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1+O2构式的生成条件与认知理据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4.78 KB
- 文档页数:4
2010年5月May 2010第33卷第2期Vol.33No.2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基金“构造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08-YY10)及四川外语学院社科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多重压传观的现代汉语新词语构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此衷心感谢王寅先生、《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1CCxG 实际上可视为一个广义术语,即:只要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从体验哲学与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皆可视为CCxG 。
为讨论方便,本文的CCxG 仅指Goldberg 的构式语法进路。
1.引言认知构式语法(CCxG )1是Goldberg 对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以别于其他构式语法理论。
该理论旨在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
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以下简称为《构式》)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发表的相关书评就有9篇(参见Acu觡-Fari觡a 2006;王寅2006a ;Bybee 2007;Boas2007;van Valin 2007;梁君英2007;石毓智2007;Ariel 2008;Kidd 2009,等)。
2009年时值《认知语言学》创刊20周年之际,该刊第20-1期掀起了对《构式》一书讨论的热潮,共发表了9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CCxG 的相关研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见Goldberg 2009a ,2009b ;Bod 2009;Borsley &Newmeyer 2009;Crain et al.2009;Croft 2009;Langacker 2009;Lieven2009;Lidz &Williams 2009,等)。
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探究其性质、应用与未来发展1. 引言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在固体中具有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介绍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的性质、应用和未来发展。
2. 氧空位2.1 氧空位的定义与性质氧空位是固体晶体结构中氧原子缺陷的一种形式,其引入会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氧空位的生成可以通过热处理、辐射或化学反应等途径实现。
研究表明,氧空位的引入会导致晶体结构的畸变,热稳定性的变化以及电子结构的改变。
这些性质使得氧空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氧空位的应用氧空位在能源领域、电子器件、催化剂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能源领域为例,氧空位可以通过储能和释放氧气的过程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
氧空位还在电子器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导电氧化物存储器中,氧空位的控制可以实现电阻的可逆变化,实现长效储存和快速读取的功能。
在催化剂领域,氧空位被视为催化剂活性中心,可以通过调控气体吸附、解离和反应来改善催化性能。
3. 二型异质结3.1 二型异质结的定义与性质二型异质结是由两种不同晶体的结合而形成的界面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独特的电子和光学性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特征。
二型异质结的形成可以通过晶体生长、界面反应或材料堆叠等方法实现。
3.2 二型异质结的应用二型异质结在电子、光电子和光伏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二型异质结可以用于制作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其界面结构提供了更多的载流子分离和提高效率的机会。
二型异质结在纳米电子器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更高的功能集成和更低的功耗。
4. 未来展望氧空位及二型异质结的研究和应用在未来有许多潜力和挑战。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氧空位和二型异质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它们。
将氧空位和二型异质结应用于实际场景中,需要解决材料稳定性、加工工艺和器件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2008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6,2008(总第11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12[收稿日期]2007-10-20[作者简介]陈蕾(1980-),女,江西金溪人,南昌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构式“V 是V ”的言语行为转喻理据陈 蕾(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摘 要]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 是N ”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 是V ”的研究甚少。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 是V ”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关键词] 构式“V 是V ”;言语行为转喻;中段[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6-0046-02 1.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同义反复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与思想。
同义反复的类典型构式“N 是N ”也颇受学者们的青睐,对其所做的研究不乏其数,而对构式“V 是V ”所做的分析识解却寥寥无几。
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对同义反复的识解与生成具有很强的阐释性。
言语行为转喻为构式“V 是V ”的生成和识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本文在言语行为转喻的理论框架下,详细解构了构式“V 是V ”形成与识解的心理过程。
2.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修辞学家普遍认为,转喻(metonymy )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与传统修辞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言语行为转喻是转喻的子范畴,是由Thornburg 和Panther 首先提出来的,它是转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言语行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action scenario )。
一、制取O21.用KMnO4制取O2药品:KMnO4紫黑色(暗紫色)固体化学式:实验器材:①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胶塞的导管,棉花②收集装置,集气瓶,玻璃板,水槽选择实验器材的依据:①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应该选择带有酒精灯、试管和铁架台的装置②收集装置: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而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且不用验满)收集,也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集气瓶,玻璃板)验证: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集气瓶中气体是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接近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实验步骤: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在试管中装入足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在试管内的导气管应稍出胶塞一点儿(便于收集气体),将导气管一端放在水中,并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准备收集③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再用外焰加热高锰酸钾④等到在水中的导气管有连续气泡冒出时,将集气瓶倒扣在导气管口收集氧气⑤等到集气瓶已经被氧气充满时,在水下从侧面将玻璃板盖住集气瓶口,拿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⑥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⑦收拾仪器,结束实验注意事项:①在试管口放置一小团棉花,防止堵塞导管②加热时试管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生成的水使试管炸裂③试管内的导气管稍出胶塞一点儿即可,目的是利于气体导出④收集氧气时要等到导管口有连续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收集到一部分试管内的空气,收集的氧气纯度不高⑤氧气收集满后,应该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氧气密度大于空气)2.用H2O2制取O2药品:H2O2(无色液体)MnO2(催化剂)黑色固体化学式:实验器材:①发生装置:锥形瓶,分液漏斗,两孔胶塞,导管②收集装置,集气瓶,玻璃板,水槽选择实验器材的依据:①:发生装置:因为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制氧气是固液混合常温型,所以发生装置可以选择:锥形瓶,分液漏斗。
ib化学题
IB 化学题指的是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的化学科目相关的考试或问题。
IB 化学科目涵盖了广泛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的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化学计算、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
题目1:考虑氧分子(O₂)的电子结构。
氧的原子序数为8。
1请用电子构型表示氧分子的基态。
2根据氧分子的电子结构,解释为什么氧气是一个双原子分子(O2)而不是单原子分子。
3对于氧分子,描述氧分子中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什么类型的化学键?
