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_覃磊
- 格式:pdf
- 大小:184.41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探讨(1)论文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已成为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
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技术扩散、增加就业,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采用,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它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与策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加剧,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崛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亚洲各国对构建“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与日俱增。
2000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建立紧密经济合作关系达成共识,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同意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这将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乃至亚洲、世界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3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目前自贸区即将正式启动,这将给中国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以下,本文将主要从宏观的层面来具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1)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发展很快,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1990年的66.91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8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进展自由贸易一向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议题,而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对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自贸区的建设、发展进展以及对两个地区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为了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由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组成,涵盖了全球19%的人口和25%的GDP,可谓是亚太地区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自贸区之一。
该自贸区的建设始于2002年,双方于2005年签署了自贸区框架协议,以确立自贸区的建设目标和路线图。
自贸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双方在贸易、投资、服务领域达成了广泛的合作。
首先,在贸易领域,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近几年稳步增长,双方一直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超过65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
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双方还通过减少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等措施,不断拓展贸易合作的领域,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其次,在投资领域,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数据,中国累计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已超过2500亿美元,投资领域广泛涵盖了制造业、互联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不仅加强了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服务领域,中国与东盟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双方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合作在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增加人民之间的往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金融合作、教育合作等领域也得到了积极推进和发展。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对两地经济带来利好影响,也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示范作用。
首先,自贸区的建设加快了双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便利性。
双方在市场准入、关税下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更对全球经贸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我国未来在区域及全球经济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建立的历史背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等。
随后,将深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积极影响,如促进贸易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领域等。
同时,也将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应对其中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我国经贸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更加全面、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仅深化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段将详细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主要内容和其对中国经贸的影响。
建立过程: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构想最早提出于1991年,经过多年的谈判和筹备,双方于2002年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该协议规划了在十年内逐步降低和取消双方之间大部分货物的关税,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随后,双方通过一系列的后续协议和谈判,逐步推进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主要内容: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税减免、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
关税减免方面,双方承诺对绝大多数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分析作者:韩雪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3期[摘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将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年实现自由贸易。
作为中国主动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将对中国的经济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经济效应政策措施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回顾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
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
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正式成立。
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1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2004年1月,双方启动了“早期收货计划”,600种农产品先行降税;9月,东盟10国一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并于2005年7月开始全面降税。
2007年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市场开放承诺,并于2007年7月生效。
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影响1.扩大了贸易规模,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综述自2002年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实现了全面的经济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功,将极大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符合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利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贸易额也不断增加。
而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近,资源互补性强,贸易往来比较频繁,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些都为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采取了逐步、分阶段的方式进行,总体上分为“早、中、后3个阶段”。
在早期阶段,中国以及东盟6国在2002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ACFTA),这一阶段主要涉及货物贸易的自由化。
在中期阶段,中国与东盟10国于2005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于服务贸易的协定》,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涉及了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后期阶段,双方将进一步商谈在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的自由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包括市场准入、商品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等。
