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量子力学的自然辨证原理-科学的分界标准_本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2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xy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
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一、引言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
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
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
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
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
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
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
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
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面积相加,那么得到的就是原来的曲边形的面积。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结合计算机发展看科技——科学、技术、工程的有机结合[摘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应分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本文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出发,试图说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
科学、技术、工程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方面又具有它们自身的特点。
正因为这三者对科学技术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科技进步; 科学; 技术; 工程;引言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从生活实践的类型来看,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技术是改造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工程则是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
它们可以看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科学是在理论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技术是科学和工程的桥梁,工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做出的切实行动。
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科学、技术、工程这三者都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体现,所以本文选择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实例,力图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说明,并用计算机发展史中的事例对它们进一步阐述和例证。
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无疑将会突出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和从技术向工程的“转化”问题,有助于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这两种“转化”。
这两种转化的促进不论是对计算机的发展来说,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是十分有用的。
正文一、科学发展对计算机学科的作用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理论、思想层面的,可能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不会直接对现实世界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他的作用需要通过技术和工程的作用表现出来。
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的发展往往能对其他方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自然辩证法与量子力学周本胡(湖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的辨证规律。
关键词:量子力学发展辩证法十九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起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自1900年Plank提出量子概念以来,物理学发生了重大的飞跃,从量子概念的提出到量子力学的建立再到量子力学的应用及检验,整个过程科学家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谱写了辉煌的思想史和科学史,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的辨证规律。
本文就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辨证思想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作浅陋分析.1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纵观量子力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为了解决“黑体辐射”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了拯救“紫外灾难",Plank于1900年提出“量子”概念,得出了与实验相吻合的辐射定律。
②为了成功的解释光电效应,Einstein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③Bohr于1913年提出了氢原子理论、玻尔理论并以三个假设为基础,后来这种假设都证实是正确的。
④De Broglie从光量子论得到启发,于1923年提出物质波假说。
⑤Shrodinger建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了波动方程,同年提出了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⑥Heisenberg抛弃Bohr的轨道概念,建立了矩阵力学。
⑦Dirac于1928年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量子论,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后来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Dirac理论的正确,至此,量子力学已经基本建立。
手机的发展与影响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多种多样,这无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手机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通过手机,人们可以方便的交流,第一时间共享信息,随时随地拍摄高清画面,使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这些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幸福的体验。
从手机诞生至今短短四十年间,手机已经经过了数代的更新。
本文将从第一部手机诞生起详尽的展现手机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每代手机的特点以及带给人们的影响。
最后针对手机未来的发展做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手机发展历史特点影响展望一、手机的发展历程1.第一代手机1902年,美国的内森·斯塔布菲尔德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
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如图1所示:图1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侧目。
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的诞生,因此马丁·库帕被称为手机之父。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是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DynaTAC 8000X,重一公斤多,充电时间为10小时,但通话时间只有半小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在中国黑市上炒到5万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最贵重的砖头。
第一台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87年,型号为摩托罗拉3200,造型设计和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基本一致,是当时流行的“大哥大”。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大哥大(1980-1990),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Cooper博士。
第一代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保密性不足、体积巨大、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最主要的是价格昂贵使其难以普及。