提示:
1电子构型是指一个原子中电子的排布方式。
考虑氧的原子序数和氧分子的电子结构。
2氧原子通常通过共价键形成双原子分子,共享电子对有助于满足原子的电子层。
3描述氧分子中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考虑共用电子对的情况。
题目2:
考虑以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CH3−CH2−CH=CH2
1给出这个有机分子的分子式。
2确定该有机分子的分子几何形状。
3根据这个有机分子的结构,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双键,如果存在,描述该双键是什么类型的。
提示:
1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考虑每个碳原子的连接方式。
2分子几何形状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的排布方式。
考虑碳原子的排列,确定分子的几何形状。
3双键的类型可以通过考察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来确定。
有机分子中的双键可以是单键或双键。
第44卷第3期2021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44 N o .3M a y2021D O I :10.16216/j.c n k i .l s x b w k .202103062收稿日期:2020-07-01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文化密码 память (L 17B Y Y 005)作者简介:梁洪琦(1988-),女,吉林四平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俄语语言学研究㊂通讯作者:许凤才(1966-),男,辽宁黑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俄语语言学及俄汉语言对比研究㊂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研究梁洪琦, 许凤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传统俄语语法中所称的 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形式 一直被认为是动词谓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语法构式,是一定形式与语义的对应对儿㊂该类构式的形式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其深层的认知动因,存在认知理据性;这种构式的语义不是其各部分成素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构式内部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后获得的特定构式义㊂除认知动因外,某些构式中个别成素所经历的语法化进程也对该构式的最终定型起到了催化作用㊂本文将阐释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明晰某些构式中相关成素的语法化进程,并证实某些构式间存在着承继关系㊂关键词: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认知动因;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21)03-0062-07一㊁引 言谓语是与主语相对应的语法范畴,二者均为句子的主要成分㊂根据结构特征,俄语谓语通常分为简单谓语㊁合成谓语与复合谓语㊂简单谓语一般只由动词变位形式充当,故亦称为 简单动词性谓语㊂简单动词性谓语用动词变位形式表达时,如果重复使用同一个动词形式,或者使用两个动词变位形式,或者与语气词连用,就构成了 简单动词性谓语的繁化形式 (осложненнаяформапростогоглагольногосказуемого)[1]㊂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一种语法现象会产生新的领悟,一种语法现象会出现新的观察㊁描写角度[2]㊂自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诞生以来,其框架内的 构式语法 理论逐渐兴起与发展㊂莱考夫(G.L a k o f f )认为, 构式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是一种 形式 语义配对体 (a f o r m -m e a n i n gpa i r )[3]㊂从构式角度研究语法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证明:习语性的㊁不太常见的构式与一些比较抽象的㊁普通构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的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抽象的㊁普通的构式与特殊的㊁不太常见的构式之间存在着允准和继承关系[4]㊂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形式受一定的句法条件制约,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句法功能㊂它们具有与其形式相应的固定语义,并通常表达说话者一定的主观评价㊂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形式是从该语法现象的形式(动词㊁繁化)㊁句法功能(谓语)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的命名,而究其本质,则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对儿,即构式㊂因此,从构式语法角度来说,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形式实际上是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осложненнаяконструкцияпростогоглагольногосказуемого)㊂梁洪琦等: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研究63特定语言符号的形成,其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并非是 任意的 ,而是基于人自身对世界的认识与经验,具有认知理据㊂认知具有 先语言 属性㊂语言本身既是认知的一部分,亦是认知的产物㊂莱考夫的构式语法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中构式的形式与语义㊁形式与认知模型的对应关系㊂构式的语义不是其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将构式内部各概念进行整合而获得的特定构式义㊂构式结构的形成具有其深层的认知动因,且某些构式间承继关系的确立亦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㊂除此之外,某些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生成与语法化现象密切相关㊂ 语法化 (грамматикализация)是 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㊁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 实词虚化 [5]㊂语法化研究最重要的内容是 弄清先前自由的词或结构获得语法地位的规律性 [6]㊂简言之,语法化就是词汇单位转变为语法标识的过程或结果㊂某些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中的个别成素经历了语法化进程,由最初的实词转化为语气词,在构式形式中起到固定语法标识的作用,并对整个构式义产生影响㊂以往对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形式的研究多注重对其形式规则的描写,而借助构式语法理论,探究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产生的认知动因及分析某些繁化构式中个别成素的语法化进程,是从历时角度分析语法共时现象的一种新路径㊂由此,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产生的认知理据性㊁某些繁化构式间存在的承继关系得以明晰㊂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受单一的认知动因影响,而有些则受多重认知动因的制约(有的为主导认知动因,有的为从属认知动因);有些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中存在语法化现象,而有些则不存在㊂根据在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压制作用,我们将认知动因(单一或主导)分为以下五组㊂二、重叠象似动因及语法化语言的 象似性 (i c o n i c i t y)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㊂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㊁有理据㊁可论证的一面[7]139㊂当一语言表达式(长短㊁顺序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㊁经验有一致性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质㊂象似性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形式相同,意义也相近[8]159㊂象似动因的主要类别有:复杂性象似动因㊁独立性象似动因㊁次序象似动因㊁对称象似动因㊁重叠象似动因㊁范畴化象似动因㊁距离象似动因等㊂ 重叠象似动因 被看作是数量象似性(q u a n t i t y i c o n i c i t y)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重复的本质是概念域中相同事物(广义上)在 量 上的叠加㊂在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 V f,V f1+V f2,V f+N5,V f+так+V f的形成过程中,重叠象似动因占据主导地位㊂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将这四种构式合并为以下三种类型㊂(一)V f+V f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V f是重复使用同一未完成体动词的同一形式,二者之间亦可插入连词符或и,да,даи等语气词㊂有时,也可将该未完成体动词的同一形式叠用三次,甚至三次以上㊂正如莱考夫与约翰逊(M.J o h n s o n)所言,在相当多的语言里,当重叠出现在名词上时,单数会变为复数或表集合概念;出现在动词上时,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完成;出现在形容词上时,表示性质状态的增强[7]178㊂V f+V f构式中,同一动词同一形式的重叠映射的是概念域中该重复动作 量 的叠加㊂当物理空间域中的 重复动作 (动作量)隐喻投射至时间域时,则亦可表 持续时间长的动作 (时间量)㊂这两种动作在认知上同质,均呈现为线性图式㊂在人类的认知域中,重复或持续某项动作肯定有某种特定原因或想达到某种特定目的[9]㊂除客观描述某行为的重复性或持续性外,根据不同的语境,V f+V f构式还附加一定的主观情态意义㊂(1)Явсеэтодумаюикурю,курю,курю. (Л.Толстой)①我老是琢磨这事儿,一个劲儿地抽烟∙∙∙∙∙∙∙㊂①文中例句除特殊标注外,均选自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корпус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其译文皆为作者自译㊂64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第44卷(2)Онивсешли,шли,аонвсепелипел.(Р.Грачев)他们一直走啊走∙∙∙,而他一直唱啊唱∙∙∙㊂认知语言学认为, 范畴 由同一类事物构成, 范畴化 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类的过程㊂范畴内部存在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㊂ 原型 即为范畴的典型成员,它是同类事物的最佳 范例 ㊂每一个范畴都是原型范畴㊂就构式而言,形式与语义相近㊁具有相似概念结构的一类构式组成一个范畴㊂原型构式是范畴内部的典型成员,它与其他成员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与语法承继的关系㊂莱考夫认为, 如果一个构式的结构是从语言中的其他构式承继的,则该构式的存在具有理据性[10]104㊂表达 持续行为 语义的多个构式组成一个范畴,V f (未完成体动词的变位形式)是该范畴中的原型构式,原因在于,V f 构式在形式上最为简洁,被本民族儿童与外语学习者最先习得,言语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具代表性,是范畴内部成员的典型范例㊂V f +V f 构式承继了原型构式V f 中对动词体的允准条件,且在形式㊁语义上与原型构式相似程度高,因此,是范畴隶属度较高的非典型成员㊂(二)V f 1+V f 2,V f +N 5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 1+V f 2由两个未完成体同根动词的同一变位形式组成,两动词形式之间需用连词符连接㊂第二个动词也可使用带有前缀по-的完成体动词,前缀по-表示行为持续时间有限;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 +N 5则由一个动词的变位形式与另一个同根名词的第五格形式共同构成㊂这两个构式均表示 持续进行的行为 ㊂无论是V f 1+V f 2构式中的两个动词变位形式,还是V f +N 5构式中的两词形,虽然形式上均为不同词汇,但由于同根词的基本语义相近,因此,这两个构式的语义与V f +V f 的构式义基本相同㊂也就是说,V f 1+V f 2与V f +N 5两构式是V f +V f 构式的形式 语义变体,与其具有家族相似性与语法承继关系,二者均为 持续行为 构式范畴内部的非典型成员㊂(3)Выбралисамуюбольшуюкомнату,разложилинастолебублики,карамельки.Ждем-поджидаем.(Н.Мордюкова)我们选了个最大的房间,把小面包和糖果摆在了桌子上㊂就这样等啊等∙∙∙∙∙∙㊂(4)Женщинадвагодалежитвпараличеикрикомкричитотболи,когдаеепереворачивают.(Н.Горланова)这个女人瘫痪了两年,别人帮她翻身的时候,总是疼得大喊大叫∙∙∙∙㊂(三)V f +так+V f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 +так+V f 为叠用同一动词的同一变位形式,加强语气词так置于两个动词形式之间㊂该构式中的动词语义上受到一定限制,即语义中需蕴含某种性质特征㊂V f +так+V f 构式实质上亦是对V f +V f 构式的语法承继,二者之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均重叠使用同一动词的同一变位形式,且具有共同的认知动因㊂与此同时,V f +так+V f 构式也具有范畴内其他成员所不具备的特征,比如,该构式中通常使用完成体动词,不表示 持续行为 ,而是用来说明某行为的性质特征在 量 上的加强,即行为性质特征的程度高度实现㊂因此,与V f +V f ,V f 1+V f 2,V f +N 5三个构式相比,V f +так+V f 构式与原型构式V f 的相似程度最低,属范畴隶属度较低的非典型成员㊂(5)Вотудружилтакудружил!这可真是帮忙∙∙∙∙∙[11]!