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变化中的三角形》 (1)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2
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试题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1、如图,在△ABC中,∠B=40°,∠C=60°,则∠A= .(1题)(2题)(6题)2、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个。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角形内角和是180B、一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C、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D、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
4、在△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度,它是()三角形.6、如图,已知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50°,∠AOB=105°,则∠C等于()7、如图:(1)图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它们是__ ____;(2)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 __;(3)∠C分别为△AEC,△ADC,△ABC中______,______,______边的对角;(4)∠AED是______,______的内角;3倍,第三个角比这两个角的8、三角形的第一个内角是第二个内角的2和大30°,求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按角分类(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最多一个直角,最多一个钝角)直角三角形(也表示Rt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1、△ABC中,∠A:∠B:∠C=1:7:4,则最大角是,按角分它是()三角形2、小明测得△ABC中,∠C=3(∠A+∠B),按角分它是三角形。
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合感。
2、能根据关系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3、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如图△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的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
C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厘米2变化到厘米2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y=3x,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做一做
P168
随堂练习
P169
作业
P170 1、2。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一、选择题1.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d =或x a ≥B .x a ≥C .x d =D .x d =或x a > 2.已知如图,AB=AE ,只需再加一个条件就能证明△ABC ≌△AED ,下列选项是所加条件,请判断哪一个不能判断△ABC ≌△AED ( )A .∠B=∠EB .AC=ADC .∠ADE=∠ACBD .BC=DE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4cmB .1cm ,4cm ,2cmC .1cm ,2cm ,3cmD .6cm ,2cm ,3cm 4.如图,已知AB =AD ,AC =AE ,若要判定△ABC ≌△ADE ,则下列添加的条件中正确的是( )A .∠1=∠DACB .∠B =∠DC .∠1=∠2D .∠C =∠E 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接BF ,CE ,下列说法:①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②BAD CAD ∠=∠; ③BDF ≌CDE △;④//BF CE ;⑤CE AE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④⑤6.如图,在ABC 和AEF 中,EAC BAF ∠=∠,EA BA =,添加下面的条件:①EAF BAC ∠=∠;②E B ∠=∠;③AF AC =;④EF BC =,其中可以得到ABC AEF ≌△△的有( )个.A .1B .2C .3D .4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 表示△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8.如图,AB AC =,AD AE =,55A ︒∠=,35C ︒∠=,则DOE ∠的度数是( )A .105︒B .115︒C .125︒D .130︒ 9.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 ,BC=EF ,AC=DF ;②AB=DE ,∠B=∠E ,BC=EF ;③∠B=∠E ,BC=EF ,∠C=∠F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10.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且BD=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下列结论:①△ABD ≌△EBC②∠BCE+∠BCD=180°③AD=AE=EC ④ BA+BC=2BF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11.下列四个图形中,有两个全等的图形,它们是( )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④D .③和④ 12.如图,已知ABC ADE △≌△,若70E ∠=︒,30D ∠=︒,则BAC ∠的度数是( )A .80︒B .70︒C .40︒D .30二、填空题13.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4.如图,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AD ,CE 交于点F .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F ≌CEB △.添加的条件是:____.(写出一个即可)15.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24ABC Scm =,则ABE S 的值是_______.16.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若∠AOD =70°,则∠AOF =______度.17.连接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则1234∠+∠+∠+∠=________º.18.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10cm ,一边长是6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cm . 19.已知三角形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化简a b c b a c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90C D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Rt ABC ∆与Rt ABD ∆全等.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条件即可).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点C 是AB 的中点,CD ∥BE ,且CD BE =.(1)求证:△ACD ≌△CBE .(2)若87,32A D ∠=︒∠=︒,求∠B 的度数.22.如图,在△ABC 中,∠ACB =70 °,∠B =65°,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 (1)求证:AE =CE .(2)求证:△AEF ≌△CEB .23.如图,AB AC =,AE AD =,CAB EAD α∠=∠=.(1)求证:AEC ADB ≅△△;(2)若90α=︒,试判断BD 与CE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3)若CAB EAD α∠=∠=,求CFA ∠的度数.24.如图,点A ,D ,B ,E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BC DF =,AD BE =,ABC EDF ∠=∠,求证:A E ∠=∠.25.如图,,AD BF 相交于点,//,O AB DF AB DF =,点E 与点C 在BF 上,且BE CF =.(1)求证:ABC DFE ∆≅∆;(2)求证:点О为BF 的中点.26.已知: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在直线m 的同一侧作ABC ,使AB AC =,连接BD ,CE .(1)如图①,若90BAC ∠=︒,BD m ⊥,CE m ⊥,求证ABD ACE ≅;(2)如图②,若BDA AEC BAC ∠=∠=∠,请判断BD ,CE ,DE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分析】当x=d时,BC⊥AM,C点唯一;当x≥a时,能构成△ABC的C点唯一,可确定取值范围.【详解】解:若△ABC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C点唯一即可,当x=d时,BC⊥AM,C点唯一;当x>a时,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只有一个交点,x=a时,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只有两个交点,一个与A重合,所以,当x≥a时,能构成△ABC的C点唯一,故选为: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画法,根据题意准确作图并且能够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2.D解析: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结合AE=AB、∠A=∠A逐项判定即可.【详解】解:∵AE=AB、∠A=∠A∴A、补充∠B=∠E,根据ASA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B、补充AC=AD,根据S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C、补充∠ADE=∠ACB,根据A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D、补充BC=DE,为SSA不能证明△ABC≌△AE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掌握AAA 、SSA 不能判定普通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A 、2+3>4,能围成三角形;B 、1+2<4,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C 、1+2=3,不能围成三角形;D 、2+3<6,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4.C解析:C【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B AD =,AC 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即可.【详解】解:AB AD =,AC AE =,则可通过12∠=∠,得到BAC DAE ∠=∠,利用SAS 证明△ABC ≌△ADE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要熟记判定定理:SSS ,SAS ,AAS ,ASA .5.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BD=CD ,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判断出①正确,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BDF 和△CD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B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F=∠CED ,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BF ∥CE .【详解】解:∵AD 是△ABC 的中线,∴BD=CD ,∴△ABD 和△ACD 面积相等,故①正确;∵AD 为△ABC 的中线,∴BD=CD ,∠BAD 和∠CAD 不一定相等,故②错误;在△BDF 和△CDE 中,BD CD BDF CDE DF DE =⎧⎪∠=∠⎨⎪=⎩,∴△BDF ≌△CDE (SAS ),故③正确;∴∠F=∠DEC ,∴BF ∥CE ,故④正确;∵△BDF ≌△CDE ,∴CE=BF ,故⑤错误,正确的结论为:①③④,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6.B解析:B【分析】根据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经推到得EAF BAC ∠=∠;再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 ∴EAF BAC ∠=∠E B ∠=∠,即E B EAF BAC EA BA ∠=∠⎧⎪∠=∠⎨⎪=⎩∴ABC AEF ≌△△()ASA ,故②符合题意;AF AC =,即AF AC EAF BAC EA BA =⎧⎪∠=∠⎨⎪=⎩∴ABC AEF ≌△△()SAS ,故③符合题意; ①和④不构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7.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 作AC 边上的高,垂足为E ,其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详解】解: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选项C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C【分析】先判定△ABE ≌△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在△ABE 和△ACD 中,AB AC BAE CAD AE AD =⎧⎪∠=∠⎨⎪=⎩,∴△ABE ≌△ACD (SAS ),∴∠B=∠C ,∵∠C=35︒,∴∠B=35︒,∴∠OEC=∠B+∠A=355590︒+︒=︒,∴∠DOE=∠C+∠OEC=3590125︒+︒=︒,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9.C解析:C【分析】要使△ABC ≌△DEF 的条件必须满足SSS 、SAS 、ASA 、AAS ,可据此进行判断.