活。
古代文学体裁编辑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第四章文学种类和体裁第一节文学种类和体裁的涵义及划分一、文学种类和体裁的涵义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
从词源学来说,体裁(genre)是一个法语词,源于拉丁语的“genus”,用作表示生物分类体系中“属”的概念。
在学术界,“体载”这个术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用于文学样式的“类”;即把大家习称的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叫做体裁。
另一种用法是表示各类文学中的一些更具体的作品样式,如史诗,长篇小说,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我们这里就是在这个传统的意义上使用“体裁”的概念。
二、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形成 1、从外部环境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体裁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因素,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生活产生的,是适应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的需要的。
诗歌韵文这些形成总要比散文发展得早些,这与原始人的劳动分不开。
散文的发展也要后一些,需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小说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关,现代的影视文学又与现代科技分不开。
2、从文学发展的内部看,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如诗歌形式的变化经历了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诗句字数不断增多的现象。
如小说的源头是神话。
从神到人,从幻想到历史,小说逐渐从神话中衍生出来,成为记叙故事的文学样式。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志人的“粗陈梗概”到唐传奇的“有意为小说”,再到明清的长篇巨制。
再如,戏剧、电影的等文学样式的产生。
原始祭祀歌舞已经包含了戏剧的因子。
电影则在吸收其它艺术因素的基础上成熟的。
三、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分类 1、二分法:即根据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作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的方法。
2、“三分法”:依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
3、四分法:“四分法”是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基本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四分法”的长处:其一、划分时既注意到形象塑造的不同方式,也注意到了体制上的差别。
文学体裁常识简介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是与实用类文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其有四种样式,分别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一、散文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
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中文学体裁,范围较窄。
这里所谈的是狭义散文。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事情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为主,兼有叙事议论。
议论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论述事理为主,兼有抒情议论。
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几乎都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性,使其具有“文学”的特点。
一般认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表达的中心或主旨必须明确而集中。
就一般情况看,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是准确的。
当然,对这一概括有人有不同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1)寓情于景,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景物中。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清、静、悲凉之情融注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有人认为融注的是纯粹的喜悦之情)。
(2)即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之情。
(3)叙事抒情,即通过叙述事情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节,通过叙述“我”因身体残疾,苦闷难熬,百无聊赖地独自到地坛消遣,而母亲关爱担忧却又不愿张扬表露的事情,抒发对母亲的歉疚、感激和赞颂之情。
(4)寓情于物,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某一物象中。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通过描写和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和坚强品质,来赞美坚持抗战的中国农民。
(5)托物言志,即借写某一物象来抒写某种志向和情感。
文章体裁分类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
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区分及叙事文学的特征如何区分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式的统一,没有两部完全相同的作品。
但是有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特点上有近似之处,即风格问题。
此外还有些作品,在反映现实、塑造形象等作品性质上和外表形态上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的问题。
从一般常识说来,如杜甫的《春望》和雪莱的《给云雀》,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关汉卿的《窦娥冤》,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司马迁的《荆轲列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和卢梭的《忏悔录》等,以上四组作品,每组作品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四组作品之间却是各不相同的,按习惯的说法,这是四类不同的作品,即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通常我们区别具体作品时,都说那个作品是诗歌、那个作品是小说或戏剧;同样,对具体作家也说谁是诗人,谁是小说家或戏剧家。
近代文学史上原来早就有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种,这是大家习惯了的,也是方便的分法。
但是对于这种分法要作科学的说明,还得考察它的标准和意义。
把小说和戏剧对比来看,大致有基本质的区别,也有外表形态上的区别。
而把诗歌和散文对比来看,却只是外表形态上区别,不是性质上的区别。
因为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在反映现实的内容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没有各自的确定的特点,也就是两者之间并没有性质的的差异。
散文这个概念,从来就是指的散行的文体。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范畴来说,它所包括的作品,性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异,相同的就在于都是散行的文体。
和散文对比来说的诗歌这个概念,愿意也是指的一种文体,所包括的作品的性质也是很不同的。
因此这个分法,总的说来是由外表形态上来区别的,这就是关于体裁的分法。
通常也说,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是四种体裁。
上面曾说,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属于形式方面的一个因素。
更具体地说,是关于语言和结构以及作品篇幅所形成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