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导学案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 5单元-17 原毁[基础稳固层次( A )]1.以下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 .几乎(j ǐ)惟懼(jù)..懒惰 (d ài).B.通衢 (q ú).诋毁(f ěi).C.忌妒(j )ì.论述(ch ǎn).D.爱憎 (z ē nɡ ).满意(ch èn).【分析】 A 项,“几”读尧舜(y áo).应该(y ìnɡ).软弱(nu ò).栩栩如生 (qi ào).揣摩(chu ǎi).清廉(li n)á.苛刻(k ē).jī; B 项,“应”读 yīnɡ;C 项,“ 肖”读 xi ào。
【答案】 D2.以下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弊端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大家待其身大家:很多人..【分析】大家:一般人。
【答案】 D3.以下加点词的话用种类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是 ()A.故人乐为善.B.若乃卑轩洞开.C.即其新不究其旧.D.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分析】 A 、C、D 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B 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B4.以下各句的文言句式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是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B.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C.将有作于上者D.能有是,则足为良人矣【分析】 A 、B、D 项,都是判断句, C 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阅读提高层次( B)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 5~8 题。
原道 (节选 )韩愈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仁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17 原毁一、读准字音怠.(dài) 懼.(jù) 舜.(Shùn) 懦.者(nuò) 二、辨识通假(1)强者必说于言(说,同“悦”)(2)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懼”同“惧”,害怕)三、一词多义(1)能⎩⎪⎨⎪⎧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动词,能够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动词,学到,掌握(2)病⎩⎪⎨⎪⎧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名词,缺点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忧虑及病.,又无药可医动词,生病 (3)闻⎩⎪⎨⎪⎧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词,名誉,声望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秦昭王闻.之动词,听到 (4)善⎩⎪⎨⎪⎧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名词,好事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动词,擅长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友善,交好 (5)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动词,进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动词,治理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动词,学习 (6)用⎩⎪⎨⎪⎧ 其用.不足称也名词,本事,才能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动词,采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动词,任用兵精足用.名词,物资(7)约⎩⎪⎨⎪⎧其待人也轻以约.形容词,简明,简要约.车百余乘动词,置办与诸将约.动词,订约,约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副词,大约 (8)其⎩⎪⎨⎪⎧ 其.责己也重以周人称代词,指古之君子其.人不足称也指示代词,“那”或“这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9)以⎩⎪⎨⎪⎧ 其责己也重以.周连词,表并列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外以.欺于人连词,表修饰则修文德以.来之目的连词,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10)为⎩⎪⎨⎪⎧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动词,做是足为.艺人矣动词,是霓为.衣兮风为马动词,当作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为.张辽等所袭介词,被 (11)乃⎩⎪⎨⎪⎧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判断词,是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四、词类活用(1)故人乐为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 (2)即其新.不究其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的表现、旧的表现) (3)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事) (4)己未有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优点) (5)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6)早夜..以思(名词作状语,从早晨到夜里) (7)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五、古今异义(1)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有技能的人。
[精彩导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不但是唐宋时期散文创作的高峰,而且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被奉为散文的正宗。
八大家散文具有高尚的政治理想,美好的人生乐趣,形式优美,语言鲜明生动,许多经典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韩愈、苏洵、柳宗元、王安石四颗璀璨的明星,至今仍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文章,有的是儒学传统的重新发现与回归、人格与学术的互动,有的是政治智慧与战争艺术的彰显,都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核心命题,同时也凸显了作者的文化心态与人格魅力。
他们的文章流传千古,他们的思想光照万代。
[文体知识]韩愈与古文运动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倡导和推动。
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学“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极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
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平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
甚至,他以追上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
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散文理论,特别是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增添了许多新的更为合理的内容。
而古文运动获得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的许多富于个性、才情的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
同时,他大力提倡和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第17课原__毁唐风宋韵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第17课 原 毁当今之人因懒惰、嫉妒而“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岂不让人痛心?长此以往,人才怎还会被尊重,被爱护?士人怎还会去反思,去律己?韩愈先生对当时社会人心的揭露可谓直击要害,入木三分。
士人要做的,正是返古思今,如曾子一般“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识链接背景资料韩愈提倡儒家的学说,反对当时很有势力的佛、老思想。
在文学上提倡古文,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唐初文章承六朝之后,尚骈俪,病纤弱。
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文风,但是直到中唐还没有获得较大的效果。
所以韩愈积极提供古文,主张学习三代两汉的文章。
又说学习古文,应当“师其意不师其辞”,做文章应当“词必己出”。
韩愈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伟,奥衍宏深。
在他和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倡导下,终于把文体从骈俪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古文的基础。