【详解】解:第①组满足SSS ,能证明△ABC ≌△DEF .第②组满足SAS ,能证明△ABC ≌△DEF .第③组满足ASA ,能证明△ABC ≌△DEF .第④组只是SSA ,不能证明△ABC ≌△DEF .所以有3组能证明△ABC ≌△DEF .故符合条件的有3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D解析:D【分析】易证ABD EBC ∆∆≌,可得BCE BDA ∠=∠,AD=EC 可得①②正确;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DAE DCE ∠=∠ ,即③正确,根据③可判断④正确;【详解】∵ 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ABD=∠CBD ,∴在△ABD 和△EBD 中,BD=BC ,∠ABD=∠CDB ,BE=BA ,∴△ABD EBC ∆∆≌(SAS),故①正确;∵ BD 平分∠ABC ,BD=BC ,BE=BA ,∴ ∠BCD=∠BDC=∠BAE=∠BEA ,∵△ABD ≌△EBC ,∴∠BCE=∠BDA ,∴∠BCE+∠BCD=∠BDA+∠BDC=180°,故②正确;∵∠BCE=∠BDA ,∠BCE=∠BCD+∠DCE ,∠BDA=∠DAE+∠BEA ,∠BCD=∠BEA ,∴∠DCE=∠DAE ,∴△ACE 是等腰三角形,∴AE=EC ,∵△ABD ≌△EBC ,∴AD=EC ,∴AD=AE=EC ,故③正确;作EG ⊥BC ,垂足为G ,如图所示:∵ E 是BD 上的点,∴EF=EG ,在△BEG 和△BEF 中BE BE EF EG =⎧⎨=⎩∴ △BEG ≌△BEF ,∴BG=BF,在△CEG和△AFE中EF EG AE CE=⎧⎨=⎩∴△CEG≌△AFE,∴ AF=CG,∴BA+BC=BF+FA+BG-CG=BF+BG=2BF,故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本题中熟练求证三角形全等和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和③可以完全重合,因此全等的图形是①和③.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12.A解析:A【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AC=∠EAD,在△ADE中可求得∠EAD,则可求得∠BAC.【详解】解:∵∠E=70°,∠D=30°,∴∠EAD=180°-∠E-∠D=180°-70°-30°=80°,∵△ABC≌△ADE,∴∠BAC=∠EAD=80°,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4=∠2+∠3=∴∠1=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0,∠3=45︒,∴∠4=∠2+∠3=75︒,︒-∠=︒,∴∠1=1804105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4.AF=CB或EF=EB或AE=CE【分析】根据垂直关系可以判断△AEF与△CEB有两对对应角相等就只需要找它们的一对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了【详解】∵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BEC=∠AEC解析:AF=CB或EF=EB或AE=CE【分析】根据垂直关系,可以判断△AEF与△CEB有两对对应角相等,就只需要找它们的一对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了.【详解】∵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BEC=∠AEC=∠ADB=∠ADC=90°,∵∠B+∠BAD=90°,∠B+∠BCE =90°,∴∠BAD=∠BCE,所以根据AAS添加AF=CB或EF=EB;根据ASA添加AE=CE.可证△AEF≌△CEB.故答案为:AF=CB 或EF=EB 或AE=CE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分析】中线AD 把△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 又把△AB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详解】解:∵DE 分别是BCAD 的中点∴△ABD 是△ABC 面积的△A解析:21cm【分析】中线AD 把△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 又把△AB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14. 【详解】解:∵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ABD 是△ABC 面积的12,△ABE 是△ABD 面积的12, ∴△ABE 的面积=4×12×12=21cm . 故答案为:21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16.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解析: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70180110AOD AOC AOD ∠=︒∴∠=︒-∠=︒,,∵OE 平分∠AOC ,∴1552AOE AOC ∠=∠=︒,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90°=145°,故答案为145.【点睛】本题考查邻补角、角平分线和垂直以及角度的运算等知识,根据有关性质和定义灵活计算是解题关键.17.180°【分析】利用网格的特征可分别证明和从而可证得和故可得结论【详解】如图设正方形网格每一格长1个单位∴又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证明全等是解答本题的 解析:180°【分析】利用网格的特征可分别证明ABF ADG ≅和AHC CDE ≅,从而可证得1290∠+∠=︒和3490∠+∠=°,故可得结论【详解】如图,设正方形网格每一格长1个单位,∴3AF =,1BF =,3AG =,1GD =,2AH =,2CE =,1HC =,1DE =,又90AFB AGD ∠=∠=︒,90AHC CED ∠=∠=︒ABF ADG ∴≅,AHC CDE ≅2BAF ∴∠=∠,ADG ABF ∠=∠,3DCE ∠=∠,4ACH ∠=∠290ADG ∠︒∠+=,390ACH ∠+∠=︒2190∴∠+∠=︒,3490∠+∠=°12349090180∴∠+∠+∠+∠==︒+︒︒故答案为:18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证明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 为腰时底边为10cm 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 为腰长先判断解析: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 为腰时,底边为10cm ,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 为腰长,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详解】解:若6cm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10cm 为底边的长,6cm ,6cm ,10cm 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6+6+10=22(cm );若10cm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6cm 为底边的长,10cm ,10cm ,6cm 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10+6+10=26(cm );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 或22cm .故答案为:26或2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再根据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即可得【详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则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解析:22b c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a b c a c b +>+>,再根据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即可得.【详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a b c a c b +>+>,0,0a b c b a c ∴+->--<, 则()a b c b a c a b c a c b +----=+--+-,a b c a c b =+---+,22b c =-,故答案为:22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是解题关键.20.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只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分析】现有条件:公共边AB ∠C=∠D=90°可以考虑添加对应边相等(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可以考虑用HL 判解析: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只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现有条件:公共边AB ,∠C=∠D=90°,可以考虑添加对应边相等(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可以考虑用HL 判定全等),也可以考虑添加角对应相等.【详解】在Rt △ABC 和Rt △ABD 中,已知∠C=∠D=90°,AB=AB ;根据HL 添加AC=AD 或BC=BD ;根据AAS 添加∠BAC=∠BAD 或∠ABC=∠ABD .故答案为: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主要看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几种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既可以用一般方法,又可以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选择面就更广一些.三、解答题21.(1)见解析;(2)61【分析】(1)根据SAS 证明△ACD ≌△CBE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ACD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B=∠ACD .【详解】(1)∵C 是AB 的中点,∴AC =CB ,∵CD//BE ,∴ACD CBE ∠=∠,在△ACD 和△CBE 中,AC CB ACD CBE CD BE =⎧⎪∠=∠⎨⎪=⎩,∴ACD CBE ∆≅∆;(2)∵8732A D ︒︒∠=∠=,,∴180180873261ACD A D ︒︒︒︒︒∠=-∠-∠=--=,又∵ACD CBE ∆≅∆,∴61B ACD ︒∠=∠=.【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关键是根据SAS 证明△ACD ≌△CBE .22.(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AC =45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即可得解;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即可;(1)∠ACB =70 °,∠B =65°,得∠EAC =45 °,又CE ⊥AB ,得∠ECA =45 °,所以AE =CE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在△AEF 和△CEB 中,AEC BEC AE ECBAD ECB ∠=∠⎧⎪=⎨⎪∠=∠⎩, 所以△AEF ≌△CE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证明是解题的关键.23.(1)见详解;(2)BD=CE ,BD ⊥CE ;(3)902α︒-【分析】(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SAS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即可;(2)由(1)△AEC ≌△ADB 可知CE=BD 且CE ⊥BD ;利用角度的等量代换证明即可; (3)过A 分别做AM ⊥CE ,AN ⊥BD ,易知AF 平分∠DFC ,进而可知∠CFA【详解】(1)∵∠CAB=∠EAD∴∠CAB+∠BAE=∠EAD+∠BAE ,∴ ∠CAE=∠BAD ,∵AB=AC ,AE=AD在△AEC 和△ADB 中 AB AC CAE BAD AE AD =⎧⎪⎨⎪⎩∠=∠= ∴ △AEC ≌△ADB (SAS )(2)CE=BD 且CE ⊥BD ,证明如下:将直线CE 与AB 的交点记为点O ,由(1)可知△AEC ≌△ADB ,∴ CE=BD , ∠ACE=∠ABD ,∵∠BOF=∠AOC ,∠α=90°,∴ ∠BFO=∠CAB=∠α=90°,∴ CE ⊥BD .(3)过A 分别做AM ⊥CE ,AN ⊥BD由(1)知△AEC ≌△ADB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故AM·CE=AN·BD ∴AM=AN∴AF 平分∠DFC由(2)可知∠BFC=∠BAC=α∴∠DFC=180°-α∴∠CFA=12∠DFC=902α︒-【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正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4.证明见解析.【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B ED =,再利用SAS 证明ABC EDF △≌△,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证明:∵AD BE =,∴AD DB BE DB +=+,∴AB ED =.在ABC 和EDF 中,AB ED ABC EDF BC DF =⎧⎪∠=∠⎨⎪=⎩,∴()ABC EDF SAS △≌△,∴A 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5.(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可证∠B=∠F ,BC=EF ,然后根据SAS 可以得到结论;(2)同(1)有∠B=∠F ,再结合已知条件和对顶角相等可以证得ΔABO ≅ΔDFO ,从而得到OB=OF ,所以点O 为BF 中点 .【详解】证明:(1)∵AB//DF ,∴∠B=∠F ,∵BE=CF ,∴BE+CE=CF+CE ,即BC=EF ,∴在ΔABC 和ΔDFE 中,AB DF B F BC EF =⎧⎪∠=∠⎨⎪=⎩,∴ΔABC ≅ΔDFE (SAS );(2)与(1)同理有∠B=∠F ,∴在ΔABO 和ΔDFO 中,AOB DOF B F AB DF ∠=∠⎧⎪∠=∠⎨⎪=⎩,∴ΔABO ≅ΔDFO (AAS ),∴OB=OF ,∴点O 为BF 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并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 26.