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表面现象 ch4
- 格式:ppt
- 大小:923.00 KB
- 文档页数:24
ch4与ccl4熔沸点
熔沸点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它反映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
状态变化。
在化学领域,熔沸点的研究对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甲烷(CH4)和四氯化碳
(CCl4)这两种不同的化合物的熔沸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甲烷和四氯化碳的熔沸点。
甲烷是一种
简单的碳氢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它在常温下为气体状态,熔
点为-182.5°C,沸点为-161.5°C。
而四氯化碳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Cl4,它在常温下为液体状态,熔点为-22.9°C,沸点
为76.7°C。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甲烷和四氯化碳的熔沸点存在
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化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所致。
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由于分子中只含有
简单的C-H键,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弱,因此其熔沸点较低。
而四
氯化碳分子中含有四个氯原子,由于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因此分
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导致其熔沸点较高。
除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外,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分子结构和分
子量也对其熔沸点产生影响。
甲烷分子比较小,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因此其熔沸点较低;而四氯化碳分子比较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强,因此其熔沸点较高。
总的来说,甲烷和四氯化碳的熔沸点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不同所致。
通过对这两种化合物熔沸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为化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思考题1. 什么是体系,什么是环境?两者有什么区别?根据两者的关系,可以将体系分为哪几类?答案:体系:我们所选择的研究对象。
环境:在体系周围与体系有关系的物质。
体系分为:孤立体系;封闭体系;敞开体系。
2. 与环境连通的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的系统?为什么?答案:属于敞开系统,此时环境与系统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3. 密闭容器中的化学反应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的系统?为什么?4. 密闭且保温性能绝好的容器中的化学反应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的系统?为什么?5. 什么是等容热效应与等压热效应?两者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它们相等?答案:等容过程的热效应,称等容热效应,Q v = A r U ;等压过程的称等压热效应Q p = AH。
化学反应、相变过程等一般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故手册中列出的有关数据,一般是等压热效应。
对应同一反应,等容和等压热效应A Y U和A Y H m之间有如下近似关系:A Y Hn = A Y L M + A nRT式中A n (或示为)为反应过程中气体物质的量的增量。
6. 能变U 与等容热效应,焓变H 与等压热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7. 能变与焓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它们相等?8. 在下列反应或过程中,Q p与Q v有区别吗?①NH 4HS (s) 273.15K NH 3 (g) + H 2S (g)②H2 (g) + Cl 2 (g) 273.15K 2 HCl (g)③CO2 (s) 195.15K CO2 (g)④AgNO 3(aq) + NaCl (aq) 273.15K AgCl(s) + NaNO 3(aq)9. 下列反应中,哪些反应的H ~ L ?①2H 2( g) +O2( g) == 2H 2O( g)②Pb(NO 3)2 +2KI (s) == PbI2(s) + 2KNO 3 (s)③NaOH(aq) + HCl(aq) == NaCl(aq) + H 2O (l)④CO2(g) + NaOH(s) == NaHCO 3(s)10. 什么是状态函数?状态函数有什么特点?Q、W、H、U、S、G 中哪些是状态函数,哪些不是?答案:体系的性质是由体系的状态确定的,这些性质是状态的函数,称为状态函数;11. 上题的状态函数中,哪些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请说明其物理意义。
一、选择题1.浸润现象和不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下列几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银不能浸润玻璃,说明水银是不浸润液体B.水可以浸润玻璃,说明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C.脱脂棉球脱脂的目的,是使它从不能被水浸润变为可以被水浸润D.建筑房屋时在地基上铺一层涂着沥青的纸,是利用了毛细现象2.如图所示,两端开口、内径均匀的玻璃弯管竖直固定,两段水银柱将空气柱B封闭在玻璃管左侧的竖直部分,左侧水银柱A有一部分在水平管中。
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右管缓缓注入少量水银,则稳定后()A.右侧水银面高度差h1增大B.空气柱B的长度减小C.空气柱B的压强增大D.左侧水银面高度差h2减小3.如图所示,两端开口、内径均匀的玻璃弯管竖直固定,两段水银柱将空气柱B封闭在玻璃管左侧的竖直部分,A侧水银有一部分在水平管中.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右管缓缓注入少量水银,稳定后()A.右侧水银面高度差h1减小B.空气柱B的长度不变C.空气柱B的压强增大D.左侧水银面高度差h2增大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下列哪些过程,其压强有可能回到初始压强的是()A.先等温压缩,后等容升温B.先等容降温,后等温膨胀C.先等容升温,后等温膨胀D.先等容升温,后等温压缩5.为了行驶安全,汽车轮胎在冬季和夏季的胎压应有差异。
按照行业标准,冬夏两季的胎压分别为2.4atm和2.2atm。
某地冬季路面的平均温度为7℃,夏季路面的平均温度为57℃。
为了使胎压与标准一致,夏季来临时要给车胎放气。
假设车胎密闭性良好,放气过程缓慢,且忽略放气前后车胎容积的变化。
则放出的气体与胎内剩余气体分子数目的比值为()A .27B .29C .77607D .776846.如图所示为一体积不变的绝热容器,现打开排气孔的阀门,使容器中充满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的理想气体,然后关闭阀门。
开始时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为0300K T =。
