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与超我较量下的牺牲品——《一小时故事》的心理学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32.45 KB
- 文档页数:3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探讨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电影。
本文将从伦理学视角分析该电影中的伦理问题。
首先,本片通过描绘主人公维克托的行为,观察人性中的道德问题。
维克托是一名公司高管,在被公司起诉后,他假装自己失踪,来到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城,得到了这里三个独立、有趣却极端危险的陌生人的帮助。
在帮助维克托避开追捕的过程中,三个陌生人杀死了想要逮捕维克托的机场警察,并绑架了维克托的妻子和女儿。
此时,维克托不得不面对语言上的挑战——他不会讲西班牙语,而陌生人们只会西班牙语,这个语言障碍给他和他家人带来了严重的危险。
维克托的妻子之前不知情的维克托的出轨行为也引起了观众的讨论,展现了道德方面的问题。
其次,本片展现了利益和道德之间的矛盾。
维克托在公司里借了大笔的贷款,而公司要求他在一定时间内偿还,贷款只能用于那个公司保密的项目。
这种情况下,维克托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他为了避免公司的起诉和惩罚,不惜与陌生人合作,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原则。
另外,陌生人们的行为同样暴露出道德问题。
他们不顾他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为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人,并对维克托的家人进行恐吓和绑架。
这些行为都是违背道德规范的,显示出伦理道德的脆弱性和难以平衡的性质。
最后,本片展现了信任和责任的伦理问题。
在困境中,维克托与三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是影片的核心。
他们不约而同地卷入了这个故事,也不得不相互依靠。
然而,陌生人们的信任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的,因为他们利用维克托为自己的利益牺牲了他人的生命权。
维克托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妻子和女儿的信任和责任,他的行为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家庭,却伤害了妻子的感情,失去了她的信任。
总之,《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的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道德原则与利益之间的矛盾,信任和责任的伦理问题,以及人道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冲突。
这些问题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伦理和道德。
JIAN NAN WEN XUE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一小时的故事》■吴明玉以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揭示父权制对女性婚姻的束缚,体现出女性的意识觉醒及其对自由的追求。
1.引言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美国重要的女性作家,也是女权主义文学创作先驱者之一。
她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表达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主题,是其一系列描写女性觉醒与反叛作品的序曲。
作品讲述玛拉德夫人获悉丈夫死讯,到丈夫突然返家,惊愕之下心脏病发作猝死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深刻,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揭示出父权制对女性婚姻的束缚。
作者描写了传统观念背后女性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变化,体现出女性的意识觉醒及其对自由的追求。
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者开创新的领域———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将女性写作的差异纳入作家心理和性别同创造过程关系的范围,它关于心理和女子自我的理论吸收了生物学和语言学的性别差异模式,所谓女子心理或自我是由身体、语言的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性别角色形成的”。
十年间,女性主义批评的焦点从强调男女平等转变成承认两性之间存在差异,强调女性心理的独特性。
基于这一观点,女性主义批评家对弗洛伊德和拉康学说中的“阳物崇拜”论进行猛烈批判,进一步否定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凯特·米利勒在其代表作《性政治》中反对弗洛伊德生物学基础的女性心理结构观念。
她探讨了男性气和女性气的社会化过程和角色差异的文化根源,认为弗氏理论集中体现了菲勒斯中心主义,也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男权中心主义。
埃莲娜·西苏强调女性写作必须要通过“躯体写作”,“必须让人听到你的身体,只有到那时,潜意识的巨大源泉才会喷涌”,解除女性的压抑,发挥女性的潜能;“夺取讲话机会”,“打进一直以压制她为基础的历史”,创造女性自己的语言和历史,确立女人自己的地位。
知识文库 第06期25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一小时的故事》张 咪《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听说丈夫去世后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态。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分析马兰德太太在一小时内的情绪变化。
本文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成熟的解读。
1 荣格原型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主张,人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可以感知的部分,以自我为核心。
个人无意识是个体被压抑或忽视的地方。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更深的层次,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集体无意识所构成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荣格描述了几十种不同的原型,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来分析小说中马兰德太太的心理动态。
人格面具指我们向世界所展示的面具——是人们的社会人格,一种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人格。
阴影指人性的阴暗面,它与人格面具相反,是人性中不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一面。
人格面具压制着阴影,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然而,阴影并不会完全受人格面具的压制,存在着爆发的可能性。