(1)见详解;(2)DE =BD +CE .理由见详解【分析】(1)根据BD ⊥直线m ,CE ⊥直线m 得∠BDA =∠CEA =90°,而∠BAC =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 =∠ABD ,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BD ≌△CAE ;(2)由∠BDA =∠AEC =∠BAC ,就可以求出∠BAD =∠ACE ,进而由ASA 就可以得出△ABD ≌△CAE ,就可以得出BD =AE ,DA =CE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如图①,∵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BAC =90°,∴∠BAD +∠CAE =90°,∵BD ⊥m ,CE ⊥m ,∴∠ADB =∠CEA =90°,∴∠BAD +∠ABD =90°,∴∠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DB AEC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2)DE =BD +CE .理由如下:如图②,∵∠BDA =∠AEC =∠BAC ,∴由三角形内角和及平角性质,得:∠BAD +∠ABD =∠BAD +∠CAE =∠CAE +∠ACE ,∴∠ABD =∠CAE ,∠BAD =∠AC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B ACBAD ACE ∠∠⎧⎪⎨⎪∠∠⎩===, ∴△ABD ≌△CAE (ASA ),∴BD =AE ,AD =CE ,∴DE =AD +AE =BD +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AB=AC ,AB >BC ,点D 在BC 边上,BD=12DC ,∠BED=∠CFD=∠BAC ,若S △ABC =30,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5B .10C .15D .20 2.如图,∠ACB=90°,AC=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是点D 、E ,AD=3,BE=1,则DE 的长是( )A .1.5B .2C .22D .10 3.如果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化简a c b b c a -+++-的结果是( ) A .2c - B .2b C .22a c - D .b c - 4.如图,ABD △与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AC ≠.下列结论中,①BE CD =;②60BOD ∠=︒;③BDO CEO ∠=∠.其中正确的有(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5.用三角尺画角平分线:如图,先在AOB ∠的两边分别取OM ON =,再分别过点M ,N 作OA ,OB 的垂线,交点为P .得到OP 平分AOB ∠的依据是( )A .HLB .SSSC .SASD .ASA 6.如图,∠ACD 是△ABC 的一个外角,过点D 作直线,分别交AC 和AB 于点E ,H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HEC >∠BB .∠B +∠ACB =180°-∠AC .∠B +∠ACB <180°D .∠B >∠ACD7.如图,已知AB =AD ,AC =AE ,若要判定△ABC ≌△ADE ,则下列添加的条件中正确的是( )A .∠1=∠DACB .∠B =∠DC .∠1=∠2D .∠C =∠E 8.如图,△ABC 和△AED 共顶点A ,AD =AC ,∠1=∠2,∠B =∠E . BC 交AD 于M ,DE 交AC 于N ,甲说:“一定有△ABC ≌△AED .”乙说:“△ABM ≌△AEN .”那么( )A .甲、乙都对B .甲、乙都不对C .甲对、乙不对D .甲不对、乙对 9.已知线段8,6AB cm AC cm ==,下面有四个说法: ①线段BC 长可能为2cm ;②线段BC 长可能为14cm ;③线段BC 长不可能为5cm ;④线段BC 长可能为9cm .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10.如图,在ABC 和AEF 中,EAC BAF ∠=∠,EA BA =,添加下面的条件:①EAF BAC ∠=∠;②E B ∠=∠;③AF AC =;④EF BC =,其中可以得到ABC AEF ≌△△的有( )个.A .1B .2C .3D .4 11.以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6cmB .3cm ,4cm ,8cmC .5cm ,6cm ,10cmD .5cm ,6cm ,11cm 12.如图,AD 平分∠BAC ,AB=AC ,连接BD ,CD 并延长,分别交AC ,AB 于点F ,E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 二、填空题1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BC ⊥于点C ,且AC 平分BAD ∠,若ADC 的面积为210cm ,则ABD △的面积为________2cm .14.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角30的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中β∠的度数是____.15.如图,BD 是ABC 的中线,点E 、F 分别为BD 、CE 的中点,若AEF 的面积为23cm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2cm .16.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8,a ,那么a 的取值范围为__.17.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周长之差为4cm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_____cm .18.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若∠AOD =70°,则∠AOF =______度.19.如图,在长方形网格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2,宽为1,A ,B 两点在网格格点上,若点C 也在网格格点上,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则满足条件的点C 有______个.20.如图,BP 是ABC 中ABC ∠的平分线,CP 是ACB ∠的外角的平分线,如果20,ABP ∠=︒50ACP ∠=︒,则A ∠=____________.三、解答题21.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OA OC =,OB OD =.(1)求证://AB CD ;(2)直线EF 过点O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试判断OE 与OF 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22.如图,已知在ABC 中,AC BC AD ==,CDE B ∠=∠,求证:ADE BCD △≌△.23.如图,在△ABC 中,∠ACB =70 °,∠B =65°,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 (1)求证:AE =CE .(2)求证:△AEF ≌△CEB .24.如图,,,,AC BC DC EC AC BC DC EC ⊥⊥==,求证:(1)ACE BCD ∆≅∆;(2)AE BD ⊥.25.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叫做格点,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1)在图1中计算格点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2)ABC 是格点三角形.①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BC 的格点三角形;②在图3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个公共点A 的格点三角形.26.如图,Rt ABC 与Rt DEF △的顶点A ,F ,C ,D 共线,AB 与EF 交于点G ,BC 与DE 相交于点H ,90B E ∠=∠=︒,AF CD =,AB DE =.(1)求证:Rt ABC Rt DEF ≌;(2)若1GF =,求线段HC 的长.【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根据△ABE≌△CAF得出△ACF与△ABE的面积相等,可得S△ABE+S△CDF=S△ACD,即可得出答案.【详解】∵∠BED=∠CFD=∠BAC,∠BED=∠BAE+∠ABE,∠BAC=∠BAE+∠CAF,∠CFD=∠FCA+∠CAF,∴∠ABE=∠CAF,∠BAE=∠FCA,在△ABE和△CAF中,ABE CAFAB ACBAE FCA ∠=∠⎧⎪=⎨⎪∠=∠⎩,∴△ABE≌△CAF(ASA),∴S△ABE=S△ACF,∴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ABE+S△CDF=S△ACD,∵S△ABC=30,BD=12DC,∴S△ACD=2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2.B解析: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E=∠ADC=90︒,进而得出∆CEB≅∆ADC,就可以得出BE=DC,进而求出DE的值.【详解】∵BE⊥CE,AD⊥CE,∴∠E=∠ADC=90︒,∴∠EBC+∠BCE=90︒,∵∠BCE+∠ACD=90︒,∴∠EBC=∠DCA,在∆CEB和∆ADC中,∠E=∠ADC,∠EBC=∠DCA,BC=AC,∴∆CEB≅∆ADC(AAS),∴BE=DC=1,CE=AD=3,∴DE=EC-CD=3-1=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B解析: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 b c +>,b c a +>,从而得出0a c b -+>,0b c a +->,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化简即可.【详解】解:∵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b c a +>,∴0a c b -+>,0b c a +->, ∴a c b b c a -+++-=a c b b c a -+++-=2b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和化简绝对值,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绝对值的性质是解题关键.4.C解析:C【分析】利用SAS 证明△DAC ≌△BAE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BOD 的大小即可.【详解】∵ABD △与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D=AB ,AC=AE ,∠DAB=∠EAC=60°,∴∠DAB+∠CAB =∠EAC+∠CAB ,∴∠DAC =∠BAE ,∴△DAC ≌△BAE ,∴BE=CD ,∴结论①正确;∵△DAC ≌△BAE ,∴∠ADC =∠ABE ,∴∠BOD=180°-(∠BDO+∠DBO),∵∠BDO+∠DBO=60°-∠ADC +60°+∠ABE=120°,∴∠BOD=180°-120°=60°,∴结论②正确;无法证明BDO CEO ∠=∠,∴结论③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熟练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是解题的关键.5.A解析:A【分析】利用垂直得到90PMO PNO ∠=∠=,再由OM ON =,OP OP =即可根据HL 证明()HL ≌PMO PNO △△,由此得到答案.【详解】∵PM OA ⊥,PN OB ⊥,∴90PMO PNO ∠=∠=.∵OM ON =,OP OP =,∴()HL ≌PMO PNO △△, ∴POA POB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 、SAS 、ASA 、AAS 、HL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对应相等的边或角,由此利用以上五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6.D解析:D【分析】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一个内角,根据以上定理逐个判断即可.【详解】解:A 、∵∠HEC >∠AHD ,∠AHD >∠B ,∴∠HEC >∠B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B+∠ACB+∠A=180°,∴∠B+∠ACB=180°-∠A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B+∠ACB+∠A=180°,∴∠B+∠ACB <180°,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B <∠ACD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应用,能灵活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7.C解析:C【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B AD =,AC 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即可.【详解】解:AB AD =,AC AE =,则可通过12∠=∠,得到BAC DAE ∠=∠,利用SAS 证明△ABC ≌△ADE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要熟记判定定理:SSS ,SAS ,AAS ,ASA .8.A解析:A【分析】利用AAS 判定△ABC ≌△AED ,则可得到AB=AE ,再利用ASA 判定△ABM ≌△AEN .【详解】∵∠1=∠2,∴∠1+∠MAC =∠2+∠MAC ,∴∠BAC =∠EAD ,在△BAC 和△EAD 中,B E BAC EAD AC AD ∠=∠⎧⎪∠=∠⎨⎪=⎩, ∴△BAC ≌△EAD ,∴甲说的正确;∵△BAC ≌△EAD (AAS ),∴AB=AE ,在△BAM 和△EAN 中,12B E AB AE ∠=∠⎧⎪=⎨⎪∠=∠⎩, ∴△BAM ≌△EAN (ASA ),∴乙说的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根据题目的特点,补充适当条件,活用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9.C解析:C【分析】直接利用当A ,B ,C 在一条直线上,以及当A ,B ,C 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别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线段AB =8cm ,AC =6cm ,∴如图1,A ,B ,C 在一条直线上,∴BC =AB−AC =8−6=2(cm ),故①正确;如图2,当A ,B ,C 在一条直线上,∴BC =AB +AC =8+6=14(cm ),故②正确;如图3,当A ,B ,C 不在一条直线上,8−6<BC <8+6,故线段BC 可能为5或9,故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正确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B解析:B【分析】根据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经推到得EAF BAC ∠=∠;再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 ∴EAF BAC ∠=∠E B ∠=∠,即E B EAF BAC EA BA ∠=∠⎧⎪∠=∠⎨⎪=⎩∴ABC AEF ≌△△()ASA ,故②符合题意;AF AC =,即AF AC EAF BAC EA BA =⎧⎪∠=∠⎨⎪=⎩∴ABC AEF ≌△△()SAS ,故③符合题意;①和④不构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1.