现通过加热丝(未画出)对封闭气体进行加热,使封闭气体的温度升高到1350K T =,温度升高到1350K T =后保持不变,打开阀门使容器中的气体缓慢漏出,当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再次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时,容器中剩余气体的质量与原来气体质量之比为( )A .3:4B .5:6C .6:7D .7:87.液晶属于A .固态B .液态C .气态D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中间态8.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表面张力是液体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B .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液面,指向液体内部C .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平行D .因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密集,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9.在两端开口的弯管内用两段水柱封闭了一段空气柱,A 、B 、C 、D 四个液面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现将左侧试管底部的阀门K 打开,释放掉少量水后立刻关闭阀门,A 、B 、D 液面相对各自原来的位置下降的长度A h ∆、B h ∆和D h ∆之间的大小关系为A .A B D h h h ∆=∆=∆ B .A B D h h h ∆>∆>∆ C .A B D h h h ∆=∆>∆ D .A B D h h h ∆>∆=∆ 10.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越高,则该物体内所有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一定越大B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颗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1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壶热水的内能一定比一湖冷水的内能大B.当温度等于0℃时,分子动能为零C.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势能为零D.温度相等的氢气和氧气,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12.如图所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用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保持温度不变,把管子以封闭端为圆心,从开口向上的竖直位置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可用来说明气体状态变化的p-V图像是()A.B.C.D.13.关于气体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质量成正比B.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密度成正比C.气体的体积就是所有分子体积的总和D.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质量、密度和分子体积无关,只决定于容器的容积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拉伸橡皮筋时,分子间引力增大、斥力减小B.水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水分子间没有空隙C.0 ℃的冰与等质量的0 ℃的水的内能相等D.飞行的宇宙飞船中的水滴呈球形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缘故15.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对应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是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示意图,认为油酸薄膜厚度等于油酸分子直径B.乙图是研究布朗运动实验时,观察得到的花粉小颗粒的运动轨迹C.丙图是模拟气体压强产生机理的实验,说明气体压强是由气体重力引起的D.丁图是蜂蜡涂在单层云母片上融化实验,说明云母片的导热性能各向同性二、填空题16.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开始,经历过程①、②、③、④到达状态e 。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现象引言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氯气(Cl2)则是黄绿色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甲烷与氯气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即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
本文将介绍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现象。
取代反应的基本原理取代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在取代反应中,一个原子(通常是氢原子)或一个基团从一个分子中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所取代。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也符合这个基本原理。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可以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CH4 + Cl2 -> CH3Cl + HCl在这个反应中,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氯甲烷和氯化氢。
取代反应的现象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反应物初始状态:甲烷和氯气在反应物初始状态下分别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反应物通常以气体形式存在。
2.反应过程:在反应开始时,甲烷和氯气分子发生碰撞。
由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能量大于反应的活化能,反应开始进行。
3.反应速率: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速率通常较慢,需要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
4.生成物:在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中,生成的氯甲烷和氯化氢具有不同的性质。
氯甲烷为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氯化氢为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5.反应条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需要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进行。
通常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以获得较理想的反应效果。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和解离:甲烷和氯气分子先吸附到反应物表面,并解离为碳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
2.反应物表面反应:碳原子和氯原子在反应物表面发生反应,形成氯化甲烷的中间体。
3.中间体解离:氯化甲烷的中间体进一步解离,生成氯化氢和甲基自由基。
4.自由基反应:甲基自由基与氯原子再次发生反应,生成氯甲烷和氢原子。
取代反应的应用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甲烷的变色反应
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及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通常情况下,甲烷并不会发生变色反应,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不易与大部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颜色变化。