双方通过降低或取消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放宽市场准入等方式,促进了商品贸易的自由化。
双方还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了自由化,对人员流动、资本流动等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方的经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FTA正式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加。
截至201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技术合作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与发展。
浅谈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论文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投资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摘要:自从2001年底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拟建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自由贸易区理论,重点分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合作的影响。
引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国际经济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区域经济也日益活泼起来。
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本建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亦将是由开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政治经济意义对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是深远和积极的。
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实现零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加强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亚铁路等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运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根底和有利的现实条件,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一旦贸易区形成,东盟国家将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经济一体化过程,将会连带出现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种族问题,由于东盟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对各自文化、宗教和种族的保护,将迫使各国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必须顾及彼此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建立地区经济联盟,甚至类似欧元一样的亚洲货币,会面临很大阻力。
〔二〕领导权问题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东盟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大多希望保持“10+3〞现有的模式,它们企图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ata)方案为根底吸收中、日、韩3国参加,最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防止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旁落。
在商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东盟仍是期望保持其领导地位。
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障碍及前景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合作化的趋势。
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又一实践,它的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另人鼓舞,双边贸易额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经济性的和非经济性的矛盾因素,所以对其目前的经济运行效应仍需要进行分析。
本文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础和效应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结论表明,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立过程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障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紧密经济合作既是双方各自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更是实现亚洲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共同繁荣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Abstract90s in 20 centuries is the ages which trades liberalism and district integral whole to turn a fast fierce development. Building up various special discount arrangements and finding larger economy developing space,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policy of most nations to choose in the world. China-ASEAN free trade the area belong to the economic integral whol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y district to turn another built-up fulfillment. In regard to current condition, China-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construction has already got in to carry out completely of stage. The nation sees of the economic trade cooperate an another person to encourage, and th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is bigger to increase annually. But also exist much economy of with not theself-contradict factor of economy, to current economy circulate the effect still need to carry on analysis.【key words】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Develop the foreground目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础 (4)1.1 贸易基础 (4)1.2 贸易结构关系的基础 (5)1.3 投资的互补性与融合性 (6)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效应分析 (7)2.1静态效应 (7)2.2动态效应 (9)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障碍 (11)3.1 东盟方面 (11)3.2 中国方面 (13)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13)4.1贸易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进 (13)4.2商机与挑战并存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障碍及前景分析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础1.1 贸易基础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双边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卓有成效。
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研究随着中国与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双方都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项合作机制,其目的是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跨国企业的投资和贸易,增加贸易量和经济活动,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问题。
一、贸易发展中国与东盟FTA的建立,是中国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双方将逐步实施减税,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与东盟FTA的实施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深入识别FTA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FTA实施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考虑如何去发掘和拓展FTA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产业转型升级在FTA机制的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东盟国家中有很多起步国家,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如果与中国企业合作,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中国也有必要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企业前瞻性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通过FTA机制来扩大市场份额。
三、金融合作FTA所带来的贸易和投资将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带来很大的商业机会。