(6)Ну,пропилтакпропил,проигралтакпроиграл;авсе-такинашеимениепродадутспубличноготоргу:домвзалоге,денегнет,азанятьнеукого.(А.Вельтман)唔,彻底喝光∙∙∙∙㊁输光了∙∙∙;反正我们的田产就要被拍卖了:房子抵押了,没有钱,也无处可借㊂三㊁焦点 背景动因及语法化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инф.+V f 由同一个动词的不定式及其变位形式构成,其中动词不定式形式的后面可加语气词-то或破折号㊂亦可根据具体的语义需要来决定是否在动词变位形式之前使用否定语气词не㊂构式инф.+V f 对其中动词的相应语义有所强调,表示 是否进行某行为 ㊂(7)Пойтинепойду,анезабуду, горькоиупрямоповторилЛенька.(В.Осеева)梁洪琦等: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研究65去我是不会去的∙∙∙∙∙∙∙,但也不会忘,连卡既苦涩又倔强地重复说道㊂(8)Работать работаюпо-прежнему,номедленно.(Е.Вениамин)工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不过就是慢了㊂焦点 背景(F i g u r e -G r o u n d )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其根源来自完形心理学的研究㊂兰盖克(R.L a n g a c k e r )把焦点和背景归结为人类认知建构活动,把它们放在 视角 这个理论框架内进行考察[10]177㊂焦点与背景对立统一,焦点是认知中被凸显的部分,而背景起到参照点㊁坐标的作用㊂焦点与背景的选择取决于人们观察客观事物的视角㊂构式инф.+V f 中,动词不定式形式的作用是提出问题( 是否进行某行为 ),是认知背景;而构式中动词变位形式的作用是回答问题(对 是否进行某行为 做出选择),是认知结构中的凸显部分,即注意力的焦点㊂试比较:(9)Еслиговоритьотом,чтопойдуилинет,тонепойду,анезабуду, горькоиупрямоповторилЛенька.如果说到去还是不去∙∙∙∙∙∙∙∙∙,那我是不会去的∙∙∙∙∙∙∙,可也不会忘,连卡既苦涩又倔强地重复说道㊂(10)Еслиговоритьотом,чтоработаюилинет,тоработаюпо-прежнему,номедленно.如果说到工作还是不工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不过就是慢了㊂焦点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在句子结构层面体现为一种空间位置关系,句中体现认知背景的成素通常前置,而反映认知焦点的成素则后置㊂在对句中词序的制约性方面,焦点 背景认知动因与交际层面上的句子实义切分理论正相契合㊂根据交际任务,句子可以被切分为主题(тема)与述题(рема)两部分㊂主题是句中说话的出发点,而述题则是句子的交际中心㊂在инф.+V f 构式中,作为说话的出发点即已知信息的动词不定式是句子的主题部分,而作为交际中心即未知信息的动词变位形式(肯定或否定形式)则属于句子的述题部分㊂在词序上,通常主题在前,述题在后㊂这亦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从旧信息到新信息㊂因此,инф.+V f 构式中动词不定式形式在前,而用来回答 是否进行某行为 的动词变位形式在后,二者词序不可调换㊂如下列句子的主题/背景 述题/焦点切分:(11)Пойтиʊнепойду,анезабуду, горькоиупрямоповторилЛенька.(12)Работатьʊ работаюпо-прежнему,номедленно.一个事件在认知中除具备焦点与背景之外,根据不同情境需要,可能还具有相应的 后景 ㊂与焦点㊁背景相比,后景的认知凸显度最低㊂在对某事件的整体认知中,焦点与背景二者足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而后景并不是该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素㊂在句法层面,后景通常体现为各种类型的状语㊂对于инф.+V f 构式来说,即使没有后景,构式的内在认知结构亦具完整性㊂因此,就句法层面的表征而言,在该构式形式中很少见用来说明动词变位形式的状语㊂四、空间隐喻动因及语法化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 +себе由动词变位形式与себе连用构成㊂其中,动词通常使用未完成体变位形式,而себе不再具有原来的词汇意义,失去代词的词类属性,最终转变为语气词㊂该构式表示 行为主体在周围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仍自顾自地进行某一行为 ㊂在一定语境中,该构式也常用来表达 说话者对某人偏执行为的不满㊁责备 等主观情态意义㊂V f +себе构式的生成是空间隐喻动因及成素себе语法化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㊂成素себе的词性实质上经历了 代词>副词>语气词 的转变,其语义由实 变 虚 ,语法化程度也相应地由低转高㊂海因(H e i n e )等人把语法化看成若干认知域的转移过程,他们把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12]㊂V f +себе构式中,себе的语法化过程反映了相应概念从具体认知域向抽象认知域的投射㊂作为一种实词,反身代词себя表示行为所及的对象返回至行为发出者本身㊂反身代词себя的形式通常取决于句中某动词或形容词的支配关系,其句法功能为间接补语㊂Себя的第三格形式себе表给66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44卷予 意义,语义为 给自己 ㊂根据具体句意需要,说话者决定是否放置себе形式㊂也就是说,себе并不是构成句子的必要成素㊂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反身代词第三格形式себе失去 给予 意义,获得 主体三格 意义,即用来指出发出行为的主体㊂人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人自身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一个物理空间,具有一定边界㊂人继而将身体空间概念隐喻投射到其他与身体具有相似性的物体上,如房间㊁楼房㊁城市等㊂身体空间概念甚至可以投射至更为抽象的概念上,如状态与行为㊂状态与行为实质上亦是某种封闭空间,因此可见 某人处于某种状态之中 某人只做一件事 等表达㊂V f+себе构式中,反身代词себе从身体空间域隐喻投射至抽象的行为域,用以说明某人 局限于 某行为空间之中㊂构式中,该行为通过动词变位形式表达㊂由此,себе的词汇意义发生改变,由 给自己 转变为 自顾自地(做某事) ㊂Себе的词类属性由代词演变为副词,由指代功能转变为说明动作性质的功能㊂在形态特征方面,себе失去格变化,成为无词形变化词类;在句法功能方面,себе由间接补语转变为行为方式状语;在词间结构的紧密程度方面,与构式中的成素相比,作为副词的себе虽依附于动词,但相对独立㊂至此,себе完成了 空间>性质 认知域之间的投射,但其语法化演变进程并未就此结束㊂(13)Атеперьмальчикспитсебеспокойноивидитприятныесны.(В.Катаев)而现在小男孩安静地自顾自地睡着了∙∙∙∙∙∙∙,做着美梦㊂(14)Чемневыставкасовременногосадовогодизайна гуляйсебепоулицам,накапливайвпечатленияиперенимайопыт.(А.Лысиков)多现代的园林设计展览啊 真是大街小巷任∙你逛∙∙,保你印象深刻,经验多多㊂副词себе进一步语法化,其语义更为虚化,由客观描述性语义转变为主观评价性语义( 只顾 只管 ),表说话人的不满情绪㊂在词类属性方面,副词себе演变为 情感表情语气词 (эмоционально-экспрессивнаячастица);在句法功能方面,себе由行为方式状语转变为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在词间结构的紧密程度方面,себе形式固化,成为构式中必不可少的成素㊂至此,себе经历了 代词>副词>语气词 的词类演变过程㊂随着себе语法化进程的完结, V f+себе最终获得了其特定的构式义㊂如:(15)Калиткавпереулокотперта,аонспитсебекакубитый.