甲烷的反应主要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和卤化反应等。
在燃烧反应中,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一个典型的氧化反应,会产生热量。
在氧化反应中,甲烷可以与某些氧化剂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在卤化反应中,甲烷可以与卤素(如氯、溴)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然而,这些反应都不会导致甲烷本身或反应产物的颜色发生变化。
因此,甲烷并没有所谓的“变色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因此,在处理甲烷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甲烷的性质总结范文甲烷是化学式为CH4的有机化合物,是最简单的烷烃。
它是无色、无臭、可燃的气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为沼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甲烷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这种分子结构使得甲烷具有一系列的特性和性质。
首先,甲烷是一种无色且无臭的气体。
这是由于甲烷的分子结构对光的吸收非常小,所以在可见光范围内无法感知到颜色。
而且,甲烷的分子中没有任何含氮或含氧的官能团,因此也没有特殊的味道或气味。
甲烷还具有低密度和低溶解度的特性。
由于甲烷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因此甲烷的密度非常低,比空气轻,能够漂浮在空气中。
此外,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溶解度约为水的20倍,这也使得它在水中不易溶解。
此外,甲烷还具有低反应性和不稳定性。
甲烷中的碳-氢键非常强大,使得甲烷的反应性很低,很难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
甲烷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产生CO2和H2O,而在高温或高压下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和氢气。
甲烷还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由于甲烷中的碳-氢键非常稳定,相对于其他烃烃烃而言,甲烷因此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和分解。
这也使得甲烷在许多工业应用中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学中间体。
最后,甲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它是沼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由地下生物质的分解或化石燃料的降解产生的。
此外,甲烷也被发现存在于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和人类活动中的排放中。
总之,甲烷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化合物。
作为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甲烷具有可燃性、低密度和低溶解度等特点。
它的分子结构稳定且不容易反应,同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对于理解和应用甲烷,其性质的总结对于了解该化合物非常重要。
标准状况下的甲烷和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天然气体,是烃类烷烃的一种。
在标准状况下(温度为20摄氏度,压力为1大气压),甲烷是一种气体。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标准状况下的甲烷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甲烷的化学性质。
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烷烃,也是最丰富的天然气之一。
甲烷是一种稳定的分子,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标准状况下,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气体。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物理性质。
在标准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较强的易燃性。
它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以漂浮在空气中。
在标准状况下,甲烷的沸点为-161.5摄氏度,熔点为-182.5摄氏度,因此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
此外,甲烷具有较好的热导性和电绝缘性,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再者,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甲烷的来源和用途。
甲烷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天然气体,主要由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生。
它是一种清洁的燃料,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家庭生活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此外,甲烷还可以被用作化学原料,用于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甲烷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利用。
作为一种化石燃料,甲烷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甲烷的利用和管理,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保护环境和地球。
综上所述,标准状况下的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甲烷的性质和特点,加强对其的管理和利用,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对甲烷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一些帮助。
油层物理学答案【篇一:油层物理课后习题答案】合物的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
气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如下:ch4?40%,c2h6?10%,c3h8?15%,c4h10?25%,c5h10?10%。
解:按照理想气体计算:2.已知液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c3h8?10%,c4h10?35%,c5h12?55%.将此液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
解:3.已知地面条件下天然气各组分的体积组成:ch4?96.23%,c2h6?1.85%,c3h8?0.83%,c4h10?0.41%, co2?0.50%,h2s?0.18%。
若地层压力为15mpa,地层温度为50oc。
求该天然气的以下参数:(1)视相对分子质量;(2)相对密度;(3)压缩因子;(4)地下密度;(5)体积系数;(6)等温压缩系数;(7)粘度;(8)若日产气为104m3,求其地下体积。