2.第二代手机第二代手机(2G)是指采用数字信号的移动电话,通常这些手机使用PHS,GSM 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摘要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然而出于对科技新成果的追求,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离了科学的轨道,与此相随的科技失责现象也日显突出。
科学技术影响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
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滥用科学技术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作为科学技术的开发者和推广者,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这些由科技滥用造成的灾难承担伦理责任成为科学界很多人讨论的中心。
在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分工上又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也应该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伦理责任的基本含义出发,引出了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并从依据、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区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
最后,根据前面的讨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引言经历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
科学知识不再是少数人兴趣的寄托或享乐的手段,而成为关乎人类进步、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然而科技活动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由于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1]。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类的生存境况极为尴尬的时代。
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人类从自然界摄取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过上了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富足而又便利的物质生活。
然而,人类并没有由此而走入理想中的极乐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使人们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困惑与迷惘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科学知识的开拓者和推广者,肩负的国家、社会、乃至于全人类事业的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一、何谓伦理责任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接受社会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社会规则,这便是伦理责任的最初定义[2]。
伦理责任有其特殊性,它专指就是个人在与他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则。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一、引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
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内容摘要从20世纪末期直到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由人类历史以来最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而且这种发展势头仍然没有停止。
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并且促进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革新。
但是,问题依然不少,技术过度依赖,某些方面的科技发展举步维艰,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一直都没有完全解决。
关键词:科学技术;辩证法;科学价值观正文一、自然辩证法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分为自然论、科学与科学方法论、技术与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
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彻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总结了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这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三部分研究对象。
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分组成。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
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经济的、生产的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
从而,把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串于对科技的认识之中。
在自然观上,自然辩证法克服了传统的自然观认识上的直观、思辨上的局限以及近代自然观的形而上学与机械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作出了即唯物又辨证的回答。
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先验论的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辨证的结合。
第一次将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首要地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从方法论的高度阐明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意义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S100131065 S100131065 申浚申浚申浚曾经在大学时代就拜读过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著作,但是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
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
《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
这两篇重要文献虽然发表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却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自然辩证法》导言作为《自然辩证法》全书的总结,概括的介绍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文中,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回顾一下历史,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
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无数的的科学巨匠产生了,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的运动中,自然科学在这个时代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枷锁不断发展。
在这个伟人云集的时代,人们开始渴望以科学的自然辩证法正确的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当科学威胁到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科学发展的内在确定性与随机性动力姓名:0学号:0任课教师:徐治立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4年4月9日论科学发展的内在确定性与随机性动力摘要:本文从当代科学的内涵结构特征和自组织动力学理论出发,阐述了以往关于科学发展内在动力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探讨了科学认识系统、科学社会系统和科学知识系统的内在确定性动力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
同时结合丰富的科学史料,阐述了科学发展中的内在随机性动力问题,对随机性动力之必然,之类型,之源泉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内在动力;随机性动力;非线性作用一、引言科学是社会生产和人类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和人类总的认识活动中的一个子系统。
科学既是由经验(观察实脸)与理性(理论思维)等要素构成的认识活动系统,也是由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与协同的社会活动系统,又是由科学事实、概念、定律、原理、理论及学科等构成的知识成果系统[1]。
科学是区别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外部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的自组织演化系统。