2 《一个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肖邦以描写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热点。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该故事描述了马拉德夫人在得知自己丈夫去世的消息后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批评家们常常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及其写作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却忽略了马兰德夫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本文将从荣格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该作品,深入了解马拉德夫人的内心世界和她的人格变化,从而使读者对该故事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成熟的理解。
3 马兰德夫人的人格面具和阴影荣格曾说过,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处于不同环境中的某人,就会发现他会在不同的场合中浮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性格。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奥多·明盖·斯维奇执导的短篇电影,该电影以伦理学作为主要视角,探讨了道德、责任和人性的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伦理学的视角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影片中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一个女孩在一小时内离开教室到现在的一系列故事。
这些故事涉及到了各种道德和伦理问题,比如虚假、背叛、犯罪以及对他人的伤害等。
影片通过这些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并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故事可以被解读为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
影片中的角色经历了各种道德困境,比如在面对错误和罪行时的选择,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责任。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伦理选择,还涉及到社会和道德观念对于行为和决定的影响。
影片中描述了许多道德困境和冲突,比如对于虚假和诚实的选择、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道德和法律的选择等。
这些问题与伦理学中的道德理论密切相关,比如功利主义、德性伦理、伦理形而上学等,可以被用来解释影片中的行为和选择。
影片还涉及了对于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的讨论。
在影片中,许多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这些选择可能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引发了关于自由意志和责任的思考,以及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冲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影片《一小时的故事》在伦理学的视角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道德的议题。
通过对影片中的故事和角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和选择背后的道德考量,以及对于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影片还提出了对于伦理理论和道德观念的质疑,挑战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这种方式,影片激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和道德的思考,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进行反思。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对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加深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从影片中获得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感悟,进而影响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加里·沃尔伯格执导的纪录片,该片围绕着美国的经济现状和社会问题展开,探讨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引发了观众对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道德伦理上的挑战。
从片中展现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来看,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公正和道德义务。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富人和大企业的利益对社会的影响,富人的生活奢华且繁华,而贫困者的生活却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这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公正的思考,财富分配是否合理,富人和大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伦理学的正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片中展现的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伦理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点。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富人和贫困者各自的生活,他们因为不同的起点和资源,生活轨迹截然不同。
一些贫困者通过努力和勤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一些富人却因为自私和欲望,落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这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人是自私的还是善良的,人性是可塑的还是固定的,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关注的重点。
片中展现的道德选择和良知问题也是伦理学视角下的重要议题。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做出了不同的决定,有的选择了利益最大化,有的选择了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引发了观众对良知和道德选择的思考,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道德困境,道德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思考的重点。
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情感和情感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贫困者的心路历程和挣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苦难,但他们依然坚定地生活着,这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共鸣。