解:(1)视相对分子质量mg??(yimi)?16.836(2)相对密度gmgma16.8360.580552 29(3)压缩因子 pr?p15t50?273??3.244 tr1.648 pc4.624tc196.02(4)地下密度mpmg15?16.836?g=111.95(kg/m3)vzrt0.84?0.008314?(50?273)(5)体积系数vgfvgscznrtpt0.101325273?50pz?sc0.84?6.255?10?3(m3/标m3)nrtscptsc15273?20pscbg?(6)等温压缩系数1.6480.523.244cg?cgrtrpc?tr=0.52=0.068(mpa?1)4.624?1.648(7)粘度0.01175016.8361.6481.43.244gg/g1g11.40.01170.01638(mpas)(8)若日产气为104m3,求其地下体积。
vgf?bgvgsc?6.255?10?3?104?62.55(m3)4.知常压下天然气各组分的体积组成:ch4?87.0%,c2h6?4.0%,c3h8?1.0%,c4h10?0.5%, n2?7.5%。
第七章 表面现象一、表面现象表面现象是研究具有巨大表面系统的物理化学。
由于系统的表面层分子和相内部分子的处境不同,引起了表面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表现出各种表面现象。
1.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和表面张力 (1)比表面吉布斯函数nP T A G ,,s ⎪⎪⎭⎫⎝⎛∂∂=γ 物理意义:定温定压及组成一定的条件下,每增加单位表面积使系统增加的吉布斯函数;它的含义是,系统单位面积表面层分子比同量的相内分子超出的吉布斯函数。
(2)沿着与表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线段上的表面紧缩张力,称为表面张力。
lF 2=γ 它平行于水平液面,在边界上指向液体内部。
(3)比表面吉布斯函数和表面张力的数值相等,量纲相同,物理意义不同。
(4)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B B,,,,s n p A n p T T A S ⎪⎭⎫ ⎝⎛∂∂-=⎪⎪⎭⎫ ⎝⎛∂∂γ 2.润湿(1)根据接触角来判断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能力: θ<90º,润湿;θ=0º,完全润湿;θ>90º,不润湿;θ=180º完全不润湿。
(2)根据杨氏方程lg sl s g ----=γγγθcos 3.弯曲液面现象(1)附加压力——拉普拉斯方程rp γ2=∆ 其方向总是指向曲率中心(2)微小液滴的蒸气压——开尔文公式rRT M p p r ργ2ln= (3)毛细现象grh ρθγcos 2=4.气——固吸附,朗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式bpbpΓΓm+=1 5.溶液的表面吸附和表面活性剂 (1)吉布斯吸附等温方程式cRT c Γd d γ-=(2)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能显著地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结构为即含有亲水基,又含有亲油基,称为两亲性分子。
二、习题10.2 在293.15K 及101.325kPa 下,把半径为1×10-3m 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9的小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的表面吉布斯函数变为若干?已知293.15K 汞的表面张力为0.470N •m -1。
实务基础知识必考(一)燃烧(2)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燃烧物形态:(一)气体燃烧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709.1~810.4kPa。
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两种方式。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二)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可燃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产生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产生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1化工基础知识题库一、选择题1、反响物浓度增大,反响速度常数K 值C。
A. 增大B.减小C.不变。
2、温差法计算热负荷的公式,适应于载热体在换热过程中B。
A. 有相变但无温变B.无相变但有温变C.既有相变又有温变。
3、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积的流体质量称为B。
A. 质量流量B.质量流速C.体积流量。
4、压力A有碍于吸取过程的进行。
A. 增大B.降低C.不变。
5、润滑油的质量指标中,酸值越A,质量越好。
A. 低B.高。
6、仪表输出的变化与惹起变化的被测变量之比为仪表的C。
A. 相对误差B.矫捷限C.矫捷度。
7、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是控制作用不断战胜B的过程。
A. 随机影响B.搅乱影响C.设定值变化。
8、选择被控变量原则为C。
A. 多值对应关系B.被控变量变化矫捷大C.单值对应关系,工艺合理性,被控变量变化矫捷度大。
9、相对压强的负值为C。
A.表压 B.绝压 C.真空度 D.大气压10、气体密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什压降温,气体密度A。
A. 增大B.减小C.不变11、流体的粘度愈大,它的流动性就B。
A. 愈大B.愈小C.不变12、离心泵的叶轮能提高液体的C。
A. 静压能B.动能C.静压能和动能13、一个满足生产要求的换热器其传热速度D热负荷。
A. 大于B.小于C.等于D.等于或大于 C.小于或等于14、好多试考据明,雷诺系数在2000~10000 流动种类为C。
A. 层流B.湍流C.过渡流。
15、两种流体在环热器内,两侧分别以相同的方向流动称为A。
A. 并流B.逆流C.错流D.折流16、在流体输送过程中,冬天战胜的阻力B夏天战胜的阻力。
A.小于 B.大于 C.等于17、好多化学反响中采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响中起到的作用是A。
A. 增加正反响速度B.降低逆反响速度C.改变化学平衡D.降低反响活化能,增大正、逆反响速度。
18、将过热蒸汽冷却当温度降至必然值时混杂气开始冷凝,产生第一滴液体,相应的温度称为C。
甲烷与水的简化反应机理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用途。
与水反应是甲烷的一种重要反应,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进行的。
甲烷与水分子之间发生弱的吸引力作用,使它们靠近并形成一个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是由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所稳定的。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物理吸附。
接下来,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甲烷分子的一个氢原子被水分子的一个氧原子取代。
这个反应可以看作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产生的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变弱,使它们从复合物中分离出来。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物理解吸。
总的来说,甲烷与水的简化反应机理可以概括为甲烷分子物理吸附到水分子上形成复合物,然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最后复合物分解得到产物和原始物质。
这个反应过程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于生命的产生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个简化反应机理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甲烷与水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样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对这个反应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