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词类
- 格式:ppt
- 大小:748.5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三章——语法(教材上是第四章)本章学习要点:1、语法的定义和语法单位;2、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3、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4、语言的结构分类;5、构词法和构形法;6、语素和词;7、词类;8、句法结构;9、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10、句式转换;11、语法的发展。
语法一章是整个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点,本章内容多,而且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我们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章还要涉及到相关外语知识的应用,我们的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而不是汉语,尽管我们是以汉语为主,但有些现象,是汉语所没有的,比如形态变化问题、单数复数问题、比较级、时态等等,如果没有外语实例,那就无法说清楚,也很空泛,这就无法回避外语。
第一节语法概说一、什么是语法(教材上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直接找不到。
但是,我在讲语言的定义的时候讲过。
)语法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变化规则与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前者是词法,后者是句法,词法和句法合称语法。
把语法分成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是西方传统语法学提出的一种切分方法,是西方语法研究的传统做法。
事实上这两部分并不能截然分开,特别是在汉语这样的语言里更难截然分开。
不过,我们的语言学概论不是汉语概论,应该适应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传统,词法和句法分开,是各国语法研究学者都普遍接受的。
词法:语法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变化规则与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这个定义跟我们以前接触到的关于语法的定义不一样。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见该书下册第1页)原因主要就是在这个“词的变化”上。
词的构成我们比较熟悉(现代汉语告诉我们:语素构成词,词和词组构成句子),词的变化我们还不太熟悉和明确。
词的构成我们学习汉语时就懂了,但词的变化就必须要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例子才能说得清楚。
因为汉语中词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它比较单一,只有极少数的词有词缀。
比如,book和books,这就是词的变化,汉语就没有shu和shus的变化,也没有“书们”的说法。
《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一、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的本质(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99年填空)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98年大题)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01年大题)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
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5.语言的构成(1)底层:音位。
音位和音位组合成音节——语言符号的形式部分(01年填空)(2)上层: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结构语素→词→句子★6.符号的组合关系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的特点。
符号和符号前后依次相接组合起来,好似一个链条,环环相扣。
汉语语法范畴
汉语的语法范畴包括词类、短语结构、句法结构和语序等方面。
下面是具体介绍:
1. 词类:汉语词类主要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每个词类都有不同的词性和语法
用法。
2. 短语结构:汉语的短语结构通常由一个中心词和其修饰语
组成,例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
短语结构
在句子中起到修饰、补充或限定的作用。
3. 句法结构:汉语的句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
主谓补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的
排列顺序会影响句子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4. 语序:汉语的语序有固定和灵活两种。
固定语序是指一些
常见的句子结构的成分排列顺序固定,例如“主谓宾”和“主谓补”结构。
灵活语序是指成分的排列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例如“主谓”结构、状语的位置等。
汉语的语法范畴包含了词类、短语结构、句法结构和语序等
方面,这些范畴共同决定了汉语句子的组织方式和语法规则。
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及语法范畴主讲人吴锋文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两者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语法学的核心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没有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也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
例如:形容词的重叠式:高高、慢慢:语法形式(重叠式)一一语法意义(程度高“很”)猩猩、妈妈(重叠式)一一不是语法形式,因为不能表示什么语法意义很高(程度高)一一因为不是通过语法形式而是通过语汇形式表示的,因而这种“程度高”不是语法义而是词汇义。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非一一对应的,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不同的语法形式又可以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
例如:红烧鱼块(偏正;动宾)安排好工作(动宾一偏正;动补)我的朋友、我朋友(偏正)都是NP也不VP、真是的(责怨义)(二)语法形式1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也叫语法手段,它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
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
显性的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重叠、词缀以及各种语音手段。
例如:我笑一一笑我西瓜甜一一甜西瓜班长和副班长一一班长或副班长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例如:鸭蛋大鸡蛋大什么大鸡蛋很丄(主谓)鸡蛋大多大像鸡蛋那么大(偏正)鸡不吃了(受动;施动)2、显性语法形式主要有语序、辅助词、词缀、内部屈折、重叠、重音、语调、异根式、零形式等形式。
(1)语序^_指的是用词在句子中排列顺序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我看书。
(SVO )日语:我书看。
(SOV) 看我书(VSO )古汉语和现汉语: 状语语序V+0+ 于+L封禅于泰山北败晋兵于河上定语、状语语序—中心语:我们正在操场打篮球。
we re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ground人称格的区分:动词前主格、动词后宾格」laugh —laugh at me(2)辅助词:专门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形式和意义是语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book-books;我打-打我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体现的意义。