(М.Загоскин)胡同门被打开了,而他竟然睡得∙∙∙∙和死人一样㊂(16)Избралидепутата,главу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и,аонсидитсебеиничегонеделает.(В.Попов)人们选他作议员㊁行政长官,可他却只顾闲待∙∙∙∙着∙,什么都不做㊂五、次序象似动因及语法化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由взять或пойти与另一完成体动词的变位形式构成,二者保持语法 体 时 范畴上的一致性,中间可插入语气词и,да或даи㊂该构式用来表示 突然或即刻发生的某行为 ㊂次序象似动因 (s e q u e n c i n g i c o n i c i t y),又称 顺序象似性 线性次序原则 或 时间顺序原则 ,即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 [8]160㊂换句话说,现实世界中两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决定了它们在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顺序,进而压制了句子结构中相应成素的词序㊂次序象似动因反映了 现实世界㊁概念结构㊁语言结构 三者在时间范畴上的一致性㊂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由以и,да或даи连接的并列复合句演变而来㊂在这类并列复合句中,若两分句中的谓语动词均为完成体形式,则表示两个先后完成的行为㊂该构式中взять或пойти本身与另一动词变位形式均承继了此类并列复合句对动词体的限制条件㊂构式中взять或пойти与V f二者的前后位置受现实世界中两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顺序制约㊂Взять原义为 拿(起) (物品的位移),пойти原义为 走㊁去 (人的位移)㊂在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构式中,这两个词的原词汇意义弱化,甚至丧失,转而表示 开始㊁着手(做某事) ㊂二者语义演变的原因在于,相应概念从表具体位移的空间域隐喻投射至抽象的时间域(空间>时间)㊂在语义梁洪琦等: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研究67上,演变后的взять与пойти相当于表 开始 意义的阶段动词(如начать,стать,приняться,взяться,等等)㊂这类阶段动词通常在句中充当助动词,由此,взять与пойти的语法标识功能显现,进而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整个构式的语义重点转移到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变位形式(V f)上㊂原则上,由阶段动词充当的助动词要求与其连用的动词使用未完成体形式,但在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 构式中,V f则通常使用完成体形式,这体现出构式的认知动因对其语法形式的压制作用㊂另外,在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构式形成过程中, 接近象似性 动因作为从属动因亦对其产生影响㊂ 接近象似性 (p r o x i m i t y i c o n i c i t 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㊂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8]160㊂该构式中и,да或даи经历了词性转变的语法化进程,由并列连接词转变为语气词,且可被省略㊂若省略两动词间的и,да或даи等语气词,使взять或пойти与V f 的句法位置更为接近,则更能凸显出两行为时间间隔的短暂性㊂(17)Жил-жилвЛенинграде,взялдаипереехал.(Л.Чуковская)在列宁格勒住着住着,就突然搬走了∙∙∙∙∙∙㊂(18)Япойдускажуей,чтовыприехали. (И.Тургенев)我这就去告诉∙∙∙∙∙她,您来了㊂六㊁ 起点 路径 目标 意象图式动因及语法化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V f1+не+V f2由两个同根动词的同一变位形式组成,二者间加入否定语气词не㊂通常前一个动词为未完成体形式,而后一个动词为完成体形式㊂V f1+не+V f2构式形成的认知动因为 起点 路径 目标 意象图式(t h es o u r c e-p a t h-g o a li m a g e s c h e m a)㊂ 意象图式 是由人们在空间中的身体运动㊁对物体的操纵及感知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意念性结构,是对空间㊁时间基本体验的一种认知取象[13]㊂意象图式源于人自身经验,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间若干基本关系的抽象概括,因此,其本质是一种关系范畴㊂ 起点 路径 目标 图式是莱考夫总结出的多个意象图式之一,作为一个完形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起点㊁路径㊁方向与终点(目标)㊂该图式抽象概括了 某人或物从一地出发,沿着一定路径及方向最后到达终点 的一类位移行为㊂ 起点 路径 目标 意象图式从表具体位移的空间域投射至抽象域,其路径要素隐喻为某行为持续的过程,终点(目标)要素隐喻为该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㊂由此,V f1+не+V f2的构式义 某持续行为最终未达到预期结果 得以形成㊂构式义进而又对构式的形式有所压制,对前后两个动词的体分别提出了限制条件㊂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针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事件,语言承载者思维中会产生某整体意象,该整体意象与已知的一定意象图式相契合㊂之后,语言承载者将该整体意象概念化,而概念结构即为语义结构㊂语义结构进一步反映到形式层面,从而促使了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生成㊂由此,体现出 现实事件ң概念结构ң语义结构ң句法形式 间环环相扣㊁层层制约的关系㊂(19)Аяденьиночьголовуломаю думаюнепридумаю,какназватьсвойсборник... (В.Авенариус)而我日日夜夜绞尽脑汁地想 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给我这本选集起个什么名字(20)Ждунедождуськонцамесяца,когдамнеопятьнужнобудетвозвратитьсявПетербург. (Н.Добролюбов)月底我要再回彼得堡,可这月末咋等也等不∙∙∙∙∙到∙呢㊂七㊁结语本文分析了V f+V f,V f1+V f2,V f+N5,V f+так+V f,инф.+V f,V f+себе,взять/пойти+(и/да/даи)+V f,V f1+не+V f2等俄语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演变过程,由此证明,此类构式形式及语义的产生具有认知理据性㊂有些构式的形成受单一认知动因影响,而有些则是多重认知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㊂在同一主导认知动因的框架内,某些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间存在着家族68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44卷相似性,具有语法承继关系㊂这种语法承继关系不在于单纯的形式转化,而是语言承载者对世界进行范畴化㊁概念化的必然结果㊂除此之外,某些构式中个别成素所经历的语法化进程亦对整个构式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㊂简单动词性谓语繁化构式并非 无源之水 ,而是 有源可溯 ,其生成过程亦体现出现实㊁认知㊁语言三者间的同构性㊂可见,构式语法能够为某些传统的特殊语法现象提供一种全新的诠释角度,亦能够揭示出其深层的生成机制㊂参考文献:[1]王德孝,段世骥,高静,等.