科学自产生开始便有了自身的内在演化动力和发展历史。
而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中,确定性动力和随机性动力是两项必不可少亦是不可避免的重要方面。
二、科学发展的内在确定性动力确定性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矛盾,即观察实脸与理论思维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二是科学社会活动中科学家间的竞争与协同。
三是科学知识成果系统中的学科内旧理论与新理论事实间的矛盾及学科间的相关发展机制。
其中,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相互作用是科学认识系统进化的内在确定性动力之本质。
2.1 科学认识系统的内在确定性动力科学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协同体现为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竞争体现为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相互排斥和相互赶超。
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专业名称:控制工程工作单位:国网元氏县供电公司学生姓名:世杰学生学号:148学生电话:2014年05月25日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容。
它不仅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极为抽象的层面上深刻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楷模;它既蕴涵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应思想价值;它还是我们当前反对形形色色现代蒙昧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思想武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一、自然辨证法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尚未完成文本,蕴涵着科学时代人类所特有睿智,它准确地勾画了科学时代自然哲学应当具备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可能成为科学时代真正的科学哲学。
首先,自然辩证法继续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这就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拒斥形而上学著称新老实证主义哲学。
恩格斯反对超自然形而上学,然而他并不一概反对“自然形而上学”,他没有以知识完全消解智慧,而是创造性地保留了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独立地位。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世界观属性上。
尽管现代科学已详细描绘了自然界许多局部细节,惠威尔已提出了独立科学概念,休厄尔则以物理学家取代了自然哲学家,然而科学世界观关于物质世界理性重建,并不是由物理学家所能够独立完成,它必须由熟悉全部自然科学哲学家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其次,自然辩证法同时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这又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智慧化身自居形形色色反科学主义哲学。
恩格斯非常注重智慧与知识在关联,从而得以避免了极端人文主义以虚妄智慧贬损知识蒙昧主义倾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虽然它在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然而其容却又完全根源于自然科学;再次,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科学自然观与世界观,而且同时主应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物质微观结构探索与应用推动未来科技——宏观、微观、纳米到量子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年月日物质微观结构探索与应用推动未来科技——宏观、微观、纳米到量子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摘要: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以来,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与应用始终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本文从材料、化学、生物学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历史,并且结合微观科学在物质组成的观点发展,以自然辩证的角度提出随着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存的科学原理或者技术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并且对人类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然,以及对未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微观结构;力学发展;科学原理;自然认识1 引言物质的微观结构涉及到材料、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是指物质、生物、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结构,以及分子,原子,甚至亚原子的结构。
从人类开始制造、使用工具开始,各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始终伴随着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深入,并且对于先前提出的原理或技术加以否定和完善。
当代的科学和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步入了大科学时代。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人工自然的三大要素。
以往的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宏观的物体的认识与发现,例如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而当代的科学革命则是以发现物质的微观结构为中心展开的[1]。
然而,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总是进展缓慢的,这是由于微观具有难以观测、难以实验等特点。
但是,现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基础往往是基于对物质微观结构认知基础上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人类不断采用的新技术都是基于具有微观的结构。
前人对于物质组成与结构的研究与结论往往是错误和不完善的,但是总是逐渐的逼近客观事实的真相,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自然科学不断发现总是但随着谬论与批驳,人类终究不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完全的认识真正的自然客观规律,但是可以形成解释现象的不完善的结论或者原理,从而推动人类科技不断进步。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量子力学的自然辨证原理——科学的分界标准姓名:学号:SY1417239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5年 4 月13 日摘要本文通过量子力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肯定了其里程碑式的意义,量子力学的出现使科学产生了新的分界标准。
以具有典型科学特征和目前代表人类最高认知水平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对历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界标准进行对比验证,结合证伪主义揭示了不同分界标准的有效性或不合理性,并结合自己对量子力学问题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分界观点将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即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性与社会性,提炼出来进行讨论。
关键字:量子力学;分界标准;证伪主义1.引言正如历史的发展所展现的那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科学技术进行何种程度的强调也不会显得过分。
当历史前进的步伐终于走过了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技术就像脱离了缰绳的马一样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高歌猛进。
从哥白尼、伽利略第谷等人一直到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定律为标志,可以算作是近代科学的第一次革命,他们共同打破了神学、巫术、占星术等对人类社会的绝对统治,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这段历史从16世纪中叶到到17世纪末共历时一个半世纪;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它是以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三大理论分别奠定了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实验科学体系为支撑。