FTA实施后,双方将逐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加强资金流动合作,共同推动跨境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东部人民币转汇系统和东盟国家间B2B在线交易平台等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也体现了双方金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FTA的实施将加强双方金融合作,扩大金融交易规模,增加企业投资渠道,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
四、制度创新FTA的实施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意味着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策略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纵深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这几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来看,自贸区的建设正在稳步向纵深发展,比如“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
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自贸区的建设必将接触到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经济实体实力的差异性自贸区地跨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各国与各地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在自贸区内,会有经济发达程度十分高的新加坡,也存在着经济欠发达的缅甸,老挝;在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平均,例如,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之一,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发展仍然很落后。
这样的局面势必造成自贸区的发展不平衡,发达成员有可能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便利优势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欠发达成员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2.自贸区内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自贸易内,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货币形式和多种经济发展层次。
再加上自贸区幅员辽阔,各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制度交错纵横,这就给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带来不小的难度,由于产业级差的存在,对于欠发达成员而言,不公平的合作难以避免。
更由于自贸区内的各成员对于合作的目标有不同的解读,也就难以形成各成员利益均能一致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同时,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仅影响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自贸区的建设与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包括菲律宾存在的分离主义分子的活动,印尼的恐怖主义组织的扰乱,南沙群岛的归属纷争等等,这使得各国在实现自贸区建设的规划目标时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自贸区建设的进程。
3.自贸区内各国面临的竞争问题自贸区内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从而使双方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大致相似、出口产品也大致雷同。
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合作浅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10年1月1日。
该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合作上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地区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浅议。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背景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密切,而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对于加深双方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东盟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东盟国家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而ACFTA的形成,则为双方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ACFTA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大的市场,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于双方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ACFTA使双方的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据统计,自ACFTA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和投资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双方的贸易额不断攀升,投资额也在不断增加,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ACFTA也为双方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业务合作空间。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加工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资源等多个领域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
ACFTA的成立,为双方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共同发展。
ACFTA的建立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方在自由贸易区内逐步降低了对东盟国家的进口税率,同时在扩大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也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技术和管理经验。
双方在产业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沟通和合作,为双方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合作上的重要举措,对于双方的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ACFTA框架内的合作还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双方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展望自由贸易区是指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签署协议,为着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规模及便利化程度,而对区内货物、服务及资本实现自由化流动的贸易区。
而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联盟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则在2010年签署了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中国与东盟自主变化区域经济合作(CECA),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经贸关系。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除了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又有何益处?自由贸易区通过取消或降低经贸壁垒、贸易配额及增值税等税费,促进贸易自由化,实现贸易区内货物、服务及资本自由流动,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和贸易规模。
此外,自由贸易区还可吸引更多的直接外资和科技转移。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加速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地区整合,进一步实现大范围经济合作,同时加深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推进区域互惠互利。
然而,我认为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题必须需要克服。
首先是贸易壁垒。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直接目的即是削减和消除贸易壁垒,但是过往的一些经验表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些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服务和投资方面设限制,甚至对行业禁止外资乃至对进口实施高额关税。
这些壁垒往往是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特定行业、公司、工会等组织所要求并强制执行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消除贸易壁垒反而成为目前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其次是不同货币体系的问题。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互相贸易的增多,各国之间资金和货币的流动也日益增多,但是不同货币体系的不兼容性却成为巨大的肆虐点。
虽然有一些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为此提供了弥合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之间差异的信息技术或工具,但是这到底是无法完全消除两国/地区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甚至更大的证据是2015年初缅甸宣布带领泰国、老挝、越南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组建新的贸易区,即“孟中印缅金砖贸易区”,并计划在推动缅甸改革后启动两年内投资50亿美元设立贸易资金来促进这个贸易区的发展。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思考2003-11-13内容提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已正式启动,但在实施进程中仍存在不少变数和问题。