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上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61.[2]张会森.语法和语法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2010,29(1):4-5.[3]L A K O F FG.W o m e n,f i r e,a n dd a n g e r o u s t h i n g s:w h a tc a t e g o r i e sr e v e a l a b o u tt h e m i n d[M].C h i c a g o: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87:467.[4]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20.[5]沈家煊. 语法化 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6]МАЙСАКТ.А.Типологияграмматикализацииконструкцийсглаголамидвиженияиглаголамипозиции[D].M.:МГУ,2002.[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宋丹丹.俄语 V V 构式探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6,35(3): 79-83.[10]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11]信德麟,张会森,华劭.俄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81-582.[12]史金生.语法化的语用机制与汉语虚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27.[13]彭玉海.俄语动词认知隐喻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65.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c o g n i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a n d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c o m p l e x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f s i m p l e v e r b a l p r ed i c a te i nR u s s i a nL i a n g H o n g q i, X uF e n g c a i(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11602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C o m p l e x f o r m s o f s i m p l e v e r b a l p r e d i c a t e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u s s i a n g r a mm a r h a v e a l w a y s b e e n r e-g a r d e d a ss p e c i a l g r a mm a t i c a l p h e n o m e n o no fv e r b a l p r e d i c a t e.I t se s s e n c e i s g r a mm a t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a i r sw i t hc e r t a i n f o r m s a n dm e a n i n g.T h e f o r m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d e e p c o g n i t i v e m o t i v a t i o n i n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T h e m e a n i n g o f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n o t t h es i m p l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c o m p o n e n t s e m a n t i c s,b u t t h e s p e c i f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e a n i n g o b t a i n e d a f t e r t h eo r g a n 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c o n-c e p t sw i t h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 a d d i t i o n t o c o g n i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t h e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i n d i v i d u a l e l e-m e n t s i n s o m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l s o p l a y s a c a t a l y t i c r o l e i n t h e f i n a l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w i l l e x p l a i n t h e c o g n i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 o f c o m p l e x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f s i m p l e v e r b a l p r e d i c a t e i nR u s s i a n,c l a r i f y t h e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r e l e v a n t e l e m e n t s i ns o m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n d p r o v e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r e l a-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o m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K e y w o r d s:s i m p l e v e r b a l p r e d i c a t e;c o m p l e x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c o g n i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责任编辑:张秀红。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转喻和隐喻都被认定为一种认知机制,且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