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详解】A 、∵2+3<6,∴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B 、3+4<8,∴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C 、∵5+6>10,∴以此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D 、∵5+6=11,∴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2.C解析:C【分析】认真观察图形,确定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易到难,仔细寻找.【详解】解:AD 平分BAC ∠,BAD CAD ∴∠=∠, 在ABD ∆与ACD ∆中,AB AC BAD CAD AD AD =⎧⎪∠=∠⎨⎪=⎩,()ABD ACD SAS ∴∆≅∆,BD CD ∴=,B C ∠=∠,ADB ADC ∠=∠,又EDB FDC ∠=∠,ADE ADF ∴∠=∠,AED AFD ,BDE CDF ∆≅∆,∆≅∆ABF ACE .AED AFD ,ABD ACD ∆≅∆,BDE CDF ∆≅∆,∆≅∆ABF ACE ,共4对.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悉相关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20【分析】延长BC 和AD 相交于点M 根据已知得出△ABC ≌△AMC 得出BC=CM 从而得出再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得出继而得出答案【详解】解:延长BC 和AD 相交于点M ∵AC ⊥BC ∴∠ACB=∠ACM=解析:20【分析】延长BC 和AD 相交于点M ,根据已知得出△ABC ≌△AMC ,得出BC=CM ,从而得出2=BDM CDM S S ,再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得出==ACD ABD BDM CDM S S AD S S DM,继而得出答案.【详解】解:延长BC 和AD 相交于点M ,∵AC ⊥BC ,∴∠ACB=∠ACM=90°,∵AC 平分∠BAD ,∴∠BAC=∠MAC ,∵AC=AC ,∴△ABC ≌△AMC ,∴BC=CM ,∴2=BDM CDM SS , ∵ADC 与DCM △同高, ∴=ACD CDM S AD S DM∵ABD △与AMC 同高,∴=ABD BDM S AD S DM ∴=ACD ABD BDM CDM S S S S ∵ADC 的面积为210cm , ∴102=ABD CDM CDMS S S ; ∴220cm =ABD S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得出2=BDM CDM SS 是解题的关键. 14.【分析】根据三角板的特点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由题可知∴∴∴故答案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定理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解析:75【分析】根据三角板的特点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由题可知,60A ∠=︒,45C ∠=︒,∴30ABD ∠=︒,∴30CBE ∠=︒,∴453075β∠=︒+︒=︒.故答案是7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定理,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5.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F 是CE 的中点∴∵E 是BD 的中点∴∴∴△ABC 的面积=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解析: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 F 是CE 的中点,23AEF S cm ∆=∴ 226ACE AEF S S cm ∆∆== ,∵ E 是BD 的中点,∴ ADE ABE S S ∆∆= ,CDE BCE S S ∆∆= , ∴12ACE ABC S S ∆∆= , ∴△ABC 的面积=212cm .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原理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16.3<a<13【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详解】由题意得:8-5<a<8+5∴3<a<13故答案为:3<a<13【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解析:3<a<13【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详解】由题意得:8-5<a<8+5,∴3<a<13,故答案为:3<a<13.【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7.26【分析】首先设腰长为xcm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cm 一腰上的中线将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4cm 可得x ﹣6=4或6﹣x =4继而可求得答案【详解】解:设腰长为xcm 根据题意得:x ﹣6=4或6﹣x =4解解析:26【分析】首先设腰长为xcm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cm ,一腰上的中线将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4cm ,可得x ﹣6=4或6﹣x =4,继而可求得答案.【详解】解:设腰长为xcm ,根据题意得:x ﹣6=4或6﹣x =4,解得:x =10或x =2(舍去),∴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10+6=26cm .故答案为:26.【点睛】考核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中线的意义是关键.18.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解析: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70180110AOD AOC AOD ∠=︒∴∠=︒-∠=︒,,∵OE 平分∠AOC ,∴1552AOE AOC ∠=∠=︒,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90°=145°,故答案为145.【点睛】本题考查邻补角、角平分线和垂直以及角度的运算等知识,根据有关性质和定义灵活计算是解题关键.19.4【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解析:4【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大胆尝试.20.6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可求出∠A的度数【详解】∵BP是△ABC中∠ABC的平分线CP是∠ACB的外角的平分线∴∠ABC=2∠ABP∠ACM=2解析:6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可求出∠A的度数.【详解】∵BP是△ABC中∠ABC的平分线,CP是∠ACB的外角的平分线,∴∠ABC=2∠ABP,∠ACM=2∠ACP,又∵∠ABP=20°,∠ACP=50°,∴∠ABC=2×20°=40°,∠ACM=2×50°=100°,∴∠A=∠ACM-∠ABC=60°,故答案为:6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证明见解析;(2)OE=OF,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SAS 证明△AOB ≌△COD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 ,再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2)利用ASA 证明AOE COF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证得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在△AOB 与△COD 中,AO OC AOB COD OB OD =⎧⎪∠=∠⎨⎪=⎩,()AOB COD SAS ∆∆≌,B D ∴∠=∠,//AB CD ∴;(2)OE=OF ,理由如下:由(1)可知:AOB COD ∆≅∆,∴∠A=∠C ,在△AOE 于△COF 中,A C AO COAOE COF ∠=∠⎧⎪=⎨⎪∠=∠⎩()AOE COF ASA ∴∆∆≌,OE OF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灵活运用是解题关键.22.见解析.【分析】证明ADE BCD ∠=∠,为三角形的全等提供条件即可.【详解】证明:ADE CDE B BCD ∠+∠=∠+∠,CDE B ∠=∠,ADE BCD ∴∠=∠,AC BC =,A B ∴∠=∠,在ADE 和BCD △中A B AD BCADE BCD ∠=∠⎧⎪=⎨⎪∠=∠⎩, ADE ∴≌BCD △(ASA) .【点睛】本题考查了ASA 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抓住题目的特点,补充全等需要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3.(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AC =45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即可得解;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即可;【详解】(1)∠ACB =70 °,∠B =65°,得∠EAC =45 °,又CE ⊥AB ,得∠ECA =45 °,所以AE =CE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在△AEF 和△CEB 中,AEC BEC AE ECBAD ECB ∠=∠⎧⎪=⎨⎪∠=∠⎩, 所以△AEF ≌△CE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证明是解题的关键.24.(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垂直得到90ACB DCE ∠=∠=︒,求出DCB ECA ∠=∠,即可得到结果; (2)设AC 交BD 于N ,AE 交BD 于O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 B ∠=∠,再根据已知条件转换即可;【详解】证明:()1AC BC ⊥,DC EC ⊥,90ACB DCE ∴∠=∠=︒,ACB ACD DCE ACD ∴∠+∠=∠+∠,∴∠=∠DCB ECA ,在DCB ∆和ECA ∆中,AC BC DCB ECA CD CE =⎧⎪∠=∠⎨⎪=⎩,()DCB ECA SAS ∴∆≅∆;()2如图,设AC 交BD 于N ,AE 交BD 于O ,∆≅∆DCB ECA ,A B ∴∠=∠,∠=∠AND BNC ,90∠+∠=︒B BNC ,90∴∠+∠=︒A AND ,90∴∠=︒AON ,AE 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证明是解题的关键. 25.(1)6;(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分析】(1)用割补法求解即可;(2)根据“SSS”画图即可;(3)根据“SSS”画图即可;【详解】解:(1)5×3-12×3×3-12×2×2-12×5×1=6, 故答案为:6;(2)①如图,'A BC 即为所求,②如图,''AB C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了“格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SSS”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6.(1)见详解;(2)1【分析】(1)先证明AC=DF,再根据HL证明Rt ABC Rt DEF≌;(2)先证明∠AFG=∠DCH,从而证明∆AFG≅∆DCH,进而即可求解.【详解】(1)∵AF CD=,∴AF+CF=CD+CF,即AC=DF,在Rt ABC与Rt DEF△中,∵AC DF AB DE=⎧⎨=⎩,∴Rt ABC≅Rt DEF△(HL);(2)∵Rt ABC≅Rt DEF△,∴∠A=∠D,∠EFD=∠BCA,∵∠AFG=180°-∠EFD,∠DCH=180°-∠BCA,∴∠AFG=∠DCH,又∵AF CD=,∴∆AFG≅∆DCH,∴HC=GF =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HL和ASA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24小题)1.下面是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A.B.C.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不存在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则一定是锐角三角形3.已知三角形ABC三边a、b、c满足(a﹣b)2+|b﹣c|=0,则△ABC的形状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A.2cm B.3cm C.4cm D.5cm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6.在△ABC中,AD=4,BC=10,则第三边AC的长可能是()A.5B.7C.14D.167.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0,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1B.2C.3D.49.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A.B.C.D.10.