因此,协调好与东盟不同层次国家的经济关系,求同存异,分阶段、全方位地推进经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置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必将呈现双赢,或多赢局面。
关键词威胁论机遇论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中国与美日韩关系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它不仅将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而且对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开拓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中国与东盟以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的差异等原因,中国与东盟各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期望值也要求不一。
所以,未来十年内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仍然存在不少变数和问题。
尽管如此,由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符合双方的利益,只要双方求同存异,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呈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一、中国“威胁论”与机遇论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但中国“威胁论”却一直是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关系深入发展的障碍。
中国“威胁论”对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人来说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思维,只要一提起中国就是“威胁”,冷战期间是政治上的“威胁”,冷战以后是经济上的“威胁”。
尽管近10年,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双边的政治经济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东南亚国家始终没有摆脱中国“威胁论”的阴影。
所以东南亚国家对与中国的合作一直心存芥蒂,特别是入世后,东盟对中国的担忧更加明显。
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其一,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中国产品富于竞争力,会挤占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
其二,中国巨大的内部市场会使本来投资到东南亚的国际直接投资大量转向中国。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完全是虚构的。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几个国家之间逐渐加强了经济合作,并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该建设对于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机遇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和东盟创造了许多机遇。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这将有望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自由贸易区建设使得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
这种开放其实是一种相互性的开放,就是双方相互接受、相互交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推进的趋势,将有助于削弱与贸易壁垒有关的国内垄断,也有助于促进较低的消费价格,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此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也鼓励了技术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中国企业和东盟国家企业可以互相借鉴、交流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经验,使得各方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挑战然而,自由贸易区建设同时也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了很多挑战。
首先,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国内企业的压力。
这是因为,许多国内企业在不透明、不稳定的市场中已经形成了垄断的地位,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内其它国家企业的竞争,这就需要它们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并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它们在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其次,由于中国和东盟经济等级不平衡,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需要考虑到各方的经济实力和能力。
伴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各方需要协调政策,确保经济的平衡和对等。
特别是在开放的进程中,需要平衡异质性需求,而这一点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在平衡各种需求的同时,也要进行经济发展和合作。
最后,自由贸易区建设也主要考虑到了政治和经济风险。
尽管在现实中,不存在完全自由和公正的贸易,但是自由贸易区建设要推进,鼓励贸易投资和服务领域的开放,需要保障各类涉外主体的公平交易,保护投资的买卖双方不受到金融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影响。
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研究一、引言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实力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伙伴。
两者间的贸易关系贯穿了几十年,已经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基础。
中东贸易自由区的谈判及其后的实施加速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加深了经贸合作,增强了两者间的互信关系。
本文将探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二、中东贸易自由区的建立及影响1997年,东盟成员国提出了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计划。
2004年,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谈判,以便将中国包括到该自由贸易区计划之中;2005年,中国加入中东自由贸易区,加速了贸易发展。
该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东贸易区内的贸易量迅速提高。
据统计,2005年建立贸易自由区前,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为约674亿美元,而2019年达到约6412亿美元,多年来不断保持增长。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减低贸易壁垒,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变得更加方便,也巩固了两国间良好的互信关系。
三、2010年至今的贸易发展趋势2010年以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普及、加强。
期间,东盟地区的一系列政策推出,加速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2010年,中东自贸区加快了在金融领域和服务业的合作,这也让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随后,东盟各国的贸易协议也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维护了区域内的经贸稳定。
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和世界经济的疲软情况下,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依旧保持坚实稳定。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东盟双方之间的贸易持续增长,盘活了经济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未来展望未来,中东自贸区会基于助推人民共同繁荣的目标,继续深化贸易和经济联系。
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主引领,协力推动更广范围的自由化和开放。
此外,在贸易问题上,不仅需要保证贸易的量,也需要提高贸易质量,即保障同等条件下的海关检查及其他贸易保护行为的合理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制建设内容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主权独立、领土争议、政权更替、外交谈判、贸易纠纷、投资合作等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瘫痪。
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笔者认为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权利、义务、责任形成体系化,并由常设的机构予以执行、运作,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设想、思路固定化、透明化,为各方提供一个明确的预期才是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建设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由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
当时东盟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对金融危机有切肤之痛,继续通过地区整合来抵御外来风险。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减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树立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国际大国形象。
东盟国家希望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
经过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的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经双方高官会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在中国与东盟签定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到了,实质上要在所有贸易中逐步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