本文即针对当时不正常的为人之风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文白对照古 之君子,其 责 己 也重以周 ,其 待 人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也轻以 约。
人既宽容又平易。
⎣⎢⎡君子:本为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旧时剥削阶级具有本阶级道德的人。
其责己也重 ⎦⎥⎤以周: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
以,连词,而。
轻以约:宽容而平易。
重 以周,故 不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怠;轻以 约, 故 人乐 为善。
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乐意做好事。
⎣⎢⎡重:严格。
周:全面。
故:所以。
怠:怠惰,⎦⎥⎤懈怠。
故人乐为善:所以别人乐意做好事。
闻 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他们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讲仁德讲义气;他们探求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于是就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 能 是,而我乃不能是?”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吗?”⎣⎢⎡闻:听说。
仁义:仁德义气。
求其所以为舜者:探求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
即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所以,……的原因。
⎦⎥⎤彼:他。
原毁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在谈“今之君子”时却作了一个颠倒,变为“责人”、“待己”,一字之差,效果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
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等等。
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
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
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洁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2.文章第三段对全文来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三段揭示出人们的思想根源之所在,也挖掘出产生此种心理的内在机理。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句是根源所在。
可以说本段是前两段的延伸和深化。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在论述比较了古今君子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之后,在结尾提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实,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之所在,也是作者儒家入世理想的积极体现,即为国为民而忧时忧世的思想体现。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就:仿效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究:探究【解析】究:追究。
第17课原毁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选自高考学习网)雨之情,几人能看得透,看得彻?能有几人像韩愈这样的诗人,写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呀!我想把雨来赞颂、来歌唱。
是否有人曾像我一样,对雨有独特情殇。
那是一帘无私的春雨,真诚守护着万物;那是一帘匆匆的夏雨,成为夕阳下美丽的风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刚刚读完您的大作《马说》,感慨良多。
您在文中用千里马的遭遇控诉了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声讨了封建社会中“世豪摄高位,英俊沉下潦”极不合理的现象。
您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名句至今广为流传。
仔细想来,“奴隶人”自然不能相好千里马,但即使有了伯乐,也未必能彻底解决“相马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17 原毁自己就是一个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新大陆。
前提是,你要信任你自己,你要在自己身上安顿下来,发现人也可以活在自己身上,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
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不必感到重要的事情正在你身外发生,重要的东西正在离你越来越远。
对于你来说,没有比你存在于这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比你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重要的了。
你无须将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寄生于别人篱下,从别人那里寻找起点和力量。
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不要恐惧自己身上的力量突然丧失,担心哪一天自己身上的河水干涸,自己的大地枯萎,种子不能发芽,灵感不知去向。
你的根基正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心灵中肥沃的土壤正有待开发。
于是,大作家托马斯·曼在流亡瑞士期间,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括:让自己深入内心地沉静工作……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没有其它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保持勇敢与耐心。
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上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便没有前进。
当一个人体验自己,体验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他才能体验到别人身上的好东西。
他将自己当作宝贝,他也能够将别人当作宝贝。
相反,他若是习惯于践踏自己,自暴自弃,那他就会倾向于践踏他人,无视他人。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赏读:先去实践想要说的话,等到做到了然后才把它说出来。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赏读: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赏读: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原毁》教案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疏通课文第一段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责:责备,要求。
›重:严格。
›周:周密、全面。
›待:对待,要求›轻:宽容›约:简少。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就愿意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求:寻求。
›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是:这样。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以:而,连词,表修饰。
›就:追求,仿效。
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第17课原毁1.通假字(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同“惧”,害怕。
(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同“悦”,高兴。
2.古今异义(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曾经试验。
今义:试验,试。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有技能的人。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
3.一词多义(1)病⎩⎪⎨⎪⎧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亮疾病.,卒于年:病加重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 (2)善⎩⎪⎨⎪⎧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好事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3)乃⎩⎪⎨⎪⎧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却圣主乃.吾辈共事之主:是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4)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他去其.不如周公者:那些 4.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故人乐为善.:好事。
②详,故人难于为善.:好事。
③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好事。
④己未有善.:长处。
⑤即其新.不究其旧.:现在;过去。
(2)形容词作动词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②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擅长。
(3)名词作状语①早夜..以思:从早晨到夜里。
②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对外;对内。
