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74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如何读懂高考题中的古诗词如何读懂高考题中的古诗词在最近几年的重庆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中一般给分为6~7分,题目类型为两个问答题,主要以分析综合为主。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且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笔者经过数十年高中语文教学,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以供学生参考,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诗词阅读第一步。
一、看标题在考场上进行古诗鉴赏,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标题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写作目的。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标题便知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歌极力描写了一番暮雨时分的场景,为送别营造了气氛;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
2.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标题便告知读者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标题明白如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直接告诉我们写作对象是庐山瀑布,从而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
3.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中一个“喜”透露出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此诗更成为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古诗鉴赏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
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
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
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导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二、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1、从常见典故切入。
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有些典故在诗歌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自然有相当普遍的鉴赏意义和命题价值。
2002年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设题的:阅读以下一首唐诗,答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本诗中有许多美点,如题目中的“闻”字在全诗结构中的地位,“暗”字所包含的审美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的艺术夸张等,然而,命题人只选取“折柳”这一点典故切入,其原因,一是它有极深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二是它确实是诗歌的“关键”。
以此命题既可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可使命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考及对全诗感情脉络的审美理解。
2、从动静、色彩切入。
动静结合,色彩调配,是古诗中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一首古诗如果在这些方面比较突出的话,命题人则可以此为切入点设题。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试卷:阅读以下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赞)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萍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漾,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悠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诗进行欣赏。
由于动与静、色彩与色彩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感,所以,鉴赏者较易感知和捕捉,以此为美点切入,可以巧妙的避开难点,设计出比较浅显的、符合考查意图的试题。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我们怎样去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