它们集中于19世纪中叶成形,历时约为半个世纪;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对时空以及物质构成基础及相互作用的认识,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机化学、深入到原子级别的核能研究和分子级别的生物和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技术革命1。
如果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作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标准来看,从20世纪初开始到30年代结束,历时约30年。
也有人将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老三论及耗散结构论、协同伦和突变论等新三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理论作为第四次科学革命,但在我看来,这些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不如前三次科学革命。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浅谈人工智能——从AlphaGo与李世石“围棋大战”说起姓名:Oliver学号:SY任课教师:李娜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2 日1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现在人工智能的概念在社会上已经被广为传播,本文就是着眼于近来热议的AlphaGo与李世石“人机围棋大战”,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收集了网路上各类人群对于人工智能的言论和思考,讨论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爱恨情仇。
同时,根据现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掌握,分析并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利与弊,最终得出人工智能的胜利就是人类的胜利,且对人工智能保持乐观态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围棋大战;利弊2一、引言现目前,在科技界比较热门的领域有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机、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当然也包括本文将要探讨的“人工智能”领域。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源头,应该就是从计算机的发明开始。
2016年的春天,一场谷歌研发的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九段的人机世纪对战,把全球推上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
从赛前的舆论风向上看,除了部分计算机界专家对AlphaGo的获胜充满信心之外,普遍的看法还是偏向于人类顶尖棋手能够战胜围棋计算机程序。
如李开复博士曾在知乎表示人工智能若要战胜李世石,还需要1至2年时间的磨练。
然而第一天的战果却令大部分人大跌眼镜,经过一场三个半小时的大战,AlphaGo执白中盘战胜李世石,令世人震惊。
那么,人工智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真的可以取代人类智能,达到一个令人类遥不可及的境界吗?人工智能对人类究竟会带来危害还是福利?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和梳理,对此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对Internet研究和学习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及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哲学。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因此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辩证文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得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了、方法论与加智力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通过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本文简单介绍了自然辩证法,按照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探讨了Internet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应该用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观以及技术观的原理去指导Internet的研究和学习,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Interne1、前言自然科学中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克劳修斯、弥勒、达尔文、华莱士、康德、莱尔、门捷列夫、施旺等,就是由于缺乏自觉的辩证思维而陷入了思想混乱,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科学发展的哲学含义[1]。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课程后,结合我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 按照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探讨了Internet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自然辩证法在Internet学习和研究的指导意义作了说明。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学习,从一个侧面阐明了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学科学习的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自然辩证法对一般科学的指导意义。
2、自然辩证法的介绍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再认识摘要: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统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空间方面来看,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界即是人的自然化过程的场所,也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存在的特定状态,演化的特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问题上,仅仅强调“人的自然化”的自然主义的自然哲学或仅仅强调“自然的人化”的人本主义的自然哲学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键词:人类、自然界,关系。
一.人的自然化过程人的自然化过程是我们站在自然界的来看,人类是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表现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衍生性。
人类在各个方面体现了自然的本质,体现了在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同化自然力,将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自然观规律作为构造人类自身基础的特征。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本质丰富和充实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无比丰富的属性和自然力形成了人的主体属性和人的能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学说,揭示了物种起源和演化的原因,指出了生物“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可以讲原来与物种关系不大的性状积累起来,创造新的性状。
自然选择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的联系中改造生物体、使生物体适应自然环境,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体持续的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0世纪70年代卡特推广的思想认为宇宙以及决定宇宙的基本参数应容许在宇宙演化的一定阶段产生作为观察者存在的有机生命。
迪克与卡特对人择原理的表述有所不懂,前者被称为“弱人择原理”;后者被称为“强人择原理”,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都认为:宇宙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宇宙不同的存在方式决定于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不同,但是只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才能演化出人类。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
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引言由于人类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因此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去认识自然。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