构式和转喻具有密切关系,构式为转喻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转喻在构式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对特殊构式( 如成语构式) 和一般构式( 双及物构式) 的语义识解。
对于祈使句构式的识解,基于转喻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更为立体、全面,因而也更具解释力。
同概念隐喻[1]相比,转喻被看作一种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和概念化心理机制,[2 -4]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Langacker 认为,转喻对语法研究至关重要,转喻在描写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语法中的转喻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转喻本质的认知。
[5]Ruiz de Mendoza 和Pérez 首提转喻和语法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即转喻是某些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而语法结构也会对转喻施加制约。
[6]随后Brdar 和Panther、Thornburg 等人在研究中借助丰富的语言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转喻和语法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
[7 -8]Langacker 首次提出“语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转喻的( grammar is ba sically metonymic) ”[9],从宏观角度阐释了语法结构的转喻属性[10]。
当前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将对语法理论的研究归结为“构式语法”[11 -12],甚至认为构式网络可以体现我们的所有语言知识,并指出“一路下去皆为构式( its constructions all the way down) ”。
本研究认为,诠释语法的转喻性有必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其中的转喻机制。
国内有学者提出,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识解方式和认知机制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4],且语法结构的形成和理解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转喻机制的影响[13 -14]。
有学者指出,构式是一种必须被列出的语法结构,且语言的本质就是“构式”,[15]7 ,因而认知转喻机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构式强大的包容性就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依存关系。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被国内学者们关注以来,现已有若干文献对其进行了评价或用以探讨汉语问题及多种语言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构式语法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学者们对这一语法理论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本文以构式语法的概念和特点为切入点,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综述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的争议、评价和反思,总结了学者们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双及物构式、特殊构式和汉语词类构式的研究成果以及最终获得的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标签:构式语法论元结构构式义词汇义不可预测性一、引言构式语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这一理论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符合认知语言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同时又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①(Frame Semantics)具有内在联系。
研究构式语法的学者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构式是形式、语义及话语功能匹配的符号单位。
近十年来,构式语法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
“Construction”的翻译也从“句式”“框架”“构块”到“构式”②。
从对文献的介绍、评价,到尝试着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再到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都有不少论述,如: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1999,2000)、董燕萍&梁君英(2002)、纪云霞&林书武(2002)、陆俭明(2004,2008)、袁毓林(2004)、王黎(2005)、刘丹青(2005)、严辰松(2006)等。
构式语法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引进介绍到质疑反思并应用到汉语研究中。
本文首先阐述了构式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反思和讨论,然后综述了构式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的相关成果,最后概述了学者们通过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二、构式的定义及其特点的探讨(一)构式的定义Goldberg(1995)在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发现,同一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其意义无法在原有的词语意义中找到相对应的解释,这时,她把含有这个动词的句式归结为一个新的构式。
o2的未成对电子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氧气(O2)的未成对电子数,它是构成“氧化”现象的重要元素。
在自然条件下,氧原子普遍以两个电子组成一个“双电子键”,以形成一个O2分子。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有时存在单个氧原子以多于2个电子的形式出现。
这些未成对电子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趣的结构,由于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未成对的电子在有机化学中被称为“未定型理论”的主要原理,它是由具有不对称磁化的未成对电子的磁性受到强烈的影响。