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经济有较大的影响。
取消贸易壁垒的效应。
取消贸易壁垒后,对与中国和东盟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贸易创造”效果,二是“贸易转移”效果。
从服务贸易角度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利弊第一篇:从服务贸易角度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利弊从服务贸易角度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利弊 2009年8月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未来将携手对抗金融危机,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建成。
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服务贸易角度而言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毫无疑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区内贸易中90%的产品关税都将取消,货物与服务,人力与资本在区内的流动都将更加自如,成本也更低,这对于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区内关税等障碍被一一消除,区内各国人力、原材料、货物、资本、服务等资源充分流动,将迫使各国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应对区内竞争,最终通过改善区内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制。
这会拉动中国西部的发展,为东部城市减少农民工数量,加强中国内部地区的稳定。
其次,随着区内贸易壁垒的拆除,区内各国更加依赖区内贸易,随着美元的疲软和信用的丧失,就客观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作为区内贸易的结算货币。
中国已经在逐步开放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尝试分阶段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人民币自然可以首先向东盟推广。
当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它在一定程度对中国经济和国际能力治理能力是一个考验。
首先,区域内各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各国之间存在众多现实和潜在的冲突对中国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声誉及威望。
东盟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政治体制完全不同,这将影响两方在处理共同问题时的态度和看法,很多情况下难以达成一致。
其次,东盟内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发展模式相似。
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柬埔寨农业发展的影响XXX广西XXXXXXXXXXX级柬埔寨语班指导老师:XXX【内容提要】柬埔寨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国家,但农业水平相对落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柬埔寨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发挥柬埔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柬农产品贸易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柬埔寨农产品比较优势不明显,中柬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平衡,柬农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农业;机遇;挑战;发展;【正文】引言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 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这种源远流长的关系是双方扩大和加强经贸合作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中国及东盟各成员国的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发展情况2001年11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达成一致意见,在以后的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并将农业确定为21世纪双边合作五大重点领域之一。
2002年11月3-5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和中国“10+l”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于2005年7月正式实施,约7000个税目的商品开始实施全面降税。
2007年1月,双方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作出了高于WTO 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
2009年8月,双方签署了《投资协议》,承诺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District economy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83浅谈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覃磊 中国林产工业公司 北京 100029摘要:区域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从欧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到后来的东盟自由贸易区。
本文将在东盟的基础上,阐述相关建设措施和发展理念,致力于探讨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关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新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发展大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很多国家之间探索出一套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新思路,这种新的区域一体化贸易模式大力的推动了国际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贸、投资、就业,还提升了该区域在国际格局中的竞争力,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全新经济体系。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地理位置上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和发展状况和我国具有紧密联系。
东南亚地理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而马六甲海峡的经济战略位置不用多说,而在这蔚蓝的海水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海洋生物,周围遍布的多个国家都具有发展成为实力大国的潜力和实力,我国必须重视其重要性。
(2)我国的国际地位受到重重阻碍,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崛起的支点区域。
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至今没有被欧美主流国家承认,只有从东南亚国家入手,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施加我国的经济影响,帮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地位,有相当的作用。
(3)对开发我国西部意义重大。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后,和其交界的云南、广西等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发展速度将会有很大改观,因为其成为了经济贸易的枢纽,这样的战略地位对于我国西部建设有重要意义,也帮助我国快速实现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
(4)增加制造行业对东盟的投资力度,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规避贸易冲突。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东南亚等更加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这样就可以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能够帮助多国间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避免发生贸易摩擦。
(5)为了团结东南亚国家,实现共同进步。
当前世界的竞争关键已经变成了高新技术的竞争和服务业竞争,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先期优势而有可能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
因此东南亚的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各自发挥区域内的优势,共同发展,一起迎接挑战。
2.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促进因素以下因素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1)我国一直以来提出并倡导的和平五项基本外交原则,使得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大国和我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和邻国的友好关系,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也发挥出了大国风范,不仅坚持人民币的不贬值,而且积极帮助周围国家走出困境,进而赢得的东亚各国的信任。
好。
以张家界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以点带面,以自然风光为特色带动温泉、民俗游的发展,实现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过渡。
2.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突出地域特色。
由于游客本身的文化、地域背景的区别,对旅游地的感知是不同的。
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有区别的旅游营销。
湖南省在打造以张家界为品牌进行整合营销时,要以分众模式作为旅游营销的有效支撑。
所谓分众模式就是对旅游产品进行细分,以细分的产品,对应细分的市场需求,通过分众的渠道,选择分众媒介,进行分众传播,最后实现细分市场的有效营销。
湖南春节旅游客源市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海外市场、省外市场和省内市场。
韩国是我省比较成熟的海外市场,可重点推介自然风光以及民俗文化游。
省外市场中尤其是两广游客则突出宣传以休闲为主的温泉游和民俗游。
对省内游客的春节旅游宣传则以打造不同旅游项目,营造热闹喜庆春节旅游气氛为主。