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随着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观的创立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而不断演化。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方式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辩证的说明。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进步,为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自然界的哲学认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自然观演化到现阶段的积极成果,并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来完善自己。
1自然观的由来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观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1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还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计学号:S314100007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周裕城任课教师:蔡文学教授2014年12月《自然辩证法》期末结业论文周裕城在我上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有幸上了《自然辩证法》这一门课,这门课是由蔡文学等三名老师共同教授的,上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门课上,我每堂课都会坐在前面听讲,出勤率为百分之百,也认真完成每名老师要求的答卷。
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看似与哲学无关,但却能对自然辩证法加深理解,因此,尤其是在蔡文学老师的课堂上我还多次回答问题,尽管回答的答案不是特别完美,但表现了我的积极参与的态度。
对于每名老师的课堂考试我都认真对待,丝毫不敢有半点的怠慢,因为我知道这是对我自己研究生思维的负责。
在《自然辩证法》这个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启迪我科学思维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学科,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任何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他又对自然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所以不管是什么时候它都是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连接的桥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量子力学的自然辨证原理——科学的分界标准姓名:学号:SY1417239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5年 4 月13 日摘要本文通过量子力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肯定了其里程碑式的意义,量子力学的出现使科学产生了新的分界标准。
以具有典型科学特征和目前代表人类最高认知水平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对历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界标准进行对比验证,结合证伪主义揭示了不同分界标准的有效性或不合理性,并结合自己对量子力学问题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分界观点将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即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性与社会性,提炼出来进行讨论。
关键字:量子力学;分界标准;证伪主义1.引言正如历史的发展所展现的那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科学技术进行何种程度的强调也不会显得过分。
当历史前进的步伐终于走过了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技术就像脱离了缰绳的马一样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高歌猛进。
从哥白尼、伽利略第谷等人一直到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定律为标志,可以算作是近代科学的第一次革命,他们共同打破了神学、巫术、占星术等对人类社会的绝对统治,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这段历史从16世纪中叶到到17世纪末共历时一个半世纪;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它是以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三大理论分别奠定了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实验科学体系为支撑。
它们集中于19世纪中叶成形,历时约为半个世纪;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对时空以及物质构成基础及相互作用的认识,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机化学、深入到原子级别的核能研究和分子级别的生物和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技术革命1。
如果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作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标准来看,从20世纪初开始到30年代结束,历时约30年。
也有人将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老三论及耗散结构论、协同伦和突变论等新三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理论作为第四次科学革命,但在我看来,这些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不如前三次科学革命。
实际上,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科学革命只包括以牛顿三大原理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
这两次科学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巨大飞跃,更带来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根本认识的巨大变化。
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属于典型的决定论,它让人们相信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是以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运行的,甚至有科学家(比如拉普拉斯)宣称,只要给定初始条件,他能推演出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然而量子力学宣称的却是“不确定性”,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两个共轭量,而这种共轭量是大量存在于决定论中的,这样导致了决定论的破产,引发了从量子力学建立之初直到后来持续几十年的争论。
科学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体系,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范围,创造了横河流沙般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大至宇宙洪荒,微至原子夸克均已经纳入了人类的认识领域,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
除此之外,科学作为技术的先导,对技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技术革命的出现则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
18世纪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应用推广为标志。
第一次技术革命大大增强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蒸汽机就如同不知疲倦的和高效的工人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第一次凸显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19世纪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运用为标志,这次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利用和传输的能量方式,也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更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因为太阳的落山而不得不结束一天的生活,也不再因为远离水源和煤矿产区而不得不放弃人类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电力革命拓展了人类的意志力和统治力,拓展了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程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核能、计算机科学、空间宇航技术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型材料技术的技术革命作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在空间和维度上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感知和控制领域2。