这也使得我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培养和培育社会公正和同情心,这些问题都是伦理学所关注的。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着伦理学思考的影片,它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公正、人性复杂性、道德选择和情感教育的深刻思考,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对我们的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解读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小时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生命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可有消息传来,她的丈夫马兰德先生在火车失事事故中遇难。
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和她丈夫的朋友里查兹是尽可能小心翼翼地用不连贯的语言,遮遮掩掩地把这个坏消息暗示给她的。
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消息会使她的身体垮下来,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兰德夫人异常兴奋,她看起来甚至像个胜利女神。
尽管丈夫的去世还是令人伤心的,但也使她最终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压抑生活。
对自由的憧憬和渴望甚至超越了悲伤,她喃喃地道出了心灵深处的呼唤:“自由!全身心的自由!”她开心是因为从此以后可以只为自己活着。
可在故事的末尾,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的出现在家门口,关于那次事故他一无所知。
他对约瑟芬看到他时的尖叫感到不解,对里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妻子的视线外感到吃惊,但是里查兹还是太迟了。
医生说她死于心脏病,而心脏病发作的原因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兴奋!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基本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行事;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代表理性,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行事。
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中的“无意识理论”常被用来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动机和一些事件的象征意义。
在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中,显然对于马兰德夫人来说,她丈夫死亡的消息使她长久以来被压抑了的强烈无意识欲望――对自由的渴望,被释放出来。
因为,以传统和世俗的标准来看,丈夫温柔、体贴,她也努力扮演着模范妻子的角色,他们必定是幸福的一对,没有人――包括她的丈夫,关注她的精神需求。
超越内在的死亡r——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下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朱传莲【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他者女性形象为了真正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马拉德夫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他者;内在性;超越【作者】朱传莲【作者单位】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凯特·肖邦(Kate Chopin)是美国19世纪女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被称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凯特·肖邦的家庭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她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之后,女性开始对传统道德所强加在女性身上应具备的特性提出质疑,向处于中心地位的男权制这一权威发出挑战,努力改变自己“第二性”“边缘化”这一地位。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理论分支,其核心代表人物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用存在主义中的“他者”概念来解释女性的处境,并由此探讨女性解放的出路。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女性主义的名篇之一。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短篇小说进行分析,如贺润东(2007年)分析了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色彩;宋雪(2010年)用女性主义解读了该文本;宋晓(2012年)分析了《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作品的背景和简介,然后从伦理学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探讨了不同伦理学观点在故事中的影响。
总结了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的分析,强调了伦理学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伦理学的研究对于文学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整体而言,本文旨在探讨伦理学视角下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入分析,为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视角。
【关键词】作品背景与简介、伦理学、主题探讨、人物分析、伦理学观点、一小时的故事分析1. 引言1.1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法国作家马尔格里特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小时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刻探讨了人性、道德、自我意识等伦理学议题。
在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和行为,引发了对人类行为动机和后果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在短短一个小时内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类极限情境下的伦理考量。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矛盾,呈现了关于爱、背叛、责任等伦理议题。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在伦理选择面前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不同伦理观念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伦理学视角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伦理动机和后果,以及伦理观念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一小时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讨人类伦理行为的一个重要范本,引发人们对伦理观念和行为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伦理选择和行为,从中汲取启示和教训。
2. 正文2.1 作品背景与简介《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凯特·肖顿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经历了生死离别的故事。