如图,在△ABC中,∠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一点,CF⊥AD于H,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边AD上的中线;③CH是△ACD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A.1个B.2个C.3个D.4个1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12.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AB=2BF B.∠ACE=∠ACBC.AE=BE D.CD⊥BE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③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A.1B.2C.3D.414.如图,在△ABC中,∠C=90°,D,E是AC上两点,且AE=DE,BD平分∠EBC,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E是△ABD的中线B.BD是△BCE的角平分线C.∠1=∠2=∠3D.BC是△ABE的高1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16.已知AD,BE分别是△ABC的两条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10C.15D.2017.如图,O是△ABC的重心,则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A.3B.4C.5D.618.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19.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70°,∠ACD=20°,∠ABE=32°,则∠CFE的度数为()A.68°B.58°C.52°D.48°20.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则角α等于()A.165°B.135°C.105°D.75°21.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22.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A是另一个锐角∠B的3倍,那么∠B的度数是()A.22.5°B.45°C.67.5°D.135°23.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 B.∠A﹣∠B=∠CC.∠A:∠B:∠C=1:2:3D.∠A=∠B=3∠C24.如图,已知AB⊥BD,AC⊥CD,∠A=40°,则∠D的度数为()A.40°B.50°C.60°D.70°二.填空题(共5小题)25.一副学生用的三角板如图放置,则∠AOD的度数为.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DE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25°,∠A=20°,则∠BDA′的度数为.27.如图,在△ABC中,∠B=60°,AD平分∠BAC,点E在AD延长线上,且EC⊥AC.若∠E=50°,则∠ADC的度数是.28.如图,△ABC中,∠A=90°,点D在AC边上,DE∥BC,若∠1=153°,则∠B的度数为.29.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边BC上的中线与高,AE=4,△ABC的面积为12,则CD的长为.三.解答题(共3小题)30.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31.如图,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32.如图,在△ABC中∠B=30°,∠ACB=110°,AD是BC边上高线,AE平分∠BAC,求∠DAE的度数.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2019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下面是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成的图形解答,【解答】解:因为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成的图形.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记住定义.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不存在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则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一一判断即可.【解答】解:A、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B、正确.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三角形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是钝角三角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一个概念,解题的关键是搞清楚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属于基础题,中考常考题型.3.已知三角形ABC三边a、b、c满足(a﹣b)2+|b﹣c|=0,则△ABC的形状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解得到a=b=c,然后选择答案即可.【解答】解:根据非负数的性质,a﹣b=0,b﹣c=0,解得a=b,b=c,所以,a=b=c,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形状判定,非负数的性质,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一个算式都等于0列式是解题的关键.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A.2cm B.3cm C.4cm D.5cm【分析】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1)cm,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得x,进而求解.【解答】解: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 ﹣1)cm.则(x+1)+x+(x﹣1)=12,解得:x=4,则最短的边长是:4﹣1=3cm.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周长,理解三边长的设法是关键.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分析】利用三角形的特征分析.【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可知: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正确;B、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1个钝角,故不对;C、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一个直角,故不对;D、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1个钝角.故不对;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6.在△ABC中,AD=4,BC=10,则第三边AC的长可能是()A.5B.7C.14D.16【分析】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即可.【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0﹣4<AC<10+4,即6<AC<14,符合条件的只有7,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分析】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A、4+6>8,能组成三角形;B、4+5=9,不能组成三角形;C、1+2<4,不能组成三角形;D、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0,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1B.2C.3D.4【分析】先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x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若x为正整数,即可选择答案.【解答】解:∵10﹣2=8,10+2=12,∴8<x<12,∵若x为正整数,∴x的可能取值是9,10,11,故这样的三角形共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x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解答】解: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选项C.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中,∠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一点,CF⊥AD于H,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边AD上的中线;③CH是△ACD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进行判断.连接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即为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解答】解:①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知AG是△ABE的角平分线,故此说法错误;②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知BG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故此说法错误;③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知CH为△ACD的边AD上的高,故此说法正确;④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知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线,故此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且都是顶点和三角形的某条边相交的交点之间的线段.透彻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定义,知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解答】解: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故选:B.【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构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时,注意考虑三角形的中线.12.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AB=2BF B.∠ACE=∠ACBC.AE=BE D.CD⊥BE【分析】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内角的对边交于一点,则这个内角的顶点与所交的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依此即可求解.【解答】解:∵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CD⊥BE,∠ACE=∠ACB,AB=2BF,无法确定AE=BE.故选:C.【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根据是熟悉它们的定义和性质.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③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A.1B.2C.3D.4【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三条高可以在内部,也可以在外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边上.【解答】解: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故正确;②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故错误;③直角三角形有两条直角边和直角到对边的垂线段共三条高,故错误;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分别交于一点是正确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交于一点,高线指的是线段,故错误.所以正确的有1个.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正确理解.14.如图,在△ABC中,∠C=90°,D,E是AC上两点,且AE=DE,BD平分∠EBC,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E是△ABD的中线B.BD是△BCE的角平分线C.∠1=∠2=∠3D.BC是△ABE的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A、∵AE=DE,∴BE是△ABD的中线,正确;B、∵BD平分∠EBC,∴BD是△EBC的角平分线,正确;C、∵BD是△EBC的角平分线,∴∠EBD=∠CBD,∵BE是中线,∴∠EBD≠∠ABE,∴∠1=∠2=∠3不正确,符合题意;D、∵∠C=90°,∴BC是△ABE的高,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中线的定义,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高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其性质求解可得.【解答】解: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此选项正确;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此选项正确;C、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选项错误;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此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高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16.已知AD,BE分别是△ABC的两条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10C.15D.20【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列出等式,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AD和BE是△ABC的两条中线,∴△ABD面积=△ACD面积,△BCE面积=△ABE面积,即S1+S4=S2+S3①,S2+S4=S1+S3②,①﹣②得:S1﹣S2=S2﹣S1,∴S1=S2.