5.文言句式(1)外以欺于人:状语后置句。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
(3)懦者必说于色矣:状语后置句。
(4)而以圣人望于人:状语后置句。
(5)某良士,某良士: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2)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17、原毁-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时期散文的发展特点;2.掌握《唐宋散文选读》中的《原毁》;3.通过学习《原毁》使学生加深对自然的感知和认识;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重点讲授唐宋时期散文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唐宋散文选读》中体现出来的第一篇文章——《原毁》。
1.唐宋时期散文的发展特点唐宋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
唐代散文风格多样,有文言文、白话文、骈文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宋代散文则更多关注于文学艺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化繁为简、朴素自然。
2.《原毁》教学2.1 作者简介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字君实,号梅屋。
明清时代有“杨万里山水甲子”之誉。
杨万里从小耳濡目染,酷爱自然风光,有“山水先生”之称。
《原毁》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有着独特风格和新思想的佳作。
2.2 文章内容《原毁》是一篇自然美赞颂文,以描写景色为主,塑造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
文章中,杨万里描绘了他眼中的“原毁”——梅林,并借助造物主的语言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赞美梅林的美丽、神秘和意义。
2.3 文章分析《原毁》反映了宋代散文的特点,即以自然为主要写作对象,崇尚自然之风,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文章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高度欣赏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关于自然和人文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听讲、边读边讲、细读、理解、分析、讨论等。
预习学生在课前先阅读《原毁》一文,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和题意。
讲授老师通过边读边讲、分析、讨论等方式,对《原毁》的内容和文学价值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
互动在讲解中加入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结针对学生对《原毁》的掌握程度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原毁【教学目标】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借助注解,能通译文章。
2、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段内容)3、理解作者情感,树立“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1、2【教学设想】《原毁》这一课文初步设计是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完成配套的练习,大致解决字词问题。
【教学手段】ppt课件、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视频引入】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将播放一个视频,请认真观看,因为老师待会要提问题考考你们。
播放视频——《他犯了什么罪》问题:请问,视频中的这位先生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呢?明确:诽谤罪(学生可能会回答造谣、诬陷……)师:看来大家还是很懂法的!这位先生犯的是诽谤罪。
师:什么是诽谤?这里有两个选项,请同学们作出判断。
✧(1).以不实之辞毁人。
✧(2). 进谏。
明确:两个选项都正确。
(学生会异口同声)师:其实两个意思都是“诽谤”具有的。
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播放课件)✧诽谤一词原为褒义。
✧战国中期,齐威王采纳邹忌进言,大刀阔斧整治吏治期间,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都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
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
✧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由此,千百年后,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也。
师:这是一种“辞义转换”。
现在【百度百科】的释义是:“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也就是说诽谤就是以不实之辞毁人。
2.【表达与交流活动】师:你遭受过诽谤吗?你诽谤过别人吗?(学生交流表达)师总结:诽谤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后果将会很严重。
刚刚我们在视频里看到那位先生已经惹上了牢狱之灾,因为他犯了诽谤罪!我们来看看法律是如何界定诽谤罪的,又是如何处罚的: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7原毁文题解读本文是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毁:诋毁、诽谤。
原:推求根源,推究。
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背景纵览韩愈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朋党纷争、士人间排挤倾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剧烈的中唐之时。
仅从科举取士、考试进身的事情上,便可看出中唐时期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
当时的中小地主阶级,必须经过地方考试和礼部考试成为进士后,再进吏部实习几年,经审查合格,才能入仕,开始政治生涯。
而贵族大地主阶级的子弟既不需要通过层层考试也不需要实习和审查,只靠着显耀的阶级地位和威势以及士大夫阶级的门荫关系便能进身入仕,青云直上。
他们为了自己的仕途畅达,千方百计排斥、压制中小地主阶级考试进身的人员。
韩愈属中小地主阶级,其先辈也并非显官要员,他本人仕途坎坷,虽官职卑低,却屡受排挤。
由于他亲身经历了艰辛的仕途生活,所以他深切同情中小地主阶级的后进之士,并敢于代表他们说话,这就是作者写《原毁》的时代背景。
字词梳理1.字音舜.(shùn)故不怠.(dài)惟懼..(wéi jù)廉.(lián)懦.者(nuò)说.(yuè)闻.(wèn)可几.(jī)欤.(yú)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17原毁韩愈诗歌赏析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译文:木居士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不知过了多少岁月,伤痕累累,形状像人。
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
便有无数迷信的人前来祈祷参拜。
赏析: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
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
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
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
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文言经典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意志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17原毁《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
自己就是一个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新大陆。
前提是,你要信任你自己,你要在自己身上安顿下来,发现人也可以活在自己身上,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
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不必感到重要的事情正在你身外发生,重要的东西正在离你越来越远。
对于你来说,没有比你存在于这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比你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重要的了。
你无须将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寄生于别人篱下,从别人那里寻找起点和力量。
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不要恐惧自己身上的力量突然丧失,担心哪一天自己身上的河水干涸,自己的大地枯萎,种子不能发芽,灵感不知去向。
你的根基正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心灵中肥沃的土壤正有待开发。
于是,大作家托马斯·曼在流亡瑞士期间,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括:让自己深入内心地沉静工作……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没有其他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保持勇敢与耐心。
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上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便没有前进。