作品背景设定在一个繁忙的都市,女主人公在匆忙的生活中与丈夫分离,意外地发现了自己患有绝症,从而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她与丈夫的关系。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美国作家O. Henry所著的短篇小说,以其伦理学视角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该小说,探讨其中的伦理主题以及作品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揭示。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主要的伦理主题入手,探讨作者对于正义、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通过不同角色的行为和决定展现了他对于道德选择的思考。
故事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路易丝和她的丈夫鲍勃展开,路易丝误以为丈夫死于火灾,却发现他逃生后成了富有的商人。
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路易丝经历了无数的情绪波动和心灵挣扎,最终她决定不告诉丈夫她知道他的秘密。
这个选择背后涉及了伦理学中的正义、忠诚和权衡。
从正义的角度看,《一小时的故事》呈现了人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常常会面对的“黑白颠倒”的现象。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路易丝并没有选择揭露丈夫的秘密,而是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从她的角度来看,她的选择却是为了遵从内心的声音,为了守护她与丈夫之间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及正义与忠诚之间的冲突。
另外一个伦理主题是对于忠诚的思考。
在小说中,路易丝的忠诚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她面临着是否要揭露丈夫的秘密,或者选择保守这个秘密继续过着信谊的生活。
她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似乎是一种对于忠诚和对爱情的坚守。
对于忠诚有多少是可以被接受的,忠诚是否意味着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忽视,这些都是可以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探讨的。
我们还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层面来探讨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小说中的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情感的驱使。
通过对他们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在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复杂和道德选择的矛盾。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选择,而这些动机和选择都是在道德和情感的交错中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展开来进行伦理学的分析。
小说以时间限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时内路易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给人一种紧张的阅读感受。
对《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矛盾心理的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凯特肖邦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行事犹豫不定、内心满是矛盾的女性。
本文将尝试从心理角度分析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的矛盾心理,探讨其心理活动的动机与其应对策略,揭示矛盾心理的成因及它给凯特肖邦生活带来的影响。
凯特肖邦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物,她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
凯特肖邦既想做一个独立的自我,又渴望受到安全、温暖的社会关照;她既想利用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又担心改变生活模式或实现自我价值会招致家庭成员的不满和反对。
凯特肖邦既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又怕失去自由的恐惧;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失去传统价值观;既想进入社会,又畏惧社会的陌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凯特肖邦的矛盾心理的根源是对层次需求的冲突。
马斯洛提出,生物需要有基本的生存需求,这包括良好的食物、充足的休息和舒适的环境条件,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如果有了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生活会有较大的舒适感,但若想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则要求寻求更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更强烈的自尊心和更强大的自信心。
正是由于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这些高等需求在不同的人中的重要程度有差异,而凯特肖邦的矛盾心理恰恰源于这种差异。
凯特肖邦的矛盾心理使她无法做出决定,使她困在夹缝当中,无法前行。
她两极分化的混乱心态导致她受到许多挫折,从而挫伤了自尊心,影响了自信心。
凯特肖邦在竭尽所能地解决矛盾心理的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因情绪的爆发而把矛盾心理激化更大。
她为了摆脱自己矛盾的情绪,付出了努力,最终做出了困难的决定,比如放弃了她的钢琴计划,坚守了家庭的传统价值。
使凯特肖邦充满矛盾心理的另一原因,是身处矛盾社会环境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正处在一场转型运动中,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超越,社会价值观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女性也因此而受到日益重要的关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凯特肖邦的思想世界,导致她既渴望得到家庭的支持与爱,又不堪忍受家庭的传统思潮和观念,从而使她内心出现矛盾。
评价一小时的故事结尾死于快乐故事的情节浓缩在了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介绍了马兰德夫人在得悉丈夫死讯后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他人能看到的是是她的悲痛欲绝,但看不到的是她内心深处奔腾的获得自由后的酣畅淋漓。
当然这种自由是短暂的,她丈夫的归来让她的自由梦和意志力瞬间瓦解,这种崩溃让她走上了死亡之路。
反讽是表象与事实相反的一种表达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言非所指。
在本故事中,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突出反讽效果,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主题、刻画人物,加强语气,揭示人物关系的作用。
马拉德太太在得知丈夫死讯时的欢喜表现构成了一种情境反讽,而医生对她见到丈夫后猝死原因的诊断——死于极度欢喜——则是一种戏剧反讽。
文章中最明显的是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出事之后的反应与大家的想法之间的反差以及马夫人的身体状况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对比。