∵△ABD的面积为10,∴△BCE的面积=10,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难度适中,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O是△ABC的重心,则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A.3B.4C.5D.6【分析】根据题干条件D、E、F为△ABC三边的中点,故得BD=CD,又知△ABD与△ADC的高相等,于是得到△ABD与△ACD的面积相等并且为△ABC面积的一半,同理可得△CBE与△ABE,△ACF与△BCF面积相等,并且都为△ABC面积的一半,即可求出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解答】解:∵O是△ABC的重心,∴BD=CD,又∵△ABD与△ADC的高相等,∴△ABD与△ACD的面积相等=S△ABC,同理可知:△CBE与△ABE,△ACF与△BCF面积相等,并且都为△ABC面积的一半,∴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5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面积、重心的性质及等积变换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此题难度一般.18.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分析】求出∠ABC+∠ACB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BDC=110°,∴∠DBC+∠DCB=70°,∵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ABC+∠ACB=2(∠DBC+∠DCB)=140°,∴∠A=180°﹣140°=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9.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70°,∠ACD=20°,∠ABE=32°,则∠CFE的度数为()A.68°B.58°C.52°D.48°【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BDF=∠A+∠ACD,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F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解答.【解答】解:∵∠A=70°,∠ACD=20°,∴∠BDF=∠A+∠ACD=70°+20°=90°,在△BDF中,∠BFD=180°﹣∠BDF﹣∠ABE=180°﹣90°﹣32°=58°,∴∠CFE=∠BFD=58°.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则角α等于()A.165°B.135°C.105°D.75°【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1,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2,根据邻补角的概念计算即可.【解答】解:∠1=90°﹣30°﹣60°,∴∠2=∠1﹣45°=15°,∴∠α=180°﹣15°=16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解题的关键.21.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进行分析.【解答】解:∵∠BAC=90°,∴AB与AC互相垂直;故①正确;∵AD⊥BC,∴∠ADC=90°,故②正确;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C;故③错误;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④正确;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⑤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关键时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22.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A是另一个锐角∠B的3倍,那么∠B的度数是()A.22.5°B.45°C.67.5°D.135°【分析】设∠B=x°,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条件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设∠B=x°,则∠A=3x°,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90°,∴x+3x=90,解得x=22.5,∴∠B=22.5°,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23.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 B.∠A﹣∠B=∠CC.∠A:∠B:∠C=1:2:3D.∠A=∠B=3∠C【分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再判断形状.【解答】解:A中∠A+∠B=∠C,即2∠C=180°,∠C=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C均为直角三角形,D选项中∠A=∠B=3∠C,即7∠C=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24.如图,已知AB⊥BD,AC⊥CD,∠A=40°,则∠D的度数为()A.40°B.50°C.60°D.7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EB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DE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计算即可.【解答】解:∵AB⊥BD,∠A=40°,∴∠AEB=50°,∴∠DEC=50°,又AC⊥CD,∴∠D=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5小题)25.一副学生用的三角板如图放置,则∠AOD的度数为105°.【分析】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BOC=105°,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AOD的度数.【解答】解:由题可得,∠ACB=45°,∠DBC=30°,∴△BCO中,∠BOC=180°﹣45°﹣30°=105°,∴∠AOD=∠BOC=105°,故答案为:10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对顶角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关键.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DE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25°,∠A=20°,则∠BDA′的度数为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B,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DE=∠B,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A′DE=∠ADE,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125°,∠A=20°,∴∠B=180°﹣∠A﹣∠C=180°﹣20°﹣125°=35°,∵△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折叠,点A落到点A′,∴∠ADE=∠B=35°,∴∠A′DE=∠ADE=35°,∴∠A′DB=180°﹣35°﹣35°=110°.故答案为:11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翻折变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在△ABC中,∠B=60°,AD平分∠BAC,点E在AD延长线上,且EC⊥AC.若∠E=50°,则∠ADC的度数是10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EC⊥AC.∠E=50°,∴∠DAC=40°,∵AD平分∠BAC,∴∠BAD=40°,∵∠B=60°,∴∠ADC=40°+60°=100°,故答案为:100°.【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关键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28.如图,△ABC中,∠A=90°,点D在AC边上,DE∥BC,若∠1=153°,则∠B的度数为63°.【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C,再根据∠B=90°﹣∠C计算即可.【解答】解:∵∠1+∠EDC=180°,∠1=153°,∴∠EDC=27°,∵DE∥BC,∴∠EDC=∠C=27°,∵∠A=90°,∴∠B=90°﹣∠C=63°,故答案为63°.【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9.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边BC上的中线与高,AE=4,△ABC的面积为12,则CD的长为3.【分析】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C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AE⊥BC,AE=4,△ABC的面积为12,∴×BC×AE=12,∴×BC×4=12,∴BC=6,∵AD是△ABC的中线,∴CD=B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线与高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基础题.三.解答题(共3小题)30.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分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ABC,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易求∠DAC;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求∠CBF、∠EAF,可得∠DAE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先求∠AFB,再次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容易求出∠BOA.【解答】解:∵∠CAB=50°,∠C=60°∴∠ABC=180°﹣50°﹣60°=70°,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25°,∴∠DAE=∠DAC﹣∠EAF=5°,∠AFB=∠C+∠CBF=60°+35°=95°,∴∠BOA=∠EAF+∠AFB=25°+95°=120°,∴∠DAC=30°,∠BOA=120°.故∠DAE=5°,∠BOA=12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关键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出∠EAF、∠CBF,再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FB.31.如图,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求出AB、AC,再利用三角形的周长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AE=2,AF=3,∴AB=2AF=2×3=6,AC=2AE=2×2=4,∵△ABC的周长为15,∴BC=15﹣6﹣4=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32.如图,在△ABC中∠B=30°,∠ACB=110°,AD是BC边上高线,AE平分∠BAC,求∠DAE的度数.【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求出∠BA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E,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D,然后根据∠DAE=∠BAD﹣∠BAE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B=30°,∠ACB=110°,∴∠BAC=180°﹣30°﹣110°=40°,∵AE平分∠BAC,∴∠BAE=∠BAC=×40°=20°,∵∠B=30°,AD是BC边上高线,∴∠BAD=90°﹣30°=60°,∴∠DAE=∠BAD﹣∠BAE=60°﹣20°=4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一、选择题1.芜湖长江三桥是集客运专线、市域轨道交通、城市主干道路于一体的公铁合建桥梁,2020年9月29日公路段投入运营,其侧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AB CD ⊥,现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C ABD △≌△的是( )A .ACB ADB ∠=∠B .AB BD =C .AC AD =D .CAB DAB ∠=∠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5,6,11 B .3,4,8 C .5,6,10 D .6,6,13 3.已知如图,△OAD ≌△OBC ,且∠O=70°,∠C=25°,则∠OAD=( )A .95°B .85°C .75°D .65° 4.如图,AB DE =,A D ∠=∠,要说明ABC DEF △≌△,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 )A .//AB DEB .//AC DF C .AC DE ⊥D .AC DF = 5.如图,//AB CD ,点E 在AC 上,110A ∠=︒,15D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1)AE EC =;(2)85AED ∠=︒;(3)A CED D ∠=∠+∠;(4)45BED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0,则ABE △的面积是( )A .54B .52C .5D .107.如图,△ACB ≌△A′C B′,∠ACB =70°,∠ACB′=100°,则∠BCA′度数是( )A .40°B .35C .30°D .45° 8.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4、5、6 B .3、4、5 C .2、3、4 D .1、2、3 9.如图,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M ,N 重合,过顶点O 与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便是AOB ∠的平分线.