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西游记》及“借景抒情”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阅读理解第四章名著阅读第二部《西游记》主要内容素材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上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忽然有一日崩裂,里面出现一只石猴。
该猴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而被群猴拜为“美猴王”。
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
悟空从祖师那里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受众师兄弟的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师门。
悟空回到花果山,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
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官封弼马温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
悟空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晓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玉帝派托塔天王率领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又令李天王率天兵捉拿悟空,双方争持不下。
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相助,最后悟空被擒。
被擒后,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被置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观音指化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将悟空解救,并收为徒弟。
唐僧、悟空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得避火罩罩住唐僧,火烧禅院。
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
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不能取胜后去请观音帮忙,观音变作白衣秀士,诱黑熊怪服下由悟空变化而成的仙丹,最终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的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
四大名著系列第二讲西游记之风景奇幻1.吴承恩:(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怀安山阳人(江苏淮安)。
《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官至县丞,后辞。
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2.《西游记》的主题内容1)主题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代,或说是炼丹、或说是证道、悟道;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认为是滑稽小说,鲁迅同意“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因为战争研究沉寂;第三阶段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毛泽东以伟人之尊,把《西游记》纳入阶级斗争范畴,风靡全国;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时期。
学者开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研究这本伟大的小说。
有的认为是追求理想,有的认为它是童话,有人说它是一部谈论社会哲学等问题的密码,是百花齐放的时期。
2)关于主题的不同说法●修心养性之书●传华严心法之作●阐扬儒家学说●悟道之作综合以上各种说话,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西游记》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根本无法用单一的意念去概括这本长篇巨著的主题思想。
论者拈其一点,加以发挥,往往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用一个比较宽松的范围去讨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会更加客观,像胡光舟提出的正邪之斗;刘勇强所谓反映松动的文化现象;林庚的配合“童心说”,都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
丰富的社会内容;现实的社会矛盾;人民惩恶扬善的愿望。
佛道之争:沙和尚出工不出力;八戒只是使者;沙僧封为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
3.《西游记》的艺术特点1)塑造形象的手法:人、动物和神的混合体,亦即是社会性、生物性和神异性的巧妙融合。
2)奇特的想象: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人神可以对话;动植物成精,成童话世界。
3)喜剧性:书中的喜剧效果大部分由八戒和行者身上获得。
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讲解
《西游记》第二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的来历和他的学艺过程。
孙悟空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他因为勇气和智慧成为了猴王。
后来,他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踏上了拜师学艺的旅程。
他历经艰险,最终找到了菩提祖师,并在那里学习了七十二变、筋斗云和长生不老之术。
在学习期间,孙悟空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勇气,但也因为调皮捣蛋而受到了菩提祖师的惩罚。
最终,他学会了所有的技能,却因为在师兄弟面前卖弄而被菩提祖师赶出了师门。
回到花果山后,孙悟空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受到了妖怪的威胁,于是他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最终打败了妖怪,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这一回主要展现了孙悟空的勇气、智慧和天赋,也为他日后的西天取经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讲写景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知识梳理:一、写景类文章: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四点: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起来说桂林山水美如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五段就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国安邦”。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西游记》
【教材出处】统编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与跳读)。
【作者简介】吴承恩,明朝注明小说家。
【作品主题】《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章回体神魔小说,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小说赞扬了孙悟空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统治阶级昏庸残暴,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人物辨识】
【情节辨识】
【与其他名著的勾连】。
第二讲《西游记》及“借景抒情”一、中考必备文学常识之《西游记》1. 故事梗概:《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2. 主要人物:素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3. 精彩片段赏析: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本领大增,自称“美猴王”。
便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如意金箍棒”。
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
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
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
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
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可根据课堂氛围和时间,让学生分享。
4. 四大名著(主要掌握作品对应的作者、故事梗概等)吴承恩《西游记》(略)施耐庵《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江苏兴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第二讲《西游记》及“借景抒情”
一、中考必备文学常识之《西游记》
1. 故事梗概:《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2. 主要人物:素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
3. 精彩片段赏析:
孙悟空大闹天宫
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本领大增,自称“美猴王”。
便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如意金箍棒”。
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
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
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
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
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可根据课堂氛围和时间,让学生分享。
4. 四大名著(主要掌握作品对应的作者、故事梗概等)
吴承恩《西游记》(略)
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江苏兴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曹雪芹《红楼梦》
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为背景,描写了宝玉、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孤女林黛玉父母双亡,从扬州投奔外祖母贾府太夫人,在荣国府的长期的生活中,与宝玉志趣相投产生了爱情。
但她不流俗、不苟且的叛逆性格,不受贾家统治者的欢迎,加之族寒势孤,在政治、经济上毫
无依傍,在激烈微妙的婚姻角逐中,只能归于失败。
而宝钗在才学容貌上与黛玉旗鼓相当,思想、性格又符合封建礼教规范,还有薛家的强大后盾,最终实现了“金玉良缘”。
宝玉与黛玉心心相印,但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
在宝玉成亲当晚,黛玉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遁入空门。
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二、“借景抒情”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方式
1. 借景抒情概述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