当一个人体验自己,体验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他才能体验到别人身上的好东西。
他将自己当作宝贝,他也能够将别人当作宝贝。
相反,他若是习惯于践踏自己,自暴自弃,那他就会倾向于践踏他人,无视他人。
宪问》·《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赏读:先去实践想要说的话,等到做到了然后才把它说出来。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赏读: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原毁》活动单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常见文言现象。
2.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2、根据本文,了解“原”这类论辩文体的基本特点;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活动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活动二、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活动三、整体感知(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并说说各段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
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
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原毁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在谈“今之君子”时却作了一个颠倒,变为“责人”、“待己”,一字之差,效果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
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等等。
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
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
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洁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2.文章第三段对全文来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三段揭示出人们的思想根源之所在,也挖掘出产生此种心理的内在机理。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句是根源所在。
可以说本段是前两段的延伸和深化。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在论述比较了古今君子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之后,在结尾提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实,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之所在,也是作者儒家入世理想的积极体现,即为国为民而忧时忧世的思想体现。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就:仿效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究:探究【解析】究:追究。
【答案】 D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A项,都是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象。
【答案】 A3.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第二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第二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
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
【答案】 D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喜欢做好事。
(2)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这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活学活用运用对比论证,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突出一个主题,写一段文字。
(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几.乎(jǐ)惟懼.(jù)懈怠.(dài) 尧.舜(yáo)B.通衢.(qú) 应.该(yìnɡ)诽.谤(fěi) 懦.弱(nuò)C.忌.妒(jì) 惟妙惟肖.(qiào)阐.述(chǎn) 揣.测(chuǎi)D.爱憎.(zēnɡ) 廉.洁(lián)称.心(chèn) 苛.刻(kē)【解析】A项,“几”读jī;B项,“应”读yīnɡ;C项,“肖”读xiào。
【答案】 D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众人:许多人【解析】众人:一般人。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的话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故人乐为善.B.若乃卑轩洞.开C.即其新.不究其旧D.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解析】A、C、D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B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B.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C.将有作于上者D.能有是,则足为良人矣【解析】A、B、D项,都是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己............取也少。
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详.,故人难于为善详:详细B.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用:使用C.而以圣人望.于人望:要求D.必其人之与.也与:同党【解析】用:才用,才能。
【答案】 B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之君子则不然.②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B.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②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C.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②而以.圣人望于人D.①是故事修而.谤兴②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解析】A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B项,“虽”,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尽管。
C项,“以”,①连词,无实义;②介词,用。
D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答案】 D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与古代不同,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无度。
B.正是因为对自己过度地宽容,少约束,所以今人难以取得进步,因此也不被人尊重。
C.作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是懒惰和嫉妒,作者的这种观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D.最后,作者由此及彼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名誉光大,道德推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属于强加因果,“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不符合文意。
【答案】 B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很难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2)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语言表达9.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两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
示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
”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作出准确的判断。
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仿写时注意要有引用,语意要有转折,最后一句要用比喻。
【答案】(示例1)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
”确实如此,谦虚是一种美德。
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过分的谦虚只能使你成为深谷中无人赏识的幽兰。
(示例2)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确实如此,人才需要靠具有慧眼的人赏识。
但在展示机会众多的现代社会,苦苦等待“伯乐”的出现只能使你成为老死于马厩的骏马。
10.“旅游小贴士”大多是用来提醒游客在游玩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游玩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拟写三条旅游小贴士。
要求:有针对性,语言通顺。
乳源大峡谷起源于乳源大布镇,终至英德境内。
它没有那种一望无际的红褐色土质的苍凉气息,而是绿意盎然的一方美景,乍眼望去,葱葱郁郁,还有淡淡的雾气萦绕其中。