这样的作法所运用的原理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该判定方法是( )A .SASB .SSSC .ASAD .AAS10.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AB=DE ,BC=EF ,AC=DF ; ②AB=DE ,∠B=∠E .BC=EF ;③∠B=∠E ,AC =DF ,∠C=∠F ;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11.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D ≌△ACE ,其中B ,C 为对应顶点,D ,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C=CDB .BE=CDC .∠ADE=∠AED D .∠BAE=∠CAD 12.如图,已知ABC ADE △≌△,若70E ∠=︒,30D ∠=︒,则BAC ∠的度数是( )A .80︒B .70︒C .40︒D .30二、填空题13.已知ABC 中,90BAC ∠=︒,AB AC =,点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为边AB 、AC 上的动点,且90EDF ∠=︒,连接E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①270BEF CFE ∠+∠=︒;②ED FD =;③EF FC =;④12ABC AEDF S S =四边形14.如图,AC=BC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E=BD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15.如图,点D 在BC 上,DE ⊥AB 于点E ,DF ⊥BC 交AC 于点F ,BD =CF ,BE =CD .若∠AFD =145°,则∠EDF =_____.16.如图,在ABC 和DEF 中,点B F C E ,,,在同一直线上,,//BF CE AB DE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DEF ≅,这个添加的条件可以是________.17.在∆ABC 中,AB=3,AC=4,则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8.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4,AD =6.延长BC 到点E ,使CE =2,连接D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的值为__秒时,△ABP 和△DCE 全等.19.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cm ,8cm ,第三边为奇数,则其周长为________. 20.如图,点E ,F 在线段AD 上,且AE DF =,//AB DC ,AB DC =,连接BE ,BF ,CE ,CF ,则图中共有_____对全等三角形.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AD CB =,CE BD ⊥,AF BD ⊥,垂足分别为点E 、F ,若DE BF =,求证://AD BC .22.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且,,AB DE BE CF == .求证:ACB DFE ∠=∠.()1请从//,AB DE A D ∠=∠①②,AC DF =③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条件填入横线中,使命题成立.你的选择是 .(只需填一个序号即可);()2根据()1中的选择给出证明.23.如图(1)在凸四边形ABCD 中,3060ABC ADC AD DC ∠=︒∠=︒=,,.(1)如图(2),若连接AC ,则ADC 的形状是________三角形,你是根据哪个判定定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定理的具体内容)(2)如图(3),若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以BC 为一边作等边BCE ,并连接AE .请问:BD 与AE 相等吗?若相等,请加以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24.如图,AD CB =,AB CD =.求证:ABC CDA ∠=∠.25.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P 为AD 延长线上一点,PE BC ⊥于点E ,若70C ∠=︒,24B ∠=︒,求P ∠的度数.26.已知ACE △和DBF 中,AE FD =,//AE FD ,AB DC =,请判断CE 与B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BC=∠ABD=90°,AB=AB ,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依次对各个选项判断.【详解】解:∵AB CD ⊥,∴∠ABC=∠ABD=90°,∵AB=AB ,∴若添加ACB ADB ∠=∠,可借助AAS 证明ABC ABD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若添加AB BD =,无法证明ABC ABD △≌△,B 选项符合题意;若添加AC AD =,可借助HL 证明ABC ABD △≌△,C 选项不符合题意;若添加CAB DAB ∠=∠,可借助ASA 证明ABC ABD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结合题上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定理是解题关键.2.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解答.【详解】A 、5+6=11,故不能构成三角形;B 、3+4<8,故不能构成三角形;C 、5+6>10,故能构成三角形;D 、6+6<13,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3.B解析:B【分析】根据△OAD ≌△OBC 得∠OAD=∠OB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OBC 的度数即可.【详解】∵△OAD ≌△OBC ,∴∠OAD=∠OBC ,∵∠O=70°,∠C=25°,∴∠OBC=180°-70°-25°=85°,∴∠OAD=85°故选B .考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4.C解析:C【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证明全等的条件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AB∥DE,∴∠ABC=∠DEC,∴根据ASA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AC∥DF,∴∠DFE=∠ACB,∴根据AAS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AC⊥DE,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条件,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AC=DF,∴根据SAS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证明全等所需添加的条件,正确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5.B解析:B【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判断即可求解.【详解】解:∵AB∥CD,∴∠A+∠C=180°,又∵∠A=110°,∴∠C=70°,∴∠AED=∠C+∠D=85°,故(2)正确,∵∠C+∠D+∠CED=180°,∴∠D+∠CED=110°,∴∠A=∠CED+∠D,故(3)正确,∵点E在AC上的任意一点,∴AE无法判断等于CE,∠BED无法判断等于45°,故(1)、(4)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6.B解析: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出面积比,即可求出△ABE的面积.【详解】∵AD是BC上的中线,∴ S△ABD=S△ACD=1S△ABC ,2∵BE是△ABD中AD边上的中线,∴ S△ABE=S△BED=12S△ABD ,∴ S△ABE=14SΔABC,∵△ABC的面积是10,∴ S△ABE=14×10=5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中线的性质,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7.A解析:A【分析】根据已知ACB≌A′CB′,得到∠A′CB′=∠ACB=70︒,再通过∠ACB′=100︒,继而利用角的和差求得∠BCB′=30︒,进而利用∠BCA′=∠A′CB′-∠BCB′得到结论.【详解】解:∵ACB≌A′CB′,∴∠A′CB′=∠ACB=70︒,∵∠ACB′=100︒,∴∠BCB′=∠ACB′-∠ACB=30︒,∴∠BCA′=∠A′CB′-∠BCB′=4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9.B解析:B【分析】根据作图过程可得OM=ON ,MC=NC ,再利用SSS 可判定△MCO ≌△NCO .【详解】解:∵在△MCO 和△NCO 中MO NO CO CO MC NC ⎧⎪⎨⎪⎩===,∴△MCO ≌△NCO (SSS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0.C解析: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一判断即得答案.【详解】解:①若AB=DE ,BC=EF ,AC=DF ,则根据SSS 能使△ABC ≌△DEF ;②若AB=DE ,∠B=∠E ,BC=EF ,则根据SAS 能使△ABC ≌△DEF ;③若∠B=∠E ,AC =DF ,∠C=∠F ,则根据AAS 能使△ABC ≌△DEF ;④若AB=DE ,AC=DF ,∠B=∠E ,满足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使△ABC ≌△DEF ;综上,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3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属于基础题型,熟练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1.A解析:A【详解】∵△ABD ≌△ACE ,∴∠ADB=∠AEC ,∠BAD=∠CAE ,BD=CE ,∴180°-∠ADB=180°-∠AEC ,∠BAD+∠DAE=∠CAE+∠DAE ,BD+DE=CE+DE ,即∠ADE=∠AED ,∠BAE=∠CAD ,BE=CD ,故B 、C 、D 选项成立,不符合题意;无法证明AC=CD ,故A 符合题意,故选A.12.A解析:A【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AC=∠EAD ,在△ADE 中可求得∠EAD ,则可求得∠BAC .【详解】解:∵∠E=70°,∠D=30°,∴∠EAD=180°-∠E-∠D=180°-70°-30°=80°,∵△ABC ≌△ADE ,∴∠BAC=∠EAD=80°,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①②④【分析】根据补角的性质计算可得①;连接D 证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判断可得后面的结果;【详解】;故①正确;连接AD ∵∴又∵点为的中点∴即又∵∴又∵∴在△BED 和△AFD 中∴∴ED=FD ;故②正确解析:①②④【分析】根据补角的性质计算可得①;连接D ,证明BED AFD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判断可得后面的结果;【详解】()()∠+∠=∠-∠+∠-∠BEF CFE AEB AEF AFC AFE ,()()AEB AFC AEF AFE =∠+∠-∠+∠,()360180A =︒-︒-∠,36090270=︒-︒=︒;故①正确;连接AD ,∵90BAC ∠=︒,AB AC =,∴90B C ∠=∠=︒,又∵点D 为BC 的中点,∴BD AD =,90BDA ∠=︒,45DAC ∠=︒,即EBD DAF ∠=∠,又∵90EDF ∠=︒,∴90EDA ADF ,又∵90BDA BDE EDA ∠=∠+∠=︒,∴BDE ADF ∠=∠,在△BED 和△AFD 中,EBD DAF BD ADBDE ADF ∠=∠⎧⎪=⎨⎪∠=∠⎩, ∴BED AFD ≅△△,∴ED=FD ;故②正确;∵BED AFD ≅△△,∴△△BED ADF S S =, 则四边形△△△△△△12AEDF AED ADF AED BED ABD ABCS S S S S S S =+=+==, 故④正确;当点E 移动到点A 时,此时点F 与点C 重合,很明显此时EF=AC ,FC=0,即≠EF FC ; 故③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④.【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4.∠A=∠B 或CD=CEAD=BE ∠AEC=∠BDC 等【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详解】解:因为AC=BC ∠C=∠C 所以添加∠A=∠B 或CD=CEAD=BE ∠AEC=∠BDC 可得△ADC 与△解析:∠A=∠B 或CD=CE 、AD=BE 、∠AEC=∠BDC 等【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详解】解:因为AC=BC ,∠C=∠C ,所以添加∠A=∠B 或CD=CE 、AD=BE 、∠AEC=∠BDC ,可得△ADC 与△BEC 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E ,故答案为:∠A=∠B 或CD=CE 、AD=BE 、∠AEC=∠BD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15.55°【分析】由∠AFD =145°可求得∠CFD=35°证明Rt △BDE ≌△Rt △CFD 根据对应角相等推知∠BDE=∠CFD=35°进而可求出∠EDF 的值【详解】解:∵∠DFC+∠AFD=180°∠解析:55°【分析】由∠AFD =145°可求得∠CFD=35°,证明Rt △BDE ≌△Rt △CFD ,根据对应角相等推知∠BDE=∠CFD=35°,进而可求出∠EDF 的值.【详解】解:∵∠DFC+∠AFD=180°,∠AFD=145°,∴∠CFD=35°.又∵DE ⊥AB ,DF ⊥BC ,∴∠BED=∠CDF=90°,在Rt △BDE 与△Rt △CFD 中,BE CD BD CF=⎧⎨=⎩, ∴Rt △BDE ≌△Rt △CFD (HL ),∴∠BDE=∠CFD=35°,∴∠EDF =180°-90°-35°=55°.故答案是:55°.【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16.(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BC=E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再添加AB=DE 可利用SAS 判定【详解】添加AB=DE ∵BF=CE ∴BF+FC=CE+FC 即BC=EF ∵AB//DE ∴∠B=∠E解析:AB DE =(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BC=E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 E ∠=∠,再添加AB=DE 可利用SAS 判定ABC DEF ≅.