它们的出现对于构建和连接单分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产生大量的活性中间体,为后续反应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在医药领域,未成对电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说有一些药物的活性取决于未成对电子的存在。
未成对电子可以从光解方面来理解。
在放射线作用下,氧原子可以获得电子,从而使氧原子获得未成对电子。
同样,可以通过电子转移反应,将其他的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转移给氧原子,从而让氧原子获得未成对电子。
未成对电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而产生,比如碰撞,转子,光子等。
换句话说,它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来源,从而对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对电子拥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它们可以存在于低温环境中,也可以存在高温条件下的环境中。
由于未成对电子的高磁性,它们可以形成强大的磁场,因此它们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比如可以用来研究超导磁性存储介质的特性。
另外,未成对电子可以能够在气体状态下被剥离出来,这也使它们非常有价值,可以用来实现高纯度的气态反应。
此外,未成对电子可以产生自己独特的光学效应,这是由其高磁性特性和复杂的光物理反应引起的。
未成对电子的光学特性可以用来研究多种物理变化,有助于人们理解一些未解析的物理问题。
总之,未成对电子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趣的结构,它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可以被用于化学和物理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路易斯结构式在弗兰克兰结构式基础上,Lewis 提出了“共用电子对理论”“—”表示共用一对电子。
H—H“=”表示共用两对电子。
H—O—H O=O“≡”表示共用三对电子。
N≡N弗兰克兰的“化合价”=Lewis 的电子共用电子对数目。
① 柯赛尔的“八隅律”认为稀有气体的8e 外层是一种稳定构型。
其它原子倾向于共用电子而使其外层达到8e 外层。
如:H—O—H H—C≡N② 成键电子与孤对电子的表示成键电子=键合电子——指形成共价键的电子。
孤对电子——指没有参与化合键形成的电子。
③ 结构式的表示:键合电子——用线连孤对电子——用小黑点如:H—N—H N≡N④ Lewis 电子结构式的局限性按柯赛尔的“八隅律”规则,许多分子的中心原子周围超出8e 但仍然稳定。
如:PCl5 BCl3 B 周围5 个e这些需要用现代价键理论来解释。
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 年由鲍林(Pauling 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是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要点1.在成键的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同一原子中几个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即波函数),可以进行线性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确定空间方向,组成数目相等的新原子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方式称为杂化(hybridization),杂化后形成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hybrid orbital)。
2.杂化轨道的角度函数在某个方向的值比杂化前的大得多,更有利于原子轨道间最大程度地重叠,因而杂化轨道比原来轨道的成键能力强(轨道是在杂化之后再成键)。
电子云的形状3.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在空间取最大夹角分布,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故形成的键较稳定。
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不同,成键后所形成的分子就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英语句法结构的解析高杨【摘要】句法不是自治任意的,其与意义密不可分.以人类的认知思维和体验外界事物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原型范畴、认知隐喻、框架语义、自主/依存、界标和射体、图形/背景理论不同角度分析了句法构式的特征,得出不同的具有限制条件的语义意义,体现了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范畴是感知体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句法结构和意义的统一性.【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10页(P65-74)【关键词】句法构式;认知语言学理论;原型范畴;认知隐喻;框架语义【作者】高杨【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接触到的语法的学习、讲解和语法书的编排设计只是从外因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没有从语法现象的内因,即背后的理据寻找答案。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法现象承载了人类的思维。
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解析英语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英语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学习和记忆语法。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强调句法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句子的构成取决于自身的系统结构(句法规则),强调心理现实性,并没有完全摒弃语义,只是认为语义是额外的,附加的。
在句法学研究中,转换生成句法研究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句法是短语规则层级性的建构,具有心理现实性。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新兴语言学流派,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1]。
认知语法理论强调心智的体验,句法不是自治的,句法与语义是衔接的,不能分离的,句法体现了人类的思维。
人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范畴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射,而是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的认知加工基础上形成的[2]。
原型范畴: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事物范畴之间不是严格划分的,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范畴是以原型为参照点,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