丈夫的死亡对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大家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而她的反应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妇女那样因极度震惊和悲伤而难以面对,在“她立刻扑在姐姐怀里突然嚎啕大哭起来”之后,她平静下来,坚持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
“立刻”、“突然”这两个词意在突出马夫人反常的行为,从表面上看她是显得十分伤心。
真正的伤心不应该如风暴似地来得猛去得快。
这种反讽来暗示大家的小心是多此一举。
而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她虽然全身累得散了架似地坐在安乐椅上,对着打开的窗户,却“能看到”窗外充满活力的春色,享受着空气中阵雨的芳香。
一个人能主动地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美丽应该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
这里马夫人的身体和心情又是一种对立。
马夫人在她本该最悲痛之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这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而文中最大的反讽,也就是小说的结尾:医生诊断说马拉德太太死于极度的欢喜。
这个反讽实际是一种戏剧反讽,戏剧反讽指的是文中的人物并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而读者却意识到了。
马拉德太太真的死于欢喜吗?那么肖邦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来描写她在楼上的快乐状态岂不失去了意义?实际上,马拉德太太是死于一种绝望,刚刚尝到了获得自由带来的欢乐,刚刚冲破了道德伦理而享受生命冲动的释放,这一切却又被突然活着回来的丈夫冲散了。
2017.08文自由的悲歌○唐金萍摘 要:凯特•肖邦是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所著一千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各种二元对立力量的角逐。
文章通过分析文中的喜悦与悲伤,强大与弱小,熟悉与陌生,生与死,善与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来表现作者对男性和婚姻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二元对立凯特•肖邦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所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小说中女主人公既受到大家的同情,又受到大家的指责,小说的主题也备受争议,小说是对女性的同情,还是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讽刺,是对婚姻的指责,还是对反婚姻观的指责,历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二元对立的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作者对女性主义的复杂心理。
一、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分析法是结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学家格雷马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基础上提出了假设“在语言之上,存在着一个思维层次”。
所以研究对象被分解为一些结构层次之后,研究者可以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相互联系的排列和转换关系,这些关系或结构又总是被体现为两种事物被置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形成区别和对比,从而形成另一层次上的意义,这就是二元对立的基本原则。
二、强大与弱小“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告诉她丈夫的死讯时,大家非常注意方式方法。
”[1](P101)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让大家担忧她受不了丈夫死讯的打击而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小心翼翼地告诉她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手足无措应该是面对巨大灾难无法应对的正确方式,也是人面对不可抗拒力量时弱小的表——《一小时的故事》的二元对立解读现,狂风暴雨般的哭声足以证明弱小绝不是马拉德夫人的品质,狂风暴雨般的哭声是马拉德夫人长期压抑力量的爆发,马拉德夫人的柔弱不过是旁人的错觉。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马克·里夫斯执导,约翰·康纳利、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等人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名家庭主妇玛格丽特在汽车内遭到攻击的故事。
在伦理学的视角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关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的暴力事件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玛格丽特在电影中遭到了攻击,并被囚禁在汽车后备箱中。
这引发了关于暴力行为和人对他人的尊重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暴力行为被视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对他人的尊重则是伦理学道德的基础之一。
观众在观看这一场景时,不禁会思考涉及到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甚至可能会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对暴力行为的态度。
影片中的人性问题也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在影片中,玛格丽特在遭受攻击后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她不放弃寻求帮助,并最终成功得到了救援。
这引发了有关人性善良和坚强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人性被认为是善良的,人们对于正义和正当的事业都有着追求和坚守的品质。
观众在看到这一情节时,可能会思考,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自己是否也能像玛格丽特一样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品质的思考。
从伦理学的视角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与道德、正义和人性相关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这也使得电影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深度,使得观众不仅仅只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伦理学道德的启发和思考。
希望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道德、正义和人性的启示,引发自己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进而将这些思考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更加有道德、正义和善良的人。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以伦理学为视角的影视作品,通过讲述不同人物在一小时内的故事,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伦理道德的挑战。
