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探索并理解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内容:I. 导入1. 天气预报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思考与天气相关的因素。
II. 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原理1. 定义热力环流:解释热力环流是指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循环。
2.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太阳辐射、热量传递以及空气密度与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
III. 热带环流1. 热带环流的特点:解释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环流系统。
2. 热带环流的产生机制:讨论太阳辐射导致赤道附近空气升温和上升运动的原因。
IV. 转向环流1. 转向环流的特征:介绍转向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的表现和影响。
2. 科氏力的作用:解释科氏力如何影响气流流向,产生转向环流。
V. 极地环流1. 极地环流的特征:讨论极地地区的冷气团和环流系统。
2. 极地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解释极地环流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和海洋循环。
VI. 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气候1. 三个独立的细胞模型:介绍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热带降雨带和干旱带:解释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和原因。
VII. 总结和评估1. 知识回顾: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不同环流系统的特征。
2. 学生评估:进行问答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教案特点和编排:1. 结构清晰:根据热力环流的逻辑关系,按照导入、概念和原理、具体环流系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评估进行编排。
2. 简洁明了:每个部分都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不过分冗长或技术性。
3. 图文并茂:使用插图和图表来辅助解释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模型,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
4. 活动多样:在教案中穿插互动问题和学生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5. 教师指导:教案中应有教师指导的部分,指导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讨论、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热力环流教案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于泳海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高低压的分布状况、等压面的弯曲规律3.能够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讨论、整合,最终得出结论3.提高表达及交流协作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学习习惯。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图中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实例——城市风教学方法1.结合课件,层层设问,使学生理解、掌握热力环流2.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燃烧的篝火和沸腾的水板书:热力环流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思考: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结合图示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幻灯片展示板书热力环流图中的注意事项(引导讨论)1.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遵循“高低低高”的规律2.各点属于高压还是低压都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其他点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3.地面和对应的高空,高低压状况是相反的4.各点温度的比较、天气状况的比较5.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前因后果关系6.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一般是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在热力学作用下大气是自由的)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其他热力环流现象: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活动:结合教材“城市热岛”环流图回答:1.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特点:风速小、风向不随时间改变2.形成原因(热量收支与郊区不同:人口集中;城市生产、生活、交通产生温室气体;城市下垫面与郊区的区别;人工热源)3.影响(雨;弊:外围污染废气进入城区;利:城区废气扩散)4.措施(开放式讨论:污染工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以外;城市房顶墙壁绿化;节能降耗、提高燃烧效率,如我国现在进行的节能家电补贴;鼓励用新能源;规划留足“通风道”;提高城市下垫面反光率,降低吸收率)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五: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三、实例探究:二、形成原理: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演示实验: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实验结果:(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过程:。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热量分布,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的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低气压带。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得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热量照射,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由于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气压带。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从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污染: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自然灾害:热力环流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飓风、台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是大气辐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机制,是在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大量热量的运动方式。
热力环流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热动力系统,这个环流生成的短期热量效应向地球表面传播,从而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及其影响的作用。
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热量从热带地区向极地向外扩散,对于热带地区的气候来说,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有:
1、教学前准备:材料准备,内容梳理;
2、概念讲授:主要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调节地球气候及其影响的作用等;
3、巩固和提高:利用动手实验等方式,巩固考核热力环流的概念;
4、延伸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拓展话题:就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建议利用知识点实验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了解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对气候的变化和保护有科学的认识。
让学生能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为气候变化的安全领域准备更具备实践性的知识。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热力环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天气和气候〃中〃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学生分析新课改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微视频、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②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
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②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微视频,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教学、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
陈艳芳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题:
1、在下面四幅图上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2、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
4、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5、图中四点的气压的关系为()
6、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4个点的气压关系为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