历史不断彰显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权威性的建立而来的以“科学”为幌子,行招摇撞骗之事的各种伪科学、各种不具有典型科学特征的认识以“科学”进行自我标榜,在人类社会中大行其道,混淆了视听,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远至巴门尼德时代,哲学家就认为分清知识与意见、实在与外观、真理与谬误是十分重要的3;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越来越深的影响程度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对科学与其它精神财富关系的争论。
为了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区分,维护科学和科学共同体的权威4;为了满足人类对科学与其它精神财富区别的求知欲;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规范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指导研究者进行有效地研究,从而避免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白费力气,人们提出了“科学划界”的问题。
2、正文2.1量子力学的科学特征和权威性正如前面提到的,人类历史上两次思维大变革均有科学革命引发,第一次17世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第二次为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等人建立的相对论和由波尔、薛定谔、海森堡、泡利等人建立的量子力学。
从根本上说,这些理论都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没什么分别,但从其内涵和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来看,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补充和扩展,量子力学则是全新的理论。
如果说由牛顿等人建立的牛顿力学对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绝对性的精确描述第一次让人类认识到自身的无限能量,从而将自身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以至于引发人类几百年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浪潮,那么量子力学的建立又重新将人类归于自然界,让人们意识到更深刻的自然哲学。
从根本上讲,人类无法脱离于自然而独立地存在,人类更无法扮演造物主的角色,对自然界进行精确地认识和改造。
这种不确定性彻底地改变了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以来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而且,它更进一步地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界认知水平的上限,从而将人类又一次束缚起来。
而这一次对人类的捆绑显得那么有力,无法挣脱。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分子、原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它是20世纪几乎所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始推动力。
在学科体系上,科学家们依据量子力学建立了原子轨道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充分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将自牛顿、拉瓦锡时代以来相对独立发展的物理学和化学两大基础科学从根本上联系起来;在科学发现上,20世纪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都与量子力学有直接关系,如20世纪初,1903年居里夫妇等三人因为发现天然放射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1918年普朗克因为发现能量子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921年爱因斯坦给因为完美解决了光电效应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923年尼尔斯·波尔因为对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到了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时期,因量子力学获奖的更是占据了绝对位置,1927年康普顿因为康普顿效应获诺贝尔奖,1930年诺贝尔奖授予发现拉曼效应的拉曼,1932年、1933年连续两年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创立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上,30年代到40年代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天下。
到了50年代到70年代,诺贝尔奖又成为了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的囊中之物5……这样的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据统计,诺贝尔奖86.1%的成果集中于理论物理、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原子及原子核物理、固体与凝聚态物理、实验及应用物理五个领域6。
而这五个领域绝大部分与量子力学直接相关;在技术发明创造上,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颗原子弹,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点接触型锗晶体管,1960年第一束激光出现……这些新东西的出现奠定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样子,而这些发明创造的理论基础无疑都包含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难的探索史,它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激烈的争辩和最严格的的检验。
它是通过了几代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及最灵巧的双手的探索和验证才得以最终成形,这其中包括声明显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普朗克、洛伦兹、爱因斯坦、波尔、波恩、海森堡、薛定谔、泡利、狄拉克、约尔当,也包括了近代物理史上最具争辩性的假想实验如爱因斯坦的EPR佯谬和光箱假想实验、薛定谔的猫、维格纳的朋友以及最伟大的验证性实验如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康普顿散射实验、电子的衍射实验、斯特恩-盖拉特实验、单电子双缝实验、阿斯派克特实验……在我看来,量子力学是人类有记载的最高深的知识,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最高认识。
这个理论本身以及其发展过程具有最鲜明和最严格的科学性。
因此选择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来对科学的分界规则进行研究说明无疑对理清分界问题和分界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2.2量子力学的发展与科学分界科学分界,即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对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进行区分7。
它包含以下基本问题:1.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是否可以划界;2.若存在界限,该如何划界;3.划界的具体标准是什么;4.划界的意义何在。
按照划界标准的内涵和出现的时间不同,一般可将科学划界分为旧传统和新传统。
新旧传统的分水岭是标准科学哲学的诞生,旧传统可远追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新传统的划分标准一直到达今天。
自标准科学哲学诞生开始,科学分界进入了新分界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分界标准,在科学的哲学分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典型的划界标准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相对标准”、“消解主义”和“多元分界标准”。
2.2.1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抱有的基本观点是:必须以是否具有经验意义的标准来评判命题是否是科学。
他们认为,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在于它能否使用逻辑分析或者经验进行验证,经过验证的大量有意义的命题就构成了科学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并以此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目的是把形而上学、神学等逐出科学的地盘。
波普尔从一开始读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的作品时就很清楚地意识到两点:第一,把形而上学划为伪科学是荒谬的;第二,逻辑实证主义混淆了意义和科学分界的标准。
“所有这些人(指维也纳学派)与其说是在寻找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分界标准,不如说是在寻找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分界标准。
”“他们正在找寻并且企图找到的标准,使形而上学成为无意义的胡说,十足的胡言乱语,而这种标准必定导致困难,因为形而上学思想常常是科学思想的先驱。
”逻辑实证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意义和科学分界标准混为一谈,而且把意义理解为实证的意义。
波普尔很清楚,许多理论本身是有意义的(但不是在经验、实证的意义上),尽管它们不是科学,也不一定冒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