【详解】添加AB =DE ,∵BF =CE ,∴BF +FC =CE +FC ,即BC =EF ,∵AB //DE ,∴∠B =∠E ,在△ABC 和△DEF 中AB ED B E BC EF =⎧⎪∠=∠⎨⎪=⎩, ∴ABC DEF ≅ (SAS ),故答案为AB DE =(答案不唯一)【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17.5<AD <35【分析】延长AD 到E 使DE=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 和△EC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AB 然后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AE 的取值范围然解析:5<AD <3.5.【分析】延长AD 到E ,使DE=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 和△EC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AB ,然后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AE 的取值范围,然后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延长AD 到E ,使DE=AD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CD ,在△ABD 和△ECD 中BD CD ADB EDC DE AD ⎧⎪∠∠⎨⎪⎩===,∴△ABD ≌△ECD (SAS ),∴CE=AB ,∵AB=3,AC=4,∴4-3<AE <4+3,即1<AE <7,∴0.5<AD <3.5.故答案为:0.5<AD <3.5.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遇中点加倍延,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8.1或7【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题意得出BP=2t=2或AP=16-2t=2即可求得结果【详解】因为AB=CD若∠ABP=∠DCE=90°BP=CE=2根据SAS 证得△ABP≌△DCE由题意得:解析:1或7【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题意得出BP=2t=2或AP=16-2t=2即可求得结果.【详解】因为AB=CD,若∠ABP=∠DCE=90°,BP=CE=2,根据SAS证得△ABP≌△DCE,由题意得:BP=2t=2,所以t=1,因为AB=CD,若∠BAP=∠DCE=90°,AP=CE=2,根据SAS证得△BAP≌△DCE,由题意得:AP=16﹣2t=2,解得t=7.所以,当t的值为1或7秒时.△ABP和△DCE全等.故答案为:1或7.【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注意分类讨论.19.17cm或19cm【分析】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详解】解:8-2<第三边<8+2⇒6<第三边<10这个范围的奇数是7和9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是2+8+7=17(cm解析:17cm或19cm【分析】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详解】解:8-2<第三边<8+2⇒6<第三边<10,这个范围的奇数是7和9,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是2+8+7=17(cm)或2+8+9=19(cm)故答案为:17cm或19cm.【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首先根据题意求出第三边,然后再求出周长,难度较小.20.3【分析】易证△ABE≌△DCF从而可得出△ABF≌△DCE进而可得出△BEF≌△CFE【详解】∵AB∥DC∴∠A=∠D∵AB=CDAE=DF∴△ABE≌△DCF(SAS)∴AE=DFBE=CF∴A解析:3【分析】易证△ABE≌△DCF,从而可得出△ABF≌△DCE,进而可得出△BEF≌△CFE.∵AB ∥DC∴∠A=∠D∵AB=CD,AE=DF∴△ABE ≌△DCF(SAS)∴AE=DF ,BE=CF∴AF=ED∴△ABF ≌△DCE(SAS)∴BF=EC∵EF=EF∴△BEF ≌△CFE(SSS)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需要注意SSA 是不能证明全等的.三、解答题21.见解析【分析】利用已知条件证明△ADF ≌△CBE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D ,进而得出结论.【详解】证明:∵DE=BF ,∴DE+EF=BF+EF ;∴DF=BE ;在Rt △ADF 和Rt △BCE 中DF BE AD CB =⎧⎨=⎩, ∴Rt △ADF ≌Rt △CBE (HL ),∴∠B=∠D ,∴//AD BC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由DE=BF 通过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得DF=BE 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应注意掌握应用.22.(1)③(答案不唯一);()2见解析.【分析】(1)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定理中选出合适的条件即可;(2)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三角形.【详解】解:(1)③;()2选③证明:∵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 和△DEF 中AB=DE 、BC=EF 、AC=DF∴△ABC ≌△DEF (SSS )∴ACB DF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3.(1)等边三角形;一个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BD EA =,理由见解析.【分析】(1)连接AC ,由AD DC =判定ADC 是等腰三角形,再根据一个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题;(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在ADC 中,,60DC AC DCA =∠=︒,在BCE 中,,60CB CE BCE =∠=︒,继而证明DCB ACE ∠=∠,得到()BDC EAC SAS ≅,最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解题即可.【详解】解:(1)连接AC ,在ADC 中,AD DC =,∴ADC 是等腰三角形,又60ADC ∠=︒,∴ADC 是等边三角形(一个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边三角形;一个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BD EA =,理由如下: ADC 是等边三角形,,60DC AC DCA ∴=∠=︒又BCE 是等边三角形,,60CB CE BCE ∴=∠=︒, DCA ACB ECB ACB ∴∠+∠=∠+∠即DCB ACE ∠=∠()BDC EAC SAS ∴≅BD AE ∴=.【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是重要考点,难度一般,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24.见解析【分析】根据SSS 可证明△ABD ≌△CDB ,即可得∠ABD =∠CDB ,∠ADB =∠CBD ,进而可证明结论.【详解】在ABD ∆和CDB ∆中AB CD AD CB BD DB =⎧⎪=⎨⎪=⎩()ABD CDB SSS ∴∆≅∆ABD CDB ∴∠=∠ADB CBD ∠=∠ABC ABD CBD ∠=∠-∠CDA CDB ADB ∠=∠-∠ABC CD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SSS 证明△ABD ≌△CDB 是解题的关键. 25.23°【分析】在△AB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BAC 的度数,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出∠CAD 的度数,在△ACD 中,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可求出∠CDP 的度数,结合PE BC ⊥即90PED ∠=︒及三角形外角定理,从而得出P CDP PED ∠=∠-∠即可求得∠P 的度数.【详解】解:在ABC 中,70C ∠=︒,24B ∠=︒,∴180702486BAC ∠=︒-︒-︒=︒,∵AD 平分BAC ∠,∴43CAD ∠=︒,∴4370113CDP CAD C ∠=∠+∠=︒+︒=︒,∵PE BC ⊥,即90PED ∠=︒,∴1139023P CDP PE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DP 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26.见详解【分析】先证明ACE △≅DBF ,从而得∠DBF=∠ACE ,进而即可得到结论.【详解】∵AB DC =,∴+AB BC DC BC =+,即:AC=DB ,∵//AE FD ,∴∠A=∠D ,又∵AE FD =,∴ACE △≅DBF (SAS ),∴∠DBF=∠ACE ,∴CE ∥B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熟练掌握SAS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初一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专题(B类)一、考点、热点回顾动点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动态几何问题就是以几何知识和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
动点型问题集几何与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是首先从三角形一边上的单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变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变化;其次探讨三角形两边上的双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变化,再从在三角边上运动到三角形的边的延长线上运动,由三角形的形状探究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等。
本设计是以等边三角形为主线,点的运动引起边、角的变化,三角形的形状的判断及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抓住图形中“变”和“不变”,以“不变的”来解决“变”,以达到“以静制动”,变“动态问题”为“静态问题”来解。
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给定结论到结论开放,以等边三角形为载体,动点在三角形的边、延长线上运动等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收获,有所成功,还体现出了分类讨论、等积变换、三角函数等思想方法。
二、典型例题1、单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那么t=____时,△PBC 是直角 三角形?2、双动点问题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 当t 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BCPA CQBPA QDBCPAA变式练习:1、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连接PC. 请探究:在点P 、Q 的运动过程中△PCD 和△QCD 的面积是否相等?变式练习: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1)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连接CP 、AQ 交于M ,如果动点P 、Q 都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出发,则∠AMP=___度。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案永安六中陈水彬指导教师:永安进修学校陈其华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的知识。
主要是让学生在对三角形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科学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等操作活动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深化,也是今后继续系统探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理念。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数学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所认识,生活中也看到不少的三角形模型,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生活经验。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能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数学生活化”思想的理解,以及建立模型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众多特例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①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
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章一一、三角函数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 30° 45° 60° 90°sinαcosαtgα /ctgα /3.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4. 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5.查三角函数表二、解直角三角形1. 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 依据:①边的关系:②角的关系:a+b=90°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1. 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章二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知识框架五、知识点、概念总结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