本文将从道德困境、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等角度对该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伦理学议题。
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道德困境是该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往往会遭遇道德抉择,或者处于一种道德困境之中。
有的人物需要在救助他人和保护自身利益之间进行选择;有的人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无视他人的权益。
这些情节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观众对自身在类似情境下可能做出何种选择的思考。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道德困境可以引发观众对于伦理决策原则的思考。
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做出决策。
影视作品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对道德困境的反应,呈现出伦理决策的多样性。
观众可以从中思考自己的伦理决策原则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责任感是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责任感。
有的人物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有的人物则因为缺乏责任感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人们在行为中应当具备的一种品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承担各种责任,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影视作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责任感上的表现,提醒观众要关注自身的责任感,并努力提高责任感的水平。
观众也可以从中思考责任感对伦理决策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责任感。
自我实现是影视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伦理议题。
在故事中,一些人物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而陷入困境,而另一些人物则通过不断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
影视作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自我实现过程,表达了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和追求,激励观众要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价值观。
《一小时的故事》书评《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的作品,本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引人入胜,堪称佳作。
针对这部作品,很多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从申丹教授的论文中让我明白了,了解一部作品,不仅仅是要从作品本身的文字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还要从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日记以及其他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动态。
接下来我也谈谈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的感想。
对于这篇小说来讲,我将从三方面来说明。
第一、马夫人追求的“自由”是否理性?第二、马夫人的悲剧是由性别政治还是婚姻枷锁造成的?第三、作者对马夫人的死是反讽还是同情?首先,先谈第一个问题。
这部短篇小说开始就给读者描述了一个反常的情境,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得知自己的丈夫去世后,她没有像别的女人一样近乎崩溃,而是扑到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但是在我看来,这种举动也正常,自己的丈夫突然死去,悲伤的哭泣在所难免。
当马夫人进屋后,她看到了另外一个景象“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而且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后来我们知道这种感觉是“自由”。
马夫人极力想去抑制对“自由”的追求,但是她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她渴望这种冲破婚姻的“自由”。
但是我觉得马夫人把“自由”这个定义变的狭隘了。
自由的获得并不是要以失去婚姻为代价,幸福美满的婚姻也是“自由”的一种方式。
凯特肖邦曾经在日记中写下对丈夫和母亲的眷念:“假如我的丈夫和母亲能够复活, 我觉得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他们去世后进人我的生活的所有的东西, 与他们的生存重新结合在一起”,可见作者并不赞赏马夫人因为其丈夫的死亡而觉得这是一种对“自由”的掌控。
马夫人受到这种外来力量“自由”的侵入,她眼中流露出的是茫然凝视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也没有对这种入侵的“自由”加以任何理性的思考。
马夫人重复“自由”这两个字,也可以说明她是在精神极为恍惚的情况下说的,这是不理性的行为。
第二个问题是马夫人的悲剧是有性别政治还是婚姻束缚造成的?其实我觉得两者都有,但主要的还是婚姻束缚。
对《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矛盾心理的解读
凯特肖邦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其作品《一小时的故事》中描写的一个角色。
她是一个深受克莱门特家族晚年折磨的孤独女子,身残志坚地屹立在折磨她的家庭中,拒绝被他们所折磨。
她的矛盾心理是由她克服家族的折磨,以及内心的爱与不舍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
首先,凯特肖邦克服家族折磨的矛盾心理。
她从小深受克莱门特家族的折磨,他们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把她的自尊心消磨殆尽。
然而凯特肖邦依然拒绝接受折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抗拒痛苦。
她拒绝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与希望,坚持勇敢面对。
凯特肖邦矛盾心理的核心就在于她在满腔热血抗拒痛苦的同时,又渴望陷入家族的痛苦之中。
其次,凯特肖邦矛盾心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她内心的爱与不舍之间的矛盾。
虽然克莱门特家族对她折磨严重,但凯特肖邦却仍充满爱对待家族的每一位成员,仍带着无法抹去的思念。
当凯特肖邦支持她家族的所有成员时,她也在内心深处隐藏着一股无法言表的悲痛:她又爱又恨这个家庭,又想要离开又害怕离开。
她内心深处剧烈的矛盾心理使她始终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最后,凯特肖邦仍然坚信早晚会有一个明天,拒绝放弃她的梦想,并继续努力追寻梦想。
凯特肖邦矛盾心理的最终体现就是拒绝放弃,无论是爱还是恨,都给她在生活的道路上带来了力量,让她坚持不懈地追逐梦想,无论是痛苦与快乐都不离开。
总之,凯特肖邦矛盾心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家族折磨的抵
抗;二是内心的爱与不舍之间的矛盾。
她有着坚强的信念,坚守内心深处的梦想,不计报酬地把爱与不舍融合在一起,把这种矛盾激发为力量,成为一个坚强、坚韧、勇敢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