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二、语法形式的几种主要手段(一)什么是语法手段?book-books foot-feet go-went ——语法形式词形变化——语法手段定义:语法手段是语法形式的类。
book-books 我打-打我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
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二)词法手段: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
1、词形变化: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附加:book-books talk-talked-talking-talks slow-slower-slowest 定义:给词加上词尾(2)屈折:tooth-teeth make-made bring-brought定义: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3)异根:go-went be-is-am-was I-me we-us good-better定义: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2、词的重叠:看-看看,敲-敲敲,游泳-游游泳;大-大大(的),清楚-清清楚楚,喷香-喷喷香;天-天天,件-件件。
定义: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二)句法手段:选词、语序、虚词和语调。
1、选词:读书-好书定义:通过选择可以组合的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语序:通过改变词语的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3、虚词:我说-对我说,我的爸爸-我和爸爸定义: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4、语调:他去。
——他去?(陈述语调与疑问语调的不同)/ 他去。
——他去。
(句重音不同)定义: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句重音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三)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
1、综合性语言: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这种语法手段的语言,例如俄语、德语。
现代汉语语法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概括词&个体词p35概念词:对具体词的概括(个体词通过同一性抽象概括后得到的词)概括词:出现在言语中的具体的词(具体存在的,处于一定语言片段,一定语法位置上的一个一个的词你喜欢什么花?随便花。
2.语法意义&概念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单位在组合和聚合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意义,是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词中表达概念的部分,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概括并反映在语言中的意义。
“农民”语法意义:表示事物概念意义: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3.区别词成分词&非成分词状态词区别词(非谓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区别性特征、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只能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
成分词:成分词是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是成分词非成分词:非成分词是不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词,通常是虚词状态词(状态形容词):单纯表示性质,如“好、坏、伟大、勇敢等”,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4.自动词&他动词(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行为自动词:表示不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也称不及物动词。
如“游泳,休息、结婚”行为自动词不能带对象宾语,只能带处所宾语或施事宾语。
“王冕死了父亲”行为他动词:表示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也称及物动词,可带对象宾语,如:听、看等。
5.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能够单说单用,是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如“美”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不能单说单用,如“者”6.体词&谓词朱德熙认为,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体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谓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同时也能做主语和宾语。
一种以体词性词语为中心语的定中偏正词组,一种是以谓词性词语为中心语的状中偏正词组。
名词解释1、语法:语言中的词语之间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2、语法形式:语法成分中能够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
3、语法意义:凡是语言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
4、语意意义:一个词所发生的形式变化,又称屈折变化。
5、后缀:附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
6、形态:能够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7、狭义形态:同一词在不同功能上的语法形式的屈折变化,又称构形法形态。
8、语法范畴:词法内语法意义的归类与概括。
9、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不是逻辑概念上的分类。
10、主语:就是位于句子前半部的被陈述对象。
11、宾语就是谓语动词(述语)后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12、谓语:位于句子的后半部(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
13、扩展:是拉长语言单位的长度。
使一个语言片段由简单到复杂。
14、紧缩:即缩小语言单位的长度。
使一个语言片段由复杂到简单。
15、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的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
16、狭义同构:要求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词的排列次序相同,词类一一对应,层次构造也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也同。
即要求功能与层次全面对应17、广义同构:两个语法形式其基本结构相同。
18、同一性原则:指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中相对应的实词或实词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19、语法条件限制:语法上的某些差别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20、语音条件限制:音节的多少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21、三向谓词:指可以与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组合的谓词。
22、位移动态义:这是一种与句式相关的类别。
包含两个特征:一是核心动词具有[+位移]语义特征,一是具有表源点或终点的名词项。
23、语义格:句子中与谓词相关联的项,组合后产生一种语义关系,称为语义格。
24、非意志动态义:指句子动作行为非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动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