3.促进旅游产业联动,形成“大旅游”格局。
一方面要实现湖南地区春节旅游产品的整合,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
各地区要呈现出的是有合作的竞争。
合作体现在不同的战略分工上;竞争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良性的市场秩序。
这需要政府在旅游产业制定和旅游政策导向上起到主导和指导作用。
旅游企业要高瞻远瞩,积极配合,按照市场化运作,合理组织资金、劳动力等进行产业联合和市场开拓。
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泛旅游产业”的联动和协作。
泛旅游产业主要是指除了“吃住行有购娱”等产业外,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业、房地产业、文化业、农业等众多产业。
既要创建强势春节旅游品牌,又要做到旅游产业平衡和谐发展,就需要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农业、会展、体育产业等协同发展。
多元素的吸引结构将推动各产业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很高的附加值,形成”溢出效应”,实现产业聚集优势,促进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1]王尧.传统节日旅游产品开发[J].职业技术.2007,08:68[2]杨春蓉.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价值[J ].商业经济评论.2007,11:20-30[3]黄细嘉,魏伟新.中国节庆旅游研究初探[J ].科技广场.2008,02:6-7[4]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105-108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4(2)我国有大约3000万华人华侨居住在东南亚国家,在基础民众的层面上和这些国家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在这些国家,华人华侨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也占到了65%以上,这样的重要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成为促进这些合作发展的坚定力量。
(3)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东盟的建立提供了模板和借鉴,有了良好的先例,结合区域特征和优势,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是大势所趋。
二、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我国和东盟虽然已经成功的构建了自由贸易区,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经贸发展,但在这些过程的背后依然有很多不好的影响因素:1.相关成员国与台湾的经贸往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敏感问题,其自身为了防止被区域合作排除在外,于是积极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即使东盟国家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小心得顾忌和台湾的贸易关系,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这些国家和台湾的合作规模正在日益扩大,这成为了影响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美国、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的干预因为我国的日用消费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而且在美国、日本、以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市场中对其本地产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在过去,欧美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一股重要势力,现在东南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不可能坐视不管,想必在日后将会有更多的干预和摩擦。
3.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速度震惊了世界,面对着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在自己身旁,东南亚国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危机感,而且伴随着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蜂拥至各个国家的市场,东盟国家更是竞争压力颇大,于是,中国威胁论和投资黑洞论四起,旨在于对中国进行打压。
4.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其实在东盟内部并不是一片太平。
各成员国之间本身就具有相当多的争端,最明显的就是历史遗留下的领土问题,还有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局混乱,民族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东盟贸易自由区一心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影响了区域合作一致性。
三、进一步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脚步的措施与建议在和东盟各成员国合作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扩大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不断规避潜在威胁,这也是各个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旦我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够推动东盟整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更是直接的帮助我国加深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同时带动国内西部建设,为其他地区经济体提供良好的借鉴,正因如此,我们提出下列措施:1.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加入自由贸易区之后,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服务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国内应该不断引导这些行业加大发展力度,增强相关企业的经济与发展实力,另外,应该积极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商讨,以合作发展为主,避免直接性的进入国际市场,以免对国内企业造成伤害,然后更应该建立全新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区域产业合理布局,让不同产业规避某一特定产业的风险,这样也能够优化产业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2.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实现产业互补互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这样的趋势让各种贸易发展更加顺利,贸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帮助各个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改革。
而我国更需要将贸易和投资相结合,避免单方面的经济手段,形成多区域多领域多手段的持续性发展,这样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各个国家内产业间不良竞争的现象,实现双赢甚至于多赢。
同时和东盟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积极开发新资源和新能源,达到资源共享的新高度。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各个自由贸易区之间的依赖程度将会增加,这就使得各个国家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经济发展风险预警与规避体系,共同减少和防范相关风险对本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各个国家可以加强经济安全交流,不断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样能够提升整个自由贸易区的风险控制能力。
4.加强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东盟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和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国家间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我国更应该发挥大国优势,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实力,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合作,开展多国合作交流,针对各国家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减少外界对东盟国家的误解与影响,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
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交通基础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东南亚国家间地形差异不大,可以修筑相邻国家间的公路铁路,开通各大城市的直飞航班,只有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才能不断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同时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落后地区完成现代建设的第一步,再加上后期经济贸易的影响,一定可以加强当地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6.建立快捷方便的区域货币流通体系伴随着各个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增加,同时看到了欧元在欧盟自贸区的成功范例,国家间的金融合作想必必不可少,所以可以尝试整个东盟之间建立全新的以人民币或其他货币为主要货币的流通体系,这样各个国家间的经贸交流可以直接通过人民币结算而不需兑换成各个国家当地的货币再进行换算,这样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有助于提升东盟自贸区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很坎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重重阻力,但是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东盟将会发挥其作为区域贸易区的优势和特点,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1.各成员国间贸易将会大幅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我国的制造业,而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